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數字出版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綜觀國內外數字出版的發展狀況,中國的學術期刊也不可回避由技術革命與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傳媒變化。在我國,雖然學術期刊的數字化進程,比起非學術期刊和數字圖書出版的起步更快,效果更好,但學術期刊同樣面臨新的傳播技術和傳播方式的挑戰,學術期刊網絡化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我們看到,學術期刊數字化的各種嘗試也越來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一批以學術期刊數字化或數字化期刊為經營核心的企業應運而生,其中一些期刊數據庫、數字期刊平臺等,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規模,并實現了良性經營。
1.從現有數字出版的學術期刊狀況看
在我國,學術期刊的出版單位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實現數字出版,一是加入大型期刊網站,主要加入的是《中國學術期刊網》、《萬方數據庫》和《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大型期刊網站。這種數字出版的方式,要求掌握足夠多的專業期刊,建立足夠大的專業數據庫,才有可能滿足不同專業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進而獲得相應的收入。二是學術期刊出版單位獨立建立自己的網站,或是利用大型期刊網站提供的模板建立自己具有自主版權的主頁。因特網上大量的學術期刊網站、網頁、鏈接等使得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模式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項工作目前正越來越受到學術期刊出版單位的重視,利用網絡不僅了期刊的網絡版,同時也實現了編輯部內部辦公程序的網絡化管理。以上分析我們看到,數字化傳播擴展了學術期刊刊載的內容,延伸了出版的形式,豐富了傳播的空間,改變著傳統學術期刊的生產方式和消費觀念。
2.從數字化傳播的技術層面看
如果根據傳播技術的發展來劃分,可將人類傳播媒介的發展分為口語媒介、書面和印刷媒介、電子媒介三個階段。計算機處理和互聯網傳播技術的漸趨完善,為數字出版提供了基礎。網絡所承載的超大信息量,不受版面和紙張的限制,它所提供超文本鏈接,檢索性強,能實現編者、讀者和作者的相互交流,其檢索功能和交互功能都是傳統的紙質學術期刊無法比擬的,突破了紙質媒體的局限性。數字出版也已經形成了一些體系,從電子出版物生產到終端閱讀器、顯示器等一整套技術裝備的生產能力已經形成;數字印刷、復制技術日臻完善;海量存儲的磁、光、電等新介質,擴大了出版的領域,推動著出版業的數字化革命,而學術期刊的數字化也參與了這場數字化革命,并在某些方面走在了前列。
3.從學術信息傳播的接收層面上看
學術信息的傳播過程,經歷了出版、發行、索引、集成檢索等多個環節,在紙質出版環境下,出版商、發行商、文摘索引商、檢索服務商等在學術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職能一般只是出版、發行、索引、集成檢索等信息服務中的一項,作用單一,并且,傳統學術期刊多為綜合性理論刊物,對讀者個體來說,每期刊物的無用信息居多。但從目前學術期刊的讀者群分析看,讀者選擇閱讀方式呈多樣化趨勢,而數字期刊則由于其所具備的方便、迅捷、易檢索等特點,可根據讀者的需要,下載和購買所需要的文章,使得使用數字期刊產品的讀者越來越多,年輕群體的數字閱讀習慣已經形成。據統計,目前我國寬帶用戶已達7414萬戶,互聯網用戶已達2.2億。數字出版物的消費條件已經具備,學術信息的數字化交流模式正日益成為讀者選擇的主要方式,與印刷型交流模式同時并存。面對這樣的讀者群,數字出版能將出版、發行、索引、集成檢索等多功能相匯聚,融合以上多項環節,為讀者提供全面的、多層次信息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