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數字出版者包含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單位和出版從業者。學術期刊數字出版領域的突出問題就是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寡頭壟斷,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和維普期刊等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已對傳統學術期刊進行了全覆蓋,沒有給新生的學術期刊數字出版主體留下任何生存空間,從而制約甚至鎖定了整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行業創新和改革探索的可能。從出版倫理的角度來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主體違背了基本的倫理規范。
首先,學術期刊數字出版主體求大求全的數字出版模式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使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發展置于自然的經濟規律之上,從而導致學術期刊數字出版與市場經濟規律漸行漸遠。其次,學術期刊數字出版主體的自我中心論忽視了社會整體性,當傳統學術期刊出版者面對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店大欺客”行為而無能為力時,傳統學術期刊出版行業也就必然會受到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打壓,接下來的后果可能就是傳統學術期刊出版質量下降,最終使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沒有優質的學術內容以供傳播,實質上還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再次,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制度設計過分強調工具理性,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一味追求科技理性和經濟理性,不遺余力地提升學術內容搜索的便捷性和全面性,這種取向容易使學術共同體過分依賴數字信息而失去縝密思考的耐心,弱化了學術共同體的思想性和主體性。
最后,學術期刊數字出版主體忽視了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功利化取向背離了傳統文化價值,不論與傳統學術期刊出版者還是與其他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之間都缺乏“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道德情懷,更看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群己和諧的文化追求。因此,學術期刊數字出版行業的治理離不開出版倫理的建構,通過出版倫理的約束,能夠使學術期刊數字出版主體在內心深處存在敬畏感,從而對沖技術層面和制度層面治理措施的滯后性和外在性。
學術期刊數字出版行業的有序發展需要倫理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變遷,更需要尊重自然經濟規律、重塑數字出版文化以及重拾價值理性。沒有出版倫理的支撐,學術期刊數字出版行業不可能健康發展,在中國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就將成為永遠的夢想,中國學術交流體系的效率就很難提升,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也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