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期刊管理部分把社科學術期刊分為綜合期刊和專業期刊,并不只是從形式上的區別,而更重要的是從功能上的區別。那么該如何區別呢?
第一,既然是綜合期刊,那么它所關注的問題就不純粹是某一具體學科的問題,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共同關注的問題。如果是某一學科的問題,那就從該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即可。研究某一學科問題的成果應該刊發在該學科的轉學期刊上更加合適。這樣一來,綜合期刊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然而,盡管學科分類越來越細,但跨學科的問題卻越來越多,跨學科的研究也越來越迫切。而跨學科的研究成果看法在任何一個學科的專業期刊上都不要合適,這時候綜合期刊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第二,大多數專業期刊喜歡微觀研究的論文,因為這樣才能體現專業研究的深度和厚度,而對那些對某一學科的宏觀理論的研究,專業期刊往往是不喜歡的,認為宏觀理論缺乏專業深度,而且越是宏觀理論就越不是某一具體學科的問題。也就是說,宏觀理論的研究更加適合綜合期刊發表。
第三,對公共話題的學術思考也很難通過某一學科的研究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比方說,一些關于社會思潮的研究;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的學理性研究,熱點問題由于缺乏學術積淀,可以通過宏觀的研究來推進專業研究。這樣,綜合期刊刊發的這種成果往往具有引導學術發展趨勢的功能。
第四,對學術頂層設計方面的研究,可能既有宏觀性的理論研究,也有對微觀問題的宏觀思考,這種研究成果涉及的是學術發展的宏大敘事,一般也不太合適專業期刊上發表,但在綜合性期刊卻更喜歡此類文章。總之,綜合性期刊體現的是學術研究的跨學科性、問題的綜合性(公共性)、研究視角的宏觀性。專業期刊則強調研究的學科性、視角的微觀性和研究的精深。所以,綜合期刊和專業期刊的學術功能定位是完全不同的。
為什么會出現學者和辦刊人不知道或不需要知道其功能區別呢?就起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綜合期刊自身欄目設置的問題。我暫且不說高校文科學報的情況,但從各地社科院、社聯的院級刊物來看,欄目設置基本上是按照大學科來設置的,或者是根據大學科按照學科領域來設置的,實際上還是按照學科來設置的,如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等;或者是政法、經濟與社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等。無論怎樣變化,基本上體現的是學科性。于是,作者也只能按照綜合期刊的欄目設置進行投稿。欄目與作者投稿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循環。結果,這種狀況就很難改變。
第二,科研管理部門在確定本單位的權威期刊時,從來不區分綜合期刊和專業期刊,從而導致研究人員按照科研考核的指揮棒來投稿,而不是按照綜合期刊與專業期刊的學術功能定位來投稿。結果,為了追求更快地在本單位的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一般都不會去考慮文章究竟符合專業期刊還是綜合期刊。于是乎,絕大多數的綜合期刊為了**作者對科研考核的要求而不得不按照學科來進行欄目設置。在這種情形下,綜合期刊就必然要淪落為各個學科的大拼盤。
第三,綜合期刊由于組織稿件相對比較難,尤其是很難組織到優質作者的稿件。于是,當編輯部絞盡腦汁組織到了一篇知名學者的稿件,那么不管是什么專業的,都會優先安排刊發,即便其涉及的專業范圍非常小,也即便是論文是關于非常微觀的一個問題,甚至也會專門為該專家設置一個欄目。也即是說,綜合期刊面臨的組稿困境為導致期刊因學者而設一些微觀問題研究的欄目,而很難堅持本刊物的欄目特色。此外,綜合期刊也受到了作者研究視角的極大限制。跨學科的、宏觀理論的研究,需要作者有相當強的學術駕馭能力、學術綜合能力和跨學科的雄厚的知識儲備。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情況而來撰寫此類文章,很有可能導致論文非常空洞,所說的話都是空話,論文言之無物,只有皮毛而無血肉和骨骼。換句話說,寫這樣的文章更應該是學術大家,一般的作者更應該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研究微觀的問題。
學術期刊內部原本沒有什么競爭的情況,但由于綜合期刊與學術期刊的學術功能定位沒有劃分好,事實上存在著這樣的競爭:
一是綜合期刊與專業期刊之間的作者資源的競爭,千方百計挖掘知名作者,建立自己的作者資源庫。有的甚至于作者簽訂相應的發表合同,予以高價“收購”即給作者特殊的高稿費以換取作者為自己的刊物長期寫稿。這種情形在某些綜合期刊中是存在的。而這是嘴不利于學術發展的。因為,學術發展需要進行代際交流,既需要資深作者具有較深厚積累的論文,也需要年輕學者的活躍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學術發展。沒有代際交流的學術,很有可能陷入僵化、停滯。如果綜合期刊與專業期刊的功能定位明確,那么這種競爭是不應該存在的。如果是這樣,很有可能給人感覺綜合期刊太多了,因為做宏觀研究的學術大家畢竟不多。個人感覺綜合期刊的數量的確是太多了,盡管期刊刊號是稀缺資源,但稀缺之中也存在著“奢靡”,甚至是多余的情形。跨學科的、宏觀理論的創新畢竟很難,作者資源也非常有限。而綜合期刊為了生存,那就只好“不顧一切”地搶作者資源。
二是不同綜合期刊之間的競爭。一方面是不同綜合期刊對作者資源的競爭,跟前者比較類似。另一方面是綜合期刊排名的競爭。由于國內對期刊的考核指標不科學,主要是依賴于二次轉載、引用率來評價。有的單位甚至僅僅用轉載來評價本單位主管、主辦的綜合期刊。無論是轉載和是引用,主要還是依賴于知名作者的文章,因為轉載和引用都集中在知名學者身上。因此,最根本的還是搶占作者資源,這是根本。而不同綜合期刊之間在轉載和引用方面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這確實是一種求生存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