時間:2023-02-28 15:50: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民閱讀調查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媒體閱讀的確容易形成碎片化傾向,但也有較多優勢。最重要的是,它讓全民閱讀得到落實。我國的手機用戶已達6.8億,很多都通過智能手機,來瀏覽相關圖片,查詢資料,就連最偏僻的鄉鎮角落,文化程度不高的打工者,也學會了現代化閱讀方式,閱讀行為通過手機傳達到了基層角落。公民閱讀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樸實扎實,深入人心。
其實,新媒體閱讀早已呈現出濃厚的知識化傾向。中國出版科學研究院原院長郝振省在對2008年龍源期刊網的網絡傳播排行的解讀中就曾表示,2008年的網絡讀者不再像2007年那樣目光散漫、游移不定、無心閱讀,而是心無旁騖地為他們所喜歡的期刊內容而來。除了注重傳統的休閑性閱讀,也開始注重知識性閱讀。另據第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在數字化閱讀群體中,閱讀主體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對網絡閱讀的認知與接受度也越高。其中,博士研究生的數字化閱讀比率最高,高達90.9%。新媒體閱讀的知識性、深厚性、目的性不斷增加,并不是一些媒體所擔心的淺嘗輒止。
蘇格拉底曾把文字比作有毒的禮物會拉大人與人心靈與心靈直接對話的距離。我們用傳統思維一味否定新媒體閱讀,何嘗不是一種蘇格拉底式的擔憂呢?作為新閱讀實施者,他們有沒有得到收獲,愿不愿意繼續閱讀,他們自己最有發言權。國民閱讀率的不斷上升,也證明了他們愿意選擇這種方式。美國著名媒介理論家保羅利文森認為,人的主體性會促進媒介向著越來越人性化的方向發展。這種觀點顯得更積極一些。
與其抱怨,不如對新媒體閱讀進行科學引導。如可以建立現代化的公共閱讀資源庫,為公眾提供更多方便。另外,還要多提醒網絡閱讀的雙刃劍效應,讓大家提升網絡自控力,逐步培養獨立自主、懂得思考的網絡閱讀習慣。
關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這個話題,我想在這里講這樣一個體會,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新形勢,從三個方面和大家交流:
1.中央的充分重視,今年以來,開了幾個座談會,剛才萬總也說了,開了很多的媒體融合座談會,有公開的會議,還有自己內部組成的,這些座談會都是在找方向,從的角度都在尋找下一步的方向是什么,從中央開始高度重視這件事,我們國家的金融體制有這樣的優勢,只要中央重視了,發展馬上會有大的變化。
2.行業的變化,我們有一個《國民閱讀傾向調查報告》,這個是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搞的讀者閱讀調查報告,這個是總署資金支持的項目,從這個報告來看,在八年的時間里,傳統紙質閱讀媒體累計下降了50%多,新媒體閱讀提高了40%多,這個一升一降體現出了這一巨大變化,讀者的流失,讀者從傳統媒體、紙質媒體向新媒體的轉移帶來了直接兩個后果:一是廣告的流失;二是發行的流失。這兩個后果體現出了我們的主業現在開始出現的明顯的下滑,沒有特別權威的統計,但是央視的統計公司和慧聰統計的數字都不一樣,因為他們統計有的是把廣告版不算,但是總的來說下降的趨勢還是很明顯的,12―15%是沒有問題的。總署也有一個統計,每年一次《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這個報告里面有一些數據也顯示出了形勢非常不樂觀,我們的統計數字本身水分很大,從這個水分很大的統計數據來看也是非常不樂觀,這是逼著我們做新舊媒體的融合。
3.從媒體微博發展的角度來看,傳媒雜志社和靈思在2012年做了首屆媒體微博年會,去年我們又了2013年媒體微博的報告。2012年媒體微博這個數據來看,到2013年新增了40%,可見媒體對新媒體還是非常認可的。影響力排名前100名里報紙占到了42%,本來我們是在這個里面的體量并不算大,差不多半壁江山都占據了,說明了報紙的微博發展得比較好。報業利用微博的新媒體做得非常好,這種趨勢要發展下去。
4.從《人民日報》的影響力來看,我們和上海交大共同做了一個“大學生喜愛的媒體調查”,今年發了一萬份問卷,涵蓋了140多家高校,在紙質媒體里面《人民日報》得了第一,去年我們做的調查是排后的,別人看到了以后笑了,覺得有可能嗎,是不是數字有水份,我們當時就問交大的教授,這里面能不能保證百分百的真實性,紙質的肯定是沒有多少人去看,自從人民日報社的微博上線以來對人民日報的提升起了巨大的作用。并且這樣一個數字讓我們聽起來都是很不可能的。這個確實是為提升人民日報的影響力作出了貢獻。人民日報利用新媒體,完全使他們的影響力進行了提升。證明了傳統媒體,尤其是報業與新媒體融合的潛力是巨大的。
中學生調查報告范本: 關于中學生讀書的調查報告
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書是進步的階梯。如果人們不讀書,那就沒有精神的糧食,所以大家都離不開書本。那大家都喜歡什么書呢?這都往往因人而異,有的喜歡漫畫,有的喜歡童話,有的喜歡伊索寓言對于大家的課外閱讀情況,我做了一個詳細的調查。
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青少年時期,他們熱情活潑,求知欲強,帶有很強的好奇心。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已不滿足于課堂內的書本閱讀,而是渴望從更廣泛的渠道去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以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課外閱讀就是最好的途徑,是課內閱讀的進一步延伸和補充,對課內閱讀起到強化和促進作用。但是,當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并不容樂觀,存在許多不足或誤區,需要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課題研究的意義
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觀察,我們都發現了,平日里我們中學生是否有時間去讀一些課外圖書,答案是肯定的,不過據我觀察,身邊的同學中讀課外書的的確是多的,關于他們所讀的書的內容是比較讓人的擔心的,我并不認為看一些言情小說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一味地鉆在這種書堆里,我想:從大體上看,是弊大于利,所以在青少年中提倡健康讀書是很有必要的 其實大家都知道讀書很重要,都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盅粟,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奇妙。
最近幾年的國民閱讀調查也顯示,還沒有人敢說讀書不重要,大概是怕別人說自己不思長進、沒理想和追求。那么為什么大家不去干重要的事情,而去干不重要的事情呢?讀了半天,人也讀呆了,工作還成問題,還奢談什么黃金屋、千盅粟、顏如玉哦!干脆不讀了,,打PSP去,K歌去。專家們及時提醒,不要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讀書,讀書能夠讓你增加智慧,保持尊嚴;更多的人說,智慧和尊嚴先免談,我需要增加財富,保持健康。
管理者和專家們并不認同這種庸俗的觀點,還在不斷地追問:你們為什么不讀書呢?為什么?當被追問得沒有辦法的時候,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沒有時間讀書(盯著電視發傻的時間挺多),沒有讀書的習慣(上網的習慣有了,還上癮),書的價格太貴了(比一個漢堡包還貴)。這些當然都是借口。當所有的人都在為不干一件事情而找借口的時候,這件事情就不是用簡單的理由可以解釋的了。
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
通過調查分析了中學生閱讀的幾點情況:
1、讀書時間不足
2、缺乏閱讀興趣
3、閱讀空間越來越少
4、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
5、閱讀的選擇類型
調查中引發的思考:
課外閱讀無疑是重要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的: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他的話形象地告訴我們,課外閱讀是開拓學生視野,開闊學生思路的一條重要途徑。從閱讀熱情和重視課外閱讀,語文成績也相對較好的學生的個例中,我們也明顯地感覺到了他們對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的認識。只是苦于沒有太多的時間放在上面,因此雖有對重要性的認識,卻不能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
我們應該學會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合理地安排好閱讀時間,也要懂得挑選好合理的閱讀材料,培養自己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還應該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走出來,有意識地把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起來,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
健康的課外讀物的閱讀益于身心發展和思想、審美等各方面素質的提高,而作為一個中學生,基礎課程的學習仍然是其主要任務,課外閱讀只是一種課堂學習的有力補充。所以,中學生必須擺正主從位置,以便于合理安排時間
通過數據分析后,我小組成員認為當今中學生閱讀量是十分大的。同學們都認為閱讀對于自身的消遣娛樂和素質培養是很重要的。數據顯示,中學生十分喜愛雜志,因為它時效性強、內容更新頻繁且迎合了中學生對于流行追求的心理。小說、中外名著雖然內容充實、文化底蘊頗深,對中學生素質培養有良好的效果,但因為書中所講內容通常陳舊,離同學們生活甚遠,難以引起同學們的共鳴。
但這種忽略經典文學、優秀作品的現象是不容小覷的,中學生是處在一個生理、心理發育成長的階段,是非善惡的分辨能力還不成熟,在文化多樣性的現今社會中,是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的。在調查過程中,中學生中男生更側重于科幻、武俠、軍事、體育等書刊。而女生則側重于言情、少女漫畫、時尚雜志、文學雜志等。
通過調查,我們對中學生閱讀情況得出了以下幾點看法:
1、閱讀目的多趨向自娛
調查中有的學生認為讀名著或其他小說是為了消遣和娛樂,且大多在課外時間閱讀。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讀名著是為了提高文學欣賞能力,且帶有極大的閱讀向往和興趣。從文學名著中可以認識我們生活的社會、認識他人、了解自我,真正理解成功的含義,探索生命的價值,培養一個成功者必備的素質和品質。
2、閱讀范圍、數量極為有限調查的中學生里,從對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的了解情況來看,讀過其中4本的占7%,讀過其中3本的占12%,讀過其中2本的占21%,讀過其中1本的占41%,一本也沒有讀的占19%。
從對教育部指定中學生必讀的30部中外文學名著的閱讀量來看,結果只有20%的高中生讀過其中5-10本,且這5-10本大多是中國的文學名著,國外的作品極少涉獵。5%的高中生對這30部作品竟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文學名著的教育意義難以影響到學生和拓寬學生的眼界
3、閱讀愿望因課業負擔而受到影響
4、閱讀方式缺乏正確引導
在對名著選擇上,僅有10%的學生是獨立地按照自己的特定目的去選擇的; 17%的高中生是通過父母、老師的指導去選擇的;16%的學生是根據報刊推介而作出選擇的。從這里看出,老師、家長、各種傳播媒介宣介文學名著,對中學生選擇作品有很大幫助。
在閱讀名著時,作筆記的高中生占7%;對閱讀中發現的問題,會使用相關方面的工具書,或向老師請教的高中生有0.8%。偶爾與同學探討所讀過的名著的學生只有占7%。由此可見,加強對中學生閱讀文學名著的指導是多么迫切需要。
此外,被調查的學生當中,經常將時間放在閱讀上的非常有限,閱讀的書籍大多是休閑性雜志或小說,更多的學生則是愿意去泡網吧娛樂。
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文學名著是歷史文化遺留的精品。讀一本好的書,就像沐浴在春風中,讓人心曠神怡,讀者與作者仿佛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面對面地在交流,在這種感召下,讀者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共鳴,而這種共鳴可能會伴隨讀者一生。
可見,優秀的文學作品對心理、思維等還在成長的中學生來說,是多么重要的啊!它對于提高中學生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激勵他們去創新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應努力去弘揚這一文化精神,以此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
2、中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后備軍、潛動力,其文化素養和知識儲備同等重要。所以,學校、老師、家長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讓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并且在旁指導、培養其獨立自主的去選擇圖書或雜志,學會有自己的主見,多對自己的行為反思,,同時學校還可以多舉辦一些閱讀交流活動,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增長見識、開拓眼界。除此之外,學校、老師、家長、還要促進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正確的思想觀念來指導自己的閱讀行為。
3、中學生自身要學會選擇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圖書外,外部社會的客觀環境也是很重要的。不難發現,現在的書店、報刊亭、書攤等出售圖書的地方,不乏有粗制濫造的圖書,但卻堂而皇之的擺出來賣,可見圖書市場的監管機制尚不完善。
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難保思維尚不成熟的中學生不受到影響。所以政府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管制力度,規范圖書市場的運行。為中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以此熏陶中學生的性情,為中學生閱讀做出正確的指導。政府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快完善公共設施建設,例如公共圖書館、圖書室。
從調查情況看,學生買書者多,借書者少,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城市、街區缺少相關設施。而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籍要做到買和借并舉才是正確的閱讀途徑,單憑書籍封面介紹或粗略的瀏覽一遍就決定購買,會很容易出現買后后悔的情況,這不僅浪費了錢,還達不到閱讀的目的。
所以建設正規的圖書館、圖書室是非常重要的。受益的不單是中學生,還有廣大市民,對建設先進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閱讀也正在與國人遠離。第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報告顯示,截止2006年底,國民傳統紙質閱讀率已保持6年持續下滑的態勢,識字者圖書閱讀率不到一半,網絡閱讀率6年增加了6.5倍。電視、網絡等新媒體帶來的快餐文化,大大削弱了人們閱讀的感受力和閱讀的思考力。受此沖擊,黨政干部群體的閱讀狀況也不容樂觀。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歐洲、美國、日本的大學圖書館里伏案苦讀的人并沒有因現代化而減少,現代化的電腦、網絡等只是更加方便了資料的查詢和閱讀,卻很難代替讀書本身。在歐洲的火車上、飛機上,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年齡的人手里拿著一本書旁若無人的沉浸在書中的境界中。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度警惕!
現實生活中,你只要注意觀察和用心體會就會發現,一個人無論從政還是經商,或是從事其他什么事情,能力素質弱一點還可得到寬容,如果修養上有問題就會受到唾棄甚至被拒之門外。所以,從古到今,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對自身的修養極為重視,都奉為“立身做人之本”。
那么,如何加強修養呢?方式方法很多,我的感悟:閱讀是條重要途徑。我這里的閱讀,當然指的是健康向上的閱讀。
記得著名學者朱永新就閱讀的意義曾作過很精辟的論述:“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也就是說,一個愛讀書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文化素質和品德修養高的民族,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一個愛讀書的人,也必定是一個文化素質和品德修養高的人,是一個有希望的人。
縱觀歷史,大凡在做人上有著良好的品行修養、廣受贊揚和喜愛,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廣受尊重和擁戴者,都是博覽群書,愛書如命,讀書成癖的人。唐朝的李白,人稱“詩仙”,從五歲開始讀書,諸子百家,佛道經典,無不過目成誦。有“文豪”之稱的高爾基,自小就沒上過多少學,全靠刻苦讀書獲得成功。他說:“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馬克思更是一位閱讀的巨人,單是寫“資本論”,就對一千五百多種圖書作了筆記和摘錄。追蹤一代偉人的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不論在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戎馬倥傯的戰爭歲月,還是日理萬機的建設時期,他都如饑似渴地讀書。這都反復告訴我們,一個人的靈魂的成長是需要養料的,書籍就是最好的養料。一個人的修養的提升是需要歷程的,閱讀就是最好的途徑。
【論文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數字圖書館的定義和發展模式,然后從讀者群、服務能力、閱讀方式和館藏這四個方面入手,分別比較數字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各自的特征,最后得出他們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發展市場這個結論。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深刻的改變了人類已有的各種生活模式,人們如今逐漸習慣了通過互聯網做大部分的文字閱讀。于是有人開始相信數字圖書館終將取代傳統圖書館,但這是真的嗎?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分析比較一下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各有什么特點。
一、數字圖書館的概念
嚴格來說,我們該如何定義數字圖書館,也就是網絡圖書館?參考有關文獻對其特征的描述,現歸納如下:數字圖書館是指利用互聯網或其他網絡為其館藏品和服務作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數字化信息服務的圖書館。它有二大特點:一是網絡化,即數字圖書館的信息傳遞、服務實現都依賴互聯網技術的高效快捷來完成,其中互聯網、無線互聯網、廣電網等都是它的業務渠道。二是資源數字化,將館藏資源數字化,最終形成海量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
結合國內外數字圖書館發展現狀來看,目前數字圖書館主要有二種模式:
第一種,純數字圖書館。它最大特征是沒有物理實體,不管是書庫等藏書地甚或是藏書本身,所有服務均通過虛擬信號在網絡上進行傳播。
純數字圖書館有二種類型:一種是互聯網上各種網站開設的讀書頻道。2002年新浪網在門戶網站中率先開辦自己的讀書頻道,此后不久搜狐、騰訊等各大綜合門戶網競相效仿,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讀書頻道。
這種純數字圖書館具有典型的“草根”特性,正是目前炙手可熱的網絡新秀,極受時下年輕人喜愛。
第二種,分支型數字圖書館。它是傳統圖書館開設的一個分支機構,以網站的形式在互聯網上占有虛擬空間,本質是將傳統圖書館服務延伸到網上。中國國家圖書館、各大學圖書館以及大部分公共圖書館均采用這種發展模式,是時下社會的主流模式。
由于這種數字圖書館的母體是傳統圖書館,因此和純數字圖書館相比,在數字資源方面它得天獨厚。以國家數字圖書館為例,國圖現有紙本圖書2700多萬冊,電子書100多萬冊,理論上還有95%以上的紙本資源可開發。
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對比研究
(一) 讀者群比較
眾所周知,數字圖書館的讀者必須是能上網且會上網的網民,它的讀者群要在網民中產生。以下內容摘自cnnic的第23次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
1. 網民規模
截至2008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其中寬帶網民2.7億人,占網民總體的90.6%;手機網民1.176億人,較2007年增長了133%。
2. 網民結構特征
年齡結構:10-29歲網民所占比重大增,成為2008年中國互聯網最大的用戶群體,其中10至19歲占35.2%,20至29歲占31.5%。
職業結構:網民的最大構成群體是學生,占網民總數的33.2%。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首先,數字圖書館讀者群的群體特征突出,主要為年輕網民,且其中大多數為在讀學生,擁有大量的潛在需求讀書者。《第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報告2008》提供的數據從另一個側面也證實這點。
服務能力比較
服務能力是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能力的高低,影響著圖書館作用的發揮。
1.從服務渠道上看
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服務實現的最大差別是渠道不同。數字圖書館的服務渠道是互聯網、無線互聯網以及廣電網,它服務的對象范圍廣、人數多,面向全球所有網民。而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渠道是物理實體機構,如市縣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以及遍布城鄉大街小巷的書屋、書吧、流動書車等,因而限制了服務對象的范圍和人數,僅局限于本地區人員。
2.從服務方式上看
服務方式主要是指服務業要開展服務活動時,必須使服務產品的生產和交換服務產品的形式(即服務方式)靈活多樣,方便消費者,符合消費者的需要。由于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各自的服務渠道不同,導致它們的服務方式差異很大。
(二)閱讀方式比較
數字圖書館的閱讀方式稱為數字媒介閱讀或者叫電子式閱讀。這里的“書”不再由紙張裝訂而成,僅由顯示在屏幕的“頁面”取而代之。“讀書”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冊,一頁頁翻閱,而是意味著或者在線閱讀、或者手機閱讀、又或者手持式閱讀。數字媒介閱讀的優點在于快捷、信息豐富、可交互性,缺點在于容易產生疲勞,不適合深度閱讀。
傳統閱讀又叫紙質閱讀,與數字媒介閱讀比較,它最大的優點是有助于培養閱讀者的抽象思維能力。同時,紙質經典藏書歷史悠久,不僅質量上乘,而且數量大,需要花費讀者很多腦細胞去深度閱讀。自然,“咀嚼”的功能是不應當退化的。因為,它決定著一個民族思維的深度和高度,對文化傳承、整體民族素質提高、國家富強有著重要意義。
(三)館藏比較
傳統圖書館館藏和數字圖書館相比,擁有絕對優勢。首先,藏品歷史悠久。其次,藏品種類豐富。傳統圖書館是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保存中心,保存蘊藏著人類各民族、各歷史時期知識精華的各種信息。最后,藏品經典眾多。
然而,傳統圖書館藏品體積大,占用空間多,存儲密度小也是不爭的事實。對于這點,正好是數字圖書館的優勢。另外純數字圖書館收藏不經出版的“原創”圖書,屬它館藏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線閱讀或下載閱讀。
二、結束語
通過以上比較研究可以看出,數字圖書館的優勢不少。首先,數字圖書館的讀者群青少年居多,他們和互聯網一起成長,網絡閱讀漸成習慣。其次,數字圖書館提供的服務不僅方便、快捷,而且靈活多樣,可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讀書資源。但是,基于傳統圖書館館藏資料的歷史性、完整性以及豐富性,需要到其學習、研究的讀者大有人在。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如果說數字圖書館是屬“下里巴人”的,則傳統圖書館就屬“陽春白雪”的,他們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發展市場。
參考文獻:
【關鍵詞】區縣公共圖書館 兒童閱讀習慣 圖書館服務
【Abstract】Children’s reading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whole country to read, the first public library should start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reading habit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reading habits,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hang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county public library.
【Key words】County Public Library; children reading habits; library services
【中D分類號】G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072-01
1.引言
兒童閱讀是整個國家閱讀的起點。要推行所在區域的公眾閱讀,基層公共圖書館首先就應從培養兒童閱讀習慣著手。
2.兒童閱讀習慣培養環境現狀分析
(1)學齡前兒童閱讀未重視,低年級的孩子很少利用學校圖書館
我國兒童很早就開始上幼兒園,而幼兒園尤其是私立的過早開始講授識字、算術、甚至英語等知識,筆者所在社區的五所幼兒園中沒有一家給孩子設立圖書角,大都只有玩具角。
孩子上了小學后,雖然學校也有圖書館,但繁重的作業,緊張的上課節奏,孩子們幾乎沒有時間去圖書館借閱,最多就自己帶課外書在教室集體閱讀了。
(2)家長的閱讀習慣對孩子的影響
家長很少拿出時間讀書,也不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只關注孩子的作業是否完成和試卷分數。此外,還有部分家長沒有時間或嫌麻煩,買了故事機、或聽故事軟件讓孩子自己聽,很少進行親子閱讀或伴讀。部分數據顯示,家長平均每天花費23.69分鐘陪孩子讀書。
(3)兒童圖書價格偏高,家中藏書不足,無法給孩子一個隨時閱讀的環境。
(4)公共圖書館的知名度低,位置不方便。而很多社區圖書館,很少有居民知道,館藏圖書也很少,且運營時間也和孩子們上學時間一致,幾乎無人問津。
3.區縣公共圖書館在兒童閱讀習慣培養中發揮作用的建議
3.1文化不但要下鄉,更要入園(幼兒園,公園,校園)
(1)與各種幼兒園尤其是私立的合作,為其定期按幼兒年齡提供和更換充足的各種繪本,建立起幼兒園的圖書角。
(2)根據孩子的時間調整圖書館的開放時間和地點,建立“流動”圖書館,讓孩子靠近圖書,讓家長靠近圖書。
(3)圖書館在訂購圖書時,提前與小學的老師溝通,請其推薦書目;在讀書日和學校一起舉辦讀書活動,有機會甚至可以招募孩子或有興趣的家長在空閑時做圖書館志愿管理員等。
3.2加強圖書館員的培訓,讓圖書館成為社區的文化中心,和兒童閱讀的基地
加強對讀懂兒童的圖書、評析兒童讀本、兒童閱讀咨詢、領會兒童的語言等項目的培訓。如有條件的圖書館,可根據館員的年齡、性別、家庭特征,對服務區的現有或潛在讀者進行細分,更好地為兒童讀者服務。
3.3充分利用各種社會力量,為所在區域提供免費圖書
借鑒國際上的“閱讀起跑線”工程,積極聯系兒童讀物出版商、兒童作家、慈善機構等各種社會力量,促進兒童養成閱讀的習慣。
4.結語
今天,人類閱讀的方式,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更好地促進兒童閱讀習慣的養成,是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的公共圖書館應有的責任。只有積極采取各項措施,我們才能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書香四溢的世界。
參考文獻:
[1]趙日.區縣圖書館為農村少年兒童服務的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4).
[2]楊培穎.引領少年兒童經典閱讀的實踐與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1).
[3]趙俊玲、郭臘梅、楊紹志.閱讀推廣 理念?方法?案例[M].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3年6月.
[4]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16年4月18日.
關鍵詞: 全民閱讀 長株潭 中外文學經典 推廣
一、中外文學經典的閱讀價值
2015年3月15日,國務院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在知識信息時代,全民閱讀已經成為我國提高國民素質和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文化發展戰略。高校閱讀是全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經典閱讀也是全民閱讀的重要一環。經典文學作品具有它獨特且必需的存在意義。因此經典文學作品的宣傳工作十分重要。要做好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推廣工作,首先必須認識了解到當前中外經典文學作品閱讀推廣研究中所面臨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做好閱讀推廣工作。現代漢語詞典中,“經典”一詞的解釋是: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中文語境下,通常此類著作的特點在于經久不衰、具有權威性或者典范,且是在經歷史的選擇后最有價值的書。對比西方語境,在西方語境之下的經典,通常用canon來表示。Canon通常表示對法律或者藝術的一種衡量尺度或者規范。換言之,就是西方語境對于經典的定義在于對其他著作起教導作用的書卷。當代學者龔鵬程在《經學概說》中,說道:“一方面是經典本身的原因,因為經典具有真理,足以啟發后人,故為人所尊崇,視為恒經,乃不刊之理論。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崇拜之中。在經典文化及其競爭關系里,某些書雖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經典化;某些書,原亦平常,卻也在某一歷史條件下經典化了 (《讀經有什么用》)”。綜合而言,中外經典文學作品是指在時間的長度上具有良好的聲譽并且在人們的誦讀之下,能夠形成良好品質的作品,或者成為同一領域作品中的衡量尺度的經典文學作品。
閱讀對于人類,是一項重要活動,是人類文明得以傳承和延續的重要途徑。閱讀亦是人類豐富精神生活,提高自我素養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更是具有非凡價值。經典文學作品具有重大影響的主要原因為:經典文學作品經過了時間的檢驗,且其思想具有面向大眾的特點。讀者能夠從它所塑造的人物,表達的感情中學習經典人物的品質,提升道德修養。當代大學生閱讀中外經典文學作品,不僅有利于當代大學生思想的延展,且有助于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二.長株潭高校大學生的調查研究
筆者通過網絡征集問卷形式向長株潭的高校大學生隨機發放了調查問卷,總結高校大學生對于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研讀趨勢及存在問題。參與問卷調查的高校大學生總計234人,參與者皆來自長株潭高校大學生,分布為大學不同年級。不同專業范圍。
問卷中,長株潭高校在校大學生對于閱讀的偏好的調查中,愛閱讀比例及對閱讀感覺一般相對占大比例,分別為46.58%及47.44%。表示感覺討厭及不喜歡的所占比例極小,只占2.14%及1.28%。
同時在關于自身閱讀的目的問卷搜集中,因為喜歡閱讀而閱讀的占了48.29%。其次比例較高的原因則是心血來潮,打發無聊時光的。側面可看出,大學生群體,主動性閱讀所占比例并不高,也沒有特別關注閱讀的重要性。功利性直接影響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內容。讀者的閱讀習慣也從知識型轉為消遣型,為豐富情操,提高修養的素質性閱讀意識淡化。大學生是具有較高學歷的社會群體,豐富情操,提高修養的素質閱讀,對社會還是對自身,都顯得尤為重要。問卷中,問及大學生心中的喜愛閱讀的人們印象,大多認為喜愛閱讀的人是一種有內涵,文學素養高,博學多才的形象。M管如此,在假設沒有閱讀的調研中,67.09%的大學生認為即使沒有閱讀,生活也沒有什么影響。只有16.24%的大學生認為沒有了閱讀生活會超級無趣。再次體現,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并沒有把閱讀當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且主動性閱讀意識不強烈。
關于閱讀方式,53.85%的大學生選擇紙質書籍,39.32%的大學生則是采用電子圖書。這表示在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下,紙質書閱讀在大學生群體中還能占據一定的比例,是難能可貴的。閱讀場所的選擇上,宿舍居多,為42.31%;圖書館為21.37%,而在教室閱讀的只有16.24%。這一比例的形成,與大學沒有固定的上課教室,大學生的常往之地為宿舍相關。根據大學生理想閱讀環境的調查結果顯示:隨時隨地,喜歡就看的情況占38.89%,選擇在安靜的圖書館占據28.21%,此兩項比例居高。
關于閱讀內容的擇取調查結果顯示:中外文學作品都有涉及的比例為35.9%,而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比例相對于偏小,分別為14.1%和5.98%,由此反映出大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趨勢偏弱,對外國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比例更是偏低,部分大學生閱讀外國原版可能存在困難,但閱讀譯作也可算作閱讀經典,但要注意選擇翻譯版本,好的翻譯版本更能接近原作者的思想。時下流行的網絡文的閱讀占據21.79%,這對于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是一個不小的沖擊,這可能跟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難度有關。
關于閱讀類型的問卷調查中,52.56%的大學生選擇了小說這一類型。究其原因,可能是小說這一類型的特殊性所致,更能吸引大學生的興趣。側面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應該擴展自己閱讀的文學類型,尤其在中外經典文學閱讀這一塊。
經過對長株潭大學生經典文學作品閱讀研究,可知大學生對于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情況不容樂觀,有如下問題:
(1) 當代大學生對于閱讀的喜愛程度不是很高,未將閱讀形成一種必要的良好習慣;
(2) 當代大學生對于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情況不容樂觀,尤其是外國文學作品;
(3) 當代大學生的“淺閱讀”現象嚴重,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的方式及推廣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綜上所述,對于大學生關于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要進行全方位的宣傳,要根據大學生依據的優勢及群體特殊性舉辦適合大學生的閱讀活動,擴大宣傳與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時下,科技發展迅速,互聯網擁有爆炸性的各類信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對于大學生的互聯網宣傳要往好的方向去引導。網絡上海量信息使人們對網絡閱讀只能停留在淺層關注上,主要體現在讀圖文書以及消遣閱讀的盛行。淺閱讀導致了讀者思維方式"碎片化、跳躍式和平面化,語言本質上所帶來的主體的批判精神、創造活力、想象力和反思能力逐漸被消解。傳統的閱讀功能是一種深層次的學習和思考,它是"淺閱讀無法代替的。綜合言之,筆者針對于大學生群體,搜集整理相應的一些舉措來改善此類情況。
三. 高校中外文學經典作品閱讀推廣對策
(1)倡導新媒體時代讀書APP的正確使用:
科技的發展,手機的大量使用,無疑使很多的東西變得簡單易行。新媒體下,在書籍的閱讀方面,手機里面有許多閱讀的APP。例如:QQ閱讀APP、百度閱讀APP、京東閱讀APP、搜狗閱讀APP、咪咕閱讀APP、熊貓看書APP、掌閱書城APP等。此類APP擁有海量的圖書資源,使用方便。這類軟件大多為盈利軟件,通常頁面跳轉推薦的最多為時下網絡流行文。這對于好奇心重的大學生而言,通常會舍本逐末,追求網絡小說另一款在校園內推廣的讀書App――超星移動圖書館,盡管閱讀界面沒有前面那一類的完善,但沒有此類花哨的推薦,給使用者無形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
(2)舉辦多元化中外經典文學作品讀書會:
開展讀書會是在大學生中推廣閱讀的一種較好方式。讀書會是自由的、自助的、自主的、自愿的一組人參與互動形態的團體閱讀活動。參與者在閱讀共同的作品時,可以分享各自的學習心得并一起討論觀點,從而交換思想,激發新的思考,擴大思維空間。學校讀書會可以依托師資優勢,注重經典閱讀。小型讀書會可以以一個宿舍或者班級為單位進行組織;中等讀書會可以依托學校各文學社團或者一些舊書店進行讀書會的開展及學習;再大一點可以依托學校圖書館省圖書館甚至國家圖書館進行開展。雖然讀書會不是最好的推行方式,但是讀書會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能促進閱讀的推廣。
(3)利用圖書館圖書館資源進行宣傳并開展相應中外經典文學作品閱讀活動:
圖書館具有相當豐富的讀書資源,有利于讀書推廣。對在校大學生而言,從圖書館獲取圖書資源是最直接有利的,因此高校圖書館在宣傳的層面上具有重要意x。圖書館可以定期開展經典文學作品征稿活動;評選中外經典文學作品閱讀的“圖書館之星”;不定期舉辦圖書館經典文學作品的賞析研讀會;積極發展大學生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志愿者。
(4) 推行關于中外經典文學作品閱讀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平臺是深度閱讀的一種補充。碎片化的閱讀方式是能夠讓人在空余的稀碎時間中獲得知識。紙質書的大部分內容具有系統化的結構,能夠深入其中進行思考。大學生的閱讀主要是為了獲取系統性的、能夠引起自身反思的、對事物本質的知識,只有深度閱讀書本才能獲得。而現實中淺層的、及時的、應用性、短小的信息為微信公眾號則起著很好的輔助作用。筆者也創辦過關于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推送公眾號,但是其效果只能做一種引導,推薦,補充的作用。在浩渺無邊的網上資源的沖擊下,能夠通過微信公眾號這個平臺去幫助大學生客觀準確的選擇正確的中外經典文學讀物,仍然是很重要的推廣方式。
四.結語
本文在全民閱讀背景下,以長株潭高校大學生的調查報告為輔助,論述全民閱讀的必要性,論述全民閱讀背景下高校大學生閱讀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重要性,并根據具體情況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還存在的問題是:調查報告僅是湖南長株潭高校的隨機調研,還不具有廣泛代表性,今后可以將調研擴大到全省甚至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