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制度化管理論文

制度化管理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8-01 23:19: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制度化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制度化管理論文

篇(1)

筆者曾撰文指出,轉型期地方政府的制度創新在中國的市場化制度變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其本身也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困境和弊端,如:中央規制下制度創新的空間限制;[1]“公用地災難”與統一市場的阻隔;中央與地方制度博弈目標之間的沖突;創新非均衡下制度變遷水平的區域差異等。本文主要針對地方政府制度創新中存在的問題,探討走出困境的路向選擇。

一、多元產權選擇與微觀主體的動力激勵

產權是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完善的產權制度安排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但產權制度不會在自然狀態下生成,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憑借其暴力潛能和權威在全社會實現所有權,降低產權界定和轉讓中的交易費用;為產權的運行提供一個公正、安全的制度環境;利用法律和憲法制約利益集團通過重構產權實現財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扼制國家權力對產權的干預。[2](P130~197)我們在考察中國地方政府的制度創新經驗時,可以發現,多元產權選擇是一個成功經驗,如廣東南海市的“五個輪子一起轉”、浙江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等多元產權企業、廣東順德對企業的多元產權改造等。現在,從國有制、集體所有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私營個體所有制、混合制、合伙制、國外獨資和合資等等,都有應有的法律地位。哪種產權制度有利于經濟發展和適合于本地的實際,都應該予以扶持和鼓勵。這也是政府職責的應有之義。

當然,我們這里并不主張給予哪種產權形式以特殊政策,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履行界定產權和保護產權的職責。對于公有企業,要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明確各級地方政府的產權界限,實現資產管理層次化到產權配置層次化的轉變。對于地方所有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不適合改制的企業的資產管理,其管理模式可參考深圳的三級授權經營模式,把國有資產的最終產權與經營權分開,使國有資產的產權人格化,解決所有者虛位、國有資產無人負責的問題。為了真正實現政企分開,可以考慮在地方人大(屬廣義的政府范疇)設立類似于“國資委”那樣的機構,作為國有資產的人格化代表,并減少委托——鏈條,以便降低交易費用和提高監督的有效性。在產權保障方面,除了中央政府應建立起完整的產權法律體系外,地方政府也應有與中央政府配套的產權監管體系,對有關的產權主體進行約束和監督。對于一些小型國有企業和鄉鎮集體企業可以考慮以政府主導的形式對產權進行重組,進行積極的創新和試驗,甚至是“試錯”。在這方面,廣東順德的經驗值得參考,他們對公有企業的改制就是走產權多元化的道路,具體方式有:嫁接外資;劃股出售、公私合營;分拆求活;多種形式租賃、公有民營或民有民營;企業兼并、拍賣;控股、參股;債權股份化或債務等值化改造;企業“先關后改”;公開上市;依法破產。通過改制,使產權具有可分解性(即財產權可以分解為所有權和經營權),可分散性(即企業產權股份化、多元化和社會化)和可讓渡性(即產權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轉讓、買賣、出售、出租),滿足市場經濟對產權交易的要求,使得在產權市場尚未開放的情況下,實現產權制度創新的突破性進展,從而化解中央政府制度創新的規制約束。

除了對公有產權的界定和保護之外,地方政府還應繼續走增量改革之路,加強對非公有產權的保護。因為,這是目前很多地方最薄弱也是最迫切需要進行制度創新的環節。

產權主要是通過降低交易費用和實現外部性的內在化而實現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的。而能夠實現這兩大功能的產權應是那些資產能量化到個人的產權。公有企業在這一方面存在著重大的缺陷,由于資產不量化到個人,其委托—成本大,“內部人控制”使最終所有者難以實現對資產的有效監督,這是造成其經營困難的根本原因。而私有產權因資產的明晰量化和權利義務邊界的確定性而產生極大的激勵,它的私人收益率最接近于社會收益率,由此帶來極高的生產效率。中國的改革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自1980年以來,中國私營經濟產值以平均每年71%的速度增長,到1999年6月,私營企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而國有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則從1978年的78%下降到1999年的33%)。目前,私營經濟的貢獻已經接近或超過國營部門,但其所占用的國家資源比重卻微乎其微,而“耗用了2/3最為稀缺的資本資源的國有經濟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只占1/3。”[3]中國私營企業用非常有限的資源去高水平甚至是超常發揮其內在的潛力。

然而,我們應該看到,私營經濟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增長并沒有伴隨其他制度的相應變遷,它的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制度障礙。從政府方面來看,主要的問題有:(1)產權保護制度欠缺。現有的法律和法規對私營企業合法財產和其他權益的規定比較薄弱,私營企業在與其他經濟主體之間出現糾紛時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護,從而使其發展的原動力受到削弱。(2)市場經濟中的公平公正原則沒有真正實現。私營企業在諸如市場準入、銀行信貸、稅費征收和其他社會負擔等方面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3)政府運作的不規范和官員擁有太多的超經濟權力,使私營企業主不得不從“尋利”轉向“尋租”,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從私營企業本身來看,問題主要有產權界區不清、家族化管理、規模小、產業結構的低級化和產品結構雷同等。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產權界區不清,表現在:相當一部分私營企業主家庭成員或家族成員內部自然人之間的產權界區不清;一部分私營企業,盡管其資本的形式確是私人資本,卻在法律形式上戴了一頂“紅帽子”;[4]一些私營企業是在沒有真正的出資人的混沌狀態下生成的,如負債借錢,從而造成天然的產權不清;一些私營企業主以個人的資本籌辦企業,卻以“合作”之類的形式注冊成立公司。產權主體界區不清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利于企業的資本積累;企業法人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易于被侵害;影響企業的治理結構和管理權威;造成有關人員之間的權、責、利不明確,而產生“搭便車”的道德投機。[5](P42~57)

中國地方政府制度創新的路向:產權、制度化和范式選擇

科思將交易費用概念引入經濟分析中,揭示了交易費用與制度形成的內在關系。他認為,企業和市場的邊界是由市場的交易費用和企業內部的交易費用的相互比較來決定的。[6]但中國在向市場的過渡過程中,需要政府對市場的培育和扶持,企業與市場的交易過程多了一個政府的環節,決定了企業的交易費用必須考慮政府這一因素。柯榮住通過實地調研并運用統計模型的方法分析了企業、政府和市場三者之間的交易費用變化,[7]認為企業的交易費用由4部分構成:企業與政府的交易費用;市場與政府的交易費用;企業內部交易費用;企業除負擔第二項費用之外的交易費用。中國私營經濟發展的初期,第一、二項交易費用是最重要的(這與科思的理論有所不同),是中國過渡經濟時期私營經濟發展中具有實質性影響的制度問題。柯榮住進一步分析,寬松的準入政策比寬松的規制政策更有決定性作用。因為,寬松的準入政策會使私營企業更有發展的機會,而且政府也會采取與其相配套的規制政策,從而使私營企業的交易費用不斷降低,提高其發展的動力。本文認為,政府在實行寬松的準入政策和規制政策的同時,還要履行其產權方面的職能和社會職能,減少企業第三項和第四項方面的交易費用,以進一步調動私營企業發展的積極性。

論文中國地方政府制度創新的路向:產權、制度化和范式選擇來自

根據上述的事實,本文認為,地方政府在私營產權激勵方面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創新:

第一,切實解決私有產權的保護問題。我國的個體私營經濟從改革初期的“邊際的、填補空缺”的角色發展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獲得了國家的正式法律地位,可以說進入了國家的政治經濟體系范疇,政府理應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實施保護。目前,在國家的物權法還尚未出臺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可以結合本地的實際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建立保護私有產權的制度,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這一制度需求,實現地方性制度均衡,以消除私營經濟發展的心理顧慮。

第二,為私營經濟創造一個公平開放的制度環境,減少私營企業的交易費用。這里既包括降低私營企業的市場準入費用,也包括在土地使用、信貸稅收等方面的平等機會。但首先是要給予私營企業與其他經濟形式相同的市場準入條件,因為,市場準入條件的放松會帶來連續的制度響應,促使地方政府規范市場,降低規制費用,以及做好產權界定降低企業內部交易費用等工作。

第三,厘定產權邊界。私人產權界區不清本質上是私人企業主自身的問題。我們講保護私有產權,首先要尊重私有企業主自主選擇的權利。“因為私營資本最清楚重新界定產權對企業發展究竟有效無效,最清楚重新界定產權所需要支付的代價究竟有多高。”[5](P58)但當私人資本意識到界定產權的成本遠遠小于繼續維持產權含混所蒙受的效率損失時,就會要求進行制度創新,要求政府出面界定產權。這時,地方政府就應協助做好企業的資產評估工作,界定產權主體及邊界,保證產權主體權利義務的落實。當然,在解決私人資本產權不清的問題上最為重要的是要給予其市場直接融資的制度條件。在這方面,目前我國還存在嚴重的制度短缺。市場融資有兩個主要渠道,一是公開上市發行股票,二是通過銀行借貸。而政策對私營資本上市有諸多限制,銀行貸款也有非常苛刻的條件。這雖然是中央政府制度創新空間的范疇,但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組織優勢去推動這些領域的制度變革。

第四,加強意識形態宣傳,消除社會對私有產權的歧視。意識形態的最基本功能就是通過強化人們對產權和其他制度的認同而減少統治階級的統治費用。但意識形態這種非正式制度安排由于源于“傳統根性和歷史積淀”,[8]比正式制度安排更具有持久性和滯后性。雖然從法律上中國早已確立了私營經濟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合法地位,但人們思想中的“公有”意識仍根深蒂固,它仍然在很多情況下影響著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因此,地方政府應強化對私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重要地位的宣傳,并給予其應有的政治待遇,逐漸消除人們對私營經濟的歧視,使私營經濟的發展有一個寬松的社會環境。

第五,除了上述產權、制度環境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創新以外,地方政府還應建立符合市場運作規范的政府行政制度秩序、發展要素市場、引導私營企業的產業結構向高級化轉變、引導它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提供信息服務以減少交易費用和經營風險等。

二、以制度化約束規范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制度創新關系

一些后發國家尤其是東亞國家的歷史經驗表明,不發達國家在向市場制度變遷過程中,中央政府的有效協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央政府高度的組織動員能力、權威主義的政治傳統和作用機制以及強調集體價值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是東亞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國可以借鑒的富有價值的制度遺產。西方市場化和現代化的變遷過程是在比較有利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一步步演變而來的,而現在的不發達國家既面臨著國內要求快速發展的社會壓力,又面臨著國際上日益增強的經濟政治壓力;既要保持不斷變革的勢頭,又要保持社會的穩定和統一,因此,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主導作用是應對這種復雜局面的重要保證。

中國地方政府制度創新的路向:產權、制度化和范式選擇

從過去一個世紀西方的發展規律來看,市場制度的發展和市場功能的擴大,并不是伴隨著政府功能的縮小,相反,政府功能尤其是政府的經濟功能在不斷強化。在政府體系內,出現了兩個集權化運動:一是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集權,二是議會權力向政府行政首腦的轉移。一個成熟的市場體系的有效運作,需要有一個有效的政府尤其是有效的中央政府,以保證市場的有序競爭。政府在市場運行中的功能是綜合性和整體性的,主要表現在:[9](1)有效的市場運作,需要有一個統一的、開放的和規范的市場秩序,以使原材料、商品、人才、勞動力、資金等資源要素能夠自由和有序流動,降低交易費用。但是,市場又是一種分散的力量,它在運行中很容易與地方性的力量結合,不斷地弱化社會的凝聚力。地方政府的“經濟人”性質使其出臺一些地方保護主義的制度安排,從而阻隔市場的統一,影響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動,最終導致市場功能和交易活動的萎縮。因此,只有具有高度權威的中央政府運用其組織力量才能塑造統一的市場秩序。(2)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是建立和健全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統一、科學、結構合理的制度體系是成熟的市場體系的必然要求,而統一的制度體系的安排和貫徹,只有在統一的政府權力體系中才能實現。(3)市場的運行需要公共產品和社會保障。一些公共產品投資大、見效慢,并具有壟斷性,特別是關系到全局性的公共產品,如基礎設施,它們是市場運行所必需的,需要政府的統一規劃和大量投入。

可見,在調整中央與地方制度創新的關系時,一定的中央集權是需要的。但是,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各地的資源稟賦千差萬別,需要多級的分層調控,需要多層的制度創新,不然,就會扼抑特色性制度潛能的發揮,扼抑人們對制度的合理預期和創新動力,地方市場的活力也就難以顯現。而沒有繁榮的地方市場就沒有繁榮的全國市場。為此,必須找到一條既有利于中央適度集權,又有利于調動地方積極性的兩全之策。這個兩全之策就是遵循市場的原則,以市場作為規制中央與地方制度創新關系的坐標:一是無論中央的制度創新還是地方的制度創新,都不要超越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即凡是市場能調節的就由市場調節,市場失靈的地方有的就需要政府進行制度創新。二是以市場的原則劃分中央和地方的創新空間,既要有利于全國統一市場的有序運轉,又要有利于地方市場的繁榮,發揮地方政府創新的積極性。

根據上述原則,中央的制度創新空間應是:制訂國民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并以相應的制度安排,如通過財政政策、貸幣金融政策、產業政策等引導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建立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管理機制,保持總供求關系的動態平衡;對收入分配關系進行宏觀調控,建立既保證效率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與調節制度;維護國有資產的所有者權益,促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建立和健全市場規則,打破地區、部門對市場的侵害和封鎖,培育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保護市場的公平競爭;組織和提供公共產品(全國性的);協調工農、城鄉、地區關系,實現制度的均衡發展。地方政府的制度創新空間包括:根據中央政府的發展規劃,制定本地區的發展規劃,并作出與此規劃和中央宏觀目標相協調的地方制度安排;制定地方財政和區域性收入分配制度,引導和調節本地區的市場供求關系;培育地方性市場體系,推動區域市場與全國統一市場的開放和對接,為本地區社會經濟生活的規范運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管理地方國有資產,保證其完整、保值和增值;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框架內調整本地區的產業結構,實現區域內資源的高效配置;組織和提供本地區的公共產品。

中央與地方制度創新空間界線的落實,除了以法律化的機制約束兩者之間的制度博弈關系外,還要建立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監督機制:一是中央對地方的政治約束,這集中體現在中央對地方的人事控制權方面。二是采取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鏟除地方保護主義。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中央與地方的相互配合和協調,從法律、行政和經濟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治理。為了加大治理、預防和懲罰力度,可以把這一工作列入最高權力機關的工作日程,對其進行專項治理;中央和地方的紀檢、法律監督部門應將這問題列為執法監督的一項專門內容;中央對地方的績效評估中,應改變過于強調經濟發展指標的做法,引導地方政府放棄片面追求經濟速度的發展思路。三是中央對地方的經濟約束。要通過建立財政補助制度和財政監督制度等一系列經濟制度,形成一種中央對地方的硬性制約和推動機制,達到調控地方制度目標的目的。西方各國中央政府建立的對地方政府的“財政制約和推動機制”值得我們借鑒。它以中央政府控制大部分財政收入為基礎(中央財政收入總額約占國民總收入的60%以上),中央政府通過將收入的一部分以財政補助的形式撥給地方,達到引導地方政府實施中央制度安排和宏觀協調社會發展的目的。在亞洲的日本和韓國,財權主要集中于中央,然后中央政府通過撥款和補助等轉移支付手段,達到調整地區間財力差異,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目的。在日本,中央政府為貫徹自己的政策意圖特設了國庫支出金,采取直接撥款的方式,將一部分資金撥給地方使用,這部分資金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的比重高達20%。[10]因此,通過轉移支付,增強地方政府的制度變革能力,是一個可行的辦法。目前,我國在中央與地方分稅制下,中央通過轉移支付返還地方的稅收比率以及地方獲得中央補貼占上交中央稅收的比率,都要有規范的制度約束,保證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穩定性和公平性,防止轉移支付總量被擠占及轉移支付的隨意性。同時,要根據中國的國情,確定轉移支付的比重,即應以不損害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潛力為前提,否則就會造成與“效率優先”原則相悖的保護落后、挫傷先進的結果。我們在解決地區之間的差距問題上,不能簡單地采取“劫富濟貧”方法。要承認,一定的不平衡總是存在的。在某種意義上,不平衡還有利于增加不同地區之間的競爭壓力,促使各地更好地挖潛,實施制度創新,使資源配置達到更優狀態。落后地區的發展,主要應建立在對自身資源優勢的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切合實際的制度創新,摸索一條適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這才是一個治本的辦法。

中國地方政府制度創新的路向:產權、制度化和范式選擇

三、退出市場職能領域,實現制度創新的范式轉換

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應扮演什么角色,不同的理論流派有不同的側重。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自由主義到現代經濟自由主義從“政府失敗”出發,主張無需國家干預的市場,由“看不見的手”發揮調節作用;克服市場缺陷的出路是明晰產權而不是國家干預;市場失靈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而不是市場自身。而從15世紀末的重商主義到凱恩斯理論以及制度經濟學派,則從“市場失靈”出發,強調國家干預的作用。布勞恩和杰克遜認為,市場失靈的原因是存在公共物品與外部效應、存在不完全競爭(在自然壟斷的領域內存在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現象)、存在信息的不完全、存在不確定性。[11]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預去彌補市場的不足。

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市場本身就是一套社會制度,市場中的交易包括契約性的協議和產權的讓渡,還包括構造、組織交換活動并使其合法化的機制。簡言之,市場就是組織化、制度化的交換,它本身便包含著政治體系的力量與影響,深深地嵌入廣泛的政治與社會結構之中。“無形的手”背后有著有形的社會結構在調節以私利為目的的個人及其行動。在一個健全的市場體系中,需要有產權和交易活動能得到合法認可和有效保護的制度環境,這要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做到。所以,不存在絕對不受政府及其制度約束的市場“真空”,所謂的“市場失靈”其實在較大程度上是“制度失靈”的外顯。[12](P348)

但是,政府的作用只能限于彌補市場的不足,而不是取市場而代之:一是維持秩序職能,即有效保護產權和提供市場交易的基本博弈規則;二是解決市場本身無法克服的外部性問題,提供社會所必需的公共產品。地方政府作為地方利益的維護者和地方公共秩序的建設者,在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要以制度創新去彌補市場的缺陷,實現市場化的制度均衡,既防止制度供給的過剩,也要防止制度供給的不足。

然而,我們在考察轉型期中國地方政府的制度創新時可以發現,地方政府經常直接參與本地企業的經營活動,代行了市場的職能。這種創新有其客觀必然性,因為在市場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難以誘發微觀主體的制度創新,或者即使微觀主體有創新的需求和動機,在中央制度進入壁壘的約束下也難以實現創新的愿望,從而使地方政府充當了制度創新的主角,彌補了市場和企業的不足,但其弊端也伴隨而生。一是造成了政企不分,增加了企業交易過程的環節和費用,也使企業難以獨立地走上市場。前面提到的“公用地災難”、中央與地方制度博弈目標的沖突等弊端,根源就在于地方政府代行了市場的職能。因為,與企業綁在一起后,地方政府就難免會從本位主義出發,在其權力范圍內施行有利于本地企業的制度安排,從而與其他地區和中央的制度變遷目標發生沖突,應驗了“諾思悖論”:成也政府,敗也政府。一方面,地方政府過多地干預市場,出現了制度供給過剩;另一方面,在公共產品的問題上卻出現了制度供給不足。要走出這一困境,就要實現制度創新范式的轉換:從代替市場到退出市場,即凡是市場能調節的領域交由市場去調節,由市場主體根據需求自主實施制度創新,政府則主要作為市場秩序的維護者而發揮作用。

政府退出市場職能領域后,在產權多元化的基礎上,微觀主體的誘致性制度創新才能萌生和繁榮,最終達到由政府主導的供給型制度變遷方式向需求誘致型制度變遷方式的轉變。只有實現了這一轉變,一個國家的制度變遷才會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持續性的制度均衡才有可能出現。因為,在一個自主和平等的環境中,微觀主體能夠及時感知和捕捉到獲利的機會,并在自愿和一致的基礎上,通過排除外部性和搭便車等問題,最終完成制度創新。這種創新,更有利于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為,“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13]達到制度創新的預期效果。

為實現制度創新范式的轉換,地方政府主要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創新:

第一,收縮公有經濟的市場戰線。公有企業的產權缺陷使其極易陷入資產無人負責的境地,改革的基本思路應該是:今后在一般競爭性行業里,不再搞公有企業。對原有一般競爭性行業中的公有企業要改造成非公有企業,包括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業。這是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問題的一個根本辦法。由于地方所屬企業能夠增加與銷售收入掛鉤的上繳費用,能夠提供員工飯碗保障地區就業和社會穩定,所以地方政府總是傾向于外延式的經濟擴張,導致嚴重的重復建設問題,并且還會想方設法維持企業甚至是長期虧損企業的生存。只有斬斷了地方政府與企業的資產隸屬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無效擴張的現象。道理很簡單,沒有哪一個私人資產所有者會允許企業的無效擴張的。

第二,明確政府職能的合理邊界。有關政府職能的邊界問題,總的來說,它應限于市場失靈和維護秩序領域。類似于企業投資和經營等微觀領域的事務,應交由市場去調節。但在實際管理活動中,受利益的驅動,地方政府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入市場職能領域。最近某省政府出面組織,由若干國有資產公司出資組建熊貓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4]這種“拉郎配”的政府行為,是地方政府追求規模、熱衷于評比的排序、表現政績的傳統管理方式的延續。它明顯超越了政府職能的合理邊界,也遭到了部分企業的反對。張維迎說:“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方,政府在處理企業問題上花得精力越多,企業在處理與政府關系上花得精力越多,這個國家就越落后。”[15](P210)

中國地方政府制度創新的路向:產權、制度化和范式選擇

第三,放松管制。管制即按照某種規則行事之意,目的是要使市場競爭處于一種公平的狀態,避免社會利益的損失。張維迎認為,西方管制的基本理念是怎么去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和有效運轉。他們普遍同意,自由簽約是最重要的,只要交易雙方的協議不形成對第三方的損害,管制就沒有必要;只有市場運轉會形成對他人利益的損害,而這種損害又無法通過當事人之間解決時,才需要政府管制。而我們過去的計劃經濟從一開始就立足于取消市場和消滅市場。[15](P99~111)由于政府官員在實施管制時有自己的效用函數和信息的不完全等原因,使政府管制經常失效,因此,我們現在的問題是要放松管制,而不是加強管制。目前,放松管制的重點是對傳統的行政審批制度進行改革。傳統的行政審批制度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是政府直接干預和控制企業的主要手段,由此產生了諸如阻礙資源有效配置、行政效率低下、尋租和腐敗滋生和蔓延等弊端。因此,改革的重點是減少審批的事項和明確政府審批的范圍,衡量的尺度是:一是市場尺度,即凡是市場能調節的,政府就不要設立審批去干預。二是經濟尺度,這主要從成本—效益方面考察審批的收益與成本是否對稱。三是技術的尺度,即從技術能力方面看行政審批能不能把審批的事務管住,審批管不管用。

TheWayofInstitutionalInnovationbyLocalGovernmentinChina:theChoiceof

PropertyRight,InstitutionalizationandParadigm

CHENTian-xiang

(CenterForPublicAdministrationof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Thispaperconsidersthatthreemethodsshouldbechosentosolvethedifficultiesofinstitutionalinnovationbylocalgovernment:Firstly,thelocalGovernmentshoulddoitsdutyofpropertyright,promotediversifiedpropertyrightbyinstitutionalinnovation,andprotectprivatepropertyrighttosolvetheproblemofencourageofindividuals.Secondly,standardizingtherelationofinstitutionalinnovationbetweencentralgovernmentandlocalgovernmentbyinstitutionalization.Thirdly,thelocalgovernmentshouldquitthemarkettorealizeatransferofparadigmofinstitutionalinnovation,includingtheshrinkofthemarketlineofpublic-ownedeconomy,clarifytherationalboundaryofthefunctionofgovernment,looseningregulationetc.

Keywords:localgovernmentinChina;institutionalinnovation;propertyright;institutionalization;paradigm

參考文獻

[1]斌.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深圳模式:三級授權經營制——委托關系的案例分析及其啟示[J].經濟研究,1995(8).

[2]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

[3]陳鐵源.私營經濟降低改革成本[J].中華工商時報(京),2000年10月24日第1版.

[4]陳天祥.中國地方政府制度創新的角色及方式[J].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3).

[5]劉偉著.中國私營資本[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篇(2)

一、平衡論“虛”“實”問題的提出

在中國行政法學界,盡管同意“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礎是平衡論”

這一命題的學者越來越多,但暫時仍持相左意見者也為數不少。行政法學界關于現代行政法理論基礎的理論分歧主要針對平衡論的研究方法與現實基礎。平衡論者并不否認平衡論有理想成分,但更不容否認的是作為整體的平衡論無疑是來自現實、服務現實、指導現實的;暫未接納平衡論的學者則認為平衡論避“實”就“虛”,其研究方法不太科學,理論主張也缺失現實基礎,故將其視為“現代行政法的理論基礎”言過其“實”。

評判平衡論的“實”與“虛”,首要的問題是達成評判標準上的大致共識。作為理性思維的產物,任何理論都不可能與實踐一一對應,理論源于現實卻又高于現實,并通過標明現實的完善方向與完善方式而體現其理論指導價值。平衡論亦然。而且,較具體的行政法理論而言,作為理論基礎的平衡論只有更具抽象性才能更好地起宏觀指導作用。因此,行政法理論基礎必然是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但絕對不能據此就認為平衡論就是“虛”的。如果將平衡論的“實”定位為對行政法制現實的消極反應,就正好否定了平衡論的行政法理論基礎地位。因此,評判平衡論的“實”,關鍵在于考察平衡論是否揭示了行政法制的“真際”-隱藏于行政法深層次的“理”或“道”。

由此可見,評判平衡論“虛”“實”的標準主要有三:

第一,平衡論的研究方法是否符合社會科學方法論要求;

第二,平衡論是否成功地揭示了行政法的歷史延續性;

第三,平衡論是否回應了來自經濟、政治、社會與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現實要求。

與此相對應,關于平衡論的理論分歧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平衡論的研究方法;平衡論的現實針對性;平衡論的經濟維度;平衡論的政治維度;平衡論的人文精神維度;平衡論的實踐性;平衡論的法治意義等。以下分別進行討論。

二、平衡的研究方法:平衡論遠離實證?

質疑觀點:平衡論只是一組純粹應然命題的集合,整個理論體系缺失實然層面;或者,平衡論的構建方法是純粹規范性的,缺少實證分析。

對照社會科學方法論,一種缺少實證支持的規范性理論很難經得起實踐考驗,行政法基礎理論的形成也必須遵循社會科學方法論規則。平衡論是由一組具有內在邏輯性的、相互支持的觀點而構成的理論體系,平衡論者堅持事實與價值二分的哲學思維,這就保證了每一重要理論觀點的形成都既有實證支持(事實),也有規范分析(價值判斷)。大致說來,平衡論的研究方法至少有三種:矛盾分析方法、理想類型方法、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方法。

(1)矛盾分析方法。平衡論認為,行政法是一個圍繞行政主體與相對方這一行政法核心矛盾而展開的規范體系,行政主體與相對方是行政法內部的兩個矛盾主體。平衡論采用了辯證思維,將行政主體與相對方視作對峙互動的矛盾雙方,既正視矛盾雙方的對立性,又顧及矛盾雙方的合作性。

(2)“理想類型”方法。實踐證明,韋伯提出的“理想類型”

研究方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社會科學方法,它已被國內外行政法學者所廣泛運用。平衡論者提出管理論、控權論與平衡論等三種行政法理論基礎的“理想類型”,以及管理法、控權法與平衡法等三種行政法“理想類型”,與“理想類型”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不謀而合。作為平衡論的對立理論形態,管理論與控權論也是平衡論首先提出的,這“兩論”本身也是平衡論的基本理論主張。盡管有些學者一方面斷然否定平衡論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卻又在事實上接受了管理法(論)與控權法(論)的理想類型,此即反證了他們實際上是承認平衡論者采用了“理想類型”方法。

(3)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平衡論者在型構平衡理論的過程中,既通過探究行政法制實踐,以實證的方法得出一系列理論主張,又并不隱瞞自己的價值判斷,力求以實證分析保證理論的現實性,以規范分析保證理論的前瞻性。惟此,平衡論旨在揭示行政法背后的“真際”,其理論構建方法符合思維規律,基本上做到了(從行政法制實踐中抽象出共性的)形式邏輯與(以行政法學理論指導行政法實踐的)辯證邏輯的統一;而且,還強調具體理論觀點與(經濟性實證分析的)數理邏輯要求相吻合。

三、平衡論的現實針對性:平衡論回避了現實?

質疑觀點:平衡論是一種簡單的“否定之否定”的結論,是一種對管理論與控權論的折衷處理,是一種回避現實的中庸作法,缺乏反映中國行政法制現實的針對性。

作為一種在回應時代需求的行政法哲學,平衡論的確是時代的產物。在中國歷史上,在“管理論”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消亡而衰微之后,“控權論”曾一度活躍。然而,在現階段的中國推行“控權論”

并不實際,這不僅歸因于英美控權法是以健全的司法審查制度與完善的行政程序為主要控權手段,而且還具有權利本位、自由主義、消極政府、企業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等現實基礎,而這些思想觀念與制度環境,在90年代初的中國并不具備。此外,發端于70年代末的世界公共行政改革了也要求各國重塑一個“有活力”的政府,英美傳統的控權模式也因此處于修正之中,以謀求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由此可見,管理論與控權論在中國都是行不通的,中國行政法學界只能直面現實,構建自己的理論基礎。正是迫于這種理論困境的壓力,平衡論才應運而生。可以說,平衡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行政法學界針對中國的實際,選擇了超越管理論與控權論的“第三條道路”。

熟悉平衡理論體系的人是不會提出“平衡論只是對管理論與控權論簡單折衷處理的產物”之質疑的。實際上,管理論與控權論作為兩種極端的理論模式,它們的價值取向、功能定位、動作機制、制度體系等都迥然不同,二者在理論模式上無法進行折衷、整合。平衡論之所以能超脫原有的理論困境,只能歸結為其理論框架的超越性,突破了管理論與控權論思維定勢,憑借全新的辯證思維來考察具有互動內傾的、對立統一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形成自成一體的關于現代行政法的調整對象、價值目標、功能定位、運作機制、制度創設與變遷等的理論體系。由此可見,平衡論與管理論、控權論,可謂存有天壤之別。

四、平衡論的經濟維度:平衡論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市場模式?

質疑觀點:處于轉型期的中國推行的是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平衡論提倡在行政法內搞平衡,是一種不關心市場經濟的表現,置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于不顧。

毫無疑問,經濟是基礎,行政法必須面對經濟、適應經濟需求;

因此,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與經濟體制,就會有什么樣的行政理論基礎與行政法律制度體系。眾所周知,平衡論一直關注市場經濟,并依據經濟規律構建其理論模型。平衡論的經濟維度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順應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呼應“對策均衡論”的博弈主張。

(1)順應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

平衡論順應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主要表現為制約與激勵機制的構建。市場經濟是一種以理性開發能力為基礎的信息經濟。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之所以愿意去努力發現信息、利用信息,可歸結為信息的回報性,此即市場背后的激勵。錢穎一教授認為,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區別不僅僅在于是否用價格實現資源配置,更本質的是激勵與約束機制的不同;簡單來說,市場經濟通過制度安排來給經濟主體提供強有力的激勵;同時它又對每一個經濟決策者產生約束,使得他要對自己的經濟決策后果負責,因此,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法治經濟。法治的作用在于既約束政府又約束經濟人。據此,平衡論認為,現行行政法應該有助于政府與市場的“雙驅動”,現代行政法機制應由制約機制與激勵機制整合而成,以適應市場經濟之激勵與約束的制度化要求。由此可見,平衡法的制約與激勵機制,主要是對市場經濟的制約性與激勵性的積極回應,平衡法的既制約雙方、又激勵雙方的制度體系,有助于形成一個有活力、有效率、有秩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鑒于此,質疑平衡論不關心市場經濟毫無根據。

(2)呼應“對策均衡論”的博弈主張。主張博弈的“對策均衡論”,以當今主流經濟學的姿態主導和預示著未來經濟學的發展和實踐。平衡論分享了“對策均衡論”的博弈主張,二者具有相容的內在機制。這既包括方法論上的共通性,也包括利益動機、行為環境、主體、行為等各種理論前提上的異曲同工:

第一,方法論。對策均衡論與平衡論都旨在通過對內在的經濟規律的認識,促成經濟主體行為更趨于理性。平衡論與對策均衡論所主張的博弈觀,其意義不僅在于通過博弈主體的討價還價以公平地分配利益,更在于通過雙方的真誠合作以創造更多的利益。

第二,利益動機。主體行為直接取決于利益驅動。公益與私益的統一性是對策均衡論與平衡論的共同理論基石:利益對立性表現為行政主體與市場主體之間的利益競爭性與斗爭性;利益統一性表現為雙方合作有利于利益增值。理性博弈既有助于節約因過度競爭導致的資源浪費,又有利于實現公、私益的“雙贏”。

第三,環境。任何主體都是一定環境之中的主體,主體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特定環境的影響。因此,平衡論謀求行政權與相對方權利的結構性平衡,就必然要如同對策均衡論一樣關注環境與主體行為之間的函數關系。二者都持有一種與現實背景相對應的、涵義常新的、動態的均衡觀。

篇(3)

論文關鍵詞:R&,D投入,中美工業企業,差異原因,啟示

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背景下,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條件下,國家、地區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為科技的競爭,尤其是企業R&D能力的高低。如今,R&D在企業總支出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成為了企業持久發展的關鍵因素。堅持研發創新是企業的生命線,作為技術研發創新的源泉,企業非常重視R&D活動。隨著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全面展開,我國工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如今,我國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產品制造商,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國R&D與GDP比值及R&D人員人均經費投入仍然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要想促進我國的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就必須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Schumpeter(1942)認為,公司規模越大資源越多,越有利于公司R&D的投入,因為通常只有大企業才能夠負擔研發項目的費用,一些多元化且規模較大的企業具有市場控制能力,可以通過大范圍的研發創新來取得市場。[1] Galbraith(1952)認為,大企業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并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在技術創新上,大企業往往是的有效的發明者和傳播者,一些大企業組成的現代工業最有利于R&D活動。[2]Scherer(1980)也認為,生產中的規模經濟可以為R&D項目帶來范圍經濟。[3]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大中型工業企業既是從事科技活動的重要部門,也是中堅力量。因此,本文以規模較大的工業企業為例分析,通過對中美兩國工業企業R&D投入的描述和比較,找出響國家工業企業R&D投入差異化的主要因素,分析我國工業企業R&D投入存在的問題以及與美國的差距,針對如何縮小差距,解決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中美兩國R&D投入現狀

(一)R&D投入總量和強度

1.總量和增長速度比較

近年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研發經費的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而各國R&D經費投入總額也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1世紀以來,美國的R&D經費從2003年的2897.36億元到2007年的3687.99億元(本幣),但年均增長速度較慢,約為3%,屬于研發經費增長速度較穩定的國家;我國的研發經費從2003年的1539.6億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4616億元(本幣),年均增長速度大約為14%,屬于研發經費增長速度相當快的國家,從年增長速度看來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我國的R&D經費增長速度遠遠高于美國,但從絕對量上看,我國的研發經費總額卻與美國相差甚遠,2007年美國的R&D經費為3687.99億美元,同年,我國的R&D經費按當時匯率折合為487.67億美元,僅僅相當于美國同年R&D經費投入的13%。

2.R&D經費投入強度比較

美國是發達國家,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由于國情的不同,經濟總量相差巨大,因此僅用R&D經費投入總額作對比是不足以衡量兩個國家的科研活動規模的。R&D/GDP是指當年的R&D經費投入總額與同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這一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潛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國際組織與世界各國評價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首選指標,即R&D投入強度。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的R&D/GDP小于1%,經濟處于發展初期,缺乏創新能力;大于1%而小于2%,經濟處于發展快速階段,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大于2%,則經濟處于穩定發展階段,創新能力比較強。21世紀以來,我國的R&D經費投入強度突破了1%,并逐漸呈上升趨勢,這表明我國經濟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但是仍然屬于較缺乏創新能力的發展中國家,而美國的R&D投入強度一直保持在2%以上,處于穩定發展階段,2007年,美國R&D經費投入與GDP的比值約為2.68%左右,創新能力非常強,同年,我國R&D經費投入與GDP的比值約為1.3%左右,只相當于美國的一半。由此可見,我國在R&D強度方面,與美國的差距相當大論文格式模板。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我國R&D投入總量不足強度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企業R&D投入的規模以及R&D強度。

(二)R&D經費來源情況

美國在R&D投入經費來源上,屬于企業主導型。聯邦政府對于整個產業界的技術研發活動及其他應用研究只是采取了間接推動的方式,在R&D活動中,政府充當的角色更偏向于政策引導者而非行政控制者。[4]這跟美國國情有關,穩定的政治格局,相對完善的民主制度促使美國社會逐漸形成了一種不畏艱辛開拓創新的社會風氣,這在一定程度上為R&D的投入提供了保障。2004年,美國R&D投入的經費來源中,企業投入占到了71.4%,其他渠道籌集了15.4%,而政府的投入僅僅只占了13.2%。在美國,企業特別是一些大型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工業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力軍。

二十世紀中后期,我國R&D經費投入的主體一直是政府,絕大多數企業沒有屬于自己的科技開發隊伍,也沒有最基本的科技研究裝備,科技力量大多集中在政府所屬的科研機構和大學中,這種狀態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據統計,九十年代初期,我國R&D經費來源中,企業經費投入不足總數的三分之一,1990年,企業經費投入僅占全部經費的27.4%。1993年,在1.8萬家大中型企業中,有獨立R&D機構的也只有50%,R&D經費來源中來自政府投入的比例高達54.9%,仍然超過了一半的總經費投入。隨著我國開始實施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并把科研重心由依賴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力量逐步轉移到企業中去以實現企業產業化,以便更好的發展生產力。在R&D投入上,我國經歷了由政府主導型向企業主導型轉變。企業投入比例超過50%并逐步增長,到2008年企業R&D經費投入比例已經高達71.1%(表1)。此種情況表明,目前我國企業已經成為我國R&D經費投入的主體,我國的R&D經費投入結構也逐步趨于合理。

表1.中國R&D經費來源中政府與企業投入比例(%)

年份

政府投入比例

企業投入比例

其他投入比例

1999

32.4

34.9

32.7

2000

33.4

57.6

9.0

2004

26.6

65.7

7.7

2005

26.3

67.1

6.6

2006

24.7

69.1

6.2

2007

24.6

70.4

5.0

2008

23.6

71.7

4.7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科技統計網,sts.org.cn/相關資料整理.

(三)R&D經費支出情況

1.活動類型比較

R&D經費支出按活動類型一般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種類型。其中,基礎研究是新知識產生的源泉,新的發明創造也是基于基礎研究產生的,因此,要想科學技術更好的發展就必須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它是一個國家實現科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國際競爭力及國際影響力,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不足,在研發活動中的比重不合理,都將制約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

圖1. 中國R&D經費支出按活動類型分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科技統計網,sts.org.cn/相關資料整理.

無論在地區上看,還是分行業看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我國工業企業R&D活動中試驗發展占有絕對優勢,但基礎研究在我國企業R&D活動中幾乎為零,恰恰與此相反的是,有證據表明企業創新越來越多地來源于基礎研究,這些本不以任何專門或具體的應用為目的的實驗性或理論性的成果商品化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5]據相關資料顯示,三種類型的R&D經費支出占總經費的合理比例一般為:基礎研究占總經費支出的13%—19%,應用研究占總支出的20%—25%,試驗發展占50%—61%。

圖2. 美國R&D經費支出按活動類型分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科技統計網,sts.org.cn/相關資料整理.

2007年,我國基礎研究占總經費支出的4.7%,應用研究占總支出的13.3%,實驗發展的比重高達82.0%(圖1),足以說明我國的R&D經費主要集中于試驗發展領域,而最重要的基礎研究的經費卻投入甚少,導致了我國的R&D經費投入結構極不合理,直接制約了我國技術水平的發展及創新能力的提升。而在2003年,美國基礎研究就占到總經費支出的19.1%,應用研究比重為23.9%,實驗發展則占了總支出的57.1%(圖2)。

不合理的R&D經費投入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科技發展,據國家科技部統計的數據,我國近幾年的專利授權結構中都是以實用新型專利為主,發明專利僅占25%左右,并且多以模仿為主,自主創新的很少,所以難以申請專利,也難以掌握核心技術。技術引進經費支出占研發經費總支出的比重逐年減小,說明了我國已經開始重視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6]但仍須加大基礎研究的力度,這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具有可持續發展性。

2.執行部門比較

R&D經費支出按執行部門一般分為研究與開發機構、企業、高等學校及其他四種類型。發達國家R&D經費支出都是以企業為主體,通常在60%—70% ,R&D成果轉化率較高。因此,必須確立企業在我國R&D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圖3. 中國R&D經費支出按執行部門分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科技統計網,sts.org.cn/相關資料整理.

由圖3可以看出,我國企業R&D經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最大,上升速度最快,由2003年的62.4%上升到2007年的72.3%,五年間上升了10個百分點,除此之外,研究與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及其他R&D經費支出都在逐年減少。

圖4. 美國R&D經費支出按活動類型分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科技統計網,sts.org.cn/相關資料整理.

而美國的R&D經費支出在各個執行部門間的比重變化不大,基本在一個水平線上徘徊(圖4),與我國不同的是,美國的研究與開發機構R&D經費支出在逐年增多,但兩國都在逐步趨于合理化。相比之下,美國其他執行部門R&D經費支出較多,百分率較我國的四倍之多,這也是美國的科學技術研究與創新更為靈活的原因之一。

二、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現狀

隨著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全面展開,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也必須逐步提高,因為大中型工業企業不僅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主力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從事科技研發活動的重要部門之一。大中型工業企業是指同時滿足從業人員300人以上,主營業務收入3000萬元以上,資產總額4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

(一)科技人員及專利產出

近年來,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中的R&D人員保持著持續穩步快速增長的勢頭,從2000年的三十多萬R&D人員,到2005年的60.6萬人,占到了全國R&D人員總量的44.4%, 2008年,更是達到了246.82萬人之多,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12.1%。這表明,大中型工業企業在我國的研發體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企業中科學家工程師的數量也有較明顯的增加,2008年已達158.9萬人,比2007年增長了13.4%,占企業R&D人員的比重達到64.4%,比去年增長了0.8個百分點。這標志著我國的科技人員隊伍在不斷擴大、科技人員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也標志著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科研實力在持續增強,科學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

專利是企業科技活動的重要產出之一,通過申請專利對知識產權即科研成果進行保護也是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獲得創新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情況下,企業擁有專利數量越多,就表明其科研技術力量越雄厚,同時也標志著創新活動的活躍度越高,具有較大的市場競爭優勢。2000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專利申請數為1176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為2772件;2005年,我國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專利申請數及發明專利申請數分別達到了55271件及18292件,為五年前的4.7倍和6.6倍,發明專利占專利申請總量的比重由也2000年的23.6%提高到2005年的33.1%;2008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專利申請量為12.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4.4萬件,分別比2007年增長27.3%和21.3%。這不僅標志著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大幅增加,也標志著其申請專利的技術含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科技經費投入情況

企業的研發投入是衡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論文格式模板。“十五”以來,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持續增長,自主創新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從2000年的353.6億元到2005年的1250.3億元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整體翻了兩番,并且投入強度始終保持在2.5%上下;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間,增長幅度都連續超過了30%;到2008年,全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共投入經費2681.3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26.9%(圖5)。這些數據表明了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增長較快,投入強度相對保持穩定,也說明了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正在逐步提高。

圖5.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變化(2000—2008)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科技統計網,sts.org.cn/相關資料整理.

另外,從2006年開始,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科技活動內部支出的比例已經超過50%,2008年達到53.2%;并且企業資金占R&D經費籌集總額的比重自2000年以來一直處于80%以上,2008年達到了90.1%,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正在逐步增強,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自主籌集科技活動經費的機制也已形成。如今,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也有效保障了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技術引進及新產品的開發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創新活動必須針對市場面向市場。一方面需要通過直接購買技術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不斷開發出新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即技術引進以及新產品的開發。

企業通過直接購買技術迅速提高技術水平,縮短與競爭對手的技術差距,增強自身創新能力是企業創新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技術引進按照技術來源地的不同可以分成技術引進和購買國內技術兩種類型,步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經費有所減少,購買國內技術經費逐步增加。技術引進經費支出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變化過程,2000年,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引進經費為245.4億元,2003年達到405.4億元,而2005年下降到296.8億元,然而三年后的2008年技術引進經費又升至440.4億元,企業技術引進經費增長放緩。但是,隨著國內科技成果的不斷增多和國內技術市場的逐步完善,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在迅速提高,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用于購買國內技術的經費由2000年的26.4億元迅速增長到2005年的83.4億元,2008年達到了166.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8.24%,購買國內技術成為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獲取外部技術的重要途徑,這表明我國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已經由高度依賴國外技術逐步轉變成為自主研發為主、技術引進為輔的發展態勢。

工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結果一方面表現為生產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表現為推出改進的或全新的產品,即產品創新。產品創新是企業適應市場需求和取得競爭優勢不可或缺的創新活動。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產品經費由2000年的393.8億元迅速增長到2005年的1457.2億元,2008年更是達到了3095.8億元,比2007年增長了26.1%,平均每一新產品項目的投入經費為255.1萬元,比上年增加36.8萬元。欣慰的是,隨著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出也在不斷增加。這表明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還是很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的,因為其在市場競爭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三、R&D投入差異化原因

影響企業R&D投入差異化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外部市場的特征,國家建立的相關制度,企業本身的性質及其科技競爭力、研發機構的技術水平、科研成果的轉換率以及資金投入的來源等內外部諸多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企業R&D的投入。

(一)企業外部環境

1.經濟發展水平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從根本上決定著R&D投入的多少。較美國而言,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企業R&D投入的現狀仍不夠令人滿意。發達國家之所以發展快發展穩,是因為其經濟水平高,R&D投入占其GDP的比重高,投入與產出之間形成了一種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關系。[7]而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自主創新的發展。發達國家如美國可以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技術創新的前期及中期,以便于保障創新產出的優質高效,后發性強;而我國的R&D投入主要集中于對設備和水平要求相對較低的二次創新即是技術創新周期的中后期,后發性很弱。經濟發展水平高,相對而言就有資金設立專門的R&D機構,在發達國家,百分之百的大中型企業都設立有專門的R&D機構,美國當然不例外,而我國設立專門的R&D機構的大中型企業僅占所有大中型企業的35%左右,三分之二的企業都沒有專門的R&D機構與R&D人員。從我國科技投入與產出的地區分布來看,總體上亦呈現出“東強西弱”、向中心城市集中的非均衡態勢。[8]2006年東部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為1215.2億元,占全部研發投入的74.5%,東部地區企業申請發明專利2.2萬件,占全部發明專利的83.3%,而中、西部地區上述兩項指標所占比重分別下降到25.5%和16.7%,發展極不平衡,而我國的東部地區就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所以說,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制約了企業R&D投入的多少,當然,企業R&D投入的多少也決定著經濟的發展水平。

2.政府宏觀調控

我國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具有較強的宏觀調控能力,能夠把有限的創新資源集中起來,在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領域取得突破。[9]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政府宏觀調控的方式從直接轉向間接,調控的對象也逐步從企業轉向市場,逐步形成了在中央統一協調下以間接手段調控引導市場活動的宏觀調控模式。由于R&D活動具有溢出效應,所以政府往往采取一些激勵政策支持企業開展R&D活動。政府的激勵政策一般表現在三個方面,即減免稅政策、直接補貼和低息貸款。有學者在對美國113家公司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稅收減免政策對R&D的投入強度有重大影響,能刺激R&D經費的增加;也有學者通過對我國1994—2002年34個大中型企業的行業面板數據分析發現,政府資助對企業增加R&D投入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10]但是,這些激勵政策在我國特有的國情下也顯現出了一些弊端,比如容易誘發腐敗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并且政府資金比重過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抑制企業的技術創新。[11]美國聯邦政府對R&D活動的基礎研究采取了直接資助的方式,對于產業界的技術研發與其他應用研究采取了間接推動的方式;我國在R&D投入方面,并未能真正實現政府主導型向企業主導型的轉變,并且對基礎研究開發的支持力度不夠,相關的科技保障政策也不完善,這些都是影響我國企業R&D投入的原因。因此,政府應該逐步完善對企業R&D投入的宏觀調控政策,在深化體制改革的同時,實現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與國際接軌,為企業在R&D應用領域的研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企業內部環境

1.獨立研發機構的水平

2008年中國R&D經費中71.7%來源于企業,而且企業的R&D經費支出也達到了73.3%,單從數據上看,與歐美等國相比差別不大,表明企業已經是我國研發活動的主體,但事實上,我國科研成果的轉換率仍然很低,企業的科技競爭力及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仍不理想。美國近年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70%,而我國近年的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僅在50%左右。企業研發主要應該產生專利,但中國專利的絕對數量和質量與世界先進國家還有較大差距,這些都與企業研發機構的水平有關。發達國家的大中型企業都擁有專門的研發機構,而在我國,為數不多的企業擁有專門的研發機構,但往往都存在著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研發團隊弱等弊端。研發規模上不去,產出自然不理想;技術水平低,自然難以申請專利;跟蹤模仿多,也難以掌握核心技術。

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R&D投入產出的影響固然重要,但研發活動是需要一定技術積累才能取得突破,既要資金也要技術,并不是把錢投進去了就會有成果,有獨立的研發機構是重點,研發機構水平的高低是關鍵論文格式模板。

2.股權結構

股權結構的形成決定了企業的類型,隨著全球網絡的形成和新型企業的出現,技術和知識在企業股權結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股權集中對企業R&D投入有正向促進作用,股權集中度是指全部股東因持股比例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股權集中還是股權分散的數量化指標,股權集中令公司所有者相比企業的短期收益回報更加傾向于企業的長期發展與回報。理論上,R&D投入金額的多少以及研發的成功率都會增加企業的股東報酬率;反過來,由于股東報酬率的提高,企業積累更多的資金,企業也會有更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的動力。[12]相關研究還表明,股權集中可以控制董事會,提高大股東的監控能力,股權制衡度越高就越有利于企業R&D的投入,但往往一些企業的法人大股東與被投資企業之間都有著商業關系,他們會去影響控股企業經理人的R&D決策從而影響企業R&D的投入量,因為他們可以從被投資企業的R&D活動中獲得溢出收益。此外,股權集中在不同的股東手里效果是不一樣的,研究表明,國有股權集中并不利于企業R&D的發展,中國企業的股權結構之所以對企業的R&D投入有著特殊的影響,就是因為在我國的企業尤其是大中型工業企業中,國有股權占了較大比重。然而事實上,國有控股并不利于R&D的投入,因為國有持股比例越高,科技創新能力就越低。

3.企業家素質

企業家是企業發展策略與未來方向的最終決策者,在如今這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環境下,企業家的素質在整個R&D投入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衡量企業家的主要指標不是人格魄力,而應是其形成制度的創新能力,企業家的能力應具體化為企業運行的制度化機制。[13]一方面,企業家的決策主導著整個企業的R&D投入,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家必須具備出色的決策能力并且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有著熟練組織管理能力的優秀企業家能夠更好的利用現有的物質資源及人力資源來發展企業的科研活動,提高企業R&D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科技人員創業和創新的積極性。

因此,企業應該選擇與企業R&D活動相適應的企業家隊伍,這時企業家就需要合理利用自身各方面的良好素質來建立以人為本的R&D人員管理體制、完善人才激勵與培養機制、為R&D人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增加R&D團隊的凝聚力、廣泛培養或吸引海內外人才、加強與跨國公司的技術合作與競爭等。同時,國家政府方面也可以建立一些相關的企業家人才庫和企業家市場,為企業的R&D活動提供人才,以保障我國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更好更快的實施發展。

四、結論與啟示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我們發現,我國在R&D投入及科技產出等方面與美國存在一定的差距,這與兩國R&D經費的投入強度、來源、結構以及相關的制度、技術、市場等諸多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近年來,我國工業企業的R&D投入總量雖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R&D強度也在逐年提高,但是與美國相比仍然很低,并不足以支撐高端技術的R&D活動以及進行技術儲備。影響R&D投入差異化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政府建立相關制度,為企業提供良好環境

國家的政治制度及軍事分布也是影響企業R&D投入的因素,因此需要國家應建立或完善相關的制度,為企業的R&D活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以保障企業R&D活動的順利實施;并且政府方面,應該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或是實施稅收減免等制度刺激企業設立或完善他們的R&D機構,加大政府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力度,為了防止腐敗現象的發生,務必做好防范。

2.優化各地區產業結構,保證各地區平衡發展

與地區的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有關,我國各地區的工業企業發展極不平衡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因此在需要政府進行適度的宏觀調控的同時,也應尊重市場取向規律,堅持效率優先原則,避免無謂的資源浪費,從而調整產業結構或是提高對該地區的R&D投入規模及強度,并調整優化各地區工業企業的R&D投入,以保證各地區平衡發展全面發展。

3.加強自主創新意識,加大研發投入力度

創造性和新穎性是研究與試驗發展的決定因素,要想取得更多的研究成績,要想申請更多的專利,要想保障企業的收益,就必須從根本上加強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4.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激勵員工積極工作

企業的R&D機構必須擁有一批優秀的技術人員以及優秀的企業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科技產出的高效優質及研發機構的良好運作;同時企業家也應該建立相關的激勵制度,為技術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從而激勵員工努力工作、積極創新。

5.加強企業與企業、研究所、高校之間的合作

企業可以加強其與企業之間、與研究所之間、與高校之間的技術合作與交流,以提高企業的R&D能力。因為,在R&D合作的一般情形下,技術兼容性程度越高,成本降低的幅度就越大,其創新動機也就越強;并且,如今發達國家的企業正在積極通過各種聯盟形式強化已有的競爭優勢,其中R&D聯盟已成為重要的技術來源,出于同業競爭等原因,國內企業往往習慣于各自為政的獨立研究,這也是至今許多產業、產品的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的重要成因之一。[14]因此,我們可以在企業與企業、研究所、高校之間進行合作研究和聯合開發,各展所長、互惠互利,在增強R&D實力的同時,還能避免重復研究,從而整體提高了企業的科技水平,這對企業的技術發展是相當有利的。

總之,要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我國的工業企業R&D投入就仍需加強,R&D活動就仍需完善,我們必須學習借鑒美國政府或是美國工業企業本身所施行的一些R&D投入方面的舉措,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走一條適合我國工業企業的科技之路,逐步提升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及技術,從而更好的建設國家科技創新體系。

參考文獻

[1]Schumpeter,J.A. Capitalism,Socialism andDemocracy [M]. London:UnwinUniversity Books.1942.

篇(4)

[關鍵詞] 5S管理;基礎工作;效率;成果;研究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15-0138-03

[Abstract] 5S management is a summary of 5 work steps: seiri, seiton, seisou, seiketsu, and shitsuke. Planned promotion of 5S management can specify job sites and goods, sort various kinds of materials, optimize foundation working process, improve foundation work efficiency and quality, and reasonably allocate work efficiency of all resources. 5S management can also enhance the brand image of hospital, and improve experience of patients in hospital.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the effect of 5S management on improvement of foundation work efficiency in hospital, and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5S management in hospitals, will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researchers.

[Key words] 5S management; Foundation work; Efficiency; Achievement; Study

5S管理是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u)、清潔(seiketsu)、素質教育(shitsuke)5個管理工作的簡稱[1]。5S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方法,重點是創造工作高效率和整潔的工作環境,提升醫護人員素養[2]。

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從基礎工作、行業分工、單位特點角度考慮,從2015年1月至今,要求全院各科室從基礎工作入手逐步開展5S管理,使基礎工作能夠流暢有序,各種資源達到合理配置,實現優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標。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基于2015年1~12月的醫院開展5S管理的工作成果。

1 推行5S管理工作步驟

1.1 組織和計劃

(1)成立工作組織。院級層面,成立醫院5S推行委員會,設立培訓、宣傳、品質等推行委員,負責組織全院5S管理的培訓、宣傳和檢查等工作。科室層面,以各科室為單位,組建5S管理小組,要求全體人員參加。(2)制定工作計劃。院級層面,制定醫院5S管理工作方案,確定具體目標、工作計劃、保障機制和工作要求。科室層面,依據醫院5S管理工作方案制定本科室5S管理目標和工作計劃,及時記錄本科室5S管理的檢查結果,定期總結,及時改進。

1.2 推行的流程

(1)組織5S管理培訓。通過課堂培訓、現場培訓的方式對5S管理的內涵、推行5S管理的意義、醫院對推行5S管理的態度、5S管理的目標和工作計劃、有關的檢查和獎勵措施等進行培訓,并對科室骨干進行重點培養,促進科室5S管理工作的開展。(2)進行5S管理宣傳。召開5S動員會,激發職工開展5S管理的熱情,從意識上讓全體職工,特別是管理層人員認識到5S管理的重要性,通過推介會、宣傳欄、網站、院刊等形式宣傳5S管理理念、方法、效果,使全院職工從思想上對5S管理形成正確的認識。(3)規范5S管理內容。醫院規范5S管理的內容主要從門診環境、病房環境、行政辦公環境三個方面著手,要求各科室從實際工作出發,規范本科室5S管理內容。下面以病房治療室和行政辦公區為例進行說明。(4)制定5S檢查標準。根據各科室5S管理規范的內容,分別制定相應的檢查標準。仍以病房治療室和行政辦公區為例進行說明。通過5S管理,不論是治療室、搶救室、處置室、辦公室,還是庫房、值班室的物品都達到了分類放置、明確數量、標識醒目、使用方便的目的;衛生清潔,改善了工作環境,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護士隊伍的整體素質,達到了優質、高效、安全的目的[3]。(5)開展評比和獎勵。醫院組織推行委員會成員,按照制定的檢查標準,定期對各科室工作進行檢查,將檢查結果進行匯總,評選優秀科室作為樣板科室進行宣傳。制定5S管理評比方案,根據檢查打分結果評選出不同等次的獎勵科室,組織召開表彰大會。(6)建立臺賬并改進。各科室在推行5S管理過程中,應用PDCA的管理方式,建立5S管理工作臺賬,將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以臺賬的形式進行管理,形成發現-解決-改進的良性循環模式,保障5S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實。見表1、2。

2 分析5S管理應用成果

通過以上措施,實現了工作標準化和規范化,物品擺放有條理,減少查找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4]。以病房治療室護士物品隨意取放率和取藥差錯率、行政人員物品隨意取放率和處理文件差錯率為例進行說明。

2.1 考核指標與統計分析

(1)選取5S管理前后護士物品隨意取放率和取藥差錯率、行政人員物品隨意取放率和處理文件差錯率進行考核。①護士物品隨意取放率:每周三上午調查護士在治療室取放物品的情況,調查護士取放物品總數300人次,對前后隨意取放數進行比較。②護士取藥差錯率統計:推行5S管理前一年時間某病區一年的住院患者總數1200例,護士取藥發生差錯11起;推行5S管理后的一年時間該病區的住院患者總數1320例,護士取藥發生差錯4起。計算護士取藥發生差錯與住院患者數比。③行政人員物品隨意取放率:每周一下午調查行政人員在辦公區取放物品的情況,調查行政人員取放物品總數200人次,對前后隨意取放數進行比較。④行政人員處理文件差錯率統計:推行5S管理前一年時間辦公室一年的文件總數1050份,文件處理差錯10份;推行5S管理后的一年時間辦公室文件總數1210份,文件處理差錯4份。計算文件處理差錯與文件總數比。(2)統計學分析:考核指標計量資料用(x±s)表示,SPSS18.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5S管理前后的分類變量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2 效果評價

5S管理是目前現場管理中一種常用的、重要的管理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針對企業中每位員工的日常行為提出要求,倡導從小事做起,力求使每位員工都養成事事講究的習慣,從而提高整體工作質量的目的[6]。醫院通過推行5S管理,取得了重要的成效: (1)提高了職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現場的可視化程度:通過“整頓”工作,工作現場和操作臺面變得井然有序,隨時能取出想找的物品,節省了尋找物品的時間,工作效率明顯提升;通過“整理”工作,減少了不必要物品,存儲空間變得一目了然,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2)提高了職工的職業素養和工作主動性:通過“素質教育”,提高了職工遵守既定規則的自覺性,如護士對病區的管理觀點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從認為病區管理是護士長的責任轉變為自覺參與到病區管理中[7]。(3)提高了職工操作的規范性和安全性:通過規范工作現場,制定各種物品存放標準,保障了工作安全,提高了工作質量,如將各種搶救藥品和物品歸類保存,使其能處于隨時備用的狀態,并定時對其狀態和質量進行檢查,可為患者的搶救和診治贏得時間,確保患者能得到及時、優質的護理服務,以降低醫療糾紛及事故的發生率[8]。

隨著5S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流程化,加快完善了醫院“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科學管理工作模式。

3 討論

3.1 推行5S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

醫院在5S管理推行過程中應用了下列工作方法:(1)現場調查。以醫院管理研究所專家來院訪查后反饋的問題結果作為基礎資料,同時收集推行5S管理前醫院各科室工作現狀的文字和圖片資料。(2)查閱文獻。一是對國內外有關5S管理方法的文獻進行系統梳理,包括5S管理的概念、理論、作用、工具、發展等,并對這些內容進行總結。二是掌握目前國內醫院應用5S管理的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等,學習先進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經驗。(3)問卷設計和調查。對5S管理推進工作進行階段性的問卷設計和調查,掌握工作進展情況,通過問卷調查及時發現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4)專家咨詢。邀請醫院管理研究所專家來院進行工作檢查和指導,邀請其他醫院管理人員來院介紹5S管理經驗和方法。(5)評分表分析。通過5S管理實施過中各節點(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定期檢查的相關評分表的數據分析,掌握醫院5S管理實施效果、工作效率等狀況。

3.2 推行5S管理是現代醫院管理的必然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醫院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是建立現代醫院管理的必然趨勢。推行5S管理,對塑造醫院形象、節省工作成本、保障醫療安全、提升服務品質、提高操作標準化、加強職工素養教育、創造令患者滿意的就醫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按照 5S 管理“三定”:定點、定量、定容和“三要素”:場所、方法、標識,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9]。醫院通過5S管理為患者和職工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也為患者提供了更加舒適的治療環境[10]。

3.3 推行5S管理要抓住環節要點

努力提高人員的修養,養成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和作風,這是5S管理的核心[11];沒有人員素質的提高,各項活動將無法實施,也堅持不了;故5S管理要始終著眼于提高人員素質[12]。常態化要求日常工作中職工認真執行各區域 5S 整頓制度,講究“人人5S,處處5S,時時5S”[13]。5S管理工作環節要點。1S整理,要區分出“要”與“不要”的物品,對“不要”的物品進行處理,節省空間,提高工作效率;2S整頓,要把必要的物品按規定定位,擺放整齊,明確標識;3S清掃,要清除工作場所內的臟污,設備異常馬上修理,并防止污染的發生,使不足、缺點明顯化,保障工作質量;4S清潔,要將前面3S的實施制度化、規范化,并維持效果,通過制度化來維持成果,并顯現“異常”之所在;5S素養,要人人按規定行事,養成良好習慣,提升“人的品質”,人人養成對任何工作都持認真態度的良好習慣[11]。

5S管理塑造了一流形象,激發員工士氣,是從事組織再造,增進工作效率的法寶[14]。5S管理法能有效解決工作場所物品混亂、無序的狀況,有效改善藥品、物品、設備器械的規范管理,能方便醫護操作,使管理更加人性化、制度標準化、流程合理化[15]。醫院通過推行5S管理,規范了基礎工作,改進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培養了職工良好的工作素養,為醫院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在推行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如職工的重視程度、工作習慣的堅持、工作獎懲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一是院領導對推行5S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二是開展工作前做好前期調研,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逐步開展;三是此項工作的開展需要全院職工持之以恒的堅持。

[參考文獻]

[1] 越前行夫. 5S推進法[M]. 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10.

[2] 羅冠軍,張彥梅. 淺談5S 活動在門診外科環境管理中的應用[J]. 心理醫生,2015,21(13):254.

[3] 劉素素. 5S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成果[J].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4,31(2):222-223.

[4] 陳銳群. 病區急救車管理創新[J]. 中國醫學創新,2011, 8(4):170-171.

[5] 朱文珍. 5S管理法在病房及三室環境管理中的心得體會[J]. 醫藥前沿,2015,5(17):369-370.

[6] 楊宏強. 5S管理的概念、特點和實施[J]. 科技與管理,2011,13(3):101-104.

[7] 張小春. 5S模式對提升護士責任感的效果分析[J]. 醫院管理論壇,2015,32(6): 63-65.

[8] 徐珊珊. 5S管理在優質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2015,31(17):161-162.

[9] 章冬梅,倪理琪. 5S 管理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J]. 現代醫院,2013,13(6):121-122.

[10] 孫軍連. 5S管理在醫院現代化管理中的應用[J]. 醫學信息,2015,28(10):239.

[11] 李家林. 5S精細化管理[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3.

[12] 葉遠青,黃華,羅文沈,等. 5S管理在檢驗科管理中的應用[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3):260-261.

[13] 薛晨輝. 5S管理在醫院設備科管理中的應用[J]. 醫療裝備,2013,26(11):50-51.

[14] 吳少珠,譚瑞珠,李鐵花. “5S”護理服務模式在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中的作用[J]. 全科護理,2009,7(10):901-902.

篇(5)

近年來,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層出不窮,本文通過搜集近15年內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文獻綜述,分析當前新公共管理理論在高校管理中應用的研究情況。通過分析當前研究對新公共管理理論內涵的解釋、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現狀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完善措施的借鑒,指出當前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深度不夠、視野較狹窄、缺乏創新等不足之處。

關鍵詞:

新公共管理理論;高校管理;文獻綜述

新公共管理理論近年在各個領域的應用無所不在,豐富多彩,凡有公共活動必有管理方法。所以,在高校管理中同樣理應場面熱鬧,新論迭出。但通過檢索和分析相關研究成果,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一、現有研究成果狀況

筆者在中國知網中國期刊、中國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中“社會科學Ⅰ輯”、“社會科學Ⅱ輯”目錄下進行文獻檢索,通過對2000-2015年間與本題相關的文獻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1、關于高校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因而觀點紛呈、莫衷一是;2、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研究也比較多,體現了研究者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發展趨勢的認可和重視;3、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文獻檢索結果較少,反映出研究者對這個研究問題角度的忽視。

二、現有研究的基本觀點和認識

(一)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盛于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來西方規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體指導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論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實現了由公共行政的內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轉變,注重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統一,強調管理主體包括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兩大類,重視人力資源管理。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高駿敬認為“從實踐來看,它是政府針對現實問題的政府行為和政府管理的一種新理念、新模式;從理論上說,它是以傳統公共行政模式為基礎,對行政與管理概念、內涵的重新解讀,對經濟理論、私營部門和技術變革的關系進行再次梳理。”中央財經大學周湘林認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公民為本、市場化、結果導向、分權協作、民主參與、多中心自主治理等理念和指導原則,旨在促使政府職能從‘劃槳’回歸‘掌舵’,并走出規制導向的困境。”雖然研究者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具體內容不盡相同,但基本相同點主要有:政府職能的轉變,以人為本,加強公共部門內部競爭,明確的績效標準和措施等。對我們在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研究高校管理具有啟示和幫助作用。

(二)關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現狀

從已有文獻來看,當前研究者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著重點在政府與高校的關系上。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高駿敬把當前政府與高校關系的問題主要歸為兩類:1、政府對高校行政的干預;2、行政權力凌駕于學術權力之上。表示近些年來,由高校外調入高校任職的干部逐漸增多,高校中政府對高校的嚴格管控,因而高校中出現行政權力一家獨大,讓高校中逐漸缺乏學術氛圍。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周湘林教授提出政府應采取何種模式管理高校的問題。通過對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模式分析,指出我國政府與高校之間的管理模式仍主要表現為“政府服務”模式。并提出基于契約的高校管理模式,即政府與高校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明確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平等關系的基礎上,協商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并通過中介機構的評估,幫助雙方判斷和辨明對方是否盡到應盡之責,即政府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責任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質量產出責任。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教師績效評價角度、高校管理隊伍建設等,目前尚不足,還有待深入完善。

(三)關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完善尚且不足之處。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高駿敬在理順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引入競爭機制方面提出建議。主張建立現代化高校,樹立服務型的行政管理理念,取代上級對下級的絕對管理模式,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并可以從人事制度入手。在完善高校管理隊伍建設方面,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研究還比較欠缺,上海外國語大學吳慧針對目前高效管理隊伍中存在的管理角色模糊、管理觀念陳舊、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目標粗放等問題提出完善措施。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對責任和結果的強調及突出資源配置、競爭機制、對服務理念的追崇等理念,研究者吳慧認為應轉換職員任用機制,在管理上強化崗位聘任和崗位考核,打破職務終身制,增強管理人員的崗位責任意識和競爭意識,提高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和辦事效率。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屬于緊缺的公共產品,高校的規模和數量在短期內還是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隨著現在高校的復雜程度、參與社會領域的深入,對高校本身的管理也應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和專業化。因此,對高校管理的完善在今后也應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對現有研究的基本評價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從總體上來看,現有成果對于政府與高校間的關系稍重視,而對于結合具體問題的系統研究較少,客觀分析問題的多主動建樹少,而且從成果(文獻)產出數量上看也不豐富,尚不足以形成基本研究的局面。第一,對于高校管理改革尚未引起重視。新公共管理理論已發展多年,但是在高校管理方面運用并不妥善,學術地位并不高,這主要體現在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很少。也許,真正的高校管理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因此理論研究很少顧及至此,但是,任何實踐都應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論基礎之上的。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的深度不夠。比如對政府與高校關系的問題上,研究者仍然在模式分析的層面,具體針對不同類高校的實施方法的研究成果還極為少見。同時,研究視野還比較狹窄,除了對政府與高校關系、政府職能的問題有些研究之外,對與高校管理密切相關的教師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等方面研究極少。第三,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創新性不足。目前的研究還停留在分析問題階段,少有提出新的管理方法的研究成果。這種缺乏創新點的管理模式在建國之初或是改革開放之初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現在在一體化、全球化的新世紀背景之下,沒有創新便沒有進步。

作者:戴欣曄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石小娟,高駿敬.基于新公共管理論對高校管理改革的探討[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101-103.

[2]吳慧.新公共管理理論對完善我國高校管理隊伍建設的啟示[J].上海管理科學,2009(31):66-69.

[3]周湘林.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視角的高校管理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3):38-43.

[4]安萍.新公共管理理論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J].東方企業文化與策略,2010(6):136.

篇(6)

[關鍵詞]二級學院;校企合作;學院文化;行政管理

隨著高校二級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相關院校也開始嘗試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采用的形式有“訂單式”培養、建立實習基地、國家大學科技園區、“3+1”、“2+2”等模式。其中,“3+1”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采用最廣泛、最有效的一種校企合作形式。與普通高等學校不同,這種新的辦學模式決定了必須開拓不同于以往傳統學院的發展路線。如何結合學院實際,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提升行政管理水平,高質量、高效率地為教學科研服務是學院管理部門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學院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追求辦學質量、辦學特色、辦學優勢、學術地位等學院硬實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學院的“人文氣質”,即學院文化建設。高校作為傳承文明、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的主要陣地,如何發揮文化建設在學院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進而探索出一條優化學院行政管理模式的新路子,應當成為二級學院管理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和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學院文化建設的意義

大學文化是大學思想、制度和精神層面的一種過程和氛圍。高校二級學院文化建設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學院文化是指一個學院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學院文化是指一個學院獨有的價值觀念、歷史傳統、管理模式、行為方式、人際關系、行為規范、風格風貌,以及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及其他集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帶有自己鮮明特色的文化現象。學院文化建設就是通過努力營造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學院文化,在學院文化氛圍的引領下,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學院環境。在積極向上的學院文化氛圍中,全院師生會產生歸屬感和團結感,使其能夠互相支持,為共同建設學院而出謀劃策。在這樣整體的協作精神和奉獻精神中,處理事務勢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是福州大學與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聯合創辦的新型學院。學院綜合辦公室作為行政綜合管理部門,工作范圍、性質和工作方式與傳統院校有較大不同,除本部校區外,還要同時負責龍巖上杭教學基地的管理工作,與一般意義的高等學校教學實踐基地不同的是,它擁有獨立的校區,與學院本部相距460公里,無法短時間來回,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管理難度。“文化是一個大學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也是大學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和特征”,同時也是大學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標志之一。紫金礦業學院成立至今,在新模式辦學的基礎上嘗試通過融合企業優秀文化,加強學院特色文化建設提升學院的凝聚力,探索出一條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工作效能的新思路。

二、學院文化建設的功能

(一)全面提升素質,陶冶思想情操。

文化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教育人、引導人、陶冶人、感染人。優美舒適的校園、完備的文體活動設施、豐富高雅的文化生活,這些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元素為學院教職工提升素質、陶冶情操提供了充分的養料。在文化內涵豐富的環境中工作,容易讓人產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健康平和的心境,而濃郁的學術氛圍更容易使人養成勤于思考、大膽創新的精神和意識,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培育了競爭意識和互助合作精神。

(二)團結凝聚個體,激勵個體發展。

學院文化從某種程度上反映的是學院全體成員的愿望和訴求,是理想、信念、目標和價值的精神基礎,可以說是學院師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因此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通過激發個人對學院的真誠情感把大家緊密聯系到一起,從而激發人們的群體意識和集體意識,使個人信念和學院發展聯系起來,更加自覺做好本職工作,團結一心為學院發展而奮斗。同時良好的文化氛圍能夠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人保持高昂的情緒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成為激勵大家勤奮工作、勇于拼搏的強大動力。

(三)激發創新思維,實現自我超越。

高校作為知識、人才、信息和發明最為集中之地,是創新氛圍最為濃厚的地方。而大學文化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集中體現了大學的科學精神。這種精神是激發創新思維,推動創新創造活動的強大動力。通過多種文化形態相互碰撞交融,逐漸積累為個人心理深處的一種潛在意識,對人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都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產生新思想、新觀念。處于這種環境中的個體,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在教學管理、科學研究等方面孜孜不倦地追求突破和創新。

(四)調解主要矛盾,協調利益沖突。

學院綜合辦公室是一個集行政、黨務、教學、科研、學生工作為一體的綜合管理部門,而校企合作新模式的辦學理念、辦學方式和特殊的內部管理結構,使得各部門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由于利益沖突產生矛盾。學院文化是協調各種關系的有力保障,其中蘊含的共同理想追求、價值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劑”的作用,可以使不同利益群體在共同理想目標的指引下,淡化利益觀念,調和主次矛盾的沖突,以更為和諧的方式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

三、學院文化建設的實踐

文化建設雖然存在較多的共性,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每個學院的歷史傳統,創辦背景、專業設置等都不盡相同。在文化建設過程中,紫金礦業學院立足實際,以校企合作新模式辦學為立足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建設具有特色的學院文化。

(一)加強環境建設,提高服務質量。

1.加強辦公環境建設。

作為教職工的第二個“家”,學院辦公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優雅的辦公環境不僅使人心情愉快地工作,更讓身在其中的教職工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學院積極創建整潔衛生、格調高雅、健康向上、催人奮進的工作環境,使大家感受到家的溫暖,也為更好地服務師生提供了前提。

2.加強人文環境建設。

高校教職工除了工作壓力之外,還有養家的壓力、職稱的壓力、子女上學就業的壓力等。加強對管理人員的人文關懷,是解決他們在工作、生活上諸多問題的有效舉措,及時發現問題,并有針對性地予以關心和指導,同時定期組織老師參加各種文化活動,豐富業余生活,這不僅有利于調適生理和心理狀況,也一定程度上減輕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

3.加強標識文化建設。

標識文化就是把最能代表學院文化特質的含義形式化、符號化、格式化過程中形成的文化。通過制作具有地礦特色符號的院標、院歌、院訓等學院形象標識系統,積極打造具有地礦專業特點的人文景點布置,此外通過加強院史宣傳、建立地質博物館等多種途徑和形式,營造品位高雅的文化氣息,形成獨具學院特色的形象文化。讓大家一看到這些標識就會想到自己的學院,想到它背后厚重的承載及豐富感人的故事,使人建立起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營造文化氛圍,提升業務能力。

1.加強業務培訓。

與專任教師不同,學院管理人員很少有機會研究管理學或進行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的學習活動,這就使得其自我提升受限。而二級管理制度的推進,對管理人員的能力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聘請有豐富經驗的管理干部,系統性、持續性地為管理人員提供多種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培訓,鼓勵大家結合工作實際積極撰寫管理論文并定期進行交流研討,提高業務水平的同時,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2.加強專業特色培訓。

學院管理人員雖然學歷高,自身專業技能強,綜合素質較高,但一般都是非地礦專業畢業生,對于地礦專業背景、行業特點等相關理論知識基本一無所知。對此學院定期對非地礦專業管理人員進行礦業知識培訓,同時組織管理人員赴上杭紫金山金銅礦、露天采礦場、黃金冶煉廠等地感受紫金企業文化,邀請集團“雙師型”教師對地礦行業現狀以及集團的近期整體規劃進行詳細介紹,幫助管理人員掌握更多的地礦專業知識,也提升了其對校企合作新模式辦學的整體認識,使他們在落實具體工作時能更好地體現學院的特色和優勢。

3.加強國際化培訓。

國際化是紫金礦業集團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鼓勵企業“走出去”。學院制定的“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也指出:“學院要充分把握大好時機,順應時代潮流,著力培養符合國際化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通過與紫金礦業集團國際化辦公室合作,對管理人員進行國際化培訓,通過集中強化語言學習,培養管理人員國際化理念,開闊國際化視野,重點學習國際化慣例和規則,滿足國際化發展趨勢。

(三)弘揚地礦精神,創新管理模式。

1.繼承優秀傳統。

紫金礦業學院突出學院的辦學特色和學科特點,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嚴謹求實、團結拼搏、開拓創造”的老地礦精神。學院創立初期,為解決部分教師編制不足的難題,返聘部分原地礦系退休老教師,老教師們嚴謹的求學精神、積極樂觀的工作態度以及對地質事業的熱愛深深地感染我們每一個人,使大家在具有濃郁“地礦”氣息的文化土壤中耳濡目染。優秀的傳統不僅讓我們以成為學院的一分子為榮,也督促管理人員緊跟前輩腳步,開拓性地開展工作。

2.推進管理創新。

創新是促使學院事業不斷登上新臺階的強大動力,先進的管理理念促使每名教職工在自己的崗位上創新性地開展各項工作。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校信息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學院順應時展潮流,在繼承“地礦人”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借助網絡、新媒體力量,共創學院線上文化新平臺。積極推進網絡工作平臺的建立,根據學校網站群的后臺優勢開發學院網站,建立機關各部門工作QQ群、微信群等作為官方推送平臺。同企業內部OA系統、釘釘辦公系統實現系統資源共享,加強與企業內部交流,保持信息實時暢通,打造高效運轉的管理體系。

3.推進制度創新。

始終樹立科學管理的理念,努力實現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現代化。隨著上杭教學基地的正式運行,針對“一院兩區”新模式辦學的實際,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創新。設置上杭教學基地辦公室,隸屬于學院綜合辦公室統一管理,委派基地專職管理人員,落實基地的各項工作,協調基地的教學科研以及與紫金礦業集團的相關部門的工作對接,并對相關的差旅、資產管理等制度進行了重新修訂,規范行政工作流程和規章制度,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推進學院高效管理。

(四)明確奮斗目標,增強集體凝聚。

1.明確工作目標。

大學的辦學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所持教育觀念或哲學觀念,它是建立在對教育規律和時代特征深刻認識基礎之上的。學院建立之初,就確立了建設“特色鮮明、國內知名”創業型礦業學院的中長期辦學發展目標,也是全體教職人員的共同目標,在礦業形勢面臨重大挑戰的大環境下,以此激勵大家同心同德、集思廣益、共渡難關、努力奮斗。

2.加強溝通交流。

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是學院各項工作順利運行的前提條件,其不僅能夠傳遞有效信息,保持信息上傳下達,同時還能根據不同個體的優勢和長處,有針對性地安排部署,提高工作效能。學院綜合辦公室定期召開工作協調會議,針對近期工作中出現的各類問題,請大家暢所欲言,有利于開發新的工作思路,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對于上杭教學基地與本部信息溝通不到位的問題,學院除了利用網絡交流平臺進行信息傳遞之外,還籌劃升級平臺以實現網絡視頻會議功能,保障信息的及時傳遞和反饋。

3.加強崗位鍛煉。

新模式辦學對于學院綜合辦公室帶來特殊的管理模式,也帶來新的挑戰。為配合上杭教學基地辦公室的管理,學院在每學期初都會臨時抽調數名管理人員前往基地,同基地專職人員一起,負責教學基地的各項工作。針對本部的崗位空缺,學院實施管理A/B崗制度,空缺崗位的具體工作由相應的B崗人員負責,通過多崗位鍛煉,不僅使他們在各個崗位都能獨當一面,提高處理各種復雜問題的能力,同時促進各崗位工作更加緊密地銜接與配合,有效提升了集體凝聚力,使辦公室成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戰斗集體。

四、結語

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企業支持辦學建設、企業參與辦學過程、企業檢驗辦學成效”的辦學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創新,也給辦公室的管理工作帶來困難和挑戰。學院通過融合企業優秀文化,加強學院文化建設,對優化學院管理模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初見成效,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尚待解決。學院管理部門應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增強危機意識和統籌意識,正視自身不足,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深入探索適應學院發展的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

[1]王惠清.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以三江學院商學院為例[J].三江高教,2016(4):1-3.

[2]吳勇.大學文化:理想與現實的沖突[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1-2.

[3]趙曉珂,王林,張衛東.高校二級學院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05-109.

[4]許靜.二級學院辦公室工作創新研究[J].才智,2015(29):27.

篇(7)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水電行業施工企業間的競爭力亦隨之不斷增強,施工企業理念已經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干一項工程”轉變為“市場經濟時代的經營一項工程”。這就要求施工企業不斷加強自身項目管理水平,形成以成本管理為中心的運營機制,抓好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優化配置資源,最大限度地挖掘企業潛力,是企業在水電行業中低成本競爭制勝的關鍵所在。

0引言。

加強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是項目管理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項目管理的永恒主題之一。本文力圖從施工企業項目管理的角度闡述成本控制的幾點看法。

1開源節流。

作為施工企業的項目管理部工程項目的成本控制,一是要認真履行已簽訂的施工承包合同,完成各項工作內容,在此基礎上爭取最大收益;二是要強化物資設備管理和勞務分包管理,提高施工質量,降低物資消耗,節約開支,是為節流。

1.1開源、增收。

開源、增收措施的業務對象是業主,要以三個方面為重點:承包合同、優勢單價、技術與造價有效結合。

(1)合理利用承包合同中有利條款。承包合同是項目實施的最重要依據,是規范業主和施工企業行為的準則,但在通常情況下更多體現了業主的利益。但這并不是說成本控制人員在合同條款有效利用方面無所作為,合同的基本原則是平等和公正,漢語語義有多重性和復雜性的特點也造成了部分合同條款可多重理解或者表述不嚴密,個別條款甚至有利于施工企業。這就為成本控制人員有效利用合同條款創造了條件。在合同條款基礎上進行的變更索賠,依據充分,索賠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建筑招投標制度的實行,施工企業中標項目的利潤已經很小,個別情況下甚至沒有利潤。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否依據合同條款進行有效的變更和索賠,成為項目能否贏利的關鍵。

(2)合理利用優勢單價。優勢單價是指中標項目中利潤空間比較大的合同單價。眾所周知,我們在投標的過程中,為中標后謀取更大的利潤,會采取不平衡報價的投標方法,盡量提高變更可能性較大(主要指增加工程量)的項目的利潤空間。這些利潤比較大的合同單價就是我們的優勢單價。

合理的利用優勢單價,就要求施工企業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盡量利用設計變更等條件,增加優勢單價的工程數量,從而謀取更大的利潤。

我們知道,工程施工中實現設計意圖可以有多種的方式,它們各有優缺點,常常是多選一的問題。例如基礎工程,我們可以采用漿砌塊石、漿砌片石、干砌塊石、片石混凝土澆筑等多種方式施工,均可以達到設計的要求。當然上述方案有的造價高,有的造價低,有的施工速度快,有的施工速度慢。施工企業從成本管理的角度出發,應盡量選擇利潤空間大的方案進行施工,充分利用優勢單價,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

(3)技術、經營緊密結合。技術與經濟的緊密結合一直是成本控制領域重點強調的問題,但在實踐過程中,往往沒有達到制度化的程度,甚至存在嚴重的脫節。

技術與經濟緊密配合應體現在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特別是對于如何確定項目施工方案顯得尤為重要。

設計單位在施工經驗方面與施工單位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確定合理的設計變更方案時,往往要充分征求施工單位技術人員的意見,甚至會要求施工單位技術人員首先提出設計思路,這就為施工企業謀取合理利益創造了條件。而技術人員因自身工作特點的限制,所編寫的施工方案偏重于考慮方案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雖然能夠完成設計要求,但從成本角度考慮,卻不是最優化的,甚至在完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大大地縮小了施工企業的利潤空間,忽視了方案是否能夠實現企業的利益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成本控制人員參與施工方案的制訂顯得尤為重要。

具體而言,技術人員應首先提出能夠達到設計意圖的幾套方案,在此基礎上進行經濟比較論證,并將論證的結果作為確定施工方案的量化依據。施工單位提出的施工方案,應在便于施工的情況下實現利益最大化,避免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情況出現。技術與經濟的有效結合對于提高企業效益是最為顯著的。上述第(2)條中,建議業主采用片石混凝土澆筑基礎的例證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1.2節流、節支。

對于施工企業來說,要做到節流、節支,首先必須推廣項目成本核算制度,利于降低消耗、節支增效,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從人、財、物的配置入手,據工程施工實際考察結果反饋,結合行業統一定額,制定出合理的、可操作性強的內部成本核算定額,逐級進行部分成本核算和全成本核算。②實行多種分配方法,對主要工程的材料費、人工費、機械費和管理費進行核算與分析,人工費管理實行基本工資、產值工資和效益工資相結合;材料費管理實行以內部核算定額消耗為基準,嚴格控制采購庫存量。③機械費的管理實行以設備運行費為基準,充分發揮設備的效率。④把主輔材料消耗水平和費用支出與完成工程量掛鉤,嚴格進行考核獎罰,從而增強作業隊的成本核算意識,做到減少超挖、節省材料、提高工效,同時,在各作業隊建立利益激勵機制,設立目標激勵獎和安全質量專項獎。⑤在實施核算制度過程中,逐步建立成本分析的核算反饋制度。由財務部門對工程的各分部分項工程進行成本核算,分析各分部分項工程的經濟效益和利潤狀況,反饋信息用以指導施工生產,完善成本核算操作程序。同時,應根據施工的實際情況(如施工工期、進度安排等),適當調整定額,實施成本核算、定額分配等。

這樣運作的益處有三個方面:一是明顯降低材料消耗,直接成本減少,過程控制嚴格;二是實施阻力小,能夠循序漸進,邊摸索經驗邊進行,為全成本核算和采用其他成本控制方式打下基礎;三是使人力、機械配合等各項潛能得到最大發揮,同時增加了分配的透明度,從而大大地提高了職工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有利于企業理念的培養。

節流節支的重點工作是加強項目材料費用和勞務分包費用的控制:

(1)材料費用控制。材料費用在項目成本中往往占有很高的比例,通常情況下不低于50%。材料費用控制是指對施工項目消耗的物資材料進行數量和價格控制,將物資材料費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材料消耗數量的控制是成本控制人員的工作內容之一,本文進行重點闡述。

一般說來,施工企業現在對材料消耗數量控制的主要措施是“限額領料”。根據此額度分階段控制材料消耗數量,確定材料消耗的額度。限額領料中的“額”,通常都理解為定額,即根據定額數量確定消耗數量。筆者認為,這種理解比較片面。材料消耗數量當然要參考定額消耗量,但不能完全機械套用。首先,施工項目的差異性決定了定額無法全面反映不同的工程特點,其次,定額是社會勞動力綜合平均水平的表現,管理水平不同的施工企業,相應的材料消耗水平也是有區別的。定額的材料消耗數量甚至材料種類不是適用所有具體的施工企業和施工項目,不同的企業、不同的項目還可能差別很大。所以,作為一個成本控制人員,應根據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參考定額數量,合理確定材料消耗額度。

計算材料消耗額度的工作量很大,對成本控制人員的要求很高,成本控制人員除了熟悉定額和現場情況外,還需要了解施工工藝,常常出現商務人員人手不足的情況。目前通常采用的解決措施有兩個:一、將材料消耗量的計算工作轉移到工長,這樣一來解決了商務人員人手不足的問題,二來也促使工長將部分注意力轉移到施工成本方面,增強了材料節約意識。但也存在工長為避免施工材料緊張,影響施工進度,將材料消耗額度放的比較大不利于材料消耗控制的問題;二、分主要部位進行材料消耗數量控制。分主要部位進行材料消耗數量計算是將工程分成幾個主要部分,以這種方式對限額領料進行簡化,減少了成本控制人員工作量,但控制工作不夠細致,易造成材料消耗超耗,所以必須配套現場檢查措施,杜絕浪費現象。

建議采用的材料消耗數量控制方式:根據項目特點分塊,以塊進行消耗量控制,塊的范圍不能過大;要求工長在提出材料計劃的時候進行材料計劃數量的計算,并附上計算書,供技術人員審核。成本控制人員審核的主要內容是工程數量是否正確,以及材料損耗的額度是否合理。其中,損耗額度的審核比較簡單,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工長加強協商就可以了。但審核工程數量是否正確的工作就比較煩瑣。筆者建議項目成本控制人員提前抽時間集中突擊計算各個部位的工程數量,并按照部位編制成表格形式。這樣,審核材料計劃確定材料消耗額度的工作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

當然,材料消耗數量的控制必須配套一定的獎懲措施,節約了要進行獎勵,非必須原因超耗浪費要承擔責任,提高節約意識及積極性。建議項目部根據實際情況可制訂具體的獎懲措施,并嚴格控制采購庫存量,提高資金使用效能,修舊利廢,降低庫存。

(2)勞務分包費用的控制。純粹的勞務分包費用在項目成本中的比例比較低,通常情況不超過15%。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勞務分包費用通常會包含一部分施工企業不易進行控制的小型機具和易耗材料費用,增加了一定的費用控制難度。施工企業進行勞務分包的時候,除了勞務談判確定分包隊伍外,經常采用招標方式確定勞務隊伍,這樣對項目部以合理低價選擇優秀的勞務隊伍是有利的。

在這里要強調合理低價,勞務市場現在競爭十分激烈,甚至某些方面競爭比建筑市場更激烈,并且勞務市場發育不成熟,勞務隊伍水平能力也參差不齊,許多勞務隊伍根本就不具備承擔虧損的能力。為生存下去,許多競爭能力不足的勞務隊伍被迫進行低價投標,并且是低于成本價投標以維持運轉。勞務分包本身利潤空間就較小,勞務隊伍在其中的回旋余地不大,低價中標后,為完成合同,或者盡力壓低勞務人員工資,造成勞務人員勞動積極性低下,或者與施工單位盡力糾纏,利用一切機會提高要價。在這些措施不能奏效、出現無法承受的虧損的情況下,勞務隊伍只能消極怠工,拖延進度,甚至停止施工,逼迫施工企業滿足自己的要求。

出現這種情況,對施工企業和勞務隊伍兩敗俱傷。施工項目進度滯后,無法保證工程進度,對企業自身形象造成惡劣影響。同時,勞務隊伍出現虧損,生存空間被進一步縮小,可能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建議:一、施工企業盡可能采納比較有競爭力、有信譽的勞務隊伍參與施工;二、不要無原則壓低勞務分包單價,要對勞務分包的成本做到心里有數,避免吸納低于成本價的勞務隊伍進場施工;三、可能的情況下,拿出部分資金用于獎勵協作隊伍,規定在施工質量、進度、安全達到較高要求的情況下,協作隊伍可獲得獎勵,以提高勞務隊伍施工積極性,使企業、協作隊伍達到雙贏。

2嚴格過程控制,加強成本管理。

“過程是輸入轉化為輸出的一組彼此相關的資源(人員、資金、設施、設備、技術和方法)和活動。過程管理,主要是側重于對動態形勢的活動的認識、控制和優化”。充分地利用資源,最有效地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及時準確地克服不利因素,求得相對高質的管理效果是過程管理追求的目標。

嚴格過程控制,可以有力地避免或克服傳統管理中“反復抓”的管理弊端,使整體管理水平不斷地提高。當施工單位中標承建一個工程項目,就必須從人、財、物的有效組合和使用過程中狠下功夫。諸如對施工組織機構的設立和人員、機械設備的配備,在滿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機構要精簡,人員要精干高效,設備要充分有效利用。對材料消耗、配件的更換及施工工序控制,都要按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進行,這樣,既可以避免或減少不可預見因素對施工的干擾,也使自身生產經營狀況在影響工程成本構成因素中的比例降低或控制在合理范圍,從而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效益。過程控制要全員參與、全過程控制,這與施工人員的素質、施工組織水平有很大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欧美精品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 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日本添下边视频全过程| 亚洲av无码av另类专区|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v| 无码aⅴ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黑人大战中国av女叫惨了|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视频|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天堂中文官网在线| 久久国产劲爆∧v内射| 无遮挡边吃摸边吃奶边做| 久久精品国产www456c0m|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人妻av无码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老师露双奶头无遮挡挤奶视频| 好深好大好长好爽18禁| 97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亚洲精品沙发午睡系列|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真实国产普通话对白乱子子伦视频| 隔壁邻居是巨爆乳寡妇|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孩交| 日韩精品射精管理在线观看| 50路60路老熟妇啪啪| 孩交精品乱子片| 亚洲 精品 综合 精品 自拍|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 99久久人人爽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老头天天吃我奶躁我的动图| 国产内射在线激情一区|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国产无套内射普通话对白|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