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選原則
(1)科技“核心期刊”實行三年動態管理:三年評定一次,一次評定三年有效。這對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個動態激勵機制。也給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評定辦法的進一步改進留有一定空間。
(2)嚴格科技“核心期刊”學科領域總量指標限制:同一學科領域最多一兩種“核心期刊”,寧缺勿濫,使評定出來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該學科領域的風向標作用。
(3)確保學術專家對科技“核心期刊”評定的權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門的組織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評定動態專家委員會,某個學科領域的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學學術專家說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門獨家評定。每次期刊評定,專家委員會人員應該有所調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門”,以保證科技“核心期刊”的學術質量。
遴選辦法
(1)遴選范圍。創刊5年以上的公開發行的科技期刊;按國家有關規定,期刊社必須滿足采編人員數量和質量規定的科技期刊;優先考慮我國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的科技期刊,優先考慮具備集約化發展趨勢、由全國性學術社團或科研機構主辦的優秀科技期刊。
(2)遴選指標體系建設。(a)定量指標:一是根據來源期刊的引文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計算各種期刊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被引半衰期、論文地區分布數、基金論文數和自引總引比等項科技期刊評價指標,并按照期刊的所屬學科、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和期刊字順分別進行排序。二是知名度指標,包括被國內外要數據庫,特別是與專業相關的重要數據庫收錄情況;被國內外重要文摘期刊收錄情況;被國內重要圖書館,特別是與專業相關圖書館收藏情況。(b)定性指標:一是編輯隊伍考核。對編輯人員從數量到質量進行嚴格審核,這是保證期刊質量的持續提升的基礎。執行主編或常務副主編必須具備該專業期刊高級職稱或相當于該職稱的學術水平,并在本專業有持續的在研項目,使其學術水平有不斷的提高。其他編輯人員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和必要的數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期刊編輯部要有良性的經濟循環和較高的社會效益考核。三是期刊在評定期內的獲獎情況,以及期刊中論文獲獎情況。
期刊評價
從1980年起,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簡稱中信所),受國家科委委托每年對SCI、EI、ISTP收錄的中國論文、對被選作統計用的中國科技期刊上的論文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統計結果作為國家正式統計數字向社會。被中信所選作統計用的中國科技期刊簡稱為統計源刊或統計源。統計源每年約1200種左右,而且每年有所變動,統計源期刊的選擇確定因照顧了學科及地區平衡,學術水平要求高于中文核心刊。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兩次給當年經過多項學術指標綜合評定而被收錄的期刊頒發收錄證書,中國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會在北京向媒體召開“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會”。2006年12月已是“第十四屆”會了,會上公布了本年度科技論文統計結果及相關信息。中國科技論文的統計與分析作為本次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公布了上一年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目錄。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并非終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將對其進行重新評定,遵守“優入劣汰”原則,因此“統計源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越來越被各學術單位和科研機所接受,用它作為科研論文的學術水平的評價指標之一。我國現有期刊9000多種(其中醫學期刊1940種),截止2006年底公布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約1652種期刊,其中醫學類期刊約519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