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5 19:49: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徐志摩的詩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引言
徐志摩是20世紀初新詩運動的先鋒之一,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用白話詩體寫作和翻譯的先驅。作為新月派詩人的典型代表,徐志摩曾以其獨特的詩風與才情為自己贏得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盛名。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現代中國詩人,須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著名左翼詩人蒲風也聲稱:“堪與郭沫若伯仲的,算起來要推徐志摩了。”事實上,徐志摩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譯家,他曾進行過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實踐活動,其中包括詩歌翻譯。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徐氏曾提出過獨到的譯詩理論且譯作頗豐,他在詩歌譯介方面所作的努力與嘗試卻始終為其詩名所掩,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在國內外關于徐志摩的研究中,他的詩歌創作往往是評論家關注的焦點。在我國文學界和翻譯界少有關于徐氏的詩歌翻譯的評論和研究,這與對其詩歌創作上進行的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為數不多的徐氏詩歌翻譯研究與論述里,大多也是對其詩歌翻譯的負面評價。有人曾評價徐“譯績為詩名所掩”,其譯作也是“貌合神離”,“充滿了翻譯腔”。也有人認為“徐志摩的翻譯‘嫩’了一點”。還有人覺得“他的譯詩里失敗借鑒有余,成功榜樣不多”。本文以徐志摩翻譯的湯姆斯?哈代的詩歌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從徐對哈代詩歌的譯介方面進行細節分析,以期對徐氏在詩歌翻譯實踐活動中所作的努力與成績作一個客觀而詳盡的評述,認為徐氏的詩歌翻譯重在追求藝術新奇感和陌生化的效果,從而客觀、公正地認識徐志摩作為詩人譯者在新詩運動,以及白話詩體寫作和翻譯方面作出的積極貢獻。
二、徐志摩對哈代詩歌的大量譯介
1921年,也就是徐志摩真正開始其文學生涯的那一年,他總共發表了八首詩歌作品,而其中除《草上的露珠兒》一詩外,其他七首均為譯詩。在詩歌藝術的理論和創作上,對徐志摩產生較大影響的外國作家有幾人,其中,哈代是最重要的一位。在徐氏的詩歌翻譯作品中,關于哈代詩歌的譯介是最多的。早在1923年,徐志摩在《小說月報》上就發表了哈代的兩首詩歌的譯文:《窺鏡》和《她的名字》。在此后的幾年,他又翻譯了哈代的十九首詩歌。此外,徐志摩還曾撰寫過七篇介紹和懷念哈代的專文和詩歌。在這些文章和評論中,徐志摩極其贊賞哈代的生活觀和愛情觀,反對稱哈代為悲觀主義者。徐志摩認為,湯姆斯?哈代和莎士比亞、巴爾扎克一樣偉大,他的作品中對于現實世界的大膽描述表明了哈代的勇氣、真實和坦誠。
湯姆斯?哈代是徐志摩特別喜愛且經常模仿的一位作家,他非常崇敬這位悲觀厭世的老人,稱其為“老英雄”。徐志摩曾贊譽哈代:“哈代是現存作家中最偉大的一個。”他在給趙景深的信中說:“能試譯哈代,最合我意。”徐志摩的詩重視韻律形式和音樂美,是受了哈代的詩歌的影響。他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它的內在音節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正的趣味。”徐志摩的詩歌創作,在意象、場景、事件和情調方面都在有意無意模仿哈代。哈代的寫作手法和創作風格對徐志摩的詩歌創作和翻譯實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徐志摩的主要譯詩理論與譯詩觀點
徐志摩曾提出過頗有見地的詩歌翻譯觀點。《在一個譯詩的問題》一文中,徐志摩表達了他對詩歌翻譯的主要觀點:“翻譯難不過譯詩,因為詩的難處不單是它的形式,也不單是它的神韻,你得把神韻化進形式去,像顏色化入水,又得把形式表現神韻,像玲瓏的香水瓶子盛香水。有的譯詩專誠拘泥形式,原文的字數協韻等等,照樣寫出,但這來來往往神味淺了;又有專注重神情的,結果往往是另寫了一首詩,竟許與原作差太遠了,那就不能叫譯。” 在徐看來,“形”與“神”的高度完美的結合才是詩歌翻譯的真諦。在徐志摩的翻譯實踐中,他從不曾放棄對“形神兼備”這一目標的追求,依然堅持“形”與“神”的高度統一才是詩歌翻譯的最高境界。
在譯詩語言上,徐志摩主張采用“五四”運動以來的白話詩體進行外國詩歌作品的翻譯。1924年,徐志摩在《征譯詩啟》中談道:“我們想要征求愛文藝的諸君,曾經相識與否,破費一點工夫,做一番更認真的譯詩的嘗試:用一種不同的文字,翻來最純粹的靈感的印跡。”經過后的中國文壇,白話文取代文言文進行詩歌創作與翻譯也勢不可擋。徐志摩在此篇文章中的號召與其在詩歌創作中同樣提倡使用白話詩體的主張是一致的。
四、徐志摩的哈代詩歌翻譯
在歐洲文化氣氛陶冶中成長起來的徐志摩,他的詩歌創作與外國詩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他是一位得益于外國詩歌影響而成長起來的新詩人,說得更具體些,他是由詩歌翻譯走向詩歌創作道路的。在詩歌的形式和音韻上,哈代的詩歌受到了塞克斯民歌和鄉村音樂的影響。徐志摩曾表達,哈代的詩歌“詩段變化”(stanzaic variation)的試驗非常多。徐志摩說,哈代的作詩原則是用詩里的內在節奏和聲調,狀擬詩歌里表達的情感和神態。在哈代詩歌里體現較多的形式是反復(repetition)手法。這種手法在徐譯哈代詩歌時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作為新詩運動的先驅,徐志摩深受新格律詩的影響,在翻譯湯姆斯?哈代詩歌的過程中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徐志摩不僅將源語文本的格律形式翻譯進目的語文本,而且將自由詩體,不規則的詩行縮進等英語詩歌韻律形式運用于譯詩。這些詩歌形式有別于傳統的中國詩歌形式,使目的語讀者感受到了譯入語文本的異域性和新奇性,激活了目的語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感知過程。為了達到詩歌翻譯的文學藝術性和新奇性,徐志摩在譯詩時并未依從當時中國詩歌的用詞規范,即使用正式的文學用語,而是在譯詩過程中大量使用白話詩體和口語詞匯,以此來打破目的語讀者對詩歌用詞的期待規范,使目的語讀者感受到譯文的新穎性和陌生感。徐志摩還根據個人喜好和追求,在翻譯中對源語文本的詞語進行操控,增加或者刪減原詩詞語。徐志摩在翻譯中注重詩歌的外形的美觀,講究詩歌韻律的音樂性和抑揚頓挫性,這些特征都增加了譯詩的多樣性和新鮮感。
勒弗維爾強調,考慮到譯文的潛在讀者群,譯文的文本必須要符合所處時代的語境系統。這就是指出,譯文的文本選擇必須符合、尊重譯入語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規范與原則,使原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能很好地融合、交流,使外來文學和譯入語文化中的民族文學一起,或鞏固現存的意識形態和詩學,或破壞現存的意識形態和詩學。不管翻譯活動以何種方式在何時何地發生,它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在主題選取方面,“五四”時期,中國社會的文本選擇規范是翻譯西方警示作品和現實主義作品,以號召全體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喚醒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外敵的斗志。然而,徐志摩卻違背這一期待規范,將哈代陰郁消極的詩歌作品作為源語文本,翻譯其感傷的抒情詩歌。在翻譯哈代的《她的名字》時,徐把哈代原詩中強烈的抒情情懷,原詩前半部分的樂觀情緒,后半部分的陰郁悲觀情緒翻譯得恰到好處。徐志摩對譯詩主題的選擇幾乎都與自己詩歌創作中的主題風格和審美情趣有著密切的聯系。他的譯詩并不遵從社會的期待視野,而大都反映了自己當時短暫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偏好。徐志摩譯詩中的這些陌生化特征,均延長了目的語受眾的關注時間,增加了審美難度,從而激活了目的語讀者的閱讀興趣,產生了新奇的閱讀感受和陌生化翻譯效果。
五、結語
本文分析了徐志摩翻譯的哈代詩歌的藝術特征,對徐志摩的詩歌翻譯進行了分析和評價,認為徐志摩作為詩人譯者,其詩歌翻譯與詩歌創作密不可分;哈代的藝術創作特點深深影響了徐志摩的詩歌創作與翻譯;湯姆斯?哈代,作為徐志摩最為欣賞的外國作家之一,拋開其詩作談徐志摩的詩歌翻譯,就不可能對徐在詩歌翻譯上作出的努力和成績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我認為,徐志摩的詩歌翻譯重在追求文本的異域性、新奇性和陌生化的效果。徐志摩在詩歌翻譯上的積極探索,對新格律詩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用白話詩體寫作和翻譯的推廣作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Bassnett,Susan,and André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1998.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Lefevere,André,ed.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1992.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卞之琳.《徐志摩選集》序.上海師范學院學報,1982,(3):35-38.
[4]陳琳.文學翻譯的審美陌生化.清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6):91-99.
[5]戴擁軍,張德讓.五四文化語境與徐志摩的翻譯.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4,(2):117-22.
[6]韓石山.徐志摩全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7]胡凌芝.徐志摩新評.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
[8]加滕阿幸.試析徐志摩譯哈代詩《八十六歲誕日自述》的得體性原則.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3):21-26.
[9]劉介民.類同研究的再發現: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10]劉全福.徐志摩與詩歌翻譯.中國翻譯,1999,(6):38-42.
[11]陸耀東.徐志摩評傳.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
【關鍵詞】徐志摩詩歌 開創精神 格律 意境 性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1-0053-02
徐志摩在詩歌方面的創作成就與性格經歷是密不可分的。純凈、真實、熱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詩人所具有的一切氣質。他從小生活富足,雖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也就是少時的無憂無慮造就了他的性格,再加上傳統的教育和留學的經歷都為他在詩國的騰飛插上了翅膀。反過來說,他歸國后的生活軌跡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他的性格體現在他的行動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為就如他的詩歌一樣驚世駭俗。而徐志摩對愛情的執著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這種痛苦使他在詩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詩名,也是他詩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從形式上看徐志摩詩歌具有內在外在高度統一的美感
他遵從了聞一多的三美的理論,即所謂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但又有自己獨特的實踐,這主要體現在他對各種詩體的嘗試,他認為每一種詩體都有其最合適的內容來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對十四行詩體和散文詩體的嘗試及突破。徐志摩詩歌的很多方面的發展都是很有創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糅入西方的各種思潮,還大膽的創造新的體式,敢為新詩開拓新的格律,意境優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詩過于散漫、內容流于膚淺空泛之弊,從而使內容更有節制、思想更有深度
聞一多講詩歌格律時談到了三美,在徐志摩的詩歌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和貫徹。茅盾曾批評徐志摩的詩歌《不知道風在哪一個方向吹》中說到:“我們能夠指出這首詩歌形式上的美麗,章法很整飭,音調是鏗鏘的。但是這位詩人告訴了我們什么呢?這就是很少一點了。”但是詩歌并不是以傳達內容的多少、優劣論成敗的,作者在這首詩歌里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心情,這是一種感情的傳達。詩歌所承載的內容應該是多方面的,特別是抒情詩,對感情的傳達的豐富程度和真實程度反而是一首詩歌成敗的一個重要標準。
先來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談格律方面的創新,徐志摩詩歌的格式簡單但卻變化多端,從而衍生出了許多的美感。
徐志摩在詩歌的結構上是獨具匠心的,撇開內容單從形式上看,他的詩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比較整飭的方塊形,這一點上與聞一多是一致的,聞一多的詩歌體式結構絕大多數都是嚴整的豆腐塊,這可能是他們受古典詩詞的影響,講求句式、字數的整齊劃一。再一種就是長節的矩形塊,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者兩格。第三種是每行齊頭,只是從后面看多有參差,形成一個錯落的美感。第四是每句均后錯一字,形成倒階梯狀。
三、徐詩的意境無疑是美輪美奐的
從整體上看,徐的每一首詩都是一個鮮活的形象,而這個形象,或傳達了一種感情或象征了一種精神或者勢力。但無疑都是美好的意境空明清新而深遠,這就使得他的多數作品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共鳴屬文學理論的范疇,是文學接受的最高階段,是作者、作品與讀者一種心靈的契合,從而體現作品的力度,使人的人格實現提升,而徐的詩的意境就擁有這種強大的力量。他的詩歌不單單是所謂古代詩歌中的情景交融和虛實相生,而更多的是滲進了一種強烈的抒情,其有很強的抒情感染力,讀后韻味無窮。
四、“性靈”是徐志摩詩歌中的一種氣質和內蘊
往往那詩人頭腦中的靈光一閃,經過詩人的加工之后,便會成為一首絕唱。徐志摩同泰戈爾一樣崇尚性靈。徐志摩的性靈還體現在他的文章中冥冥中像是個預言,讓人感到驚訝。死亡是每個詩人都深深思考過的一個永恒的話題,但是徐志摩這樣能在生前繪聲繪色的描寫自己死亡的人,還是不曾見到過的。
徐志摩的詩歌在白話詩歌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方面具有開創之功,首先是在詩歌格律方面,很多都是值得現代詩人去借鑒和學習的,在一些方面,讓后輩是無法企及的,在當時倡導詩歌的格律對于防止詩歌的散文化,尋求新詩歌在中國的發展道路方面功勞是不可磨滅的。還有他的詩歌的優美意境,唯美的追求,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美的遺產,他有才華,他的詩歌充滿著性靈,但是他并不放縱自己的才華,他只是盡情的去展示,并且有節制,放開但又不放縱。他就是這樣創造著美的遺產,那一首首優美的詩歌就這樣如溪流般的不經意間已在你的胸膛里流成了河流。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相信他的詩歌一定還能夠繼續流傳下去,成為近代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星。
參考文獻:
關健詞:徐志摩 詩歌藝術 獨特性
一.柔美和諧的音樂美
詩人在詩的音樂美上可謂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例在如《再別康橋》中,詩人用了七節,每行六至八字,每節二、四行押韻,而且每節都自然換韻,隨情變韻,平仄聲交替使用,節奏鮮明和諧,形成流動感,極富音樂性。
在《偶然》一詩中,有些片段是多么的富有情感和音樂美,叫人心馳神往,久久不能走出那種優美的意境。詩中“你”和“好”兩個音調曲折的上聲詞,使詩歌變得委婉和多情,錯落有致;末尾的“掉”既反映了思維意識的解脫,同時也體現出了音樂中的空洞之感,意境之感表露得無遺。
詩人雖然在詩歌語言上表現的過于簡潔和樸素,但是其情感卻是真真切切的表現了出來。詩人的感情仿佛是揮著翅膀的天使在天際上遨游,無拘無束。
例如他的《殘詩》,全首以口語組成,每行節奏感遞增,節奏整齊,用樸素的語言描述了雨天的情境,具有極強的藝術氣息和生活氣息,富有變化,朗朗上口,旋律感強。
在徐志摩的詩歌中,詩人捕捉到了每一個韻腳,通過韻味交錯、相聯系,使得詩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生動性。
例如: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滿天稠密的黑云與白云;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明月瀉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 團團的月彩,纖纖的波鱗――
在這首詩中,詩人分別用“影”“云”“心”來進行押韻,不僅僅起到了韻律美的作用,更描述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將人影、白云、心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了人和自然的悠閑意境和完美融合。
徐志摩的詩,以語言傳達主題情感,以詩歌內容為形象標題,使音樂化語言形式由抽象而具體到與情感同等的地位,這就是徐志摩詩歌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這就是徐志摩詩歌的音樂美。
二.絢麗斑斕的繪畫美
詩人在詩歌中,講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理想境界。在《再別康橋》中,詩的每一節都可以稱得上一幅迷人的圖畫,既有景,又蘊含著濃濃的深情,情境交融,使詩中增添了畫的嫵媚和絢麗。
再如《一小幅的窮樂圖》,在這個詩歌中,詩人真切描繪了貧困時期窮苦人民的生活狀況,他們能夠將被富人看作是垃圾的東西看的彌足珍貴。女孩將煤渣看成是鮮肉骨頭,更加能夠突顯出窮苦時代人民的生活境遇。詩人用詩歌完美的展示了貧苦現象圖景,描繪出一幅窮苦的畫面,表現了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詩人還善于將靜態感描繪成動態的變換,表現出他的詩歌在寧靜的畫面里逸出靈動的生機。以《她是睡著了》為例,描寫的是少女的睡態,這本來是一件靜謐的圖景,但是詩人緊接著描繪了少女的梨渦,讓人們感受到了極具動感的靈動體驗,讓人們在靜謐的圖景中感受動態的美感。動態美更能夠表現出詩人獨特的藝術氣息和鮮明的藝術感,在很大程度上更能夠表現出我國詩歌藝術的發展。
三.聲韻調諧的韻律美
徐志摩在詩歌的創作上,著力追求詩歌格律,希望詩歌能夠韻律美,朗朗上口。詩人之所以能夠有如此高的造詣,與他對我國優秀詩歌的繼承是分不開的。
如《雪花的快樂》這首詩中,作者采用了反復的手法,以三個“飛揚”“消融”為詩歌的情境部分,極大的表現出了雪花的飛揚自由情態和融化的情景。五行為一節,相互押韻,節奏感十分強烈、有致。
當然,徐志摩詩歌的藝術特色并非只具有以上所講的與詩歌三美主張相應的音樂美,韻律美,繪畫美。它的詩歌還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了中國人民的歷史斗爭跡象。
徐志摩的詩歌具有音樂、韻律、繪畫之美,在我國詩歌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詩歌藝術的發展。對徐志摩詩歌藝術進行深刻的探討和思索,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中國詩歌藝術的博大精深,促進我國藝術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迅《麗水學院報》《論徐志摩詩歌意境的空靈美》(2006年2月)
[2]孫小兵《文學作品賞析―中國現代文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云游天外
一首軼詩《云游》,已然是詩人的絕唱。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際云游,
自在、輕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無攔阻的逍遙……
1931年11月19日,隨著一架郵政小飛機在濟南附近的黨家莊上空一聲炸響,帶來中國文壇深深的痛。
詩人去后都發生了什么事:
那一天的濟南,梁思成、張奚若、張慰慈等人從北京趕過去了;張嘉敖、徐積楷等人從上海趕過去了;楊杏佛、沈從文等人從青島趕過去了;朱經農、之、陸小曼、張幼儀、林徽音、陳夢家等人從各地趕過去了。
那一天的上海,曾經多次公開撰文批評過詩人的魯迅,默默地將噩耗很細心地從報紙上剪下來,夾進日記本,并一直保存著。
那一天的中國,近百份報章對詩人徐志摩去世進行了專題報道。社會的反應、文化圈的聲音、朋友圈的痛悼、親人們的悲思,甚或那些文學主張“敵對”者的沉默或繼續的鞭伐……
85年過去,民間的徐志摩紀念館記得為之紀念。這是全國第一家專門性的人物紀念館,創辦人羅烈洪作為徐志摩的鐵桿粉絲獨資籌辦,花費多年時間收集有各種徐志摩作品集、研究集、傳記、年譜等以及作品原載報刊上千種,又復印有大批其他相關個人資料、回憶錄、文壇史料等,供人參觀、學習、研究。其間,眾多“摩友”給予了大力支持。羅烈洪建紀念館的初衷是希望能為愛好文學藝術的朋友們,提供一個可供學習的窗口、增加一個交流的場地。
為了本次展出,館藏人員跑遍了京滬杭及濟南等地的圖書館、檔案館,幾乎找遍了當年知名的報刊,去尋訪那些快要被歲月湮滅的資訊。
有志竟成
紀念館占地面積不大,由一座舊倉庫改建而成,裝飾格調淡雅樸素,撲面而來的是歲月沉淀下來的文藝氣息,有一種淡淡的憂愁和思念。
一樓展出書刊,很多都已泛黃,為早期珍貴版本,比如有1928年4月10日發行的《新月雜志》和1949年版的《徐志摩年譜》,還有登載有徐志摩消息的《大公報》《申報》《民國日報》《中央日報》《益世報》《北大日刊》等。
紀念展中有徐志摩表兄朱起鳳當年的挽聯,引人注意。朱起鳳國學厚實,是《辭通》作者之一,他痛挽:“斯文將喪,f(音bāo,同‘褒’)然冠冕毀南州”,可惜僅是半副下聯。據海寧“摩友”張云鵬說,這半殘之聯由他珍藏,后轉讓于徐志摩紀念館,所缺上聯云“有志竟成,藉其聲名蜚海北”。
紀念展中另有一聯,是海寧藝術家健為該館所捐的臨摹梁啟超贈予學生徐志摩的長聯:“臨流可奈清癯、第四橋邊、呼綽過環碧;此意平生飛動、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梁氏在卷中悉心備注用典,法式謹嚴,自詡為平生最得意之作。此真跡現藏于浙江博物館。名士之L,瀟灑裕如,優雅雋永,也是文藝界的一段佳話。
紀念展中還有一些容易被人疏忽的藏品,像陸小曼、陳夢家等發給之的電報和書信;像送給徐志摩機票的“保君健”在飽受責難的情況下發表的悼文和解釋等……
在館長助理小蔥的講解中,筆者了解到,紀念館自2016年8月9日開館,舉辦過詩歌朗誦會。來自全國各地的“摩友”們,朗誦了“志摩的詩”以及“摩友”創作的有關徐志摩的詩歌。
徐志摩紀念館為杭州這座美麗的城市增添了一個新的文化景觀。而這樣由私人籌建的民間紀念館,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標志。
詩意棲居
徐志摩的詩充滿浪漫和自由的想象,追求藝術形式的華美,很多已成為經典,比如《再別康橋》《偶然》等。前文引述的《云游》也是其中之一。
你的愉快是無攔阻的逍遙,
你更不經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澗水,雖則你的明艷
在過路時點染了他的空靈,
使他驚醒,將你的倩影抱緊。
這一逍遙的愉快實在帶有脫卻人間煙火味的清遠,這里既含有《莊子?逍遙游》中與萬物合一的自在心態的深刻體會,也有抒情主體心靈呼應的瞬間感受。
徐志摩被公認是新月派的“盟主”,因為新月派從形成直至消亡,歷時約十年,都與他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他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他曾經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19世紀德國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曾在詩中寫到“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后經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詩意地棲居”,就成為幾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徐志摩也構筑“愛、自由、美”的“單純信仰”的世界,這或許是今天的人們還在傳誦他的詩、還在追憶他的原因。
他抱緊的只是綿密的憂愁,
因為美不能在風光中靜止;
他要,你已飛渡萬重的山頭,
去更闊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為你消瘦,那一流澗水,
在無能的盼望,盼望你飛回!
在這里,徐志摩隱含著對人生及生命的意義的理解與追問。
在《猛虎集》序言里,徐志摩說了一段頗帶傷感但又耐人尋味的話:“一切的動、一切的靜,重復在我眼前展開,有聲色與有情感的世界重復為我存在,這仿佛是為了挽救一個曾經有單純信仰的流入懷疑的頹廢,那在帷幕中隱藏著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動,顯示它的博大與精微,要他認清方向,再別走錯了路。”在此之后不久,詩人便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2016年適逢徐志摩“云游天外”85周年,在美麗的京杭大運河邊的“上塘路97號”院內,傳誦著詩人留下的詩篇。
心中留存一份“真、善、美”,就是對詩人最好的懷念。
關鍵詞:單純信仰;回歸自然;理想化人生
綜觀徐志摩如此短暫的一生,可以發現他對“愛、自由、美”的追求一直伴隨著他,直到生命的結束。對這種理想化人生的追求,導致他大量的詩文創作,而理想化人生的破滅是緣于這種追求的不現實,這樣一個輪回,造成了詩人云游而永遠不歸。為了更好的說明“單純信仰”在詩人生命中的重要,將他的一生分為:系煩惱結,留學美國(1918-1920);遭遇愛情,再系煩惱結(1920-1922);月下待杜鵑(1922-1924);我不知道風向哪一個方向吹(1928-1931)這樣四個時期。
一、系煩惱結,留學美國
這個時期是徐志摩思想的初步形成時期。眾所周知1915年10月25日徐志摩與張幼儀結婚于石夾石。對于此,思想幼稚無力的徐志摩毫無辦法,只能屈從于幾千年的父母包辦婚姻。他對左梅與蔣百里沖破國界、沖破宗法觀念束縛去爭取愛情十分贊賞,他同時哀嘆自己屈服家庭、與一個沒有愛情的人結婚,這為他后來勇于與張幼儀離婚奠定了基礎。
為了尋求自己朦朧的信念,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離滬赴美留學。他抱著實業救國的宏愿向往做一個
當然,在徐志摩的詩文中,“愛”除了指向“愛情”外,還有“親情”、“同情”、“憐憫”等含義。
三、月下待杜鵑
月下待杜鵑
看一回凝靜的橋影,/數一數螺細的波紋,/我倚暖了石欄的青苔,/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水粼粼,夜冥冥/何處是我戀的多情友?/風颼颼,柳飄飄,榆錢斗斗,/令人長憶傷春的歌喉。
——徐志摩《月下待杜鵑不來》
此時的徐志摩進一步通過對愛情的歌頌,對自由的追求,對現實社會不滿的控訴,來表現自己對理想人生的追求。詩人始終在凄冷美艷的日光下,等待杜鵑的聲聲歌唱。正如徐志摩在一詩中所說:“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處是我戀的多情友?”
徐志摩在1923年11月28日《努力周報》上發表《就是打破了頭,也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支持北大校長為追求理想主義,孤身為天下光明精神勇氣,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自己從孤苦深寂中噴射出的一腔幽情和激情,而徐志摩的這種激情來源于他對理想的追求,是“愛”“自由”“美”的匯合而已。
徐志摩追求自由還表現在他的“詩化生活”的文藝美學觀,在1924年燕京大學的講演中,他這樣闡釋:“要使生命成為自覺的生活,不是機械的生存,是我們的理想。要使我們的心靈,不但消極的不受外物的拘束與壓迫,并且永遠在繼續的自動,趨向創作,活潑無礙的境界,是我們的理想。使我們的精神生活,取得不可否認的存在,使我們生命的自覺心像大雪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不但在生活里能同化極偉大極深沉與極隱密的情感,并且能領悟到大 自然 一草一木的精神,使我們的理想。使天賦我們靈肉內部的勢力,盡性的 發展 ,趨向最后的平衡與和諧,是我們的理想。” 可見,徐志摩文藝創造的理想是靈魂的自由、生命的自由、靈與肉、物神的和諧一致,平衡發展的人生。
對于愛情,徐志摩依然找不著北,他拋棄康橋 政治 經濟 學博士的頭銜回國,原因只有一個:徐志摩傾心的林徽音隨父回國,他無心在英倫逗留,遂乘船東行。說徐志摩是一個有著單純的愛、自由、理想的人,為了自己的追求可拋開一切,因此做出此番驚世駭俗之舉也在情理之中。“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用在徐志摩身上相當貼切。實際上,在英倫留學期間,他受拜倫,雪萊影響頗大,徐志摩曾和狄更生說過:“我不喜歡歌德的戀愛觀,因為他常常在熱戀的時候,悄悄溜走;我喜歡雪萊,他愛的深愛的火熱。”為此,他不惜和發妻張幼儀離婚,他甚至認為與張幼儀的離婚是轉夜為日,轉地獄為天堂,是彼此重現生命之曙光的榮業。
四、我不知道風向哪一個方向吹
在充滿悲哀與絕望之感的詩人的心靈之中,在經歷了一次比一次慘痛的愛情與婚姻的折磨和苦痛之后,徐志摩寫出了《我不知道風向哪一個方向吹》一詩。他說:“要從惡濁的底里釋放圣結的泉源,要從時代的破爛里恢復人性的尊嚴——這是我們的志愿……生命從他核心里供給我們信仰,供給我們忍耐與勇敢……”
這里可以看出徐志摩最高的詩歌理想,即人生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的本體中去!歌頌生命、贊美大自然的與人和諧是他詩歌的主旋律。
對徐志摩這樣評價:“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的信仰’: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1]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流淌的詩意與美好,讓我們在享受華美藝術盛宴的同時,又一次領略到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對愛、美和自由的單純信仰和執著追尋。
一、唯美畫面中,純美的人生追求
如果說康橋是一幅畫的話,徐志摩就是一位在畫前駐足流連,沉迷忘返的稚子。你看那“蒼白的石壁上春夏間滿綴著艷色的薔薇在和風中搖頭”,你看那康河兩岸“最蔥翠的草坪”,那草場上“黃牛與白馬……從容地咬嚼,星星的黃花在風中動蕩,應和著它們尾鬃的掃拂”,那“斜倚的垂柳”和清澄的水,那怯伶伶的小雪球,窈窕的蓮馨,玲瓏的石水仙……那村舍與茂林,那朝霧與炊煙,那平坦的原野和初青的麥田……在這仿佛與世隔絕的清麗畫卷中,我們永遠會看見一位執著賞景尋美的身影,他把春天在康河邊過一個黃昏看作“一服靈魂的補劑”,他“凝神地看著”,“更凝神地看著”,魂靈早已被康河的美景“魔術似的攝住”。
如果說康橋是一首動聽的樂曲的話,徐志摩就是一位悉心追尋這美妙樂聲的游子。有誰聽過那星光下的水聲?那“近村晚鐘”和“河畔倦牛芻草聲”?有誰聽過那“魚群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那水底翻的音樂在靜定的河上描寫夢意與春光”?那清晨的第一聲鳥語?那周遭靜寂中點綴著的“遠處牛奶車的鈴聲”和“那曉鐘和緩的清音”?這神靈性的天籟,這“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他的性靈。
徐志摩不僅聽到了康橋的有聲音樂,而且在那如畫的美景中感受到了“它那脫盡塵埃氣的一種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說是超出了畫圖而化生了音樂的神味”。他情不自禁地感嘆:“論音樂,可比的許只有肖班的夜曲。”
在康河美麗如畫,又“化生了音樂的神味”的意境中,滲透了徐志摩一心尋美、終身尚美的詩意魂靈,我們不僅從文中讀出了康河的自然之美,更觸摸到了徐志摩對美的單純向往與執著追尋。徐志摩和他的散文一樣,都是一首清麗脫俗的純美詩歌。
二、閑適圖景中,自由的生活向往
在康河岸邊四季常青的蔥翠的草坪上,你是否看見無數個清晨和傍晚,他在這織錦的草地上讀書、看水,“有時仰臥著看天空的行云,有時反撲著摟抱大地的溫軟”?他興致盎然地跑到康河邊租“長形的撐篙船”,手腳狼狽地把康河“一段段腰斬了去”。那種快樂無憂的生活體驗,試問誰不神往,誰不陶醉?他在“初夏陽光漸暖時買上一只小船,劃去橋邊蔭下讀書、做夢”,他獨自冒冷去薄霜鋪地的林子里閑步,他“一晚又一晚的”“出神似的倚在橋闌上向西天凝望”。他不僅徒步賞玩,更是騎著自行車領略這自由閑暇之趣。“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凈地,看云、聽鳥、讀書,倦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你能想象更適情更適性的消遣嗎?”他完全忘卻了俗世的煩擾,去“關心水草的滋長,關心天上的云霞,關心新來的鳥語”――春光已爛漫在人間,春光已爛漫在徐志摩的心胸,使他盡享“那蜜甜的單獨”,“蜜甜的閑暇”。
徐志摩不僅在閑雅清新的大自然中獲得自身心靈的安慰,而且企望自然界的美景與閑適能使人們停下奔忙的步履,擺脫世俗的羈絆,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恢復本性中的純真與美好。在徐志摩慢賞閑游的圖景中飛揚著他不受羈絆的灑脫性靈。
三、癡迷執著中,單純的情感信仰
徐志摩充沛旺盛的情感勃發,讓我們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看不到一條脈絡分明的寫作線索,他似乎是順著自己的情感和思緒的靈光為我們描繪了充滿自身審美情感的康橋。
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徐志摩直抒胸臆,他說自己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他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他“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他那“快活的靈魂”在康橋的春光中“回響”。
徐志摩在康橋時風華正茂,他說自己一生中最美的時光是在康橋度過的,這不僅因為他在康橋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指引,明確了他追求“愛、美、自由”的人生理想,或許還因為他在這里遇到了“人艷如花”的林徽因,在神圣愛情的洗禮中,他像是第一次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第一次“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對康橋的神圣情感,使徐志摩“怕”寫康橋,“怕描壞了它”,“怕說過分了惱了它”,“怕說謹慎了辜負了它”,一個“怕”字細致入微地描畫出徐志摩對康橋的深情。“那些清晨,那些黃昏”,徐志摩“一個人發癡似的在康橋”。那萬縷金輝映照的鄉村夕照美景,讓他“心頭頓時感著神異性的壓迫”,“對著這冉冉漸翳的金光”,他“真的跪下了”……這是何等虔誠的信仰,這是何等的癡愛與深情。
“志摩走了,我們這個世界里被他帶走了不少的云彩,他在我們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愛的云彩,永遠是溫暖的顏色,永遠是美的花樣,永遠是可愛。”[2]這是熟悉徐志摩的人給予他的公允評價。而我們這些讀者,從他的詩文中同樣能讀出他單純美好的人生追求和可愛人格。
第一,做好詩歌教學,必須首先了解一首詩、一個詩歌現象產生的背景
任何一次文藝思潮的波濤并上升到蛻變,都是在某種政治、文化的變革之下完成的。在二十世紀的初葉,中華民族的政治變革實質上只是從一種封建走向另一種封建,恰如從前或更早以前的文藝只是從一種形式走向另一種形式一樣,但是,這一次的文藝思潮的風起云涌的里程碑或者說是劃時代的意義在于,它從內容和形式都徹底改變了從前的詩文形態。但是,雖然,用近于“打油”的“白話詩”讓詩淺顯易懂,但它恰如口渴的人喝一杯溫開水后畢竟無味并逐漸拋棄,雖然,之后郭沫若將徹底反封建和歌頌光明的意識用熾熱得如光如火如鹽如酒的意蘊融進他不加節制的長短句里,但人們在沸騰一時之后猛然發現,這離我們賴以生存的詩性土壤已相去甚遠,在他們將西方詩歌的先進思想和寫作手法作為一盞明燈對古老中國進行照耀的同時,恰恰忽略了另一盞燈正在暗淡并瞬間熄滅。
第二,做好詩歌教學,要教給學生基本的方法和必要的詩歌技巧,這也是最基礎的部分
如果說詩的語言是肉,情感和思想是骨,那么,作詩手法則是筋絡,只有恰當的作詩手法的運用,才能讓語言活起來,讓內容沉下去。聞一多、徐志摩在用創作文本來逐漸完善格律理論系統的同時,開墾了多種詩歌寫作技法,雖然有些方法是對古典詩歌與外國詩歌的借鑒,但如何為新詩服務,他們無疑做了大量工作,也為中國現代新詩的系統理論體系建設做出了貢獻。
繪畫美。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繪畫美就是指將帶有色彩的實物意象引進詩歌,不但使詩歌意義通過意象的結合而得到表達,而且給文字背后的內容以畫的美感,讓一首詩印入人的腦海后,可觀可望可感可及。聞一多的《秋色》“紫得像葡萄似的澗水/翻起了一層層金色的鯉魚鱗”,將五個意象置于詩中,讓紫的背境上的金色的秋景如從畫中走來,又向畫中走去,如果不用這些意象,也許就成為“多么紫的澗水啊/翻起了層層微波”,意思倒是到了,但詩味已消褪殆盡。
第三,做好詩歌教學,要教給學生必要的詩歌理論,這是對詩歌總體把握基礎上的提高
新格律是從古體詩格律新生而來,又與全新時代內容相結合的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定格”與“創格”的區別恰在于:“定”是沿襲固定的東西,而“創”則是創造新的東西,如果說古體詩是一個模子做的千件衣服,新格律詩則是“量體裁衣”。
詩歌三美是聞一多、徐志摩新格律詩的理論精髓,也可以說是一切詩的理論綱要,應該說,“三美”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是聞一多對古體詩某種要旨的概括。不過在當時,“三美”卻有著不同于古體詩而切合現實的緊迫的詩美意義。
概而言之,繪畫美是指由色彩斑斕的意象組成的詩的境界美。繁復多變的詩歌外觀、一個確切的意象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所呈現的含義是不同的,而無數個(當然不是意象的堆砌)意象的組成,它們的所表現的圖象的境界則不僅僅是一縷輕煙,而是一幅圖畫,當然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場景而是由意蘊所承載的詩的境界。
建筑美其要旨是指詩的外在形態,后來的研究者給它總結了諸如豆腐干、菱形、夾心形、對稱形等多種形式,其特點是對稱、整齊,而這就是嚴謹,用另一個詞說就是作詩的嚴肅.在當時,詩歌創作者對于內容而言肯定是嚴肅的,但配合當時的精神指向,更多的詩的形式則像情感一樣泛濫――詩之所以為詩:詩是精神的,詩更是形式的。
音樂美,是對詩句抑揚頓挫的誦讀時所體現出的詩歌意蘊的旋律美。詩發展到觀在,已給予詩以默默咀嚼而領會其精妙含義的功能,然而在早期,《詩經》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詩是用“永”的方式來表達情感的;詩要“永”來有味有旋律的共振,就需要詩句有音尺、平仄、韻式,當然應配當生動的詞語。現在看來聞一多提出詩的音樂美有蹈古人之轍的嫌疑,其實在當時,恰是因大量的詩的語言不美,為了給不加錘煉,或者說不屑于錘煉――以為錘煉就是鐐銬――的蒼白的詩歌加一個“鐐銬”的緣故。即便如此,聞一多的“音樂美”確實只停留在了給詩歌語言提個醒的層面,因為詩的音樂美還在于詩的“情感節奏”。
徐志摩說:“一首詩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內含音節的勻整與流動”、“詩的生命在于它的內在音節”,如果說聞一多的“音樂”是指河流表面上的波浪的層層流動與波光的褶皺的話,那么,徐志摩的流淌則在于波紋之下的情感的深刻涌動,如果說聞一多的音樂是誦讀出來的話,那么,徐志摩的音樂則是感受出來的。
第四,做好詩歌教學,還要對獨特的詩風進行詩化講述,這會整體提升學生的詩歌素養,包括精神境界
如果說理論是山脈,詩歌作品是山脈喂養的大樹和花朵,那么,詩的風格則是飄繞在樹林之間花簇之上的云霞、清風和鳥鳴。
作為詩歌建設,就不僅僅是理論和創作,作詩的姿態、為人氣質、作品所表現出的風格將與作品一起,堆砌在文學大廈中,從而對某一時期、某一領域的文學建設作出貢獻,也給后世的閱讀、借鑒提供豐富的資源。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作家詩人,不僅要給人類以先進的思想啟迪和心靈的慰籍,同樣要用獨特的風格來豐富和絢麗我們的藝術山脈。任何理論、文本、風格以及后面將要談及的精神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只不過是研究者為了研究而從不同角度將它們拆開罷了。一種風格的形成,是在漫長的創作活動中逐漸凝聚,并與為人氣質、精神風貌、閱讀借鑒相結合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