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強政治意識,探尋溝通技巧,科學踐行自媒體管理的政治性責任
黨校學術期刊的微信、微博、QQ空間等的歡迎信息必須要加入主流意識形態的功能定位,明確發言提示,給參與者以先入為主的心理環境。同時,償試利用新技術推動主流意識形態的日常生活 化,只有將意識形態打入讀者日常生活領域,才能實現意識形態在讀者心中的持久性和實效性。在討論時,既要鼓勵暢所欲言,又要提醒慎重發言。在此基礎上,第一,加大對評論的審核力度,禁止極端情緒化、反動化言論的通過和顯示,以免對評論瀏覽者產生負面影響;第二,加大引導力度,對專家學者的留言應給以及時回應,對客觀、理性的留言給以肯定,對觀點偏頗的留言給以適時引導;第三,在交流主流意識形態思想時要講藝術、講方法,在溝通技巧上做好文章,改變以往較強的說教和官方意識形態色彩。
2.端正期刊定位,微信平臺建設堅守“內容為王”
黨校學術期刊要在新媒體環境下獲得持久的生命力,首要任務就是正確審視新媒體在成果傳播中的功能定位。不同于普通的知識經驗類、娛樂休閑,也不同于理論宣傳引導的媒體,學術期刊的價值在于對知識和規律的深刻認知,掌握和發現是基本內容,理論的創新和社會實踐是目標。黨校的學術期刊更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學術性緊密結合,集學術探索、理論宣傳和應用研究于一體”,而新媒體是形式和手段,是智庫交流傳播知識和信息、服務決策與實踐的載體。智庫成果的學術內容要求具有理論深度和邏輯嚴謹性,不能異化導向,更不能為博得眼球和點擊率而在微信公眾號中使用調侃、娛樂八卦,甚至粗俗的內容,否則畫虎不成反類犬,即使短時間內關注者會增多,也會因自身定位的背離而流失核心用戶,更背離了黨的智庫載體宗旨。學術性期刊優勢在于其真實性,追求真理,在許多時機場合領域中具有獨到的優勢,例如2003年的“非典”期間,當不名原因的病毒擴散傳播以及病例不斷增加而帶來恐慌時,許多群眾不再相信許多新聞媒體和國外機構的無端報道,甚至對地方政府的官方數字也開始表示排斥,但隨著真相被學者揭示而浮出水面,人們越來越相信并關注的是學者鐘南山對SARS病毒擴散的原理與軌跡的研究。這也給學術期刊傳播策略帶來啟示,與其嘩眾取寵,不如在信任度和科學性上作足文章,依靠客觀、真實、邏輯、嚴謹和適用性與大眾性來增加影響力。
3.充實社交功能,增加專家學者參與的活躍度與影響力
英國倫敦大學Ian用ROWLANDS調查研究了世界范圍內2000位學者在研究工作中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結果表明:社交媒體在從發現研究方向到研究結果的整個研究周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學者在傳統期刊、出版物中發現選題、成果的有力補充。通過整合活動突出微信公眾號的新媒體特點,使得來自各群體的關注者彼此能夠進行互動,是十分必要的。當前應當增強的互動有:第一,讀者與期刊的互動,自動聊天功能;第二,期刊與作者的互動,加載作者投稿及查稿功能;第三,讀者與作者在平臺中的互動,實現學術探討與社交功能。
由于前兩種邏輯相對簡單,許多期刊已經建立的微信作者群的交流功能也已經具備,要求的只是及時與真誠的回復傳遞給用戶以信賴感,有利于塑造期刊人性化、有親和力的形象,構建和諧的編讀關系,本文不詳細論述。對第三種,建立平臺,就讀者所關心關注的學術文章的問題,提出疑問并由平臺自動轉發給作者,作者以音頻的方式回答。這種模式可提高平臺的活躍度,促進學術交流和智庫科研成果的驗證。為了減少盲目提問,并提高專家學者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對這一功能設立收費機制,標準由回答問題的數量、時間及滿意程度來定。即變實時交流為儲存式交流,提問的所有讀者都能也只有在付費的情況下才可能聽到作者回答問題的音頻。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自媒體運營管理的專業化水平
在人才問題上給予充分的重視與投入,是充分利用自媒體技術功能、優化學術期刊傳播效果的必然選擇。2016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舉辦了數字出版、數字新聞、數字音視頻等數字編輯專業領域的職稱考試和評價工作辦法,通過職業準入和職稱的辦法專門關于這一點邏輯較為簡單,提升數字編輯的業務能力,為黨校學術期刊在自媒體技術下選人用人提供了可借鑒的參考。據調研,2017年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的《探索》雜志引進了一名重點高校傳播專業具有碩士學位的數字編輯,使得該雜志“探索雜志”公眾號的微信制作與傳播水平大大提升,很快走在了CSSCI黨校學術期刊公眾號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