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蘇教版音樂教學反思

蘇教版音樂教學反思精品(七篇)

時間:2023-08-15 16:53: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蘇教版音樂教學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蘇教版音樂教學反思

篇(1)

關鍵詞:活動體驗 蘇教版 高中語文教材 呈現方式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1-0037-05

作者簡介:崔余輝(1991―),女,湖北宜昌人,揚州大學文學院語文學科教學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

“活動體驗”既古老又年輕,它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方式由來已久,但是作為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一部分卻不到十年。當前對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系統理論研究甚少,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有必要對它進行全面研究。

一、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內涵

(一)“活動體驗”的內涵

活動是“人對于外部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對待方式”[1] (P.1342 )。哲學和西方詞源學更多地強調其能動的行為動作層面,蘇聯心理學家列昂捷夫將活動分為內部和外部活動,開始關注人的內隱活動,為語文視野下的“活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體驗也是人類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德國狄爾泰從生命哲學出發,將其稱為內在經驗,即一種生命體驗,它重視直接經驗,又讓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內在經驗”實際上是外在直接經驗的內化,這種內化是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的相互作用,這符合認知主義學習的觀點,并讓學習過程變得細膩而深刻。

活動是內隱活動和外顯活動的結合,體驗是外在直接經驗的內化,故活動體驗不僅關注活動的外在特征,還關注個體內在的行為心理與思維變化,“活動體驗”就是個體在內外活動的結合中完成感官和靈魂的生命體驗,并通過這種體驗強化個體的認知和情感。

(二)語文“活動體驗”的內涵

從形式層面來看,從教材編者角度講,語文“活動體驗”是一種教材的呈現方式;從教師的角度講,是一種教的方式;從學生的角度講,是一種學的方式。

從內容層面來看,“活動體驗”中個體在內外活動中完成生命體驗以強化認知和情感,將活動體驗的心理學和哲學意蘊引入到語文學習領域。學生是語文“活動體驗”的主體,既然活動分為內外活動,那么學生就得身心參與。有活動才有體驗,活動是形式或載體,有活動的語文才富有生機和活力。體驗是活動的內容或實質,它是“生活及自我向學生內心世界開掘的心理過程,這一過程是意義的瞬間生成”[2] (P.291),有體驗的活動才有效,沒有體驗就沒有知識的積淀,沒有語文素養的生成。所以語文“活動體驗”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身心參與語文學習活動,并在活動中親歷、感受、體認和驗證,以提高語文素養。它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核心,以內化為關鍵,以生成為目的。

(三)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內涵

2004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丁帆、楊九俊主編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創新教材的呈現方式,將“活動體驗”與“文本研習”“問題探討”并列為教材的三種呈現方式,引領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

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分布與特征

(一)“活動體驗”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分布

表1 “活動體驗”分布表

如表1,有5個專題明確標注“活動體驗”或“活動”的方式,在全書20個專題中約占1/4比重,可見蘇教版教材對這種學習方式的重視。

(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主要特征

1.針對性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圍繞專題的人文內涵展開,旨在加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建構。如“向青春舉杯”專題針對“青春”話題,吟誦青春,體悟人生。

2.開放性

“活動體驗”不限時空,文本的開放性使“活動體驗”也具有某種開放性,豐富多彩的活動體驗方式為師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如《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就提供方案A、B供選擇。

3.實踐性

“活動體驗”注重親歷和參與,鼓勵學生傾聽、開口、動手和動腦。活動的設計也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帶有強烈的實踐特征。如“文明的對話”專題讓學生搜集文化現象,撰寫調查報告。

4.創新性

“活動體驗”是蘇教版獨創的教材呈現方式,凸顯新課程理念,活動的開展也是發揮創造性的平臺。如《荷塘月色》“活動體驗”題4的設計:

文學經典是可以常讀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這樣的作品。閱讀下面的學習材料,再次研讀作品,談談你對作品新的感悟。[3] (P.98 )

學生會在研討交流的活動中生發新的體悟,尤其是對文中“頗不寧靜”的解讀。

三、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類型

尤金認為“活動的一般結構包括活動的目的、手段、結果和活動過程本身” [4],筆者借鑒社團活動組織經驗,以為活動的運行還需要主體和受眾,一定的時空范圍和具體的操作內容,故本文將“活動”分解為主體、場所、時間、目的、人數、流程、內容、形式和效果九大要素,力求劃分出“活動體驗”的類型,彌補當前分類維度不統一、類別不完整的缺陷。

1.基于對課堂中師生關系和地位的考量,筆者按照活動的主體將活動體驗分為“教師主導活動體驗”“學生主體活動體驗”和“師生平等互助活動體驗”。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以學生為本,鼓勵平等對話,故推崇“師生平等互助活動體驗”。

2.按活動的場所可分為“課內活動體驗”“課外活動體驗”和“課內外活動體驗”。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立足課堂,走向課外,課內外活動的結合體現了大語文觀,利于活動走向開放深入。

3.按照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學習者的認知經歷信息準備錄入、信息接收處理和信息鞏固回饋的過程,據此按活動時間可分為“課前預習活動體驗”“課堂學習活動體驗”和“課后復習活動體驗”。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也經歷這個動態的學習過程。

4.心理學認為主體認識結構是認知與非認知要素的結合,新《課標》提出的語文學習“三維目標”,正構成學生主體的認識結構,也是語文素養的具化。故按照活動目的可分為“認知活動體驗”和“非認知活動體驗”。前者培養學生觀察、記憶、思維等認知能力,后者促進學生情感、意志、態度等非認知能力的發展。如《白發的期盼》中設置聽記式訓練可培養信息獲取的認知能力,而捕捉錄音中嘆氣聲背后的情感則是非認知活動體驗。

5.根據活動的人數,可分為“自主活動體驗”和“合作活動體驗”。活動的人數反映了活動的參與度,它是課堂氛圍是否活躍的標志,也是師生關系的晴雨表。增加活動體驗的參與度,才能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度和有效度。

6.蘇教版高中語文常規教學以“朗讀感知活動體驗―研習欣賞活動體驗―思考探究活動體驗”為主線條,在此基礎上添枝加葉。所以此維度下的類型劃分依據具體的課堂內容結構,不可模式化。

閆學將課堂結構分為“未讀”“熟讀”“研讀”和“延伸閱讀”[6]四部曲,有助于教師把握活動體驗流程。“未讀”狀態,設置導入活動,營造強烈的閱讀期待;“熟讀”狀態,朗讀感知文本,交流閱讀體驗;“研讀”狀態,開展研習、討論或鑒賞活動,細化文本理解;“延伸閱讀”狀態,引入新的活動資源,鼓勵思維訓練,拓展活動的廣度和深度。

7.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不應因教材的專題人文特性而抹殺工具性內容,故按照活動體驗的內容性質可分為“人文性活動體驗”“工具性活動體驗”和“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活動體驗”。人文性活動體驗關注選文內容及背后的人文內涵,意在讓學生學習和熱愛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文化品讀活動;工具性活動體驗培養學生學習和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關注漢字的音、形、義等形式層面;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活動體驗統籌內容和形式,如教學《荷塘月色》時讓學生在把握文筆特征的同時領悟文章背后的情思。

8.活動分為內隱活動和外顯活動,故按照活動表現形式可分為“外顯活動體驗”和“內隱活動體驗”。外顯的如傾聽、對話、朗讀和寫作等活動,內隱的如對課文的揣摩、品味、思考和領悟等活動。它們可同時進行,前者獲得直接的感官體驗,后者收獲深刻的心理體驗。

除開基本的聽說讀寫活動,筆者突出強調看、演和想三種活動形式。“看”,如視頻觀摩、圖文賞析,是信息時代下多媒體教學所強調的感官形式,如在“和平的祈禱”專題放映《辛德勒的名單》感知戰爭。“演”,即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它強調活動體驗的親歷性和實踐性,如表演劇本《雷雨》。“想”是可與聽說讀寫并列甚至居上的活動體驗方式,因為思維是中樞神經,起著控制指導作用,思維的過程正是知識重組、能力增長的過程。“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適當的思維訓練,能讓語文到達無言之美的境界。

9.按照活動體驗的效果可分為“有效活動體驗”和“無效活動體驗”。前者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有效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后者與課堂教學無關,與學生發展相違背,未達成語文學習目標,如一些非語文性活動。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明確了活動體驗的類型,但如果只有活動沒有體驗,語文學習就如囫圇吞棗,知識得不到消化吸收。也就是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一方面必須明確活動的類型,另一方面必須強化體驗的過程,通過各種恰當的活動使得體驗一步步擴展和推進。

四、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運行、操作與評價

(一)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運行機制

活動運行方有體驗生成,活動的過程也是體驗的過程,筆者通過活動的運行軌跡來探討“活動體驗”的運行機制。

王囡在《活動教學中的活動方式有效性研究》中描畫了“活動的運行軌跡”[6]:

主體?邛動力系統 ?邛監控系統?邛對象?邛結果

圖1 活動運行軌跡圖

聯系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參與活動,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并監控課堂教學的進行。學生通過聽說讀寫、思考探究等活動認識文本,使認識對象主體化,獲得初步的認知體驗。課后教師設計作業反饋活動,學生反思總結,最終使認知體驗得到深化鞏固,這就是語文課堂“活動體驗”的過程,可用下面的圖示來反映:

圖2 “活動體驗”運行軌跡圖

(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操作策略

由“活動體驗”的運行軌跡可以看出,活動體驗實際上是一個認識對象和自我完善的過程,也是學生與教師、文本和自我對話的過程,其操作需要用恰當的手段來使體驗生發、發展和鞏固。

1.設境激趣,引發體驗

情境是“教師為配合教學任務,通過語言、圖像、音樂等手段創設出的外在環境”[2] (P.395 ),好的情境導入與創設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如教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可先讓學生閉上雙眼,感受黑暗帶來的不便。

2.誦讀品析,細化體驗

“讀,就是一種涵詠咀嚼,品味體驗的過程。”[2] (P.394 )通過朗讀,可以對話文本,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獲得獨特的個人體驗,反過來又加深對作品的感受理解。

如揚州中學的張志強老師在上《老王》公開課時,設置了兩處朗讀:

(1)“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

(2)我強笑著說:“老王,這么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

學生在反復朗讀中發現:朗讀的重音不同,聲音傳遞的意思也不同。如句(1)有三種讀法:

“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因為錢先生人特殊,是“常客”)

“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看病事兒大,說明老王善良、樂于助人)

“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這不是錢的事情,這是情意)

通過句(2)的朗讀也可以領悟到楊絳當時害怕(“強笑”)、吃驚(“這么”“都”)而又感激(“新鮮”“大”)的心理狀態,朗讀讓體驗變得細膩而深刻。

3.想象遷移,豐富體驗

想象是一種內隱的思維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體驗,學生一旦插上想象的翅膀,思維能飛到更遠、更美妙的境界。

如教學《江南的冬景》,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誦,閉眼想象宛如潑墨畫般的“微雨寒村圖”,享受江南冬景的迷人景致;或擴寫描寫雪的詩句,想象動態的江南雪景,感受明朗的生命情調,體味郁達夫散文之雅韻。

4.研討交流,深化體驗

很多時候,體驗只是一種直覺感悟,要想使淺層的感覺、印象和經驗內化于心,就需要研討交流。

研討活動如結合脂硯齋等名家評點,細研《林黛玉進賈府》;交流活動如江蘇省錫山中學教學《十八歲和其他》時,讓學生和家長共同閱讀,書信交流,互通感受。實踐證明,學生獲得了更深刻的情感體驗。

5.促進反思,鞏固體驗

“反思是澄清自我體驗,獲得自我效能感的必由之路。”[7] (P.2 )學生通過對獲得經驗“帶有感彩的回味、反芻和體味”[7] (P.62 ),使體驗鞏固、升華。

如舟山中學姚海玲在《祝福》中設置寫“我”的魯鎮生活日記、祥林嫂小傳、祥林嫂死因分析報告等活動,可有效檢測、鞏固學習。

五、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簡單說來,常見問題有活動體驗“矛盾化”――三種語文學習方式的矛盾不能協調、活動體驗“游戲化”――未立足于語文學科的特性、活動體驗“表面化”――只有活動沒有體驗、活動體驗“簡單化”――只動口動手而不動腦四個方面。根據問題,決解對策如下:

(一)“去粗取精”――提倡語文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與選擇性

要想準確定位教材的處理方式,必須把握三種學習方式的特性,仔細分析文本的特征。審美性文本要開展鑒賞涵詠活動,如《荷塘月色》;論辯性文本如《拿來主義》,宜開展辯論交流活動;而經典文本如《鴻門宴》則要作為“定篇”反復研習;實用性文本如《十八歲和其他》應更多地從文本拓展開去,作為“用件”來開展與學生成長相關的活動。活動形式可多樣化,關鍵要有機整合,去粗取精,選擇最恰當的語文學習方式。

(二)“去偽存真”――突出語文學科的特性

筆者認為蘇教版語文教學中之所以存在大量不像語文課的課,一方面是對活動的過分崇尚,另一方面是語文知識教學的淡化。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教材應該有語文知識的呈現,教師也應該關注雙基,不能只唱人文戲。如“走進語言現場”專題可介紹手勢等非體態語的運用、禮儀和控場等演講技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師生要時刻牢記的語文學習目標,也是淡化課堂虛偽浮華之后留下的本真。

(三)“由表及里”――強化活動中體驗的過程

“為活動而活動,忽視內隱性即內在體驗的主要地位,是有悖于活動體驗的宗旨的。”[8]所以,活動體驗教學要關注知識生成和情感變化的過程,去表面化,讓學生時有所思、時有所悟、時有所感、時有所得。如《荷塘月色》要讓學生在體味恬淡優美的意境中獲得審美體驗;而《祝福》要讓學生在剖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窺見造成人物悲劇命運的社會深層原因,心中生發一種理智的憐憫。

(四)“遷思回慮”――崇尚語文思維活動訓練

思維也是一種活動,任何活動都由思維來支配,所以要將思維訓練納入活動體驗教學,鼓勵學生遷思回慮,拓展遷移。如探究《沁園春?長沙》和《相信未來》的情感基調,是否就是青春的激情和昂揚?探討為何要“像山那樣思考”;結合專題選文思考生與死、戰爭與和平、興盛與衰亡的關系等。思考的過程就是活動體驗的過程,而且這種過程本身就是無比深刻的。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是一種教材呈現方式和教與學的方式,是學生在編者和教師引導下參與誦讀想象、思考交流等活動使體驗一步步拓展和推進,最終獲得語文素養全面發展的過程,其教學不僅要設置恰當的活動,還要促進體驗的內化。只有構建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活動體驗”的理論體系,了解活動體驗實施現狀,才能有效指導活動體驗教學。據說教材編寫組將對教材作新的修訂,筆者希望在“活動體驗”方面看到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中國哲學史卷編輯委員會.哲學大辭典?哲學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2]曹明海.本體與闡釋:語文教育的文化建構觀[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

[3]丁帆,楊九俊.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第5版)[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4]尼科洛夫.人的活動結構[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5]閆學.我負語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6]王囡.活動教學中的活動方式有效性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篇(2)

一、補充省略號的內容,訓練想象

省略號是根據語言環境的需要,有時用于省略列舉內容;有時用于作者語意未盡,省略作者難以表述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有探究的深蘊;有時用于話未說完,有待于展開合理的敘說。教學時,可采用還原省略內容的方法,盡量喚起學生頭腦中已儲備的有關知覺表象,加以加工、組合,再引導學生延伸故事情節,補充課文內容。如《掌聲》一文,“她不再憂郁,開始和同學們一起交談、游戲,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在掌聲的激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而變得樂觀開朗了。她除了和同學們一起交談、游戲、走進舞蹈房,她還會做些什么呢?教學時,啟發學生根據生活實際發揮豐富的想象,補出省略的內容:小英可能每日臉上掛著微笑,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小英也可能和同學們一起參加音樂會;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等情節,從而使小英的形象更加豐滿,體會到掌聲所代表的關愛對一個人的成長起到多么大的作用。

二、具體情節再現,訓練想象

課文中的詳寫略寫都是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為文章的中心服務的。小學閱讀內容一般簡潔凝練,往往對于非重點情節一筆帶過,或用句式整齊的短語表情達意。而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內容,往往能通過合情合理的想象達到學生深刻閱讀的目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再現具體情節,想象當時的情景,使略寫的部分恢復為詳細的敘述,包括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等,進行想象練習,使原來簡單的文字變得血肉豐滿,直至生動畫面的重現。如教學《臥薪嘗膽》一文“會稽一戰,越國打了敗仗,越王勾踐萬般無奈,只好派人向吳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吳國,給吳王當奴仆。”針對越王勾踐失敗后的心情,為了暫時保住越國,怎樣向夫差表示誠懇的求和態度,他會怎么說?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表達勾踐當時極為復雜的情感。“吳國的謀臣們紛紛要求滅掉越國,免除后患。得勝的吳王非常驕傲,不聽大家的建議,答應了勾踐的請求。”謀臣們一聽求和,他們會怎么勸告吳王?吳王此時被勝利沖昏了頭,他又會怎么說?怎樣專橫一意孤行?通過情境想象再現,原來枯燥的文字逐漸鮮活了,人物形象也逐漸豐滿了,更為后文理解越王勾踐轉弱為強打敗了吳王夫差作了有力的鋪墊。

再如《沉香救母》中,寫沉香苦練武藝時,運用了幾組成語“寒冬臘月”、“盛夏酷暑”、“起早貪黑”、“腰酸背痛”,文章句式整齊,我就讓學生通過想象分別說他寒冬臘月、盛夏酷暑、起早貪黑各是怎樣練習的,形成一節節鮮活的“影片”,這樣具體畫面清晰了,人物性格特點豐滿了,學生的想象思維更是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三、抓住文尾的留白,訓練想象

有不少課文的結尾沒有把事情的結果明確寫出來,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這就是課文結尾的留白,形成“言雖盡而意無窮”的現象。這些語言上的留白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想象的源泉。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會走路的樹》中結尾:“去年的那棵樹,原來是你的爸爸呀!”小鳥叫起來。“是的!是的!”小馴鹿也激動起來,他讓小鳥停在他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小鳥第二年春天重新認識到原來的小樹不是小樹,而是馴鹿的角。這樣,它和老朋友見面后,會有怎樣的情景呢?引導學生以此為話題,續編馴鹿和小鳥見面后的情景,不僅充分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而且課文形象更加具體,學生對文章內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四、觀圖說話,訓練想象

蘇教版教材配上了大量精美的插圖,給學生提供了想象的泉眼,為學生的想象練習提供了依據。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八次》一文“他躺在山上的一間磨房里,不斷地唉聲嘆氣。”與此同時,插圖配上了布魯斯王子躺在木板上窮困潦倒的情景。根據此情此景,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原先作為王子的布魯斯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戰敗后的布魯斯現在又怎樣?心情怎樣?他又有什么樣的決心?對比想象后,讓學生用完整的話說一說,學生頭腦中不懈斗爭的布魯斯 形象就鮮活起來了。

想象是取之不盡的寶藏,只要我們能夠潛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拘形式,隨時點撥,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學生就能夠展開暢想的翅膀,翱翔在創新的天空中。

【參考文獻】

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篇(3)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91-01

計算教學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受傳統計算教學的影響,許多教師在進行計算教學時,仍然是照本宣科,然后進行題海戰術,搞得學生筋疲力盡。如何對小學生進行較好的計算教學,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興趣是學習活動永遠的動力

計算教學由于形式單一,往往會導致學生在練習的時候覺得枯燥無味。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計算興趣的培養,讓學生樂于計算、享受計算。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要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形式上可以是做游戲、開展競賽活動等,工具上可以使用小黑板、卡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等,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比如,教學一年級小朋友“5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顯示:小朋友手里拿著5個氣球,鼠標在哪一個氣球上點擊一下,這個氣球就會飛向空中。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讓學生很容易就聯想到減法,滑稽可愛的動畫效果、優美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都會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學生的計算興趣也就會隨之大增。

二、算理是計算教學必須掌握的真理

掌握算理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兩個問題:一是明白怎么算的;二是明白為什么這么算。例如,蘇教版教材小學三年級上冊“除法”單元里,例題在解決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時,把46分成40和6兩部分,幫助學生建立每人先平均分得2捆,然后再平均分得3枝,合起來每人平均分得23枝的操作過程,并理清計算的思路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與3合成23。實際上,這些都是例題后面緊接著的除法豎式教學的必要基礎,在豎式上用兩種不同色塊顯示出分兩步除的過程,進一步引導學生將操作經驗演變成計算方法;“2為什么寫在十位上”的問題,則是聯系分鉛筆的操作,引導學生思考,2表示的是兩個20,3表示的是兩個3。這樣的計算教學,既有學生“算”的過程,又有學生“說”的過程,使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明白“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并掌握計算法則。

三、形式是計算教學錦上添花的劑

在具體的計算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認真分析,理清思路,得到不同的解題方法;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各種不同方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選取出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這樣,去除掉教師的灌輸式教學,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并得到簡單易懂、簡潔明了、最優化的解題方法。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乘法”單元中,我讓學生解答這樣一道題:小明騎自行車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行240米,4分鐘到達學校,小明家到學校有多遠?我先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嘗試解決。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出現了許多算法:

①240×4=960

②240×5-240= 960

③200×4+40×4=960

④250×4-10×4=960

⑤24×4×10=960

⑥豎式計算出結果 。

學生在獨立演算后進行小組交流,每個人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領悟同伴的思路和解法,充分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比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四、訓練是計算教學必經的途徑

計算教學離不開訓練,但是訓練要講究方法、遵循科學。一是必須立足于基礎。要注重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可以在每節課的開始階段安排幾道口算題,注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的求出近似結果。二是緊緊抓住重點。計算教學在不同年級、不同學段都有著不同的要求,教師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特點,針對性的設計訓練題型,進行有效的訓練,幫助學生逐步達到熟練化計算的程度。三是實施簡便計算。簡便計算是小學階段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必須要讓學生先牢固的掌握運算定律和規律,然后從幾種簡便計算練起。四是注重訓練層次。計算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難關一個難關逐步攻克的過程。

篇(4)

【關鍵詞】文學審美;核心理念;目標;課程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20-03

【作者簡介】李洪祥,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南京,211100),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曾獲省語文教師素養大賽一等獎,省優質課賽課一等獎,被評為全國教研工作先進個人,系江蘇省第四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法國當代哲學家埃德加?莫蘭認為,在學校教育中文學作為“人類在他的宇宙中的自我反思”,作為“生活的學校”,應該恢復它“完全的權能”。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從所選作品的文學質地到組織教學的理念和操作方式,都距離文學教育尚遠。而審美體驗,作為傳統語文教育的核心理念,有著深厚的哲學與教育學基礎,它應是文學教育的必由之路。語文教師,以自覺的課程意識對文學教育進行邏輯重構,方能使“失衡”的語文教學真正走向敞亮。

一、文學審美,文學教育的核心理念

語言教育追求實用的、科學的語言,重點在于訓練;而文學教育追求感性的、審美的語言,重點在于感悟。文藝理論家童慶炳說:“審美性就是我們理解的文學性。”[1]審美、文化、語言是文學的特質,而審美則是文學特質的本體,因為“沒有審美特性,根本不可能存在文學這種意識形態”。[2]

1.誦讀涵泳,把握審美方式。

從內容方面看,文學作品的審美性體現在對生命意義的揭示,對真善美等人類終極生命價值的關懷。語文課程中的文學作品,首先應是審美的對象,但過于重視解讀和闡釋,忽視誦讀和涵泳,是當前文學作品教學的一大弊端。朱作仁先生在談朗讀時指出:“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朗讀對于關鍵詞句的揣摩、情感的傳遞、作品的理解、意蘊的領會有著重要的意義。此外,文學作品語言的和諧婉轉、抑揚頓挫,還有文脈的開合變化、起承轉合等等,在反復的誦讀涵泳中,學生方能較好地理解、領會。

比如我們常說的“千山萬水”,為什么不說成“千水萬山”呢?因為“千山萬水”體現的是“平平仄仄”的韻律,“千”“山”都是長音,表示延展,有千疊萬重之意,而“千水萬山”則有違這一平仄規律。諸如此類的成語,不勝枚舉。再如陸游的《示兒》,“萬事空”“九州同”“告乃翁”尾字的韻母為“ong”“eng”,這兩種韻母開口度大,音域寬廣,能很好地體現出悲壯的意味來。

對文學作品的涵泳體味,還可采用同一作家相關文章集群閱讀,以及同一題材不同作品比較閱讀的方式進行。這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進行創造性的閱讀理解,從中讀出單篇文章所讀不出的新意和意味來。比如:學習蘇教版六上《夾竹桃》,可推薦閱讀季羨林的《清塘荷韻》《二月蘭》,從中感受季老那樂觀豁達、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及樸實無華的文筆風格。再如:品味蘇教版五下《望月》中月亮的清幽之美,可拓展品析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月亮的朦朧之美,賈平凹《月跡》中月亮的傳神之美,斯妤《小窗日記》中月亮的飄逸之美,從而讓學生對月亮這一中國傳統意象有著更豐富、細膩的感知。

2.馳騁想象,豐富審美情感。

文學的審美始于感知,但審美層次的深化和提升,則依賴于閱讀過程中想象力的發揮。兒童與成人相比,缺少的是知識與經驗,但他們擁有豐富的情感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而這些恰是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的關鍵。教師可抓住文學作品中的情境、意象,引導學生思考聯想,也可利用文學作品中留白的地方,引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讓學生借助語言文字任思想自由飛翔,在審美感知、審美情感激蕩的同時,喚醒、復活文本中的形象,進而探究、體味文本的意境結構,使審美對象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深度。

比如:學習蘇教版五下《月光啟蒙》,就可化繁為簡,讓學生和著輕柔的音樂朗讀文中優美的語段,借助想象隨作者一起徜徉在夏夜美妙的月光下,去聆聽母親那動聽的歌謠,去感受那動人的旋律中蘊含的濃濃的母愛,這就是運用想象進入“語言所營造的世界”。

3.依據文體,確定審美重心。

不同的文體往往蘊含著不同的美學特征,教師可針對文體進行更有針對性的鑒賞。比如:詩歌的語言凝練,力求以最恰當的字句來表達情感與思想。閱讀時,要仔細琢磨、反復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用意,感受詩歌語言鮮明的節奏性、豐富的意象美以及重復、押韻等基本的表現手法。童話本身是對兒童審美心理及成人理性的隱喻,又是一種游戲精神的體現。它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民間文學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感受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幻想和實際巧妙融合的表現手法,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

二、審美情趣,文學教育的培育目標

“從20世紀以來世界兒童文學發展狀況來說,快樂原則和游戲精神是兒童文學的主要創作精神”,具有豐富審美趣味的作品應有效地傳遞到學生心中。[3]在課堂上,文學作品不應作為訓練閱讀能力的教學載體,而要“讓學生為文學而感動,從而熱愛文學,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樂于探討文學及人生的真諦,這是文學教育的真正目的”。[4]

1.交流對話。

美國作家培利?諾德曼在《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一書中,詳盡地列出了兒童閱讀的20種樂趣,諸如和他人交流的樂趣,在故事中游戲的樂趣,結構的樂趣等,并由此認為,激發學生樂于閱讀是文學教育的本質屬性,這些樂趣的核心就是“加入與他人溝通的行動”。[5]課堂上,教師要滿足兒童閱讀文學作品時的內在心靈需求,可通過推敲比較、情境表演、觀點爭辯、遷移寫作等方式,讓學生在積極的對話中綜合表達對文學作品的響應。

讓我們來欣賞特級教師蔣軍晶的童詩創作片段:

師:這首詩是老師寫的,也沒發表過。只要你寫得確實有詩的味道,你的“最后一句”就是這首詩的“最后一句”。

出示課件:我是一枝黑色的筆/我要把小妹妹的牙齒涂黑,讓她變成笑掉牙的老奶奶/我要把紅玫瑰涂成黑色,讓它以為自己中了劇毒/我要把白天鵝的羽毛涂黑,讓它以為醒來變成了烏鴉/但是,這些都算不了什么/我最偉大的杰作,是

師:我最偉大的杰作,是

生:是把雪花涂成黑色,讓人以為它生病了。

生:是把雨水涂成黑色,讓人類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掌聲)

生:是在夜晚給星星提供一個閃耀的舞臺。

師:太棒了!這么好的創意我一下子沒反應過來。

生:是把夏日的太陽涂成黑色,讓大家以為涼爽來了。

師:你說出了我的心聲,老師是怎么寫的呢?

師:是把天空涂成黑色,讓爸爸媽媽和老師以為天還沒亮,還可以繼續安睡。

文學課上的對話,是多向的、動態的、生成的,其本質是文學想象力、形象性思維的喚醒。蔣老師讓學生在閱讀經典詩歌的基礎上,進行仿寫創作,學生也在創意想象中,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中感受到了兒童詩的無窮樂趣。

2.呼喚有“我”。

文學作品的解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交流的動態過程,是學生從作品中發現自我、理解他人和社會的過程。文學教育鼓勵學生以自己的審美經驗,投入情感來與文本展開積極對話,獲得各自不同的認識。因此,文學教育在指導閱讀時,最重要的不是追求一個既定的詮釋,而是強調學生在閱讀中的回應。

比如:教學蘇教版四上《珍珠鳥》一課,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⑴如果你是被關在籠子里的小鳥,會喜歡這限制了你自由的“舒適又溫暖”的籠子嗎?⑵如果小鳥明白正是這個信賴的人限制了其自由,小鳥會對他說:“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⑶你認為對于小鳥來說,什么是真正的信賴呢?這樣,學生的理解不會一味地盲從文本。再如:學習了《狼和鹿》后,推薦學生閱讀湯素蘭的童話《笨狼的故事》、《西頓野生動物故事集》中的第一個故事《洛波,喀倫坡的大王》、沈石溪的《狼狽》,學生在對狼的貪婪、兇狠與團結等多維形象的認知沖突中,就能進一步感悟到不要人云亦云,而要多角度、辯證地看待一種事物。

三、閱讀課程化,文學教育的努力方向

應把文學閱讀作為整體來加以考量,經過選擇、編排,以序列化的形式進入課程,并且以恰當的方式進行組織,使之真正納入語文課程內。這就要求教師要由文學文本的教學者轉變為文學課程的積極建設者。

1.取法乎上,經典讀本的選擇。

文學教育讀本除了教科書外,必須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的、開放的、多樣化的補充讀本或閱讀書目,讓優秀的文學作品盡早進入兒童的精神世界。特級教師孫雙金曾說,現在的語文課堂可以擠出一半時間來教國學、詩歌、兒童文學經典,因此他為小學生編著了以國學、詩歌及兒童文學為主體的《12歲以前的語文》,推出了《走近論語》等課例。特級教師陳琴則用“素讀”將十幾萬具有種子能量的經典文字儲存在孩子們的記憶深處。

2.多樣課型,閱讀方式的探尋。

文學教育應該在語文課程的整體框架下,尋求更為靈活多樣的課程組織形式。每周一節的文學閱讀課可開發成讀物推薦、讀書匯報、經典賞析、主題閱讀等多種課型,還可利用晨會、午讀等時間開設15分鐘的微型課。微型課程的方式可多元化:感受式――作品朗讀、個人閱讀、好書推薦、故事講述;回應式――班級討論、給書中人物的一封信、改寫、續寫、閱讀后的創作;圖像式――繪畫概念圖、故事插圖、設計封面。筆者就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制作PPT,進行“閱讀推薦”。推薦內容包括主要內容介紹、根據目錄預測、精彩片段賞析、讀后感分享、你問我答等環節。在交流中,學生興趣盎然,樂此不疲。

3.評價激勵,閱讀成效的跟進。

激發和保持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熱情,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是文學教育走向成功的標志。為此,教師可開展閱讀考級、淘書樂、編輯文學小報、圖書漂流、博客之星評比、親子共讀等活動;及時進行文學閱讀成果的展示,如學生的閱讀記錄表、摘抄筆記、作品發表及獲獎的班級會……引領學生不斷感受濃郁的閱讀氛圍及閱讀帶來的樂趣。

教師要突出閱讀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可從閱讀數量、行為和態度等幾方面來進行評價。以五年級教學為例,可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評價:(1)閱讀興趣濃厚,每天都能堅持閱讀30分鐘。(2)能積累閱讀中的優美詞語及精彩片段,并能創造性地運用。(3)能把握所讀作品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4)積極參加展示交流活動,獲得師生的好評。評價的結果可作為班級評選“書香少年”的主要依據,并按一定比例納入學期成績考核。

主張文學教育,不單單是要解決兒童學習母語的興趣問題,提高言語素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兒童與文學相遇,為兒童建構自由的、開放的、可選擇性的文學世界,進而促進其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發展。當然,教師是文學教育的引領者和實施者,是影響小學文學教育效果最為關鍵的因素,逐漸形成深厚的文學素養,應是每一個有使命、有擔當的語文教師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童慶炳.談談文學性[J].語文建設,2009(3):55-59.

[2]錢中文.論文學觀念的系統性特征[J].文藝研究,1987(6):13-30.

[3]朱自強.兒童文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9.

[4]王尚文.走近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6.

篇(5)

一、以人為本,實施自主性實踐活動

結合新課改相關理念和要求,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本,實踐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性格特點,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實施自主合作、互助探究的學習模式。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避免枯燥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構建激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實踐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系列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有效引導,鼓勵創造和拓展,促進學生感悟藝術魅力,發展健康的身心。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中有關于“我的朋友”這一單元知識,它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和感知音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創編旋律游戲,探索自主學習方式。跟隨“七個小兄弟”的錄音,結合帶有七個音符標記的彩色畫板,分小組進行游戲活動,當一方指出一種音符,另一方就唱出來,感受音符的高低和長短在音樂表險中的作用;也可以結合“七個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童話故事,創編歌曲表演。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創編和實踐,強化學生主人翁意識,也在組織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二、合作互助,展開合作性實踐活動

現階段的教育教學目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更需要提升學生的生活技能、合作交流技能,促進學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過程中更好的與他人交流,融入到社會生活過程中。人才的形成,首先,需要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其次,需要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互助精神,以及提升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除了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對音樂的感悟與欣賞能力,還需要培養學生合作互助能力。結合小組合作教學策略,合理運用競爭機制,激發學生互助合作能力,拓展思維寬度與廣度,實現資源共享。

例如:在學習“生肖樂園”這一單元時,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十二生肖歌”、“小花貓與小老鼠”等關于動物的音樂歌曲。分小組創編“生肖樂園”主題游戲活動。在小組互助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從旁引導,輔助生動活潑的多媒體畫面和歌曲,引導每個小組自主創編舞蹈。小組成員選擇自己喜歡的生肖角色,配上相應動作,邊唱邊跳,更好的展開自主合作實踐探究過程。通過合作互助模式,加上競賽式激勵方案,促進學生挖掘自身潛力,在合作過程中強化合作交流能力。

三、自主探究,落實探究性實踐活動

音樂是一門藝術,對于音樂的學習,教師要指導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學習習慣。同時,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還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激勵學生自主探究與實踐。釋放孩童天真,挖掘學生潛力,在快樂的音樂教學氛圍下,引導學生尋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小學音樂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策略,應該強化學生參與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音樂教學和引導的過程中,逐漸感染學生,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提升。

例如:學習“田野的召喚”歌曲時,分析其教學目標,感受意大利的民歌風格與特點,欣賞歌曲“美麗的村莊”,感受音樂舞蹈歡快的節奏。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實踐創編舞蹈活動。通過分組協作,將學生分為唱歌組、打擊樂器組、舞蹈組,各小組協作展開歌舞表演。小組內部自主探究和實踐,與教師商量,創編出和諧的舞蹈、音樂演唱、打擊樂器演奏等。由學生自主創編和探究的一系列過程學習之后,展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結合小組自評、互評與教師總評等方式,進行學習方法和過程的反思。通過給予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的機會,促進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篇(6)

關鍵詞:綜合性學習 內容 實踐 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綜合性學習”,它是語文課程改革中的一個突破,也是語文課程內容的一個亮點。在我們的教研活動中,它被確定為一項很重要的研究課題。

什么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呢?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托,注重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語文學科與學生生活、語文學科與社會生活的整體聯系,它的落腳點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

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學習效率,必須把握以下有效教學策略:

一、立足文本拓寬內容,明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方向

這是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前提。在確定活動主題時,必須遵循語文綜合首先姓“語”這一原則,要考慮到它的學科性,必須服務于語文課程的總要求: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性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所以說,在確定主題時要立足文本,從文本自身特點出發。如:兒童詩歌、童話、故事、寓言等體裁的選編;形象、直觀、感性色彩強的題材的出現;常識性、文學性、功能性的課文的編排,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是,它們的出發點只有一個,都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那么,在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如何進行內容的溝通和拓展呢?

(一)從學科聯系中尋找。

語文是母語教育的課程,可以通達各個學科。在引導學生確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時,可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手段,有效地溝通各學科,在學科聯系中確定主題。如,蘇教版第二冊第二單元都是描寫春天的景色,教師確立了“我愛春天”這一主題活動,按學科性質老師分別承擔不同任務。音樂老師教大家唱歌頌春天的曲子《春天在哪里》、美術老師帶大家觀察校園畫春景、自然老師給大家解釋春天的自然現象,綜合活動中,老師讓孩子們說春天、畫春天、唱春天、頌春天,在孩子們的眼中春天是多么美好。

(二)在生活體驗中尋找。

美國課程專家泰勒認為,只有通過利用每一種經驗產生的多重結果,才有可能使教學更有效。家庭是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的重要經驗資源,要幫助學生從生活中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和內容。如,學習《皮球浮上來了》一課,讓學生回去和父母一起探究皮球浮上來的原因。同樣也可以探究風箏為什么能飛上天?家庭垃圾為何這么多?通過觀察、交流,寫出報告,獲得對生活中許多問題的正確認識,并發展創造新生活、表達新生活的能力。

(三)在社會生活中尋找。

社會是個大舞臺,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從而為學生拓寬學習的空間、創設語文學習的實踐環境。如:圍繞與兒童關系密切的社會熱點問題,并結合課文《只有一個地球》讓學生調查人類是怎樣破壞生態平衡的,從而明白地球的珍貴和保護地球生態的緊迫性。同學們通過對這一主題的研究,促進了學生對社會的關注,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學生。

二、注重實踐,優化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

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綜合應用語文知識的一種學習活動,它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同時,通過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因此,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實踐活動的開展。

(一)從實踐主體來看,學生是實踐的主人。

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學生是實踐的主體,教師要通過設計、組織、建議、指導、鼓勵等,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空間,讓學生主動走進學習與運用語文的天地,放手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例如,上《學做主持人》一課時,我先在課堂內借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了解各主持人的風格,然后當場設計了一個主題為“慶祝六一兒童節的聯歡會”,我讓學生自己籌劃、撰稿,學生先在小組說,再每組選一位當主持,教師則與學生一起評議。

(二)從實踐方式來看,學習方式是靈活多樣的。

認真培養學生自主、獨立的習慣和能力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綜合性學習強調自主,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活動,力求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探究解決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如,五年級的活動《小小新聞會》,在本次活動的全過程中,學生為中心的個別化,使交互式和開放式的動態學習方式有了得天獨厚的土壤:上課前期的搜集新聞――向社會學,向他人學;課前的準備――同學互學,綜合運用了情境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相互爭辯等多種新型的學習方式。

(三)從實踐手段來看,是多途徑、多渠道的。

從實踐的手段來看,可讓學生走進現實進行考察、調查、訪問,親手操作;還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走進網絡虛擬世界;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走進人們的生活、心靈世界和情感世界。如,蘇教版《恐龍》一文中,課前讓學生上網搜索恐龍的種類與特點,了解到恐龍的種類繁多和姿態各異;然后又讓學生走進中華恐龍園去了解恐龍的卵生這一生理知識;最后讓學生自己探究恐龍為什么滅絕這一科學奧秘。學生通過調查、研究、上圖書館等實踐活動去體驗語文,學習語文,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關注評價,享受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樂趣

教學評價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有導向和激勵的作用,為了充分發揮“語文綜合性學習”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方面的作用,必須重視過程的評價賞識,這是確保“語文綜合性學習”順利開展的保證。

(一)在評價主體上“單一化”、“單向化”轉向“多元化”、“互動化”。

新的語文課程評價要求改變單一的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況,實現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的多元化評價;同時要增加評價的民主性,強調評價主體之間的雙向選擇,溝通,使評價對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結果。

(二)在評價方式上,要由單一的“量化評定”轉變為多樣化“綜合評定”。

單一的“量化評定” 方式不能反映綜合性學習的性質,而且會在很大程度上壓抑學生個性發展的豐富性。因此,我們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從參與態度、合作情況、個性表現、活動成果等方面做一個較為全面的綜合性評價。同時書面評價必須與口頭評價有機結合,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總結,在評價中認識自己,分享綜合性學習的樂趣。

語文綜合性學習,打破了書本與生活的墻垛,軟化了學科的邊緣,學生在開放的、動態的、實踐的土壤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深信他們的語文素養會有一個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多媒體初中英語教學應用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對于英語教學提出新的要求,進一步強化了課程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并提出英語教育需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這一理念。這也意味著教師需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緊跟科技發展步伐,樹立現代化課堂教學觀念,學習、掌握多媒體教學技能。

一、多媒體英語教學應用的優勢

根據國外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在視聽結合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遺忘率是最低的。就此而言,多媒體教學視聽說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相比于傳統教學方式優勢明顯。多媒體教學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環節中枯燥晦澀的語法傳授、單調死板的課堂模式,營造一個生動、形象的語言學習環境,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容易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多媒體教學還能豐富英語課堂內容,傳統教學模式下因為時間、空間限制而無法呈現的東西通過多媒體便能輕松實現,直觀具體的教學內容展示使學生更易理解,促進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另外多媒體教學省去教師許多板書的時間,教師上課時間更加充裕,教學方法也能更加靈活。總之,多媒體在教學應用中可以為我們帶來許多便利,但在實際操作中,目前仍存在著許多問題。

二、多媒體英語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其中最明顯、最緊迫的一點便是教師對多媒體的過分的依賴,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教師成為多媒體“播放工具”

多媒體本是輔助教師進行課程教學的工具,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有的教師因過分依賴多媒體設備,導致最后教師和多媒體身份調了個位,多媒體成了教學主體,教師則有點像播放工具,負責多媒體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展示。這種行為抹煞了多媒體的優勢,形成另一種呆板、固化的教學桎梏,不利于課程教學的進行,亦容易引來學生的反感,影響教學有效性。筆者就曾經在與學生溝通中聽到學生抱怨某個老師課程教學很沒意思,而據我所知這位教師是個資歷較深的英語老師,不應該成為學生抱怨的對象,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原來這位教師也犯了過分依賴課件的毛病,最后被多媒體“綁了架”,教學效果反不如傳統教學模式了。

2.2 教師將教學工作過多轉嫁給多媒體

多媒體具有視、聽、說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教師完成許多授課過程中本來需要本人完成的任務,如:單詞發音、課文領讀、場景描述等。有部分教師并沒有真正運用好多媒體的這一部分功能,將授課任務單純地轉嫁給多媒體:單詞不會讀,看多媒體;課文解析、看多媒體;文化背景、看多媒體。師生之間的交流變成了學生與機器之間的交流,導致師生關系疏離,課堂互動無法有效展開,最終影響教學質量。

2.3 教師眼里只有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往往需要教師在課前便做好教學計劃和課件設計。提前做好課程準備,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有一部分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考慮課堂實際,忽視學生的接受情況,一味跟著課件和教學安排走,課件播放完了,課程也就結束了,至于學生聽沒聽懂、學沒學會,全然沒有考慮到。這也是過分依賴課件的表現,十分有害。

三、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應用模式探析

如何解決教師在多媒體應用過程中過分依賴的問題,真正實現多媒體對于初中英語教學的輔助、促進作用,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的應用模式進行探析。

3.1 運用多媒體強大的資源庫,進行情境創設和教學設計

多媒體可以解決傳統教學時、空上的難題,通過各種資源的整合、設計可以創設出我們想要的教學情境,輔助教學的進行。我們以蘇教版8B中第三單元online travel為例:

我們在進行課堂授課時,先在屏幕上放映一段幻燈片,內容有:

(1) 通過網絡迅速找到想要的信息后手舞足蹈的表情;

(2) 通過網絡收看NBA總決賽時激動的神情;

(3) 通過淘寶購買自己喜歡的衣服的畫面;

(4) 通過網上藝術館看到一直無法親自看到的藝術品時的興奮狀態。

接著筆者要求學生根據剛剛的幻燈片用英語表達出網絡為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同學們圍繞“網絡給我們帶來的便利”這一主題進行回答。筆者順勢要學生打開課本,翻到第五單元的課文,將網絡的便利有關段落學習一遍,并將重要詞匯做好標記。隨后筆者又播放了一些網上犯罪、沉迷網絡、竊取文件的圖片,讓學生與剛剛“網絡的便利”進行整合分析,進行小組討論并用英語進行發言,最后再回歸課本進行課文的學習。筆者通過多媒體進行課程情境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2 通過多媒體的視聽功能進行課題引入、環境渲染

通過強化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引導學生參與,讓學生在視聽感受、親身體悟情況下,完成課程學習。我們以蘇教版9A中第五單元films為例:

本單元主要講述電影,學習目標是讓同學知道、討論世界著名的電影和導演。針對這一教學目標,筆者以播放《肖克申的救贖》、《拯救大兵雷恩》、《星球大戰》等不同類型的著名英語片視頻片段作為課堂引入,同學們馬上被精彩的電影片段所吸引,注意力也被吸引過來了。筆者緊接著向學生拋出問題:“你們看過這些電影嗎?”同學們紛紛回答看過,“那你們知道這些片子是屬于什么類型的電影嗎?請用英語回答。”這個時候同學們便都安靜了,均搖頭表示不知道。筆者便點開課件,在幻燈片上出現剛剛播過的電影劇照,旁邊則打上與之相對應的英語單詞,并列出其它電影類型的單詞;筆者再進行發音教習,同學們很快便記下了這些單詞,且記憶持久。接著筆者引導學生進行課文學習,并讓學生在研讀課文后選擇自己喜歡的電影進行role play,并運用多媒體配上相應的背景音樂,制造真實情境,同學表達欲望強烈,口語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本堂課筆者很好地運用了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在課堂引入、激發同學學習熱情、增進學生學習樂趣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3.3 將多媒體運用擴展的學生

多媒體在輔助英語教學過程中包括兩個環節: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因而在進行課程教學時,多媒體不僅可以是老師教學的工具,更可以是學生參與課堂的好幫手。筆者以蘇教版8A第二單元School life為例進行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线中国| 女人高潮被爽到呻吟在线观看| 丝袜 亚洲 另类 欧美 变态|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av无码日韩精品影片| 国产日韩欧美| 极品粉嫩饱满馒头一线天| 久久99国产精品二区|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xxx|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手机| 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久久| 第一次处破女18分钟高清| 美女扒了内裤让男人桶| 99久久国产精品热88人妻|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性猛交╳xxx乱大交| 欧美日韩色另类综合|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免费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亚洲伊人成综合网| 韩国无码av片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就去干成人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18美女裸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巨大性爽| 2019年最好看的中文免费视频|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人成在线播放| 67194熟妇在线观看线路| 人妻丝袜中文无码av影音先锋专区|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伊人情人色综合网站| 野外做受三级视频|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久久影院午夜理论片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