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現代化發展程度的不斷深入,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境界,達到了以往任何年代與時期難以企及的新高度。中國體育健兒在國際國內各項重大體育比賽中不斷創造著新成績、刷新著新記錄,不僅早就甩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更成為了崛起在世界東方的體育大國。但是,與中國競技體育頻頻取得令世界矚目的好成績相反的,是中國作為一個十三億人口的體育大國,卻既沒有形成如歐洲那樣成熟的足球文化,也不具有如美國般流暢的商業化運作的籃球文化。盡管中國的乒乓球、羽毛球發展水平長期處于世界前列,常常在各類重大國際比賽上包攬所有獎牌,幾乎可以稱為中國的“國球”,然而,中國卻并不具備富于規模效應的乒乓球文化或羽毛球文化。當國內的足球迷、籃球迷念念不忘歐洲的“曼聯”、美國的“NBA”,寧愿熬夜也要觀看足球世界杯或NBA季后賽時,中國自己的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賽卻始終無法掀起足以與之匹敵的乒乓球或羽毛球浪潮。造成中國缺乏體育文化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不足。
一、中國體育學術期刊缺乏“跨文化”表現能力
具體表現在期刊所載文章絕大多數都是國內作者所創,國外作者的文章刊登不足。國內體育期刊在國際知名期刊檢索名錄中出現較少,比如著名的國外檢索系統SCI和SSCI里中國作者的專業體育科研論文數量均不足百篇。刊載介紹民族體育項目內容的欄目與文章內容則基本局限于國內的傳統民族體育,極少涉及國外同類題材。
二、國內體育期刊的英語翻譯水平不高
英語作為當前世界流通最廣泛的語言基本上被世界所有國家的體育學術期刊作為首選語言用以發表專業科研文章,而中國的體育期刊在英語應用能力上尚處于較低水平,僅以標題為例,國內不少體育學術期刊中標題書寫不依照國際慣例,或是亂用縮寫符號,比如分不清“OlympicMovement”和“Olympics”。“physicalconstitution”和“physicalfitness”混用。中文標題中出現“我國”時,英語標題也依樣畫葫蘆用“ourcountry”而不是國際慣例用“China”等等。
三、國內體育學術期刊運營模式落后
多數期刊缺乏獨立性,仍以XX編輯部的形式存在,連獨立法人的資格也不具備。這種單打獨斗且一盤散沙式的經營模式讓期刊的生存長期處于勉強維持的狀態,根本不具備市場競爭力。期刊發行基本只依賴于專業團體訂購,個人讀者則基本訂不到也買不到,很多普通讀者對于國內專業體育期刊發行情況處于“不清楚、不了解、不知道”的“三不”狀態,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前國內體育期刊生存的困境。落后的運營模式導致國內體育期刊不具備對外合作能力,即便少數處于核心地位的體育學術期刊采取聯合圖書進出口公司的模式嘗試“曲線”式對外合作,但所謂的合作也僅僅局限于通過圖書進出口公司委托銷售而已。
四、初級網絡化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深入普及,國際上很多專業體育學術期刊實現了約稿、審核、編輯、校對等環節的網絡化。中國的少數體育期刊如《體育文化導刊》和《體育科學》已經開始嘗試通過網絡進行課題的創新性篩選和應用性策劃,通過網絡約稿、送稿,以及實現專家的網絡審核及編輯的網絡校對等步驟,但基于國內體育學術期刊運營的薄弱程度,我國體育期刊網絡化整體上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亟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