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茶文化與茶健康論文

茶文化與茶健康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8-09 11:54: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茶文化與茶健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茶文化與茶健康論文

篇(1)

一.國內研究概況

目前,我們可搜集到的中國研究者與茶愛好者完成的圖書與著作有3000余種(包括茶具類)。通過“讀秀”搜索引擎,以“茶”為標題關鍵字,可得到1832種圖書(截至2011年3月22日),說明多于一半的圖書被一些學術引擎納入其中,促進了傳播與利用,但也有少數仍處于沉默狀態??傮w而言,這些圖書可分為以下類別:綜合茶文化類(如《茶海之夢足痕心跡:茶文化、茶生態、茶經濟研究》,張順高、梁鳳銘著,2007)、茶的種植加工類(如《種茶和制茶》,劉佩娥等編,1983)、茶貿易類(如《官營茶馬貿易研究》,王曉燕著,2004)、經營管理類(如《茶業經營管理》,姜愛芹編著,2005)、茶道茶藝類(如《非常茶非常道》,林清玄著,2008)、茶具類(如《圖說茶具》,唐譯主編,2009)、養生保健類(如《中國茶與養生保健》,朱永興、張友炯、黃永生編著,2008)、工具書辭典類(如《中國茶典》,中國茶典編委會編,1995)、小說散文類(如《國茶恩仇記》,趙宗琳著,2007)、人物介紹類(如《回甘人生:世界茶王李瑞河傳奇》,蔡慧菁著,2003)、茶館文化類(如《中國茶館的流變與未來走向》,劉清榮著,2007)、茶馬古道類(如《茶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木霽弘著,2003)、古代典籍介紹、翻譯與選讀類(如《中國茶文化典籍選讀》,陳文華主編,2008)、生活哲學類(如《一杯茶的生活哲學》,池宗憲著,2005)等等幾大類。

從交叉學科的視角開展的研究涉及到了美學、管理學、營銷學、經濟學、貿易學、生物化學、文化學等諸多方面。主要的代表作品有:《中國茶美學研究:唐宋茶美學思想與當代茶美學建設》(朱海燕著,2009)、《茶葉生物化學》(宛曉春主編,2003)、《茶業經濟學》(楊江帆主編,2010)、《茶業管理學》(楊江帆主編,2010)、《茶葉市場營銷學》(姜含春主編,2010)、《茶葉經濟管理學》(陳椽著,1992)、《唐宋茶業經濟》(孫洪升著,2001)、《茶文化學》(徐曉村主編,2009)、《茶文化學》(劉勤晉主編,2001)、《茶葉經濟管理學》(楊江帆、管曦編著,2004),等等。

社會學與茶、茶文化相關聯的著作并不多,主要有《茶文化的傳播及其社會影響》(王家揚主編,1992)、《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林滿紅著,1997)、《杭州茶館:城市休閑方式的社會學分析》(徐明宏著,2007)、《茶與宋代社會生活》(沈冬梅著,2007)等。

《茶文化的傳播及其社會影響》是一部研究論文集,收錄了1992年5月在湖南常德召開的第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40篇,內容涉及茶文化的內涵發展、社會功能、飲茶習俗與茶藝、茶道等諸多方面,從社會學視角的研究特色并不明顯,主要集中于對個別性的茶與茶文化的社會功能的分析。

《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是一本從茶、糖、樟腦業研究臺灣社會和經濟變遷的作品。1860-1863年,臺灣在及其附屬條約下,正式對外開放淡水、基隆等地,1895年,臺灣被日本人統治。在此期間,茶、糖、樟腦是臺灣的三大出口品。該書分析了1860-1895年間三者的出口市場、生產及產銷組織,探討了三項產業對晚清臺灣社會及經濟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社會學特色。

《茶與宋代社會生活》對茶與宋代政治、社會生活、宗教文化、中外交往等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對宋代茶藝做了系統梳理與歷史比較,對宋代貢茶和賜茶的政治意蘊、茶與宋代社會生活、茶與佛教、茶與中外文化交流、宋人茶觀念、宋代茶書、茶與宋代詩詞書畫等都進行了細致的考辨和剖析。全書更注重社會史的研究,并在其中穿插社會功能分析。

《杭州茶館:城市休閑方式的社會學分析》以杭州茶館作為切入點,從社會學的視角較為詳細地描述了“茶館”作為一種休閑方式在杭州市的存在狀態,考察了茶館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各類社會角色及發揮的社會功能,同時分析了茶館休閑中存在的社會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杭州茶館休閑的未來,社會學研究特色明顯。關于從社會學視角來研究茶產業與茶文化的論文情況,我們在“中國期刊網”上進行了搜索。以“茶”為“主題”字,可得到115400多條記錄(截至2011年2月28日),其中包括了碩博論文與報紙文章。但以“茶社會學”為“主題”、“題目”、“內容”進行檢索,均未得到有效的文章。可見,茶與社會學并沒有在學術論文中被直接聯系在一起,至少在論文題目中反映了這一情況。但這也并不能說明我國研究者沒有開展社會學視角的茶產業或茶文化研究,相關的論文主要涉及:茶的社會功能研究(成青,1995;徐永城,1997)、茶文化的社會特征研究(鄒明華,1994;沈海寶,2006)、茶與社會機體關系(盧祺義,1994)、茶與精神文明的關系(朱云松、江平,2007;鄒躍光、余玉榮,2006)等。總體而言,中國的研究者更多的是關注茶產業的發展與茶實體的應用、茶文化的傳統視野(茶藝、茶道、茶療等等),這與茶產業、茶文化實踐情況相匹配,為中國茶產業與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與現實基礎,是中國茶產業在世界茶產業競爭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我們討論的研究中(著作與論文),社會學視野已經有了明顯體現,多以文化分析的方式表現出來,并未形成系統的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茶產業與茶文化應該具有更為廣泛的視野與包容力。尤其在中國社會建設的關鍵環節中,茶與茶文化必須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職責。因而,從社會學與茶產業、茶文化的交叉視角開展深入的研究勢在必行,意義深遠。

二.國外研究概況

在茶、茶文化和與茶相關的研究領域中,除了中國的研究者外,英、美、日、韓、印等國的研究者開展的研究也相對較多,研究成果豐富;同時,這些國家都具有較為深厚的飲茶文化與習俗,飲茶的歷史也較為久遠;另外,考慮到英語在學術研究中應用的廣泛性,一部好的研究作品勢必會有英文版本。所以,我們在進行外國文獻的梳理時,更多的是注重英文作品。在梳理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許多日本、韓國、印度以及其他國家研究者的著作均有英文版本,這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我們選擇的可行性。另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梳理是相對的,是對茶學及以其他學科視角開展的對茶與茶文化的研究的一種總體把握,在此基礎上發現國外對茶與社會關系研究的總體情況,尤其是茶研究與社會學的關系。我們首先對國外與茶、茶文化有關的圖書、著作進行大致分類,并列出一些主要代表作品,進而再對這些研究中與社會學有關的著作進行簡要介紹。

第一,科普類。主要介紹一些茶的種類,茶飲(餐)知識與方法,不同國家的茶文化,茶具、茶道、茶俗等等,如《Tea》(LydiaGautier,Jean-FrancoisMallet,2006)、《AlltheteainChina》(KitBoeyChow,IoneKramer,1990)、《TeaandEtiquette》(DorotheaJohnson,JamesNorwoodPratt,2002)、《TeaforAllSeasons》(ShellyRichardson,BruceRichardson,1996)、《TheTeaCompanion》(JanePettigrew,2004)、《Japaneseteaculture:art,history,andpractice》(MorganPitelka,2003)、《TeaandCeremony》(DianaSaltoon,2008)、《TeaCuisine:ANewApproachtoFlavoringContemporaryandTraditionalDishes》(JoannaPruess,JohnHarney,2006)、《CulinaryTea:MoreThan150RecipesSteepedinTraditionfromAroundtheWorld》(CynthiaGold,LiseStern,2010)、《Theteaceremony》(SenōTanaka,SendōTanaka,2000)、《Chadō:thewayoftea:aJapaneseteamastersalmanac》(SanmiSasaki,ShaunMcCabe,SatokoIwasaki,2001)、《TeaTimeEntertaining:ACollectionofTeaThemes&Recipes》(DoloresSnyder,2004)、《AnintroductiontoJapanesetearitual》(JenniferLeaAnderson,1991)、《TheUltimateTeaDiet》(MarkUkra,SharynKol-berg,2007)、《ThebookofKoreantea:aguidetothehistory,cultureandphilosophyofKoreanteaandtheteacere-mony》(Yang-SeokYoo,2007)、《TheSpiritofTea》(SenSoshitsu,SōshitsuSen,2002),等等。

第二,專業性較強的對茶的發展史及茶文化影響的形成和擴散過程的研究類。如《Tea:thedrinkthatchangedtheworld》(LauraC.Martin,2007)、《Atimefortea:women,labor,andpost/colonialpoliticsonanIndi-anplantation》(PiyaChatterjee,2001)、《Tea:cultivationtoconsumption》(KenC.Willson,MichaelN.Clifford,1992)、《PassionforTea:ItsHistory,ItsFuture,ItsHealthBenefits》(BeverlyRorem,2008)、《Theempireoftea:theremarkablehistoryoftheplantthattookovertheworld》(AlanMacfarlane,IrisMacfarlane,2004)、《ForalltheteainChina:howEnglandstoletheworldsfavoritedrinkandchangedhistory》(SarahRose,2009),等等。

第三,以茶為名、主題或線索的文學作品和紀實作品類。如詩集《Tea》(DouglasA.Powell,1998)、《TeaPartyToday:PoemstoSipandSavor》(EileenSpinelli,KarenDugan,2006),小說《Tea》(StaceyDErasmo,2001)、《Thetea-planter》(FEPenny,1906),紀實作品《Threecupsoftea:onemansmissiontopromotepeace———oneschoolatatime》(GregMortenson,DavidOliverRelin,2006)、《TheMeaningofTea:ATeaInspiredJourney》(ScottChamberlinHoyt,PhilCousineau,2009),包括了歷史、宣傳、文學作品介紹的《Anecessaryluxury:teainVictorianEngland》(JulieE.Fromer,2008)、《DrinktheTea:AMystery》(ThomasKaufman,2010),等等。

第四,從不同視角對茶的諸多功能進行專門研究與介紹的著作類。如關于茶的醫藥功能研究的有《Tea:bioactivityandtherapeuticpotential》(Yong-suZhen,2002)、《Greentea:healthbenefitsandapplications》(YukihikoHara,EbooksCorporation,2001)、《Protectiveeffectsofteaonhumanhealth》(NarenderKumarJain,MaqsoodSid-diqi,J.H.Weisburger,2006),關于茶與人生修養和人生智慧的《MeditationswithTea:PathstoInnerPeace》(DianaRosen,2006),關于茶與宗教的《TeaTimewithJesus》(LauraSanders,2008),等等。

第五,以茶為線索的政治、經濟史的研究類。如《Tea:Addiction,Exploitation,andEmpire》(RoyMoxham,2004)、《TheBostonTeaParty》(MattDoeden,2005),等等。

第六,以社會學的視角進行的研究類。主要有:《Asocialhistoryoftea》(JanePettigrew,2001)、《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KhemrajSharma,2003)、《SociologyofIndianteaindustry:astudyofinter-ethnicrelationships》(KhemrajSharma,2005)、《Socio-economicandpoliticalproblemsofteagardenworkers:astudyofAs-sam》(ShyamNarainSingh,AmarendraNarain,PurnenduKumar,2006)、《ThetealabourersofNorthEastIndia:ananthropo-historicalPerspective》(SarthakSengupta,2009),等等。

《Asocialhistoryoftea》對17世紀到21世紀(2001年)茶的社會歷史進行了社會視角的綜合研究,尤其是對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發揮的功能以及與這些角色、功能相對應的社會背景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如茶舞蹈、茶的社會禮儀等等。該書主要談了英國和美國的許多城市的茶社會歷史,還涉及到了日本、印度、德國、意大利,對中國的城市涉及不多。該書對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了較為深入的調查與研究,是一部較為綜合的從社會學視角來考查茶的功能的著作;但顯然,其主要集中于對社會歷史中這些功能發揮的考查,沒有系統化地運用社會學的視域來分析茶的社會性。

《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重點講述了印度、錫金的喜瑪拉雅山脈地區的茶農的生存狀況:該書認為,那些來自不同地域的人一旦受雇于種植園,便成為工薪階層,但從社會角度而言,他們是一種異質的結構。即使有著不同方言的兩個部族間難以達成有效互動,但尼泊爾社會的異質性有助于維持這種種植園系統的封閉狀態。該研究基于2000-2001年對TemiTeaEstateofSikkimHimalayas進行的調查。他首先進行了家庭統計(householdcensus),共設計了15個問題;然后,他又針對茶農(工人)開展了社會文化方面(socio-cul-turalaspects)的調查,共設計了60個問題。通過這些數據收集來深入考察這些茶農各方面的生存狀況。這是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研究茶產業的一個典型代表,但尚欠缺交叉學科的特色與高度。

《SociologyofIndianteaindustry:astudyofinter-ethnicrelationships》主要是以社會學的視角對來自不同地區的遷移人口與當地人口在印度茶產業內的融合與整合問題開展的研究。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介紹、背景與范圍、工人的經濟生活、工人的社會生活、外來文化群體關系(inter-ethnicrelationships)。作者首先收集了相關數據,包括對家庭情況的調查和個人情況的調查。在數據收集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在背景與范圍部分,分別討論了勞動力的固有限制、ArunachalPradesh地區勞動力的演化、勞動力結構、工人的年齡結構、ArunachalPradesh地區勞工的遷移、工人的出生地情況、工人與出生地的關聯、工人的教育、人口統計情況等等方面。作者進而以社會學的視角研究了工人們的經濟、社會生活,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對印度茶產業內人口融合與整合的研究。如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一樣(《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本書也是采用社會學的方法與視角以茶產業中的某一構成(人口)為研究對象。這帶動了印度學術界以社會學的視域對茶農研究的熱潮,如ShyamNarainSingh,AmarendraNarain,PurnenduKumar(2006)的研究以及SarthakSengupta(2009)的研究。我們以SarthakSengupta的研究為例再簡要介紹一下。

《ThetealabourersofNorthEastIndia:ananthropo-historicalPerspective》是一本以人類社會學視角對印度東北地區茶農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集。該書共收入了22篇針對茶農的學術文章,研究內容涉及茶農們各方面的生存狀況,如生活狀況、社區、身份認同、女性工人、居住及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狀況、教育設施、童工的雇傭、發展問題、茶農的人口統計、健康衛生等等,茶農們的生存狀況與社會結構形成了一種相互的反襯狀態。該書以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對茶農開展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對印度茶產業的良性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由于該書是研究論文的集合,必要的系統性尚不具備,沒有形成交叉學科成果。

以上圖書與著作只是從不同時段、不同方面做的簡要介紹,是對茶進行研究的各類圖書的冰山一角。我們根據有關資料發現,在2008年出版的關于茶的各類圖書達350余種,2009年全年出版的圖書達300余種,2010年達340余種??梢?,英語世界對茶的關注近來一直處于較活躍狀態。但同時,我們很清晰地發現,這些圖書與研究多集中于科普類,真正從學術的視角開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醫藥生物類。以印度研究者為主開展的社會學方面的研究則主要關注了茶園、產茶區的人口問題。從交叉學科的視角或系統全面地研究茶在社會生活中的社會學特征的著作幾乎處于空白狀態。

篇(2)

將茶葉資源與旅游有機地結合起來的茶文化旅游是旅游發展的新業態,目的是體驗茶葉種植及其生態環境、茶葉品飲及與其相關的文化元素,這種融觀賞、考察、參與和購物于一體的體驗文化旅游,各個方面反映了休閑體驗文化旅游相對于其他旅游形式的區別和特征,從一定意義上塑造和勾靳出了文化旅游的新形象。旅游景區形象塑造相對于旅游文化來說,雖然受旅游文化整體約束,但旅游景區形象塑造體現旅游文化的內涵獨有一定的專業性、獨立性,這也是景區文化建設中的旅游文化形象塑造的核心問題。在分析景觀形象設計的三要素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江頭貢茶生態農莊茶文化整體形象塑造的理念和思路,進而建議江頭貢茶文化景觀形象塑造的路徑要突出“宋貢茶文化”。

【關鍵詞】

貢茶;生態觀光;茶園景觀;茶文化

湘南產茶大縣湖南省耒陽市,當地茶葉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以其品質優異在歷代貢茶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江頭貢茶文化作為古典茶文化的主要成分,中國茶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光有獨特的自然風光資源,更兼具可開發的文化氣息,其以漲水泡開其姿態飄若驚鴻,猶如白纻舞,李白贊曰:揚眉轉袖若雪飛,傾城獨立世所希。[1]唐之磅礴繁華,而沿襲秦漢風骨的魏晉風流猶盛一頭,更宜今世。江頭貢茶生態觀光茶園以高雅的江頭貢茶歷史文化背景為依托,打造魏晉之玄妙,現傾城獨立之感,為今日紅塵所累世人之養性修身之地。通過深入分析該項目實例的成功點,從而能對觀光茶園規劃設計的根本思想與原則進行闡述,并希望對其他茶園能夠有所助益。江頭生態農莊生態農業景區位于湖南省耒陽市龍塘鎮江頭村,屬于中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7℃~18℃,常年平均降水量為1337mm,日照時間近1640h,地貌形態屬丘陵低山,植被覆蓋良好。[2]土壤以紅壤和黃棕壤為主,土質均勻,保水較好。在低山丘陵之間建有龍下沖小一型水庫,呈倒人字形,水庫分叉伸入到山丘各部,水面較大,水位較平穩。有聯贊曰:碧水一灣,嶺綿萬里,江頭畫境景逾畫;紫云盈野,茶貢千年,海內芳名茗更芳。梯田狀地形由四周向中部的水庫傾斜,地形變化豐富,三維空間感強,是宜游宜茶宜居的茶鄉佳境。2008年9月開始,江頭生態農莊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握緊拳頭強力打造耒陽市千畝新式茶園—生態觀光茶園,不僅能夠帶動產業聯動,更兼具生態環保理念,江頭貢茶生態觀光茶園占地面積3508畝,茶園占景區面積65.56%。從公司成立時開始,每年均開地種茶,茶樹長勢良好。由于種植年代不同,各部茶園各有差別,部分茶園已形成很好的茶園景觀,視角效果良好。景區內及周邊天然森林長勢良好,森林景觀突出,植被郁閉度高,現有植物種繁多,以杉松、香樟、竹類為主,灌木茂密,可開發森林休閑健康旅游。

一、注重景觀形象設計的三要素

(一)精準把握形象設計的風格定位

視覺形象中鮮明的形象最吸引人的眼球。如果在設計上遵循“師法自然”的自然式為主的設計法則,就能設計出視覺上純粹、樸素、和諧的鄉村自然風。而不同地區不同地域所打造的觀光茶園自然也要有自身的特色,怎樣才能保持基本的鄉村自然風格的基礎上有自身的鮮明形象,那就是在不同地區不同地域打造的觀光茶園自然要有自身的特色。

(二)茶園平面設計突出主題形式

確定觀光茶園的形象設計總則是為了指導并落實于具體的方案設計。景觀空間則是指,由環境邊線所界定的,各種自然或人造形成的軟質或硬質元素所構成的三維立體。景觀空間的堅實地面,即基面(或地面),我們這里稱之為“平面”,它是整個景觀空間立體構造的基礎。因此,無論如何,觀光茶園規劃設計的景觀形象設計都避免不了要從其平面設計開始考慮。

二、塑造江頭貢茶生態農莊茶文化整體形象的思路

“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F代人受到的社會、就業、亞級和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壓力非常巨大,尤其是成功人士。他們會更加追求返璞歸真,放浪形骸。有以下幾個功能區域可以較為引導與滿足他們的心靈追求。

(一)建立浮世繪長廊

浮世繪呈現出特異的色調與豐姿,歷經三百余年,影響深及歐亞各地,十九世紀歐洲從古典主義到印象主義諸流派大師也無不受到此種畫風的啟發。通過浮世繪描繪當時社會與人們的風采可以給予人很強的代入感。

(二)強化文化歌劇與演出

將《世說新語》內容新編,融入現代氣息,用歌舞劇的形式表現出來。既能讓人輕松愉快的欣賞,又能達到普及傳統文化的目的。

(三)注重傳統歌舞表演

正如唐代李白的《白纻辭》中所云:“揚眉轉袖若雪飛,傾城獨立世所希”。[2]讓旅游在再朦朧仙境的古典藝術中,穿越時空的束縛,置身于那個以天為被,以地為衣的時代。

(四)塑造茶室與談經室的貢茶文化氛圍

《左傳》言:“國于天下,有與立焉”。章太炎先生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學習傳統經典,不光是對我國我民族之繼承,更是為了使其符合今日社會主義精神,從而繼往開來。使我中國屹立于世。同時對于自身的修養也是具有顯著的提高效應,修養的增加,人生在世自然會更加和諧。

三、景觀突出“宋貢茶文化”形象塑造的路徑分析

(一)突出“宋貢茶文化”塑造理念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茶文的誕生、發展、傳承有力的反哺了茶產業的發展。江頭貢茶文化由來已久,蘇軾有詩“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支斜更好”,貢茶產業只有在加強貢茶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播和建設中,才得到更好的提升和發展。本項目以茶葉為題,生態立本,山水展色,文化作魂。在設計思想上應達到“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肯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使人在此忘卻紛擾,飲茶論道,談玄悟性,洗去紅塵,再演魏晉風流。

(二)主題定位:以宋貢茶文化設計整體園區

人與自然協調的茶園氛圍是生態觀光茶園的核心要素,其受到地方風俗文化、自然環境、設計師與設計師之間的沖突等制約。茶園不能僅僅滿足于滿足喝茶,制茶等基本功能,在新時代更應該滿足人們日益需求的精神文化,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挖掘與融合新時代氣息能夠使茶園由死為生,充滿靈性,升華其質?!对伈枞~》言:“千挑萬選白云間,銅鍋翻炒柴火煎。泥壺清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聃悟道養雅志,元亮玄談驅俗喧。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與南朝改用茶飯代以三牲祭祀由此可以看出茶在其精神文化境界上的所蘊含的修身、養性、怡情、尊禮的內質,決定了以茶為景觀主體的場地帶給人超凡脫俗,直抵本心之感。故此,建設茶園整體園區的設計思想與理念必然與之相符合,在空間與結構上達成統一性。

(三)景觀定位:與自然的統一性

自然與人工的統一性是當前景觀規劃追求最終目標,無論從建筑設計亦或者景觀設計都不能片面孤立的進行設計。以江頭茶園為例,應該在空間與結構統一的基礎上,秉持“天人合一”與“致中和”思想來建造,在建筑中融入自然理念,在景觀的塑造中融入茶文化理念,使得二者交互混為一體,不分彼此。

(四)目標定位:以旅游帶動茶葉產業發展

茶文化旅游的核心基本點是以茶文化為本帶動旅游休閑業的發展,其作為一種高雅的文化旅游資源既可以滿足現代旅游者對于文化、休閑以及精神層次的需求,又是健康飲品。消費者可以以各種方式和途徑去接觸茶道,去靜心蕩心。同時還可以接觸茶葉,采摘茶葉等使得其對茶更有直觀的體驗。茶園兼具生產、加工、銷售、療養、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在江頭茶園中應當突出江頭特色的茶文化內涵,通過空間與結構的統一性,改造舊有設施,利用一部分較好的茶道廠房,讓消費者進行開放式活動,并利用壁畫,浮雕,雕塑,文化演出等表現形式讓消費者直觀的感受到特色的茶與道、茶與故事、茶的演變過程等文化內涵。茶園休閑觀光區依托園區豐富的茶場資源,開發茶道內涵,體會茶農生活等項目,更好的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江頭觀光茶園的主要功能性區域可以劃分為以下:即,(1)修身、養性、論道,即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和諧統一的園區構造,促進人對自我價值增長的需求,并修養身心以便更好的開展事業。有效的滿足了中高端人士的需求。(2)度假居住功能,特色茶莊、公寓式酒店、度假別墅。(3)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主要包括傳統經典文化的研習與生態環保科技體驗、農業科技種植、特色文化展示,為突出江頭茶園文化內涵,通過壁畫,浮雕,雕塑,文化演出等表現形式讓消費者直觀的感受到特色的茶與道、茶與故事、茶的演變過程等文化內涵。(4)商務會議功能,會議中心、商務會所。(5)休閑觀光功能,讓茶園變成游客的心靈港灣或第二家園,增加景區內新的文化體驗與修身養為支持架構,培育景區的發展和效益的新增長點,亦是讓客人感受不同于其他景區的新奇體驗,并能夠帶給他們精神價值的提升與呵護。(6)服務、商貿功能,在景區修建茶文化廣場、建立生態停車場與旅游服務中心等服務設施。在文化廣場兩側,以魏晉時期建筑風格為載體,打造具有特色的服務、餐飲、購物等一體化的茶道區域。

總之,生態觀光茶園是一個承載著茶文化的特殊景觀類型,有著與其他游賞景觀專類園不同的設計思想和原則。作為生態景觀設計,不應片面地把重點放在設計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應該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方是“致中和”。[4]這其中蘊藏著人與自然界的緊密聯系性與合作性。同時每地的自然環境并不相同,所以不能武斷的硬性設計,而應該充分的利用自然提供的潛力,結合相應的社會文化等進行聯合設計。通過每座茶園獨特的文化與景觀營建實現“茶文化創意旅游”能夠促進當地多產業的聯動。依托自然環境與特色的創意文化,以實現農業三產化、農業旅游化為導向對鄉村土地進行土地科學的開發利用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鄉村的有效成果之一。在我國工業化不斷推進的當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這使得農業生產效果不佳。就以茶葉生產來說,當前茶葉生產面臨諸多生態問題,如茶園生態系統的能源輸入由有機能向石化能轉變、外界環境污染對茶園生態系統的沖擊大、茶園生態系統內的食物鏈由復雜向簡單變化等。改變傳統茶園生產方式,向生態茶園邁進,或是人與自然和諧的一小步。

作者:周怡岑 尹影 陽琴 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工學院建筑工程與藝術設計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蘇春玉.對馬鞍山地方舞蹈藝術發展的思考[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7:59~61.

[2]胡最,鄧美容,劉沛林,王金國,田亞平.基于GIS的衡陽人居適宜度評價[J].熱帶地理,2011,2:211~215.

[3]徐紅梅.現代工業園區景觀設計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王慧,肖斌,張云鵬等.陜西西鄉棗園生態觀光茶園規劃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4:205-208.

[5]朱玲.長沙市酒店綠地植物配置與多樣性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篇(3)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職業教育,課程建設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加之黨和中央政府一貫的重視和倡導,全社會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諸多本科院校紛紛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并設立了專門機構進行研究開發,在主干課程《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之下,開發出一系列子課程,形成了規??捎^的課程體系,可謂是碩果累累。與本科院校方興未艾的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相反,在占據全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院校,特別是工科類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卻是一派冷清,鮮人問津,成為人們遺忘的角落。

一、當前工科類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當前工科類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形勢極不樂觀,最突出的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教育理念較為偏頗,功利實用主義占統治地位。由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高速發展,使得人們對人才培養目標、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難于精準把握,于是出現了把高等職業教育等同于就業教育,“重技輕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里過于強調職業技能化課程。一些實用性強,能在短期內見效益的課程受到追捧,一些通識性的文化基礎課程如《大學語文》則一壓再壓,直至完全砍掉?!吨袊鴤鹘y文化》課程在高職院校里好的情況是作為選修課時開時停,選課學生也不多;更多的情況是完全不開設,一片空白,完全忽略了對學生傳統人文素質的培養。另一方面,“實用主義至上”的觀念在學生的思想行為中根深蒂固。在筆者所在高職院校,曾多次對學院開設的所有選修課程進行了問卷調查,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是專業相關課程、英語考級、專升本、駕校等實用課程,而哲學、傳統文化等則乏人問津,他們普遍認為這些課程太過遙遠,與自己的生活工作無甚關系,因而興趣缺缺。

2.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嚴重欠缺。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生源普遍比較復雜,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傳統文化素養幾乎空白。據筆者幾年來的觀察,能夠流暢說出中國歷史朝代更迭順序的學生不到四成,看過古典四大名著的學生所占比例也是少的可憐,對于一些家喻戶曉的文化常識則常常是一問三不知??傊呗毶毡橹R面狹窄,思想修養和審美情趣不高,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存在著缺陷,缺乏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缺乏刻苦精神和創新能力,耐挫能力較弱。這種情況對其將來的就業及人生發展都是相當不利的。

二、工科類高職院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1.有助于提升高職生道德素質。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社會面臨著道德危機,整個社會如此,正在成長中的高職生更不可能免疫。而傳統文化中這方面的營養極為豐富,如儒家和佛家都強調“敬”,即用心做事,這對避免畢業后學生隨意頻繁跳槽,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大有益處。

2.有助于增強高職學生身心素質,完善人格。高職生面臨的競爭壓力大,又缺乏對困難和挫折必要的心理認知能力,耐挫力弱,加之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于是心理失衡、失常乃至輕生,甚至在心理崩潰的情況下做出危害家人、學校、社會的舉動,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青年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除了正常的心理輔導外,我們還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方法進行疏導,如孔子說過:“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謙受益,滿招損!”、王夫之哲理小品“六然四看”、道家思想在失意時所采取的“淡泊”和“寧靜”,這些對于提高學生遭遇困境時的耐挫力,舒緩壓力和負面情緒,培養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都是非常必要的。

3.有助于增強意志,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目前高職院校的許多學生意志薄弱,一挫即倒,且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淡薄,合作精神缺乏,過于崇尚個人奮斗,而忽略了與人合作。而傳統文化中儒家強調“仁者愛人”,講究與人為善,強調“和為貴”,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些都是珍貴的遺產,能改善學生人際關系,增強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力。

4.有助于增強高職學生人文底蘊,提升人文素養。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許多顯性的和潛在的課程如《古典詩詞鑒賞》、《文學欣賞》、第二課堂活動、校園人文氛圍等都能不同程度的對學生起到熏陶作用,進而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提高個人內在氣質,增強就業成功的砝碼。

5.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增加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為建立現代化的中國新文化奠定基礎。

三、工科類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建設的實踐

基于當前工科類高職院校當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現狀以及高職院校職教辦學特色,在有限的教育資源可利用的前提下,我們做了以下嘗試:1. 優化整合課程內容。根據工科類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課程性質(任選課)及學生特點,在課程教學內容的擇取上摒棄學科化、系統化,盡量通俗、新穎。32個學時中,基本理論知識絕不超過10學時,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專題如茶、服飾、飲食、民居等不低于16學時。

2. 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從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內容切入點和課堂教學過程等方面入手,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盡最大可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譬如在講授《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這個專題時,考慮到內容的枯燥性,先請同學們欣賞天壇的圖片,解說關于天壇的許多常識,然后討論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核,由此引出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3. 推行多樣化考核方式。除了傳統的試卷考試、小論文形式外,還采取了綜合能力測試、口試等方式進行考核,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考核。通過考試這個指揮棒,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投入進去,真正有所收獲。

4. 構建立體課程體系。開設相關子課程、網絡學習課程,并與部分思政課程呼應,形成立體課程網絡。目前已開出了《中西方文化比較》、《中國民俗文化》、《茶與茶文化》、《與養生》等傳統課程以及《中西文化比較史》、《詩詞之美》、《先秦君子風度》、《倫理學視角》、《新倫理學》、《國學與智慧》等網絡課程,有了一定的覆蓋面,基本形成了一個課程體系。

5. 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對于學生傳統文化素質的培養,僅僅利用第一課堂是不夠的,我們還抓住第二課堂這個平臺,充分利用學生社團活動、各種技能比賽,將傳統文化滲透進去,以濃郁的人文氛圍營造和諧校園,讓學生在這樣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浸潤自己的人格和風度。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中文課程;人文教育;重要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6639(2013)01-0076-05

在理工科為主的院校對學生進行相關的中文學科內容的教育,已在許多大學里形成課程體系和規模,中文課程的設置和開設在大學人文教育中起著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大學管理者認識到了中文課程的價值和意義。但是,目前一些理工類大學里的中文課程教育存在著質和量參差不齊、認識不到位、投入少等問題,有的學校開設了中文課程,但只是單純開設幾門課,管理者們在思想上并沒有真正重視中文課程的作用,學生選修幾門孤零零的課后,沒有后續課程、提高課程,沒有系統地將中文納入學生素質培養體系中。這就導致大學生們在文理分科、專業劃分的影響下,很少接觸閱讀欣賞、寫作等中文相關課程,沒有系統中文課程的設置、缺乏專業教師的引領,學生接觸社會科學類知識少,不會寫或犯怵寫文章,專業論文也寫不好,造成很多問題。久不接觸中文學習及應用,勢必會出現讀寫能力的退化、對閱讀與寫作不感興趣,會造成語言表達的障礙。就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來說,如果很少受到來自蘊含豐富情感與思想、對社會人生認識深刻的文學作品的熏陶,學生容易沉浸在自我封閉的圈子里,對社會、他人的冷暖很少關心、理解,會造成人情冷漠,自私利己,情商的缺乏會導致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同情能力欠缺。

學生客觀的不足和主觀的需求,提醒教育者要正確認識中文課程開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實把教育目的落到實處,科學地對待中文課程教學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發揮中文課程的作用。

如何使中文教育不流于形式,使中文教育內化為素質教育成果,使中文教育承擔其應有的責任,是我們應該探討的。

一、中文課程教育概述

當今大學越來越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培養具備全面素質能力的高質量人才。具有扎實理論功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懷、社會責任意識的建設者,是大學培養人才的理想目標。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即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將人文科學通過知識的傳授和環境的熏陶實現對受教育者啟迪心靈、塑造人格、提升境界的教育目的,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相對穩定的一種內在的品格。人文教育往往通過文學、藝術、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等知識的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人性中的真善美、假惡丑,辨明是非對錯,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大學對社會一般價值的引導作用主要是通過高校師生所展現出來的人文素質對社會的影響來體現。對人文學科的重視不僅僅是高校內部學科發展中的平衡問題,而且是關系到全社會公民素質如何提高的問題。

大學里對學生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發揮中文類課程(大學語文、傳統文化、古典詩詞藝術欣賞、現代文學欣賞、外國文學欣賞、應用寫作等)的獨特優勢,對培養全面、優質人才是必須的。中文課程包括了古今中外的文學、文化等知識。 “它的課程性質可以直接間接影響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所必需的情感、意志和思維,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引導、激勵學生勤奮學習,正直為人?!浣虒W內容立足于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啟迪智慧、活躍思維、優化知識結構、培養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康美麗的人格和個性”[1]。

鑒于一些學生中存在著使用母語能力退化、素質能力片面、文化荒蕪精神空虛的現象,開設中文課程可以從中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獲得安身立命的真諦,人文精神之用,可以豐富、美化、淬煉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養人的道德情操、人生智慧和審美趣味,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民族的凝聚力。

二、中文課程教育的重要作用

馬克思評價狄更斯、沙克萊等作家時曾說:“現代英國的一批杰出的小說家,他們在自己卓越的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政客、政論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2]恩格斯認為,人們從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學到的東西,“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3]。不論學習哪個專業的青年學生,都應當讀些文史書籍,這對提高思想境界和專業程度大有幫助。

(一)中文課程教育自身不可代替的內涵、特性對學生產生強大作用和影響

首先,中文課程教學方式方法和內容有助于學生掌握分類、概括、歸納總結的思維方法,聯想和想象等思維過程幫助學生擴大生活體驗,換位思考,豐富學生的感受,培養各種能力。中文課程內容包羅萬象,蘊含人間百態,它不是支離破碎、簡單羅列,而是經過作者有意識的選擇、提煉、加工的藝術品,包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認識、思考、價值取向和判定,這期間蘊含的分析、歸納、總結等邏輯過程,學生在解讀、還原文學作品中得到了思維訓練,學生學習作者看待世界的角度、方法、思想、藝術匠心,提高了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敖浀溟喿x”是閱讀人類文明史上各個階段的文學成就代表作品,文學是社會、時代、歷史的反映,通過文學作品了解社會、了解時代、了解歷史、了解社會、文明發展是一個有機體?!案鞣N文體的閱讀”訓練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理解能力。“精讀分析”,在教師帶領下對文本展開分析,反復涵詠,舉一反三,概括總結,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通過感悟和體驗、相互共鳴來獲得真善美的認知,通過篇章教學將理想與現實、歷史和現代、理論和實踐的碰撞展現給學生,弘揚文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體驗到審美感受。“精讀與泛讀結合”,創造條件擴大學生主動學習的可能,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對作品的“人文演繹”,是將理論與實訓相結合,學生自己創編劇本、粉墨登場表演、組成團隊分派角色,一系列的過程從搜集材料理解文本的創新能力、組織能力、集體團隊意識、表演能力各方面都是對學生的有效訓練。專業論文的寫作更是離不開中文課程的基礎寫作訓練,中文課程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系統訓練、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以上列舉中文授課的方式方法及內容只是一部分,但對各種能力、素質的培養卻大有裨益。

其次,文學反映生活的獨特性。文學是對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原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李廣田認為:“今天的文學已不再只是一草一木或一人一事的描繪點染,而是極度發揮了藝術創造的想象,創造形象,鑄造典型,用了這些活生生的形象或典型譜成人類活動的大諧曲,當我們讀到了,或看到了,就如同生活在其中一般,不但如聞如見,而且像親身經歷一樣,所以既可以啟發我們的想象,又可以發揚我們的情志。這種教育力量是強韌的,因為它是一種‘不言之教’,它不是用教條或格言來教訓,而是一種潛移默化,不是一種耳提面命之教,而是一種深入于靈魂或意識之中的感發。”[4]原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徐葆耕談到文學對自己的影響:“我在文學中找到了我自己,在自己的閱讀對象中獲得了自我肯定,也認識了人的復雜和深邃。從文學里獲得的這種認識,是在其他的學科中不可能獲得的。文學不僅是一個審美的、消遣的對象,從根本上說,也是我們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刭|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怎樣做人,那么,在怎樣做人的前頭還有一個什么是人的問題。只有懂得了什么是人,懂得人性中的善與惡、美與丑、高尚與猥瑣、快樂與感傷、希望與絕望,才能尊重人、理解人、提升人,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內在心靈的和諧?!盵5]

再次,文學的功能多種多樣,對人全方面施以塑造和影響。文學具有表現功能。文學就是人學,文學是研究人的學問。文學作品中塑造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王侯將相、平民百姓……各個階層各個種族、各個國家、各個時代無所不包,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文學表現情感與倫理的糾纏、欲望與道德的沖突、理想與現實的對立,關注著人性的無限豐富性與現實性。文學內容涵蓋人的心理、人性善惡美丑、倫理道德、社會規范、風俗民情、個人與群體、人與環境自然等種種情形。過去、現在、未來,現實的、想象的創作手法將真實與虛幻、宇宙萬物都容納其中。

文學具有教育功能。中文課程帶領學生暢游思想的淵藪,領略精神的盛宴,瞻仰人格的閃光。文學是教育人的,它不枯燥,形象生動,文辭優美,移情動人,寓思想觀念、道德品質教育于文化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文化歷史知識的學習,對于陶冶一個人的身心,造就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中文課程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史知識,提高了他們的文化水平,增強了他們的思考能力,而且使學生得到意志、胸懷、境界、眼光等品性的教育。文學主要是指對人精神的教育、人格教育。它塑造著人的心靈,在表現人生、社會、自然中對人進行教育,學生浸其中,深受感染,逐步形成高尚健全的人格、氣質、品行、節操。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留給讀者的印象遠勝過說教和灌輸,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恒德說:“熱愛祖國的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是潛移默化的。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時候受的教育:中國的歷史地理,幾千年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多么值得自豪?!盵6]

中文課程有助于審美意識的培養。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盵7]其中的“興”和“怨”都有審美體驗的成分在內。在西方,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可以引起人們的憐憫與恐懼之情,從而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這正是文學的審美功能。文學作品創作的意境包含了各種美的形式和表現。學生在閱讀賞析中了解各種審美方法,涵詠其間,培養了美感,懂得欣賞美、創造美。

文學的創新功能。文學的創新體現在很多方面:思想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等等。文學內容和樣式都是既有繼承也有創新,文學關注著千變萬化的現實社會,總是在嘗試探索表現時代特色、新思想、新變化、新風貌,新的表現方式、技巧。文學緊跟時代變化而發展,文學是常新的。學生可以在文學的天地里遨游、自由創造,表現對社會諸方面的認知、解釋、參與,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文學記載著人類發展的歷程,記錄文明發展的軌跡,傳承文化、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結晶、智慧的載體、文化的寶庫,散發著永恒的魅力。除了自己的專業知識之外,學生應掌握廣泛的其他社會科學知識,了解社會發展規律,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在科學研究中發揚實事求是、學術獨立自由、求真務實、踏實奮進、勇于創新、不怕困難的精神,讓科學研究為人類造福。

(二)中文課程對其他課程的引領、指導作用

中文課程和其他學科門類課程一道共同構建了人文教育體系。中文課程與其他人文課程有很多交叉重合的方面。比如在欣賞作品時,文學和藝術一樣,都要大膽想象、展開聯想;聯系時代背景、生平事跡、風格流派對作品解讀;在意境上品味、涵詠、生發;把握主旨,注重虛實相生、抽象和具體結合、體味象外之象。文學的手法可以為其他課程所借鑒,指導對其他課程的學習。中文涉及到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它既包羅萬象,又與其他課程觸類旁通。例如,文學為藝術提供豐富的知識府庫,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之一。中文課程的學習方法能更好地指導解讀音樂、繪畫、雕塑、建筑欣賞等藝術課程,建筑、雕塑就是凝固的詩。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很好的詩畫結合的例子;對音樂的欣賞、把握,如《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琵琶行》等文學作品很好地詮釋了音樂的魅力;古箏《十面埋伏》、《高山流水》、《梅花三弄》也都是來源于文學作品,用音樂的形式詮釋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音樂是有聲的文學,文學是無聲的繪畫、音樂、雕塑。

三、中文課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文課程不僅在治學方法上有助于其他課程的學習,而且它的教學內容和目的與人文教育的培養目的是一致的,中文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和塑造就是人文教育的目標和方向,體現了人文教育的精神和實質。中文課程是人文教育理念的具體實施、落實。

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論述學問之最后目的,最大精神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若論其目,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屬明明德;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屬新民?!盵8]現在的大學,主要把大學教育的性質定位在知識教育上,即格物致知,然而卻忘記了大學教育的最重要作用:正心、修身,實現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就是弘揚人文精神?,F在大學教育的主要問題是把人文精神教育僅僅理解成政治教育,在人文學科中沒有充分重視其中的愛與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價值內涵。沒有注意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對人生有更豐富的體驗,給他們對自由的渴望,對道德生活的向往……

文學是導引精神的燈火,文學作品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文學有助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精神高尚的人。文學傳承著文化,蘊含著民族精神,學生學習文學作品就是在汲取文化養料,陶冶情操、塑造心靈,把自己塑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文學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與對當代文化的開拓和創新是緊密結合的,中文課程就是要挖掘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撻假惡丑,革故鼎新,繼往開來,用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雙翼,讓學生遠離蒙昧、封閉、偏見,用科學、開放、發展的眼光來探索世界、走向未來。文學就是要挖掘我們的民族精神、塑造我們的時代精神,使我們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是有精神、品格、境界的,文學讓我們認識這些道理,懂得自新、自強不息、奮發有為。

文學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文學和其他學科一樣,都是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反映。文學和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科學藝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史哲不分家,文學是社會的百科全書,以文學為內容的中文課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其他學科、課程共同構建了人文教育的體系,發揮各自的優勢為學生的成才提供充分的營養和保障。理工科學生文理兼修,學科互補,有利于打通學術壁壘,優勢互補,發揮出潛能和創造力。

文學歷久彌新,在無數志士仁人的真知灼見和實踐檢驗中,傳遞著文明,影響塑造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綜上所述,中文課程不僅傳授給學生人文知識,更對學生起到塑造心靈,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幫助學生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作用;中文課程在思想教育、審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邏輯思維訓練等方面的優勢,潛移默化,深刻影響、塑造著人的精神世界。重視建設中文課程,大學生會從開設的課程中汲取營養,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結合起來,自覺培養全面的素質,大力弘揚人文精神,承擔起時代和社會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四、深化和加強中文課程的舉措

重視中文課程的建設,將中文課程建設與學生專業、素質能力、興趣結合起來,根據培養計劃,配備師資,精心設計課程,大膽改革和實踐,切實深化和加強中文課程的影響力。

深化和加強中文課程的影響力,可以根據不同大學人文教育的重點和方向,有所側重,設置核心課程,將其建設成為精品課程,圍繞精品核心課程,創建中文課群,有一定的鋪開面,較系統地實現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比如將“傳統中國”、“大學語文”建為精品課程,圍繞“傳統中國”精品課,開設“古典詩詞藝術欣賞”、“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茶文化”、“《孟子》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格理想”、“民間文學研究”等課程;圍繞“大學語文”精品課,開設“中外文學名著欣賞”、“現代文學欣賞”、“西方文學概論”、“西方文化入門”、“紅樓夢研究”等課程。課群建設要體現關聯性、延續性,能很好地實現教育目的。

針對學生喜愛博大精深的國學、傳統文化,渴望汲取智慧、思想精華,可以開設國學系列課程:老子、孟子、莊子、論語……;針對學生對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可以開設經典名著欣賞系列課程:紅樓夢、人間喜劇、神曲、堂吉訶德、史記……

開設文理交叉課程,拓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文學的思維方式之一形象思維對科學研究大有裨益,科學家錢學森在《中國大學為何創新力不足》中說:藝術上的修養不僅加深了我對藝術作品中那些詩情畫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學會了藝術上大跨度的宏觀形象思維。我認為,這些東西對啟迪一個人在科學上的創新是很重要的??茖W上的創新光靠嚴密的邏輯思維不行,創新的思想往往開始于形象思維,從大跨度的聯想中得到啟迪,然后再用嚴密的邏輯加以驗證。學生可以結合專業選擇中文課程,輔助專業學習,也可以從中汲取靈感,走出一片新天地。體現文理交叉融合的課程,如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可以開設“美學及藝術”、旅游專業開設“中國歷史文化與導游”、經濟管理專業開設“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所有專業都應開設“寫作”課。

體現階梯式遞進的系列課程,如較低學年學期,可以開設生動形象的各體文學欣賞,如“詩詞欣賞”、“電影欣賞”、“名著欣賞”;之后了解整個文學史的背景和階段特點,如“上古文學史”、“文藝復興”、“20世紀文學發展歷程”、“中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史”。高級課程如“漢字文化”、“傳統文化”、“宗教對文學的影響”、“西方文化”、“孫子兵法”、“周易的魅力”。學生寫作能力缺乏,可以開設“演講與口才”、“新聞文體的寫作”、“應用文寫作”。

深化和加強中文課程的影響力,可以發揮中文課程在學校社團建設中的影響。創辦一些與文學相關的社團,如茶緣社、文學社、戲劇社、學通社、詩歌朗誦社、人文知識社、紅樓夢社、寫作社團、詩詞曲賦社團等等。學生在社團建設中把課堂知識落實到實踐中來,應用、創新發展課堂知識,學生編劇本、搞創作、調查采訪、參觀體驗、參加競賽、到社會上實習,開闊視野,認識自我、他人、社會,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勇于實踐,敢于走創新之路。社團建設需要中文教師指導、參與,師生一起探索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使社團文化發揚光大,在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素質培養上使中文課程產生效力,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鄭笑平.大學中文類課程改革的研究和實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p10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p68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p41.

[4]李廣田.論文學教育[A].吳劍平.清華名師談治學育人[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p82.

[5]徐葆耕.走出“半人時代”[A].吳劍平.清華名師談治學育人[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p381.

[6]李恒德.事業與人生[A].吳劍平.清華名師談治學育人[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p153.

篇(5)

旅游文化學應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其對該專業今后的發展甚至是中國整個旅游業的發展走向都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旅游文化學課程存在課程定位邊緣化、課程內容拼湊化、授課及考核方式固定化的問題。文章指出,整合與優化旅游文化學課程是教學改革的大勢所趨,提出了整合與優化的實施前提及具體內涵。

[關鍵詞]

整合;優化;旅游文化課程;改革

雖然當前學界對旅游文化定義的內涵與外延還未達成共識,但旅游文化的學習與研究是必要的、緊迫的卻是大家的共識。因此,作為培養較高層次旅游相關從業人員的大學本科旅游管理專業,大都設置了旅游文化學課程。但事實證明,旅游文化學的學習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授課無激情,學生學習無興趣;課程考試都通過,實踐過程不會用。這完全背離了此門課程的實質。其實作為綜合性較強、知識面較廣、文化素養較為豐富的旅游文化課程,不僅與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有關聯,并與愈來愈常態化的旅游息息相關,所以其對提升學生文化知識及素養,夯實他們的專業文化底蘊皆不無益處。因此,探討旅游文化學課程的改革就顯得極其必要且意義深遠。

一、旅游文化學課程現存問題

(一)課程定位邊緣化由于旅游最先被重視在于其經濟屬性,在于其產生的巨大經濟利潤,在于其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占比不斷上升,所以其一直被冠以經濟活動的主要屬性并作為一種經濟產業而廣受關注。而其文化性是在后期的發展中才為人們所提出,并且在當下現實中絕大多數時候也是服務于其經濟屬性的。兩者在現實中的這種差距性及從屬性,無疑導致了在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旅游文化課程處于邊緣化的定位。“目前我國的旅游文化學發展正方興未艾。但相對于文化旅游已經成為我國四大旅游主潮之一的實踐,旅游文化學理論的建設卻相當滯后,許多旅游院校尚未將旅游文化學作為主干課程,部分院校甚至沒有開設旅游文化學課程,文化旅游人才缺乏,與蓬勃發展的文化旅游不相適應。”[1]而這一點在財經類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中尤為明顯:要么在其培養方案中根本就不開設旅游文化類的課程;要么就將其設置在專業選修課中,無形中就對學生產生了導向作用,學生大多會選擇一些旅游經濟管理類“經世致用”的課程。筆者曾就此問題對旅游管理專業418名學生進行過問卷調查與訪談,回收有效問卷412份,有效率為98%。在“如果旅游經濟學與旅游文化學放在一起選課,你會選擇那門課”選項中,有92%的學生選擇旅游經濟學課程;選課原因的選項中,無一例外都選擇了“財經院校,就業因素”。而學校及學生的此種選擇,無疑也影響了從事旅游文化學課程教學的老師的教學理念及態度:不再去專研此門學科的相關研究前沿,不再用心去設計課程內容,不再有激情去教授課堂內容。學校、教師、學生三者間如此的惡性循環,最終無疑使旅游文化學課程處于邊緣化的地位,甚至消失,這從當下小范圍來看,只是消解了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特別是財經類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但從長遠范圍來看,這其實是對中國旅游業發展的致命一擊,如果整個行業從業人員旅游文化素養欠缺,又何談有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旅游業。因此,旅游文化學者早就發出了這樣的呼聲:“旅游文化研究的必要性是由旅游及其相關事象的特殊文化屬性決定的?,F代旅游愈發達,旅游業的發展速度愈快,旅游地的規模愈大,旅游的影響愈廣,旅游文化及其作用和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就愈大。”[2]有學者更從學科分類的角度提出應設立旅游文化學學科:“中國旅游發展實踐、旅游學科理論研究和旅游教育建設,推動學界努力嘗試構建旅游文化學學科體系,無論是對旅游業健康發展,還是從學科分類的角度上都應設立旅游文化學科?!保?]

(二)課程內容拼湊化目前,由于學術界對旅游文化定義的內涵及外延還未達成共識,因而旅游文化學課程內容也沒有較為明確、統一化的標準,所以旅游文化學教材內容存在隨意性、拼湊化的問題。筆者曾在當當、亞馬遜、卓越等主要圖書網絡銷售網站上,搜索到不下40本旅游文化學方面的專著及教材,發現它們的內容體系并不具有相同性而是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有些旅游文化學教材是對中國歷史文化著作或傳統文化及藝術門類的照抄照搬,缺少歷史文化與旅游文化的結合點,而是將歷史文化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加以拼湊。“有高達42%的教材將旅游文化學的內容簡單的等同于旅游對象物的文化。這種情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緊緊在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園林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等前面簡單的加上‘旅游’,另一種就是直接對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園林文化等的詳細的介紹?!保?]可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旅游文化不等于歷史文化,這似乎是一個誰也不懷疑的否定式的性質判斷。但現實中不少人卻有意無意又將二者等同起來了,在著述中對這兩種文化的關系論述也大多語焉不詳,更有混為一談的?!保?]如此一來,就導致在旅游文化學的教學中,學生感受不到該門課程的專業屬性,由于專業背景的隔膜對歷史文化產生了排斥感;有些此類著作或教材是作者在根據自己對旅游文化的定義及理解的基礎上編排的內容體系,也許這從作者本身的研究視角而言,這樣的內容體系安排是合乎邏輯的,但作為教材卻是有待商榷的;還有部分教材從旅游消費的角度闡釋旅游文化時,將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完全拋之腦后,而將西方消費文化的內容完全套在旅游文化學中,一方面也存在拼湊化的問題,另一方面脫離了中國歷史文化的背景,同時也存在中國旅游的境域性問題?!斑@說明,旅游文化學的招牌雖然已經亮出,但一種體系完整、邏輯嚴密、闡述準確且為各方基本認可的概念框架和學科體系目前尚未完全建立起來。這對旅游教學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保?]

(三)課程教學及考核固定化一方面,因為旅游文化學課程地位的邊緣化,所以旅游文化學方面的專業老師相對較少,針對這門課程所進行的學科特色的教改研討課題及論文就更少,這從中國期刊數據庫中能檢索到的論文數量便可佐證;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文化學內容的廣博性,如何將中國歷史文化與當下旅游進行無縫鏈接,如何將抽象的旅游文化理論知識與具體的旅游發展樣態進行生動的講解,如何將大而化之的旅游文化理念與具體而微的地方文化旅游發展相結合,如何將西方消費文化與當下中國的旅游消費進行內在轉化……,總之,如何結合當下的旅游,以生動的方式講解,讓旅游文化學真正成為一門學生喜聞樂見的、學有所獲的、有自己無可取代的學科地位與特色的課程,這是旅游文化學教學中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目前,由于課程專業教師的缺乏及教師對旅游文化學教改的較少關注,老師僅依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筆的“填鴨式”教學依然是主要教學方式。隨著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不斷普及,已經有許多老師通過圖片展示及視頻播放等較為形象的方式進行教學。但由于對旅游文化學當下研究發展現狀及趨勢的不關注及自我邊緣化的放逐,僅僅依靠一本教材、一些圖片及視頻的展示播放來授課,缺乏引導學生對圖片及視頻的深度分析與思考,而將旅游文化學變成了一般的鑒賞課。另外,對學生的考核大多采用期末一考定分數的方式,雖然也看平時成績,但由于平時成績占比較小且基本上是與考勤有關,如此固定化的考核方式難以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二、整合與優化:旅游文化學課程的改革趨勢

由上述可見,當前的旅游文化學課程必須進行改革,如何改?整合與優化應是旅游文化學課程改革的趨勢。

(一)整合與優化的前提:明確課程定位應將旅游文化學課程定位成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一方面,相關旅游文化理論的講解與探究,對現實旅游實踐發展文化視角的關注與審視,不僅能培養、引導學生正價值的、健康的審美趣味及旅游價值取向,而且還能規避當前及今后旅游研究與發展過于重視經濟利潤而導致旅游發展中的“偽文化”,以及為了經濟利潤不惜犧牲旅游文化的種種弊端及不當之舉。另一方面,盡管當前對旅游文化的定義各有側重,但在旅游文化的教學中會涉及一定的歷史文化的講授。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然,這里并不是將歷史文化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但不可否認的是歷史文化中的某些部分確與旅游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旅游文化學相關的素養,才能將前者中的部分融入、契合到旅游文化中),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傳統知識素養,還能避免在當下的旅游實踐發展和創新(如景區規劃及旅游產品策劃)中喪失其應有的文化底蘊,不致于使其僅僅變成一種吸引眼球而毫無旅游體驗的營銷噱頭。其實旅游文化課程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健康的、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還能理論聯系實際,以實踐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明確了旅游文化課程的定位,才能保證專業建設高品位地發展,進而推動我國旅游教育事業健康發展[7]。因此,改變當前旅游文化學邊緣化的學科地位,將之設置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必要的也是正當其時的?!皬穆糜蔚谋举|屬性(文化性)來看,旅游文化學應是旅游學科的主要支撐(核心)學科。在旅游學科構建中,相對于基礎層次和應用層次的學科來說,旅游文化學屬于哲理層次的重要分支學科”[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97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内射最近更新|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jzzijzzij在线观看亚洲熟妇| 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蘑菇视频| 欧美日本国产va高清cabal| 无码h黄动漫在线播放网站|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老熟妇对白xxxxhd| 性xxxx欧美老妇胖老太269| 办公室玩弄娇喘秘书在线观看| 青柠影院免费观看高清电视剧丁香 | 两个人看的www高清视频| 狼人青草久久网伊人| 亚洲aaaaa特级| 华人少妇被黑人粗大的猛烈进|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 凸凹人妻人人澡人人添|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小说| 东方aⅴ免费观看久久av|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自慰 | 边啃奶头边躁狠狠躁| 女人脱了内裤趴开腿让男生摸|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网站| 国产9色在线 | 日韩| 吃奶摸下的激烈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综合av天堂|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肥臀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1区2区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久中文久久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