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4:35: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規劃設計原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傳承地域文化原則
在國際化與信息化加速發展的浪潮中,傳統的鄉村特色和悠久的民俗民風不斷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農業公園的發展恰恰是弘揚優秀傳統鄉村園林的營造理念,將園林藝術與鄉村藝術完美結合起來,并創造出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景觀類型,它兼顧游憩、生活和生態功能。小城鎮農業公園的迅速發展,并成為大多數城市居民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公園對于當地自然景觀與地域文化的有力展現。地域特色表達是農業公園建設的首要原則。
在農業公園的建設過程中,應突出當地的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如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洋畬村以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和蘆柑果林為基礎,建設創意性生態農業文化示范村,開展生態旅游。福建省永春縣五里街鎮是詠春拳(白鶴拳)的發源地,借助詠春拳的歷史文化,輔以農耕地開發永春拳創意生態農業文化特色村。也可選擇當地傳統產業打造獨具特色的娛樂活動項目,或在農業公園的建筑設計、景觀設計中延續傳統工藝,展現地方特色。這些傳統文化的再現,不僅可以增加收益,還可宣傳歷史文化,讓文明得以延續。
在貴州省的鄉村地帶有一處融文化與自然為一體的鄉村景觀,即在田間種植油菜和小麥,利用2種植物不同的色彩組成奧運五環圖案,每環直徑約136米。寬約9米。它將傳統的農業文化與現代的奧運文化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沖擊力的景觀,不僅具有恢弘的氣勢,更是弘揚民族文化,渲染地域精神的有力表達,這一景觀每天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參觀。
生態優先原則
生態性是農業公園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農業公園的規劃過程中,應優先考慮園區農業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盡可能利用現有的樹林、河流、田野等,并在建成區內適當保留自然植被,將人工構建的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生態優先原則也要求公園內的游人活動和游人容量在有效的控制之中,以減小對環境的沖擊與破壞。在保護與開發的過程中實現自然資源與生態體系的均衡發展,創造既適宜休閑活動,又自然質樸的園區環境。
同時,因地制宜也是農業公園規劃建設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要求。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資源特點,建設過程中賦予的規劃內容和模式也就各不相同。生態優先原則要求保護農業公園的生物多樣性及景觀要素的多樣性。多樣性的景觀不僅能增強生態的穩定性,減弱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干擾,也能夠增加公園的魅力,提高景觀的觀賞性。
合理利用土地原則
雖然小城鎮的土地資源使用相對于大城市較靈活,土地量也更多,但小城鎮的土地差別性很大。首先,恰當的選擇土地是建設農業公園的基本要求。土質較好的土地適宜于植物與莊稼的生長,以及各類園藝活動的開展;土層較薄的石質土地,適宜于放牧或建設活動場地。同時,生物多樣性較好的土地區域,可考慮建設保護區域或保護與游憩相結合進行開發建設。除了土地的本身特性外,小城鎮不同區域與城市的位置關系也至關重要。與城市較近的區域,即使土地擁有很高的生產能力,也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保護和建設鄉村游憩空間。總之,土地的綜合、合理應用是小城鎮農業公園建設的重要基礎。積極發展觀光農業原則目前的觀光農業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農為主的觀光農業,第二類是以旅游為主的觀光農業。以農為主的觀光農業是一種提高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并有效保護鄉村自然文化景觀的高效推廣示范農業開發形式。城郊觀光農業是利用城郊的田園風光、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副漁生產經營活動、鄉村文化、農家生活,為人們提供觀光體驗、休閑度假、品嘗購物等活動空間的一種新型的“農業+旅游業”性質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
無論哪類觀光農業,都可以銷售大量的農產品并促進經濟的發展,還可以推廣成熟的技術和經營方式,促進現代農業的整體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業景觀吸引旅游者前來觀光,這為城鎮及鄉村帶來很大的利潤,是應該探索和推廣的新形式。
整體性美學原則
在追求農業公園景觀多樣性的同時,還應注重農業公園景觀的整體性。一方面公園要與所在區域的環境背景相融合,不破壞原有環境的整體風貌;另一方面公園內的各種景觀要素要相互聯系與協調,無論是形式、材料,還是外觀等要有所呼應,形成公園的整體風格,突出特色。人們從農業公園中獲得的審美情趣是實現游人與公園的協調發展的關鍵。農田斑塊、防護林網、水系廊道等不僅是農業景觀的生物生產過程,也是人們活動美感的重要元素。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問題;內容;原則
目前我國水利工程對環境存在著較大的不利影響,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局部地區的氣溫改變、水質改變,導致當地的降水時間,降水地區隨之改變,河流中的生物難以適應從而遷移、死亡,農作物存活率低等,針對這些問題在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加強,能有效促使生態水利工程的順利開展。
一、生態水利工程概述
生態水利工程應按照生態學、水利工程學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專業技術經驗、現代管理手段相互結合,以期獲得較高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現代工程。生態水利工程將生態保護學與水利工程學相互融合,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盡量減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符合生態工程的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理,符合現代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有效提升水利工程帶來的綜合效益。
二.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相應的規范標準。目前很多新型的生態材料已逐步應用到我們的具體工程中,尤其是河道護岸工程。隨著近年來應用經驗的積累,部分新材料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近年應用較多的生態石籠網格、綠化砼的新材料。但這些材料至目前仍無相應的規范標準出臺,對于相應的技術指標參數等僅能以廠家提供的參數作為參考,這也妨礙了這些新型生態技術的推廣應用。
2、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人員與生態保護工作者之間未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人員在有關工作的進行過程中未能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設計工作中進行考慮或者對該工作考慮不周。在現階段,許多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方案都是在水利工程的可行性方案確定之后才開始對環境影響工作進行評價的。同時,我國未建立一套在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過程中的對環境進行規范、管理和評價的標準。環境評價部門在對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評價過程中主要對施工單位進行考察,對涉及到環境問題的生態相關內容則考慮過少,甚至出現了部分單位隱瞞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后果的情況,最終導致很多的生態水利工程不能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使得出現了很多的負面影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人員與生態保護工作者之間未能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使得生態保護工作的進行晚于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
3、未能制定一套檢驗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檢驗資料。在生態水利工程的實施過程中因缺乏一套建設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檢驗資料,導致在實施水利工程時沒有明確的對生態過程的正負兩方面進行評價的標準,同時不能根據生態系統的已有數據對將生態水利工程中的理論、技術參數以及方法的進行全面的探索。目前,我國的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和分析,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搜集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需要的資料,對于該資料的搜集,水文監測站目前還不能滿足該需求。此外,現階段,我國對生態水文站以及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的充分研究較少,相關報道也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態水利工程的發展腳步。
三、生態水利規劃建設內容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加入生態的理念,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開發和利用水利工作,更好的促進能源、環境、人口以及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繁榮。
1、要將生態水利這個觀念深入人心,特別是進行設計的工程師需要時刻思考二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充分將其體現在圖紙上。
2、在設計時要充分發揮生態理念對于生態系統的良好作用,保證布局設計與環境之間的完美協調,從而實現生態與經濟二者共同的可持續發展。
3、要充分保證水利基礎設施的可靠性,不影響其正常功能的發揮,要符合水利工程的相關原理,從而實現以較少的投入獲得利益的最大化。
四、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原則
1、工程的安全性與經濟性的原則。生態水利工程是綜合性的工程,其設計必須首先遵循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原則,從而保證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和耐久性。而這里的安全性原則指的是工程的設計必須滿足工程可以承受洪水、風暴和冰凍等自然力的荷載。按照河流地貌學的相關原理,水利工程的設計必須綜合考慮河流泥沙的移動、河水的變化規律、河流侵蝕的特征等等,從而使工程具備耐久性,提高工程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而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經濟性原則指的是,由于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投資規模通常比較大,設計和建設需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工程難度比較大,所以需要制定多套設計方案,優中選優,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工程的造價,提高施工企業的經濟效益。
2、自我設計和自我恢復的原則。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從根本上說是給工程的建設提供指導,或者是輔助工程建設的設計。這就需要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設計和組織功能,形成合力的工程結構,完成工程的是設計與建設。從生態水利工程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傳統的水利工程建設注重的是對自然河流的控制,而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基本理念認為,必須合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設計和自我組織的功能,實現工程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這就要求在工程設計時,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尊重每條河流的美學價值,通過對比,選擇最優的設計和施工方案。而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考慮河流的水量、地貌和水文特征等條件,考慮周邊生態環境中的生物種類、生物生產力和群落的穩定性等,在利用設計理論時,注意區別土種的不同,防止生物的入侵等。
3、重視生態性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并及時進行經驗總結。隨著生態觀念的深入人心,目前生態化的新材料、新工藝研發工作亦在不斷開展。很多新材料、新技術已逐步涌上市場,例如近幾年來生態護岸材料層出小窮,如生態膜袋、生態石籠、綠化硅、椰效纖維毯、植草磚等等;閘門技術亦不斷推陳出新,如近來出現的鋼壩閘、自動翻板閘等,由于其結構簡單,外觀簡潔,逐步得到較廣。這些新材料、新技術有其一定的優缺點,在設計工程設計中應重視這些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并在逐步應用中,不斷總結這些材料、技術的應用特點及優缺點,已便于以后工程的應用參考,及技術的改進和推廣。
4、規劃設計輸水工程。輸水工程的規劃設計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確定設計引水流量和設計排水流量。在引水流量確定過程中,由于缺乏一定資金和技術支持,在灌水模數圖的編制過程中會出現困難,所以在計算渠道的引水流量的過程中可以作物需水的最大定額和延續時間進行確定。在排水流量的確定過程中,需要用平均排除法對其排出量進行計算。
結束語
水利工程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便是生態水利工程學,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降低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獲得水利工程的可持續使用。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在設計生態水利工程時,就需要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
參考文獻:
[1]侯莉.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主要方法[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3,10:217-218.
【關鍵詞】 室內覆蓋系統 覆蓋 容量 干擾
都市中建筑密度高,對無線信號干擾屏蔽大,使室內覆蓋電平較差,同時宏站的覆蓋特性引起高層信號混雜,導致信號質量嚴重下降。與此同時,移動數據業務迅猛發展,必須通過提高頻譜效率、降低建設成本來提高單位比特業務量,增加網絡競爭力。高數據業務主要集中在家庭和辦公場所。建設室內覆蓋系統可以有效解決網絡覆蓋問題。改善建筑內部的信號質量,提高業務速率,改善高層干擾。同時建設室內覆蓋系統可以解決網絡容量問題,有利于實現頻率復用,提高單位面積業務能力,分擔室外宏站業務量。
一、室內覆蓋系統特性
1、與宏蜂窩的協同特性。室內覆蓋系統并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宏蜂窩系統組成分層網絡,需要考慮二者之間的頻率規劃、干擾規避、小區選擇、小區切換和負荷分擔等問題。室內外協同是室內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
2、不連續覆蓋特性。室內覆蓋系統的物業點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只要考慮物業點內部的各小區間的互相影響。基于不連續覆蓋特性,室內覆蓋系統可以使用更緊密的頻率覆蓋復用方式,實現更多的容量需求。由于各物業點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對每個物業點做有針對性的規劃和設計。
3、設備特性。室內覆蓋系統的信源與宏蜂窩不同,有基站系統、直放站系統、分布式基站系統、微分布基站系統多種信源。對于LTE系統而言,智能天線無法應用在室內覆蓋系統中。帶來規劃設計和優化的特殊性。
4、與物業內部結構緊密結合的特性。室內覆蓋系統需要布放線纜和天線等設備,需要綜合考慮物業點的功能、結構、裝修、強弱電井分布等情況。
二、室內覆蓋系統的規劃設計思路
室內覆蓋系統規格主要是考慮三個方面的需求:容量、覆蓋、多系統間干擾。
容量是要確定規劃的分區和頻率規劃。覆蓋是要確定室分天線的點位。干擾分析是要確定多系統的合路形式。[1]
三、TD-LTE室內覆蓋規劃設計原則
1、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選擇最佳建設模式。應綜合考慮網絡性能、改造難度、資源情況、投資成本等選擇最佳建設模式。應在不影響現網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保證網絡質量前提下,盡量發揮TD-LTE的性能特點;如需對已有室分系統進行改造時,應盡量減小改造量和對現網的影響。
2、室內外覆蓋一體化原則。確保室內分布系統提供良好的室內覆蓋,同時要避免室內信號對室外構成強干擾。
3、室內外采用異頻組網方式。應盡量采用異頻組網方式;室內采用E頻段(2320-2370MHz),室外采用D頻段(2575-2635MHz )和F頻段(1880-1900MHz)。
4、充分考慮干擾和電磁輻射要求。分布系統建設應考慮多系統間的干擾,應保證TD-LTE和其他通信系統間的隔離度要求,避免產生系統間強干擾。TD-LTE室內覆蓋工程應按照“多天線、小功率”的原則進行建設,電磁輻射必須滿足國家和通信行業相關標準。[2]
四、TD-LTE室內覆蓋規劃設計方法
4.1覆蓋性能分析方法
1、LTE室內覆蓋系統場強分析。鏈路預算是通過對照PDSCH信道SINR與數據速率的對應關系及其他信道的解調信噪比要求得出。雙通道增益是通過雙天饋系統的部署使用SFBC與空間復用相結合的自適應方式。在低信噪比時吞吐量單流高于雙流;在高信噪比時雙流性能高于單流。
2、室內外小區協同。室內外主選網絡應與物理區域一致;室內有良好的小區選擇/重選、小區切換;RS功率室內外平衡,與業務信道平衡;室內外泄的區域應狹小。
3、基于已有網絡改造。LTE的最大允許路徑損耗與TD-SCDMA基本相當。可以參照TD-SCDMA覆蓋半徑規劃。
4、電磁輻射標準室內填寫發射功率不高于15dBm。
5、保證90%以上覆蓋區域的信號強度RSRP不低于-105dBm,且信噪比SINR大于3dB;對基站信號重疊區,應保證90%以上覆蓋區域的信號強度RSRP不低于-95dBm,且信噪比SINR要求大于等于3dB;手機應優先占用室分系統信號.泄露建筑周圍10米外強度不應高于-110dBm。
4.2容量分析方法
1、信源配置。通過承載業務量進行預測,按照場景,覆蓋面積,覆蓋區域移動用戶使用人數等確定站點的容量,合理配置信源.LTE室分小區目前采用同頻組網方式,小區配置載波帶寬為20MHZ,根據室分站點RRU數量進行小區劃分,在設備受限情況下,當RRU數目大于6個時需小區劃分。
2、時隙配置。LTE室內覆蓋系統需要具備時隙調整能力,便于進行不同時隙配置或交叉時隙干擾的驗證.對于和TD-SCDMA共存的場景,通過上下行時隙對齊方式規避TDSCDMA的交叉時隙干擾.上行比下行子幀配比為3:1.特殊子幀配比為DWPTS:GP:UPPTS=3:9:2。特殊站點下行高速率平均吞吐量特殊子幀配比:10:2:2。
3、同步信號配置。LTE系統需要嚴格的時間同步,時間同步以GPS衛星信號進行同步,對于已有GPS機房的,通過增加功分器引出信號用于LTE設備同步.對于無GPS站點,需新增GPS天線。[3]
4.3干擾分析方法
1、干擾分類。在進行系統間的干擾分析時,主要應考慮鄰頻干擾、雜散干擾、阻塞干擾和互調干擾情況。鄰頻干擾一種是與其他運營商室分系統的鄰頻干擾;一種是與TDSCDMA共系統上下行時隙同步時,可以實現共存、共址,否則會出現干擾等問題。異頻段雜散、阻塞干擾是根據相關協議指標進行計算,并取雜散干擾和阻塞干擾的最大值(其中雜散干擾以底噪提高1dB為標準)。互調干擾是多系統合路時可能會產生的互調干擾,互調干擾主要依靠合路器進行抑制,目前較好的合路器三階互調抑制指標在-120~-140dBc左右。對于TD-LTE使用2320-2370M頻率的情況,不會與GSM、DCS系統產生互調干擾;但如TD-A(2010-2025M)合路可能會對DCS系統產生互調干擾。
2、干擾的解決措施。干擾的解決措施方法有:調整相互影響的頻率;降低干擾源功率;發射機增加濾波器;接收機增加濾波器;對于接收機阻塞、交調干擾,可在擾系統端增加濾波器抑制帶外強信號功率;不同系統耦合時,通過合路器的隔離度實現不同系統的隔離;天線的空間隔離增加發射機和接收機的距離降低干擾。[4]
參 考 文 獻
[1]蔣遠 湯利民等 TD-LTE原理與網絡規劃設計[M]2012 (294~300)
[2]彭江龍 TD-LTE基礎無線網絡覆蓋規劃 2015 (21)
關鍵詞:站前廣場;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U41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高鐵時代的來臨,各大高鐵城市紛紛開始規劃建設以高鐵為發展引擎的交通樞紐發展區,而站前廣場因其較強的交通集散功能和景觀展示功能,成為了高鐵客運樞紐地區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此地區城市公共空間體系綜合品質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探索適合高鐵站前廣場的設計理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正是結合廣州南站中軸廣場規劃設計方案,對高鐵客運樞紐地區站前廣場規劃設計的原則及要點進行了分析,以期對同類型項目的設計與建設起到積極意義。
1 交通優先原則
高鐵站前廣場承載著大量的人車流集散與交通換乘功能,因此站前廣場作為交通型城市空間應該把解決交通問題作為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來處理。
首先,在項目前期階段需要不斷地與交通規劃師溝通與協調,了解交通量預測結果,根據預測出的站區客流高峰日平均旅客流量、高峰小時旅客流量,推算出城際軌道、城市地鐵、長途客運、常規公交、出租車、社會車輛、步行等客流量;然后進行靜態交通規劃,即明確人行廣場、出租車落客區和候客區、公交車落客區和發車區、社會停車場以及軌道交通換乘大廳的規模及平面布局方案,明確地下空間的出入口位置等;最后進行動態交通規劃,包括進出站行人交通組織、廣場內部人車流交通組織、與城市交通銜接的人車流交通組織等。同時,站前廣場的交通規劃還需要考慮高鐵站周邊地區大規模的商業、商務、娛樂、公共服務等開發用地所帶來的人車流量的影響,使整個高鐵樞紐地區的交通體系達到有機的統一。
在廣州南站中軸廣場規劃設計中,因社會車輛停車場、出租車上落客區、部分軌道交通換乘區都已在南站大樓地下空間內設置(如圖1所示),所以廣場交通只需要考慮長途客運、城市公交的車流組織以及各種人流組織。規劃方案在南站大樓四角分別布置了兩個長途客運站和兩個城市公交站,不僅縮短了旅客換乘距離,同時又有利于車輛與城市道路的便捷接駁,均衡分散交通量(如圖1所示);石興大道、三坊路、石洲中路皆局部半下沉,保證了步行廣場的連續性,避免了人流與車流的交叉;東西兩側人行廣場共長1.6公里,根據使用主體的不同劃分為四種功能區,旅客、游人、工作、生活等人群各有所歸,有效避免了不同人流流線交叉;人行廣場通過自動扶梯、升降電梯、下沉廣場等多種形式與地下空間緊密聯系,滿足了行人交通換乘與商業消費的需求。廣州南站中軸廣場交通體系基本做到了分區明確、流線清晰,人車流運行順暢、迅速集散,各種人群各有所歸。
圖1 中軸廣場功能分區示意圖
2 功能復合原則
舊有模式的站前廣場僅以站房為服務對象,而隨著高鐵時代的來臨,高鐵站周邊地區常常形成商業、商務、行政、文化等多功能復合的綜合發展區,使用主體也不斷走向多元化,因此站前廣場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節點也就相應的具有復合功能的需求,這種趨勢促使站前廣場設計應盡可能營造出豐富多樣的景觀活動形式和內容場所,使旅客、游人、工作、生活人員等各種使用者都能產生歸屬感,各得其所。
在廣州南站中軸廣場規劃設計中,根據廣場兩側開發用地的用地性質和使用主體的不同,把中軸廣場相應分為四種功能區(如圖1所示):
交通集散區:位于南站大樓東西兩側,緊鄰旅客進出站口,四角為長途客運和城市公交站場,中間為人流集散廣場。人流集散廣場不僅能滿足客運高峰期旅客的集結和疏散,同時能作為特殊時期的避難場所。
文化展示區:位于文化用地之間,廣場空間可舉行文化交流、展覽展貿等活動,例如作為展示珠江三角洲民間藝術的舞臺,表現粵劇、秋色、武術、獅藝等。
商業休閑區:位于商業商務用地之間,結合高架平臺底部空間設置小型餐飲、公共服務等設施,營造現代快捷的商業景觀氛圍,并充分與地下空間互動,滿足周邊工作、生活人員的吃住用等多種需求,避免了因商業設施不足或布局不合理造成的臨建無序建設及景觀混亂局面。
濱水游憩區:濱臨幸福涌和屏山河,設計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關懷,在充分考慮防洪排水功能的基礎上,將水面適當放大以形成一個較大的湖面,布置適當的休閑游憩設施,利用本土濱水植物的觀賞效果和生態功能,打造一個富有地區文化內涵的生態景觀區域,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一處湖光山色的休閑之處。
四種功能區集交通、旅游、生態、文化、藝術、娛樂、景觀、休閑等綜合功能與一體,以滿通、商業、辦公、生活、公共服務等建設要求,可適應不同類型民眾的需要。
3 地域特色原則
對于站前廣場而言,只有那些具有獨特的名族特點和地方風格、有歷史文脈、有文化內涵的環境才能得到當地市民的認同和產生歸屬感,得到外地旅客的承認、尊重和共鳴。這包括自然特色和社會特色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應該突出社會特色,即人文特性和歷史特性,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活動,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識之感,增強廣場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其次還應突出地方自然特色,即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藝術手法和建筑材料,體現地方山水園林特色,以適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溫氣候條件。
作為全國四大客運樞紐之一、華南及泛珠三角地區的綜合交通中心,廣州南站將成為適應廣州現代化中心城市發展水平的城市新門戶。廣州南站中軸廣場作為該區域最重要的人文生態景觀復合軸,在規劃設計中同時關注了社會特色和自然特色兩方面的內容。首先,在突出其社會特色方面,以廣州文化為核心,融合嶺南文化的精髓,將藝術、歷史、商業等有機功能與景觀結合在一起,強調人文關懷和人為參與,如在廣場反復舉行具有當地特色的民間藝術或者兒童的演出、構造表現廣州精神和花城特色的雕塑和文化燈柱等。其次,在突出其自然特色方面,以嶺南地區的鄉土植物為主,適當應用外來園林植物,利用種類豐富的觀花植物、香花植物、色葉植物,營造不同的環境氣氛,使得植物四季開花連綿不絕且景觀各異,充分展現嶺南傳統特色的園林景觀;選用色彩艷麗的本地造景材料,采用民間工藝的裝飾手法,設置造型簡樸、通透、輕巧、新穎的園林小品,使才盡其用,舊材新用,低材高用,高材精用,加強地方特色。
立體發展原則
Abstract: in the park construction in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stress unity, harmony, with its natural freehand brushwork in traditional landscape design a world-renowned landscape design field, but along with society's unceasing progress,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 of continuous subjected to external shocks,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garden design style and principles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present diversified, personalized needs, design principles to be updat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problem of existence, elabor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design principle
關鍵詞:公園建設;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原則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提升,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加大城市硬件設施建設力度的過程中,環境等規劃建設工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公園等風景園林的規劃建設便成為了必然的選擇。在城市環境改造工程的發展過程中,因缺乏城市公園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經驗,采用西方元素而向西方風景園林設計風格上靠攏,使得對符合我國公園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原則理解與應用存在問題,影響了我國具有傳統風格的風景園林的建設工程的發展。
公園建設中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隨著生活理念的改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公園等風景園林在擁擠的城區中給人們提供了更為健康方便、更為接近自然的場所,高品質風景園林的景觀設計,不僅可以給人們帶來身體、心靈等各方面的享受,還是城市中人文素養的承載體和綜合反映,是重要的文化資源。但在目前的公園等風景園林的規劃建設中,既能讓居民滿意又能成為經典的公園風景園林并不多,各個城區之間的相互借鑒,給人們帶來濃重的雷同感,而西方元素的過多添加和對西方風格的模仿,減少了我國傳統的寫意式風格,增加了陌生感。學習借鑒是對原有經驗的補充,不能是完全的拿來主義,這樣不僅使公園建設中風景園林的規劃設計忽視了各地的人文特征、氣候環境,忽視了原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文化底蘊,往往會造成自己的建筑景觀等被破壞,新的建筑和景觀又無法完美的融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公園建設中風景園林的規劃設計人員缺乏足夠的經驗,還有就是對公園建設中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原則理解不夠深入、應用不夠得心應手。
公園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重要性
公園有利于城區市民開展休閑娛樂活動、增加彼此間溝通,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有積極作用。在城區人口密集程度相對較大,休閑娛樂場所相對較少,生活、工作在城區的人們,在結束緊張的工作之后,需要走入自然環境,去消除疲勞、調劑精神、體會自由放松的感覺,公園就是居民較為理想的休閑去處。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去走入公園、接近自然,從而達到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對于緩解日益緊張的工作生活壓力、消除環境及心理各方面的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公園這類公共場所的使用,可以讓人們走出生活、工作的小圈子,能與更多的人進行溝通交流、結交朋友,溝通交流思想、加深感情可以提升自我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對于心理方面的問題有很好的防控功能。
公園有利于市民開展各類文化體育活動,有利于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有積極作用。公園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已經有意識的進行文化氛圍創建,在公園中進行文藝活動匯演、圖書會、電影公放以及面向中老年人的太極拳、舞劍等集體活動,使市民在緊張、單調的工作之余,可以獲得精神上的享受,使中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能更多的融入集體,減少孤獨感;在公園中舉辦科普宣傳活動,提高人們的科普知識,幫助青少年培養起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興趣。
公園有利于在城區內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市民對公園的使用率增大,游客數量增多等給公園帶來的新的發展商機,適當的進行招商引資,開發出如花卉市場、體能樂園、野戰營等各種模式的合作經營項目,可以明顯的拉動各市區的經濟發展,通過采用開源創收方式,能為公園乃至市區、城區以后的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等。
公園建設中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原則分析與應用
隨著國民生態意識的萌生,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物質生活的富裕,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以使身心在快節奏的社會中得到舒緩和松弛。在城鎮建設方面,也同樣更加重視構建多種優美的自然景觀,營造悠閑舒適的環境,反映歷史和文化的沉淀。人們尤其熱切期待著景觀生態園林這樣的綠色開放空間。
景觀生態園林也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觀的區域,其對于城市的意義尤為獨特和重要。 營造生態園林景觀,即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把人工建造的環境和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參與性和親密性,使自然開放空間對于城市、環境的調節作用越來越重要,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1 景觀生態園的概念
生態園是以生態學的原理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的基礎上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聯系的新秩序,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的四美生態園林工程。
2 景觀生態園的內涵
2.1 生態園是具有觀賞性和藝術美,能夠美化環境,創造宜人自然景觀,為城市人們提供游覽、休憩的娛樂場所。
2.2 生態園是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作用,通過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和吸附,調節小氣候,防風降塵,減輕噪音,吸收并轉化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凈化空氣和水體,維護生態環境。
2.3 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3 生態園的分類
從自然資源角度化分,可分為以下幾類:
3.1 自然保護區生態園(區)類
3.2 森林生態公園(區)類
3.3 地質生態公園(區)類
3.4 農業生態園(區)類
3.5 城市生態保育(區)類。
從產業經濟與技術角度化分,可分為
3.5.1 觀光農業生態園
3.5.2 都市科技型生態園
3.5.3 休閑度假型生態園
4 景觀生態園的規劃設計原則和總體思路
4.1 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生態園的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娛樂場和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另外,生態園的規劃必須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開發出具有當地農業和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旅游精品,服務社會。
4.2 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
生態園規劃應以生態農業模式作為園區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旅游型觀光農業精品。另外,要發揮生態園已有的生產優勢,采用有機農業栽培和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體現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前景,形成產品特色,營造“綠色、安全、生態”的主題形象。
4.3 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采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規劃的生態園主要是以生態農業的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它的社會效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
5 生態園整體規劃方案
5.1 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征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采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
A、生態農業示范區
生態示范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范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示范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
B、觀光旅游區域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游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C、科普教育功能區
旅游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
5.2 生態園中其他規劃
A、園路規劃
依照園林規劃的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并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
B、給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游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C、園區綠化設計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筑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場所(餐廳、科普館等等)周圍綠化則采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80%,落葉樹占20%~30%,保證園內四季常青。
5.3 生態園的建筑設計
生態園建筑是生態園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應根據生態園的環境、定位、投資等因素量身設計。好的生態園建筑創意也能吸引游客。生態園的建筑,應以綠色、生態、環保為主,要突出生態的主題。同時,作為供游人休閑、度假、體驗的場所,還要注意建筑物與環境與游客之間的融洽關系。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原則
一、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水利工程對經濟與社會有著巨大的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人類整治河道修筑堤壩等活動人為的改變了河流的多樣性、連續性和流動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溫、自水流邊界、水文規律等自然條件發生重大改變。這些改變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未來的水利工程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似應強調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二、生態水利工程
從學科發展角度看,現在的水利工程學的學科基礎主要是工程力學和水文學,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對象是水文系統,往往忽視生命系統的現狀和未來風險等問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應吸收生態學理論及方法,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交叉融合,用以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規劃及設計理論,形成水利工程學新的學科分支——生態水利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學作為水利工程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于被嚴重干擾河流重點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原則
1、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在河流綜合治理中既要滿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需求,也要兼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生態水利工程的工程設施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規律,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工程設施必須在設計標準規定的范圍內,能夠承受洪水、侵蝕、風暴、冰凍、干旱等自然力荷載。按照河流地貌學原理進行河流縱、橫斷面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淤積及河流侵蝕、沖刷等河流特征,動態地研究河勢變化規律,保證河流修復工程的耐久性。
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經濟合理性分析,應遵循風險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則。由于對生態演替的過程和結果事先難以把握,生態水利工程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這就需要在規劃設計中進行方案比選,更要重視生態系統的長期定點監測和評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規律,是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合理技術路線。
2、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某種程度的退化。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治河工程的建設,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連續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單一化,引起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態水利工程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在確定河流生態修復目標以后,就應該對于河流進行生物調查、地貌歷史和現狀進行勘查和評估,建立河流地貌數據庫和生物資源數據庫。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調查的有力工具。關鍵的工作步驟是在以上兩種調查工作的基礎上,確定環境因子與生物因子的相關關系,必要時建立某種數學模型。河流環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勢、蜿蜒度、橫斷面形狀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質、水溫、泥沙、營養鹽的遷移轉化、水文周期變化等。研究的內容包括:調查單個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評估各種生物因子的相互關系和制約條件,對于“關鍵種”或標志性生物的環境因子進行分類和評估。在眾多的環境因子中,識別那些對于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的環境因子,在此基礎上進行河流地貌學設計和生物棲息地的設計。
3、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機理是物種的自然選擇,也就是說某些與生態系統友好的物種,能夠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尋找到相應的能源和合適的環境條件。
將自組織原理應用于生態水利工程時,生態工程設計與傳統水工設計有本質的區別。像設計大壩這樣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種確定性的設計,建筑物的幾何特征、材料強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終可以具備人們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復工程設計與此不同,生態工程設計是一種“指導性”的設計,或者說是輔設計。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完成設計和實現設計。成功的生態工程經驗表明,人工與自然力的貢獻各占一半。
傳統的水利工程設計的特征是對于自然河流實施控制。而設計生態水利工程時,要求工程師必須放棄控制自然界的動機,樹立新的工程理念。因為依靠人力和技術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們要善于利用生態系統自組織、自設計這個寶貴財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需要強調的是,地球上沒有兩條相同的河流,每一條河流的特點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項生態水利工程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條河流的自然屬性和美學價值,尋求最佳的生態工程方案。
自設計理論的適用性還取決于具體條件。包括水量、水質、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態因子,也取決于生物的種類、密度、生物生產力、群落穩定性等多種因素。在利用自設計理論時,需要注意充分利用鄉土種。引進外來物種時要持慎重態度,防止生物入侵。
4、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和管理應該在大景觀尺度、長期的和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時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圍內進行。在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河流生態修復效率要高。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
景觀則是指生態學中的景觀尺度。景觀尺度包括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為什么在景觀的大尺度上進行河流修復規劃?首先,水域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系統,其子系統包括生物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和人造工程設施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又與生物系統交織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態系統。而人類活動和工程設施作為生境的組成部分,形成對于水域生態系統的正負影響。水域生態系統受到脅迫時,需要對于各種脅迫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綜合、整體研究。其次,必須重視水域生境的易變性、流動性和隨機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生物種群的基本生存條件。水域生態系統是隨著降雨、水文變化及潮流等條件在時間與空間中擴展或收縮的動態系統。再者,河流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周圍生態系統隨時進行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一條河流的生態修復活動不可能是孤立的,還需要與相鄰的流域的生態修復活動進行協調。最后,河流生態修復的時間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統的演進是一個動態過程。每一個河流生態系統都有它自己的歷史。河流生態修復是靠時間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濕地重建或修復需要大約15~20a的時間。因此對于河流生態修復項目要有長期準備,同時進行長期的監測和管理。
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生態系統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河流修復工程需要時間。從長時間尺度看,自然生態系統的進化需要數百萬年時間。進化的趨勢是結構復雜性、生物群落多樣性、系統有序性及內部穩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時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有所增強。從較短的時間尺度看,生態系統的演替,即一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被另一種生態系統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期望河流修復能夠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現實的。
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力求最終形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河流生態系統。在河流工程項目執行以后,就開始了一個自然生態演替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并不一定按照設計預期的目標發展,可能出現多種可能性。
意識到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在時間與空間上常具有不確定性。除了自然系統的演替以外,人類系統的變化及干擾也導致了生態系統的調整。這種不確定性使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不同于傳統工程的確定性設計方法,而是一種反饋調整式的設計方法。是按照“設計—執行(包括管理)—監測—評估—調整”這樣一種流程以反復循環的方式進行的。在這個流程中,監測工作是基礎。監測工作包括生物監測和水文觀測。評估的內容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狀況及發展趨勢。常用的方法是參照比較方法,一種是與自身河流系統的歷史及項目初期狀況比較,一種是與自然條件類似但未進行生態修復的河流比較。
在反饋調整式設計過程中,提倡科學家、管理者和當地居民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通過對話、協商,以尋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學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設計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J].水利水電技術,2003,(7):1~5.
[2]董哲仁.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J].水利學報,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J].水利學報,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2004:134~137.
[5]董哲仁.荷蘭圍墾區生態重建的啟示[J].中國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