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貨幣一體化論文

貨幣一體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0 16:18: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貨幣一體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貨幣一體化論文

篇(1)

隨著歐洲一體化步伐的加快,英國與歐盟之間的關系引起了眾多關注。1999年歐元正式啟動以后,英國加入歐洲貨幣聯盟的問題更成為了人們輿論的焦點。

出于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種種考慮,英國國內各階層對是否加入歐洲貨幣聯盟(European Monetary Union,簡稱EMU)存在不同看法。如何看待布朗的“五項經濟測試”標準成為決定英國能否加入歐洲碩士論文貨幣聯盟并最終投向歐元區懷抱的關鍵。英國作為歐洲的重要國家之一,對歐元保持著觀望的態度,不僅對英國國內經濟、歐盟經濟,甚至對世界經濟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2008年1月1日,馬耳他和塞浦路斯同時加入歐元區,從而使歐元區成員國從13個增至15個,區內整體實力不斷壯大,歐元的國際地位也正在不斷提升。與歐元區良好的發展態勢相比,英國近年來經濟卻一改往年“運行良好”之態勢,漸呈疲軟跡象。

本文首先簡略的介紹了歐洲貨幣聯盟的理論基礎——最佳貨幣區理論(OCAT)。然后回顧了歐洲貨幣聯盟的發展歷程,并簡要的介紹了英國與EMU之間的關系。接下來從布朗的“五項經濟測試”標準入手,綜合分析英國拒絕加入歐洲貨幣聯盟的原因及對英國、歐元區及世界經濟的影響,最后探討了英國加入歐洲貨幣聯盟的前景。

關鍵詞:英國歐洲貨幣聯盟;最佳貨幣區

引言

一直以來,英國何時加入歐洲貨幣聯盟都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重要話題。英國對歐洲貨幣聯盟的政策問題,近年來嚴重困擾著英國的內政與外交。前梅杰保守黨政府,曾在談判制定《馬約》的過程中為英國爭得由英國議會最終決定是否加入歐洲單一貨幣的“例外權”。布萊爾上臺后,對歐洲政策進行了重要的調整。在貨幣聯盟問題上,堅持以英國的經濟利益作為判斷的標準,重申英國不大可能在1999年1月作為第一批成員加入單一貨幣。與此同時,在全國范圍內發起有關貨幣聯盟問題的討論,為英國最終加入單一貨幣進行輿論和組織準備。面對已成為世界主要貨幣的歐元,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碩士論文雖然屢屢試圖推動本國加入歐元區,但每次總是無果而終。對歐元態度冷淡并以“五項經濟測試”標準使英國置身于單一貨幣之外的前財政大臣布朗2007年6月接替布萊爾出任新首相,也使英國短期內加入歐元區變得更為渺茫。英國政府至今對何時加入歐元區仍然沒有一個大致的時間表。英國對歐元消極觀望態度有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首先簡要介紹歐洲貨幣聯盟的理論基礎及其創建、發展歷程,之后介紹了英國與貨幣聯盟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對英國不加入貨幣聯盟的原因及影響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和總結,最后對英國加入歐洲貨幣聯盟的前景進行了分析和預測。

一、貨幣一體化相關理論概述

(一)最佳貨幣區理論

關于歐洲貨幣聯盟,經濟學家或贊成或反對。但有趣的是,他們贊成或反對的主要依據都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開創的最佳貨幣區理論(Optimum Currency Area Theory)。其作為歐洲貨幣聯盟的理論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本章將著重介紹最佳貨幣區理論并對歐元啟動的成本與收益進行分析。 所謂最佳貨幣區(optimum currency areas,oca)是指一種“最佳”的地理區域,在這個區域內,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種單一的共同貨幣,或是幾種貨幣,這幾種貨幣之間具有無限的可兌換性,其匯率在進行經常交易和資本交易時互相釘住,保持不變;但是區域內的國家與區域以外的國家之間的匯率保持浮動。“最佳”是根據維持內部和外部平衡的宏觀經濟目標來定義的。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最佳權衡點,就算達到了內部平衡。外部平衡既包括區域內部的國際收支均衡,也包括與區域外的國際收支均衡。

蒙代爾在論文中將最佳貨幣區域定義為:受對稱性沖擊影響的地區所構成的一個經濟區域,這些地區之間的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是自由流動的。他指出,區域內部生產要素充分流動,而區域之間不能流動時,具有要素流動性的區域就構成一個貨幣區,這樣的區域可以采用單一貨幣或者將區域內各地區的貨幣匯率固定,從而組成最佳貨幣區。需求轉移是引起碩士論文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浮動匯率只能解決不同地區之間的需求轉移問題,而不能解決同一貨幣區內不同地區之間的需求轉移問題,后者只能通3過生產要素的流動來解決。浮動匯率是不同貨幣區之間的均衡機制,而生產要素流動則是貨幣區內的均衡機制。

蒙代爾之后,不少學者對最佳貨幣區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與發展,他們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最佳貨幣區的判定標準,另一方面是貨幣區的成本——收益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在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最佳貨幣區理論越來越成為研究的熱點,該理論對區域性貨幣一體化進程起了重要的理論引導作用。

(二)歐元啟動的成本與收益分析

最佳貨幣區理論除了說明有關國家應組成貨幣聯盟的一些特征外,還力圖闡明一個國家加入貨幣區域的代價與收益。歐洲貨幣聯盟是最佳貨幣區理論的重要實踐,本節將對歐元啟動的成本與收益進行分析。

1.歐元啟動的成本分析

從成本角度看,歐元啟動可能會給各成員國帶來以下損失:

篇(2)

[論文摘要]在東亞(包括東盟和中日韓)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加強,區域經濟關聯度不斷提高的情形下,加強東亞貨幣合作,構建東亞單一貨幣區是大勢所趨,有必要對東亞貨幣合作的理論基礎進行闡述.對東亞貨幣合作的條件進行分析,進而明確東亞貨幣合作機制和我國的時策。

現今作為區域貨幣合作典范的歐元已經成功啟動,美元合作在美洲的強勢發力業已引起普遍關注,這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東亞毫無疑問是個刺激。而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也鄭重的警示了東亞各國加強區域性的經濟和金融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風險的必要性,區域性的貨幣危機需要區域性的貨幣合作來防范已成為共識。同時加強貨幣金融合作本身在區域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形勢下也是增強自身經濟實力的必然要求。

一、東亞貨幣合作的理論分析

“貨幣一體化是指各國在貨幣方面的融合、結合、整合的行為、現象和趨勢。根據區域內各國貨幣合作的程度,可以將貨幣一體化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區域內貨幣政策協調;二是區域貨幣聯盟;三是單一貨幣區,又稱最優貨幣區,是區域貨幣合作的最高層次。”“最優貨幣區,具體說來是指由一些彼此間商品、勞動力、資本流動比較靈活,經濟開放程度和金融一體化程度較高,經濟發展水平和通貨膨脹率相近,經濟政策較為容易協調的國家與地區所組成的貨幣區。

最優貨幣區理論最早是由蒙代爾于1961年提出的,其目的是為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該理論最初關注的是成立最優貨幣區的標準問題,蒙代爾、麥金農、彼得凱南、伊格拉姆分別提出了確定最優貨幣區的單一標準:生產要素的流動性、經濟開放程度、低級產品的多樣化和國際金融一體化程度。隨著實踐進程的發展,單一標準的理論已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于是,后來的經濟學家將該理論作了進一步發展,使該理論的研究重點轉移到參與最優貨幣區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上。

參與最優貨幣區的成本主要是:各成員國會損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會喪失巨額的鑄幣稅收人,同時要支付較高的貨幣轉換成本,會使其財政政策不可避免的受到牽連,進而會影響到其國內經濟的平衡性和穩定性。而參與最優貨幣區的效益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減少交易成本,降低匯率風險。單一貨幣區建立后,區域內貨幣交易被取消,這將節免貨幣兌換的成本,可以節約大量人力財力,有助于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而貨幣交易的取消,“也就從根本上避免了匯率波動對貿易和物價的不利影響及由匯率波動所引發的金融危機,特別是能避免短期國際資本的沖擊,因為單一貨幣會使最優貨幣區內的貨幣規模巨增,將致使投機者無力制造差價實現套利。(二)減少外匯儲備成本,節約外匯儲備。貨幣一體化,可以通過集中各國的外匯儲備和協調成員國彼此間抵消貿易差額來實現區域內外匯儲備的節約。 (三)貨幣一體化還可以降低各成員國的通貨膨脹率抑制利率的不正常上升.穩定成員國國內的宏觀經濟環境川。(四)貨幣一體化還將擴大各成員國的國際影響力,并且為各成員國接下來的深層次政治合作打造平臺。

二、東亞貨幣合作的條件分析

從長遠看來,隨著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各國彼此間貿易、投資、金融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以及受國際趨勢的影響,東亞地區構建單一貨幣區是勢在必行的。但就目前言,需要分析東亞貨幣合作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按照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構建單一貨幣區的成員國應當符合的內部條件有:各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高,各國經濟的關聯程度高,各國經濟的發展水平趨同,成員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強,各國政策的協調一致性強,所建貨幣區內擁有核心國和核心貨幣。

從東亞國家和地區目前的現狀分析看來:在各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方面,東盟、亞洲四小龍和日本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較高,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占gdp的比重也是在逐步上升,加人wto后更加明顯,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高了,則對匯率波動就會敏感,東盟和亞洲四小龍更是如此,這將促使各成員國就匯率產生共同的需求,他們需要進行貨幣合作,實行匯率聯動;在各國經濟的關聯程度方面,東亞各成員國之間相互投資和貿易往來占該區域投資貿易總額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這也為他們進行貨幣合作提供了現實的經濟基礎;在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趨同性方面,東亞各成員國參差不齊,人均gdp高低不一,經濟發展水平大相迥異,這與最優貨幣區理論建立單一貨幣區所要求的條件差距較大;在成員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性方面,就人力而言,人力資本跨國流動性由于受種種因素影響譬如歷史、文化、宗教等顯得較弱,其中的人力價格因素進而導致物價因素也差異較大;就資本而言,像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由于金融自由化程度較低,金融管制較嚴,在資本的可自由兌換方面尚未完全放開;在各國貨幣政策的協調一致性方面,就金融體制而言,東亞各國大都是銀行主導型的金融體制這點是相似的,但各國各地區金融發展水平的差異卻會增加實施共同盯住籃子貨幣乃至建立單一貨幣區的操作難度,自然會增加推行統一貨幣政策的難度;在所建貨幣區內是否擁有核心國和核心貨幣方面,東亞的新加坡、韓國雖富,但由于國家小,總國力規模尚不夠強。日本具備成為核心國的條件,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東亞大多數國家對其持不信任態度,而且近十多年來日本經濟一直低迷.顯然它并不適合擔當這一角色。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經濟高速增長,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民幣也已經成為周邊國家的主要結算貨幣,但是由于總體經濟規模還不夠大,目前也不適合成為核心國,所以東亞尚沒有核心國和核心貨幣。

從外部條件看,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東亞國家強烈要求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要求大國之間進行有效的國際貨幣政策協調,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好的發揮作用,從而為東亞的貨幣合作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可是,時至今日,美國、歐盟、日本為了爭奪國際貨幣的壟斷地位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國際貨幣政策協調要想達成一致任重道遠。

綜上所述,就目前而言,東亞地區建立單一貨幣區的條件尚不成熟。但是,建立次區域的單一貨幣區尤其是建立以人民幣為核心的包括中國大陸、港澳甚至臺灣省在內的大中國經濟圈,目前的條件已趨向成熟(注:朱芳,東亞次區域貨幣區建立的條件分析,當代亞太,2003.12),而人民幣貨幣區的建立也會為最終建立東亞單一貨幣區奠定堅實的基礎和提供寶貴的經驗。同樣,東盟十國也可以嘗試成立類似的次區域單一貨幣區。

三、東亞貨幣合作機制分析

打造第一平臺:擴大東亞貨幣互換。2000年5月6日在泰國舉行的東盟10+3財長會議上,就東亞地區加強財政和金融的合作問題達成了“清邁協議”,其中涉及多項金融合作的內容,最主要的是貨幣互換。貨幣互換是指一國貨幣在陷人流動性危機的時候在不需要擔保品的情況下就可以本幣購買對方國家的可兌換貨幣,待度過危機后,再按協議條件,在約定的未來某一時刻,按照購買時所使用的匯率,用已購買的可兌換貨幣購回本幣。貨幣互換是獲得緊急融資的有效途徑,它有助于成員國提高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清邁協議是東亞貨幣合作的一次實質性進展,但只是屬于危機解救機構,要加強東亞貨幣合作就應該在此基礎上繼續加大貨幣互換,由雙邊擴展到多邊;而又因為東亞國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各自的體制也不乏相似之處,彼此之間相互了解各自的國情,在經濟金融貿易方面又都具有高儲蓄率、較高的國際收支順差和較高的外匯儲備等特點,在如上所說的擴大了的東亞貨幣互換的基礎上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等組織也是有可能的。當然,這其中需要搞好跟imf、美國和歐盟的博棄。

打造第二平臺:建立東亞匯率聯合浮動機制。東亞國家己具有建立匯率聯動機制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川,在經濟上,東亞國家彼此之間具有較高的貿易相關度和投資相關度以及較高的外匯儲備,這都為匯率聯動機制的建立提供了經濟基礎。在技術上,大多數東亞國家采取的仍是或相當于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建立東亞匯率聯動機制不需要對匯率制度進行根本變革,轉換成本相應的就小。同時,根據最優貨幣區的理論,所建貨幣區的規模越小,其經濟發展的一致性就越強,貨幣一體化的成本也就越低,也就越有可能發展成為單一貨幣區。因此,在東亞貨幣合作的過程中.可以按照先局部后整體的分步走思路進行匯率安排,先選擇次區域,建設次區域單一貨幣區。就目前看,可以選出二個:東盟十匯率政策的總體協調,建立盯住共同貨幣籃子的匯率制度,即在各國和大中國經濟圈(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乃至臺灣省)。漢而后,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可以次區域間聯合,從而將匯率聯動機制擴展到整個東亞地區。

打造第三平臺:建立東亞單一貨幣區。因為“只有單一貨幣區才具有長期的可持續性和明確的制度約束,這是匯率聯動機制所無法比擬的’心三,而且伴隨著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彼此間的利益枚關度越來越高,所以東亞作為不可分割的一個經濟體,建立單一貨幣區是早晚的事。當然,這需要各國拿出巨大的勇氣,克服多種困難.包括意識形態和歷史問題,其中加強政治對話和合作尤為重要。

四、我國在東亞貨幣合作中的對策分析

按照最優貨幣區理論,貨幣一體化需要三個基本條件;

一、貨幣區成員國之間貨幣可自由兌換;二、資本可自由流動;三、匯率可自由浮動。而根據“蒙代爾三角”學說,資本的自由流動,匯率的自由浮動和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三者只能同時實現其中的二者,這就意味著,我國在東亞貨幣合作中要有所作為.需要放棄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但是這涉及到一個國家的主權,作為我們這樣一個擁有復雜國情的世界政治經濟大國,就目前而言.這是不能做到的,這也構成了中國在東亞貨幣合作中的一大困難。然而,伴隨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強,中國參與東亞區域貨幣合作是勢在必行的,中國要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發揮作用,必須進行有效的政策調整,這包括:(一)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切實加強貨幣籃子的選擇,合理確定各自比重。(二)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革國內的各類金融機構,廣泛培育市場,努力加強國內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建設。(三)尤為緊迫的是,雖然我國已經實現了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但是,我國要進行區域貨幣合作就應當同樣逐步放開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其實,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能真正管得住的只有少部分的資本項目,其他很多的資本項目往往通過采取各種非法的手段實現了人民幣的可兌換”二,政府不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逐步放開。(四)加強我國企業的管理制度改革,努力完善現代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倡導自主創新,提高出口產品的竟爭力,積極倡導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企業對外投資,有力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五)積極倡導和通力合作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等組織。(六)加強政府間對話,強化政府間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匯率政策、金融監管等政策的協調。(七)加強匯率聯動機制建設,首先要領導建立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甚至臺灣省在內的“大中國經濟圈”的次區域單一貨幣區的匯率聯動機制建設。

綜上所述、隨著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強,東亞各國的貿易相關度和投資相關度日趨緊密,在東亞區域進行貨幣合作勢在必行。作為世界政治經濟大國,我們要果斷參與其中,有效調整各種政策,在確保國內經濟穩定的基礎上,通力加強與各成員國的合作,努力承擔起在東亞貨幣合作進程中的歷史重任,從而在這個互惠共贏的歷史機遇中全面增加我國的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1]周穎,紀振強.東亞貨幣一體化:理論基礎、可行性及前景瞻望仁月.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3,(9).

[2]朱芳.最優貨幣區理論:歐元的啟示與東亞貨幣區的設想〔j.南方金融,2003,(7).

[3]劉力臻,焦百強.東亞區域貨幣合作與我國的參與對策〔j〕.東北亞論壇,2003,(3),

[4]李勇輝,昊朝霞.區域貨幣一體化下的亞洲貨幣合作機制研究〔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4)

[5]鐘偉.亞洲區域貨幣合作的三個層次(j〕.經濟研究參考,2001.(47).

篇(3)

論文摘要:自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經濟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不斷增長。正是在這一宏大背景下,區域金融創新理論的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金融業關注的重點。本文主要介紹了國內外近年來區域金融創新理論的研究現狀,從而促使金融創新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推動全球金融的一體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蓬勃發展。由于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匯率、利率變動頻繁,國際銀行業競爭加劇,再加上科學技術特別是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傳統的金融業務已經不能滿足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客戶融資的要求,從而推動著金融不斷的創新和發展。金融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人們將金融領域的這一系列變化稱之為“金融創新”。當代區域金融創新理論起源于本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進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國外理論研究現狀

為了從理論上闡述區域金融創新,西方經濟學家陸續提出不少不同的見解,由此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理論流派,形成了色彩繽紛的當代區域金融創新理論流派。

在20世紀60年代-90年代,歐美國家有大量的學者研究了區域金融問題,根據Sheila C.DOW、Carlos 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關于區域金融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貨幣經濟學展開的,研究的主要內容有: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貨幣主義模型和凱恩斯主義模型)、公開市場操作的區域影響、區域貨幣乘數、區域金融市場(區域利率差異、區域信貸市場),此外,一體化金融市場內部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影響(LuigiGuiso、Paola Sapienza和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區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爾柏(W.L.Silber)從供給角度來探索金融創新。西爾柏研究金融創新是從尋求利潤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創新最積極這個表象開始的,由此歸納出金融創新是微觀金融組織為了尋求最大的利潤,減輕外部對其產生的金融壓制而采取的“自衛”行為。西爾柏從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和工具創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創新理論對于從供給角度研究金融創新時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的。

凱恩(E.J.Kane)提出了“規避”的金融創新理論。所謂“規避”,就是指對各種規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實行回避。“規避創新”,則是回避各種金融控制和管理行為。它意味著,當外在市場力量和市場機制與機構內在要求相結合,回避各種金融控制和規章制度時就產生了金融創新行為。

希克斯(J.R.Hicks)和尼漢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創新理論的基本命題為“金融創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這個命題報考兩層含義:(1)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創新的首要動機,交易成本的高低決定金融業務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實際意義。(2)金融創新實質上是對科技進步導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應。

威廉·L·斯爾帕(William.L.Silber),美國著名的經濟和金融學家,他在1983年5月發表了《金融創新的發展》一文,在文中他詳細闡述了金融創新的原因,并用直線程序模型加以說明。斯爾帕認為:創新活動是經濟推動力的產物,在金融部門中,不定期的觀察結果表明大多數金融成果都源于經濟刺激。金融創新是微觀經濟的框架,它是約束誘導、技術的進步和立法的結果。

二、國內理論研究現狀

對中國區域金融創新的研究,中國的金融學者們做了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

張軍洲博士在《中國區域金融分析》(1995)中提出了區域金融的概念內涵:區域金融理論是以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金融發展空間結構變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區域金融是指一個國家金融結構與運行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在外延上表現為具有不同形態、不同層次、和金融活動相對集中的若干金融區域。他對區域金融概念的內涵要素進行了如下界定:一是空間差異要素。二是金融結構與發展水平要素。三是吸收與輻射功能差異要素。四是環境差異要素。這些要素的差異形成了區域金融概念的豐富內涵。

唐旭博士在《貨幣資金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1999)中主要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類型出發,討論了區域經濟發展引起的資金流動的原因、途徑、趨勢、效果,以及資金流動引起的經濟效果的實證分析;指出隨著經濟計劃體制的轉型,資金流動管制有了很大的放松,直接導致了區域資金流動的加大;提出了在了解國內資金分布和流動規律的基礎上,制定差別政策,顯得日益重要。

殷得生和肖順喜在《體制轉軌中的區域金融研究》中對體制轉軌中的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他們運用實證的方法研究了我國東西部區域金融的差距,運用交換和分工等原理,提出中國區域金融協調發展的一些措施。他們在方法論上有所突破,他們認為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金融結構構成了區域金融研究的主題,也是區域經濟學發展的核心。他們強調了中央、地方與企業三方的利益沖突,蘊涵了博弈論的思想。他們的研究較為全面。

劉仁武博士在《區域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2002)中通過區域金融結構和進入發展理論框架,運用實證的方法討論了區域金融的均衡、區域金融調控、區域金融風險控制的問題。劉仁武對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的概念進行了創新,提出了金融結構健全和金融發展可持續的理論框架。

支大林博士在《中國區域金融研究》(2002)中對區域金融的重要概念和范疇進行了理論界定,認為區域金融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金融結構與運行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態;提出區域金融成長的概念;指出時空性、層次性、吸引與輻射性和環境差異性共同表現為區域金融的屬性;從質和量兩方面對區域金融成長的規定性進行了分析和概括。

三、區域金融創新理論研究的展望

區域金融創新理論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全球一體化的金融中心創造出連續24小時連續運轉的金融市場。作為國際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血液循環作用的金融市場,其蓬勃發展的基礎是金融創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區域金融創新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從而區域金融創新理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因此區域金融理論還將面臨更多挑戰,需要我們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Shaw, E.,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Oxford Univ. Press, 1973

[2]Austin, The Province ofJurisprudenceDetermined, Bei Jing: China Renmin Univ. Press, 2001

[3]楊星.金融創新.廣東經濟出版社,2000

[4]徐進前.金融創新.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5]張軍洲.中國區域金融分析.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6]唐旭.金融理論前沿課題.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7]殷得生,肖順喜.體制轉軌中的區域金融研究.學林出版社,2000

篇(4)

[論文摘要]東亞區域經濟體貨幣合作的推進形式是一個典型的循序漸進、多軌并進和形式多樣化的過程。本文主要探討東亞區域貨幣合作問題過程中的有效的區域貨幣金融合作機制。

一、對東亞區域經濟體貨幣合作的認識

國際開放宏觀經濟金融運行環境中,一個經濟體(或經濟聯合體)的貨幣匯率制度總是面臨著在固定匯率制、資本自由流動(金融市場開放)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三者之間選擇的"金融三元沖突"。東亞地區追求貨幣匯率制度"金融三全其美"的經濟體都不同程度地經歷過1997年7月1日后的亞洲貨幣金融危機。理論與實踐表明,一個經濟的匯率制度選擇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是放棄獨立貨幣政策的自由,極端的情形是放棄本幣,加入貨幣聯盟。中國香港盯住美元的貨幣局制接近于這種情況。第二種是實施資本控制,放棄資本自由流動,如中國及1998年9月以后的馬來西亞。第三種是選擇放棄固定匯率制度,允許匯率浮動,如日本。這是三種極端的選擇,其實,每個亞洲經濟體還存在很多其他的選擇,因為無論是固定匯率、資本流動還是需求獨立貨幣政策的自由都存在一系列從零到百分之一百的不同狀態。不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9年歐元的成功啟動和東亞地區經濟的垂直專業化的國際分工等極大地推動了東亞地區建立更加緊密的、貿易和貨幣合作等區域經濟合作的構想和步伐。東亞區域貨幣合作的構想涵蓋諸多方面。一是,在匯率方面,通過采取統一的、盯住一個共同籃子的貨幣體系穩定亞洲內部成員國貨幣之間雙邊匯率的水平。二是,在合作方面,為補充imf機制下現行金融便利的可得性的需要,東亞區域成員國中央銀行之間建立了一套機制化的雙邊貨幣互換安排。三是,區域貨幣合作方面,加強經濟和金融監督和信息交換。可以說,東亞區域的雙邊貨幣互換安排機制、金融監督機制和信息互換機制就是亞洲貨幣基金(amf)形成的坯胎,也是東亞區域預防、克服成員國危機的、是imf國際金融便利的可得性的有力補充。四是,東亞貨幣合作旨在建立統一的區域債券市場以便利區域成員國家(經濟體)通過在區域性的債券市場發行(以美元標值或以其國內貨幣表值的)浮動債券來充分利用區域經濟體的巨額儲蓄資源。國內貨幣標值發行的亞洲債券能夠降低外匯交易風險。從當前東亞區域關于亞洲貨幣基金(amf)、亞洲發展基金(adf)、亞洲貨幣單位(amu)、亞洲債券市場(abf)等的設計、構架及推動過程來看,未來東亞區域的貨幣合作將提升到一個很高的程度。

二、東亞區域貨幣合作的推進形式

有效的區域貨幣金融合作機制包括匯率協調合作機制、共同監督機制、短期融資便利機制和危機的預防和拯救機制。東亞區域貨幣合作的推進是一個典型地具有循序漸進、多軌并進和形式多樣化的過程。

區域貿易和投資一體化的推動作用東亞出口導向型的產業化政策是其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因此,貨幣間匯率較少波動及穩定性至關重要。穩定的匯率一方面既能夠避免浮動匯率機制下的貨幣競爭性貶值,同時通過推動區域投資和貿易深化區域性的垂直特點的專業化分工。目前,東亞區域內部"雁式"經濟發展模型從初期的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和資源型的產業正轉向資本和技術型的產業。為了推動東亞區域內部各成員國經濟貿易和投資的更密切聯系,1967年太平洋經濟理事會成立(pbec)、1968年太平洋貿易與發展會議(paftad)召開、1980年在堪培拉啟動了一個非政府組織----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旨在推動區域經濟合作。更為重要的是,1989年11月在堪培拉啟動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由初始的12個國家的貿易和外交部長參加的會議,已經很快擴展到太平洋盆地的21個成員經濟體,apec討論和關注亞太區域的經濟一體化,豐富了國際經濟關系的規則、國際標準的協調及其投資、消費者保護與知識產權的規則。從1993年起的一年一度的apec成員國政府首腦參加會議。apec的最初中心議題專注于亞太地區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和便利以及提升經濟關系。

1995年,apec財政部長第一次與會。目前,apec議題涵蓋的領域已擴展到包括教育、政治和安全等問題。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因為區域內經濟體推行放松管制的政策,如取消非關稅壁壘、降低關稅、自由化服務業部門和接受fdi的國民待遇的觀念等而進一步深化。區域內成員經濟體市場化的經濟體系的轉變降低了進入區域的貿易和生產要素流動的制度性障礙。值得指出的是,東亞區域成員經濟體因為人均國民收入和消費者購買力的上升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其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性。

大市場要求大的經濟規模,大的經濟規模推動大市場的發展,并引致進一步的經濟和市場結構性的變化。生產設施的重新定位推動了區域間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和技術型的人力資本的流動。由于區域內廠商間和產業間中間投入品、配件、半成品和服務業等構成的標準化引起的生產過程細分,因此引致的廠商間和產業間貿易增加導致區域內貿易進一步上升。私人部門的投資和貿易聯系已經成為東南亞、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asean內部的自由貿易安排(afta),asean與中國、日本、韓國等的asean+3的安排、及中國加入wto等都在進一步通過強化私人投資和貿易聯系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東亞區域經濟體通過貨幣合作、穩定匯率能夠降低國際收支帳戶中的經常性項目和金融資本項目的匯率風險。

亞洲貨幣基金亞洲貨幣基金(amf)最初的設想是:關于區域成員國共同利益、監測和監督的政策對話和討論;向成員經濟體提供流動性支持和成員國間匯率政策的協調。猶如imf、bis和世界銀行(wb),作為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ifi)。amf關注成員經濟體的共同利益。一是,確保成員國在全球性金融機構的決策過程中的參與和方向性。imf份額制投票權和執行理事會章程總是偏向美國和歐洲,不利于東亞國家。東亞作為一個整體,占世界gdp的五分之一,世界貿易的四分之一和世界外匯儲備的近一半。因此,東亞成員國可以通過amf團結在一起,對遲緩的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施加影響。二是amf在制定國際游戲規則方面的作用。亞太地區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使許多國家的對外貿易(出口加進口)超過其gdp,amf作為一個整體應該給予更多的投入,突出亞洲的特點和價值觀對全球性的關系提出和制訂統一的規則與對所有國家適用的規制,影響世界性的貨幣金融決策機構,如bis謹慎性的規則和規制的制訂。第三,amf應該為成員經濟體之間預測未來危機的一個監督機制提供政策和協調的場所。imf在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以一概全"采取短期宏觀經濟穩定與經濟結構性調整的拯救措施不利于恢復市場信心,imf反對資本管制作為政策工具及關于套利基金的不穩定性作用的看法也不適用于亞洲金融危機的解決。第四,amf集聚成員經濟體的外部儲備作為imf現行融資便利的補充的一個集體行動組織應滿足成員國流動性需求。為實現這一目的,amf采取三種機制:一是建立類似imf的借款總安排(gab),從成員經濟體借款,通過成員國在amf的部分儲備存款要求創造這種融資便利;二是協助amf成員經濟體從資本市場獲取流動性便利,amf可以通過從富裕的成員國獲取信貸增強資金向資金要求的成員國提供流動便利性;三是amf通過擔保借款直接從國際金融市場借款,向成員國提供緊急的金融支持。amf可以在東亞地區、東南亞國家聯盟和環太平洋國家之間通過發展貨幣市場向所有的成員國開放:中國、日本、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以及asean成員經濟體地區。亞洲貨幣合作可以利用成員經濟體各自優勢,把"亞洲路徑"融入于全球化過程中并在全球"游戲規則"中積極發揮有利于東亞經濟體在國際經濟中的作用。

目前,東亞正積極建立區域性應對可能面臨的共同利益和經濟挑戰的關于政策制定的信息交換與政策對話機制,其主旨在于向區域成員經濟體發出經濟金融脆弱性和危機的發出預測與預防信號。在東亞匯率和貨幣政策合作過程中,對區域性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的道德風險進行監控和監督是區域貨幣安全機制的要求。1997年11月建立的馬尼拉框架組織(mfg)就是區域性的監督、經濟和技術的合作的一種形式,也是強化imf應對東亞區域金融危機能力的補充,同時發展了對imf資源補充的區域性合作金融的安排。1999

年,asean+3(中國、日本和韓國)區域性的監督機制擴展至經濟評價和政策對話,同時通過亞洲開發銀行(adb)的區域經濟監控單位(remu)提供監督報告。但亞洲區域監督機制的有效性取決于幾個因素:一是區域成員經濟體信息共享的意愿性傾向。信息共享的充分性與有限性將直接影響到監督機制的質量;二是監測能力的強化是東亞區域性監督機制提升的關鍵。經濟監督機制包括對成員經濟體宏觀經濟狀況、金融和結構性政策的監測,結構性問題、法律和會計體系方面的缺陷等信息對于增強區域性的監控能力特別重要。區域成員國的外部監督有效性賴于對成員國經濟政策的影響力。因此,在東亞地區形成超國家的相互監督發揮效力的明晰的程序和統一的規則使形式多樣性的"亞洲價值觀"在區域性的監督機制協調一致對區域貨幣金融合作尤為關鍵。2005年5月,asean+3(中日韓)伊斯坦布爾財長會議關于共同監督機制納入cmi框架下以形成一個區域性的多邊化、統一協調的機構,cmi需進一步建立制度化的集體決策機制,制定統一的規則與清晰的程序,克服區域經濟體決策的分散性,提高cmi的及時性、靈活性,通過集中運用區域金融資源擴大融資規模,提高融資效率,有助于防范、化解區域內金融危機及傳染,為其他合作創造條件。

因此,東亞區域宏觀經濟協調首要是貨幣匯率的協調。方案有二:第一種方案提出在東亞地區采取有美元、日元、歐元以及成員國貨幣為基礎構成的共同貨幣籃子體系作為駐錨貨幣。東亞區域成員國可以選擇共同籃子盯住,或者盯住統一籃子貨幣并圍繞共同貨幣籃子進行不同幅度的貨幣匯率調整,實現成員之間貨幣匯率的穩定和維持與區域外主要貿易伙伴國貨幣的匯率相對穩定。第二種方案是在東亞地區采取共同貨幣籃子的兩階段聯系方式改進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第一步,在亞洲貨幣匯率體系內創造由成員國貨幣構成的"亞洲貨幣單位(acu)";

第二步,將共同貨幣單位與區域成員國主要貿易伙伴國貨幣構成的貨幣籃子聯系起來,穩定東亞區域成員國貨幣與其主要貿易伙伴的貨幣之間的匯率。這樣,區域成員國既能實現其貨幣匯率的一致對外穩定,也不需要讓渡貨幣主權給一個超國家的國際貨幣金融組織。從長期來看,東亞區域為實現消除區域內部成員國貨幣的名義和實際匯率的多變性的長期目標要求建立單一的區域性貨幣。貨幣聯盟要求超國家的權力并體現參與貨幣聯盟的集體利益和經濟得益。但是,區域成員國向區域性金融機構轉讓其相應的貨幣金融主權要求區域成員國在政治決策、貨幣金融合作性安排和政治上的一致性,特別是大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但是,在東亞區域目前還缺乏這種基礎。

三、東亞區域貨幣合作未來之路的思考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增強了東亞地區成員國出于自身利益建立更緊密的區域性貨幣合作的認識和需要。清邁倡議框架(cmi)關于雙邊貨幣互換安排的機制和亞洲債券基金(abf)目前成為東亞地區額外流動性提供的兩個主要渠道。東亞地區已經建立起若干區域性的旨在促進區域宏觀經濟監督與監測的論壇,如apec的馬尼拉框架組織、asean和asean+3機制等,特別是東亞地區的fta機制的安排,要求本地區成員國之間消除貿易談判過程中及履行fta安排過程中可能的瓶頸,提升了東亞區域貨幣合作與貨幣一體化的要求。某種程度上說,東亞的貨幣合作因此具有自我確認的過程。由于東亞區域成員經濟體的貨幣金融合作是在無任何匯率安排承諾的前提下進行的,一個精心設計的貨幣金融合作的相互監控和政策協調機制安排在東亞區域不會在近期出現,未來之路還在于區域成員國之間對東亞地區貨幣合作目標及其進程的理解與認同,并具體到實際的行動方案推進過程中去。2005年5月,asean+3(中日韓)伊斯坦布爾財長會議關于東亞區域貨幣金融合作在貨幣互換安排、共同監督機制、債券資本市場的發展、集體決策機制等方面的共識知識為東亞乃至亞洲貨幣金融一體化指明了路途方向,至于亞洲貨幣金融合作的前景,相信歐元區發展的經驗和教訓能給東亞地區成員經濟體聰明勤勞的人們和決策者們遠見智慧的啟迪。

[參考文獻]

[1]靳玉英.穩定、效率理念與東亞區域匯率合作機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保羅·克魯格曼.匯率的不穩定性[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戴金平,萬志宏.apec的貨幣金融合作--經濟與政治分析[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篇(5)

Abstract: In the tid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orld economy.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phenomenon and problems, and proposes the measure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措施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3-0233-02

0引言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趨勢,它使世界經濟在趨于融合的同時,又不斷地以一些地區為核心進行聚合。在20世紀80年代末全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出現新一輪。原有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持續增加,范圍不斷擴大,并向更高的層次和形式發展。同時,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涌現。絕大多數國家都在從自身的現實利益出發,積極尋求建立雙邊或多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作為一個處于快速成長時期的大國,我國也正在成為新世紀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

1區域經濟一體化概述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相鄰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圍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維護既有的實現未來的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通過簽訂某種政府問條約或協定制定和規范共同的行為準則,協調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國政府一定特權的共同機構,進行長期穩定的超國家的經濟調節,達成和實現經濟的甚至是政治的聯盟。根據合作國家政府的態度,可以把區域經濟一體化分為兩種類型:消極的一體化和積極的一體化。前者是指合作國之間消除了一切貿易障礙,在一定區域實現了自由貿易;后者則指成員國為實現共同的經濟目標而積極調整現有政策和手段,建立新的規章和協調機構以促進市場一體化的形成。

區域的空間系統至少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國際區域、國家區域、國內區域。形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的差異,其中區域產業一體化在企業分工的基礎上建立起對外有競爭力的產業結構體系;城鄉經濟一體化在工業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對外部資源有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的城市化體系;市場一體化在消除了貿易障礙的基礎上建立起資源自由流動的統一的市場體系。區域經濟一體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是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形式。區域合作與競爭已成為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主流,國際市場上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已非單個的貿易伙伴國,而是那些以區域聯盟形式出現的群體國家。

2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狀況

自從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得到了進一步推進,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經濟市場化、國際化乃至全球化的進程已經不可逆轉,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將面臨巨大挑戰,通過自身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增長方式向集約式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我國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作發展中國家中國也可以從中獲益。

目前,我國以大城市為中心、發展水平相近地區的經濟聯系和合作加強,以資源整合為重點、以工業化、城市化為方向的經濟區逐漸形成。我國區域經濟按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程度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從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廈門、深圳、湛江等整個海岸線為快速發展的經濟區域。嵌套在這幾大經濟圈中的還有一些局部城市群,比如京津冀經濟圈、山東半島城市群、南京都市圈、海西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廣佛同城化等,這一區域的經濟合作比較成型,發展速度較快,主要驅動力是區域間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內在需求,市場機制占主導因素。第二層次是從哈爾濱、沈陽、石家莊、太原、鄭州、武漢、合肥、南昌、長沙等內陸屬于發展較慢的經濟區域,比如延龍圖一體化、沈撫同城化、鄭卞一體化、武漢城市圈、長株潭一體化、成渝經濟區等。與海岸線一帶相比,這一區域發展相對緩慢,一體化動力除市場機制的作用外,較大一部分要靠政府主導和政策調控。第三層次是西部地區為發展落后的經濟區域。比如西咸一體化、關中天水一體化、烏昌一體化以及正在規劃中的酒嘉一體化。這一區域經濟發展落后,一體化過程市場機制的作用不顯著,主要靠的是政府政令的調節。

3中國目前區域經濟一體化現狀的問題思考

在全國性的城市一體化熱潮中,如何實行“城市一體化”的整合發展,促進城市間合理空間格局的形成,就成為我國當前培植新城市群,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

3.1 行政障礙造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現實阻力經濟一體化最大的障礙是在行政方面,當前在我國各個地區之間沒有關稅,執行的是統一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貿易政策。從國家的角度講,各個地區之間是沒有貿易障礙的。但是,由于受行政區劃影響,不同行政區之間還存在市場分割現象。這實質是由行政壁壘造成的,行政壁壘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出于對本區域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憑借行政權力對市場進行不合理的干預,以行政區劃為界限主觀分割統一市場的行政行為和政策表現[1]。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經濟合作的障礙就是隱藏于行政區域背后的行政障礙及其產生的地方保護主義。

3.2 交通、通信與網絡等基礎設施是經濟一體化的必要條件

目前在我國的現狀是,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這對經濟一體化發展構成了一定的阻力。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是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而交通的建設以及通信和網絡的發達為要素的流動創造了條件,進而推動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3.3 缺乏一套跨區域協調管理機制是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普遍障礙在建設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會涉及到區域發展中需要跨區管理的一系列問題。而在現有的區域行政管理體制條件下,很多地方政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整個區域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來進行決策并采取行動,區域內沒有統一協調的公共管理組織。因此,在沒有一個代表整個區域利益的組織之前,區域的公共資源管理難以開展,而良性的、高效的、區域的公共資源管理機制也無從談起,區域內單一城市的利益最大化也很難與整個區域利益統一,必然會造成整個區域內公共管理的失調[2]。

4中國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措施探索

在未來的10-20年,針對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現狀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4.1 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由行政機制改革入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除了市場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對于發展區域經濟的態度和支持力度。目前我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基本都牽扯兩地甚至更多政府部門,要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應建立政府協調機制, 首先應該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責;其次,政府職能應規范化和法律化,建立對地方政府行為的監督機制;最后,建立跨區域的協作組織[3]。

4.2 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的初期,建立一套對政府經濟一體化的績效考核機制從目前已經開展經濟一體化建設的地方發展經驗來看,在現行的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下, 各地政府都是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由此產生的地方保護主義使得制度化的合作機制很難正常運行,甚至合作機制難以形成,華東師范大學李建勇在其博士論文中的觀點認為利用行政手段控制利益沖突的主要途徑之一是通過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來制定科學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的政績考評制度, 并總結了政府績效的評價方式和程序。通過政府對經濟一體化的績效考核,能有效的增強政府部門對區域經濟一體建設與發展的動力,達到雙贏合作,從而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4.3 經濟一體化建設中,要重視各方利益補償機制建設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在一體化過程中必然影響部分地區的經濟利益。對于政府而言,區域經濟一體化首先帶來的是利益分配的問題。經濟一體化并不是對所有地區搞平均,對于經濟利益受損或暫時由于一體化的實施而延緩了經濟發展速度的地區應該以多種形式給予利益補償。

參考文獻:

[1]操世元,姚莉.論區域經濟合作中的行政壁壘[J].嘉興學院學報,2006,(5).

[2]李興國,姜文超.關于“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若干思考[J].經濟論壇,2008,(3).

[3]王德忠,吳琳,吳曉曦.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緣起、發展與缺陷[J].商業研究,2009,(2).

[4]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5]許寧寧,儲亞玲,劉總理.西咸經濟一體化進程分析與問題思考[J].商業現代化,2008,(6).

[6]李建勇.中國省級政區行政沖突機理分析及其應對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篇(6)

基本思路:

1.金融創新的涵義與基本理論

2.金融創新的機理分析的歷史考察

3.中國金融創新的現狀

4.中國金融創新的"瓶頸"

5.中國金融創新的優勢

6.中國金融創新的路徑選擇

一.金融創新的涵義與基本理論

當代金融創新理論起源于本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經過0年代的發展,至80年代形成,進入90年代仍如火如荼。我國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是從80年代開始的。

對這一理論進行研究首先需要對“金融創新”有一個定義,雖然學界對此也有些爭論,但基本上是衍生于創新理論的倡導者熊彼特(J.A.Schumpeter)的觀點。我國學者對此的定義為:金融創新是指金融內部通過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創造性變革所創造或引進的新事物。我個人認為加五個字更好,即:金融家的活動,是金融內部通過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創造性變革所創造或引進的新事物。這一表述強調了金融創新的主體是金融家,他們是金融活動的策劃者、發起者和維護者。同時,這一表述指明金融創新是“一種活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根據這一表述,金融創新大致可歸為三類:

(1)金融制度創新;(2)金融業務創新;(3)金融組織創新。

從思維層次上看,“創新”有三層涵義:(1)原創性思想的躍進,如第一份期權合約的產生;(2)整合性將已有觀念的重新理解和運用,如期貨合約的產生;(3)組合性創性,如蝶式期權的產生。

從創新理論來看,流派繁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技術推進理論;(2)貨幣促成理論;(3)財富增長理論;(4)約束誘導理論;(5)制度改革理論;(6)規避管制理論;(7)交易成本理論。

從這些理論本生的產生和發展來看,各種理論確實能說明一定時間和空間跨度金融金融創新背后的生成機理,但都偏重于某個側面。事實上,每一種創新都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且在不同的時空各種因素的所起作用又有差異,這一點我們從金融發展歷史的角度可以看得很清楚。

二.金融創新的機理分析的歷史考察

金融創新的宏觀分析

1.60年代的避管性創新

創新時間

創新內

創新目的

創新者

50年代末

外幣掉期

轉嫁風險

國際銀行機構

1958年

歐洲債券

突破管制

國際銀行機構

1959年

歐洲美元

突破管制

國際銀行機構

60年代初

銀團貸款

分散風險

國際銀行機構

出口信用

轉嫁風險

國際銀行機構

平行貸款

突破管制

國際銀行機構

可轉換債券

轉嫁風險

美國

自動轉帳

突破管制

英國

1960年

可贖回債券

增強流動性

英國

1961年

可轉讓存款單

增強流動性

英國

1961年

負債管理

創造信用

英國

60年代末

混合帳戶

突破管制

英國

60年代末

出售應收帳款

轉嫁風險

英國

60年代末

復費廷

轉嫁風險

國際銀行機構

創造風險

2.70年代轉嫁風險的創新

創新時間

創新內容

創新目的

創新者  1970年

浮動利率票據(FRN)   轉嫁利率風險

國際銀行機構

特別提款權(SDR)   創造信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聯邦住宅抵押貸款

信用風險轉嫁

美國 1971年   證券交易商自動報價系統 新技術運用

美國 1972年

外匯期貨

轉嫁匯率風險

美國

可轉讓支付帳戶命令(NOW)  突破管制

美國

貨幣市場互助基金(MMMF)   突破管制

美國 1973年  外匯遠期

&

nbsp; 轉嫁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 國際銀行機構 1974年  浮動利率債券

轉嫁利率風險

美國 70年代中期 與物價指數掛鉤之公債   轉嫁通脹風險

美國 1975年

利率期貨

轉嫁利率風險

美國 1978年  貨幣市場存款帳戶(MMDA)  突破管制

美國

自動轉帳服務(ATS)

突破管制

美國 70年代  全球性資產負債管理

防范經營風險

國際銀行機構

資本適宜度管理

防范經營風險

美國

3.80年代防范風險

創新時間

創新內容

創新目的

創新者 1980年

債務保證債券

防范信用風險

瑞士

貨幣互換

防范匯率風險

美國 1981年

零息債券

轉嫁利率風險

美國

雙重貨幣債券

防范匯率風險

國際銀行機構

利率互換

防范利率風險

美國

票據發行便利

創造信用

美國

轉嫁利率風險

1982年

期權交易

防范市場風險

美國

期指期貨

防范市場風險

美國 1982年

可調利率優先股

防范市場風險

美國 1983年

動產抵押債券

防范信用風險

美國 1984年

遠期利率協議

轉嫁利率風險

美國

歐洲美元期貨期權

轉嫁利率風險

美國 1985年

汽車貸款證券化

創造風險

美國

防范流動性風險

可變期限債券

創造信用

美國

保證無損債券

減少風險

美國 1986年

參與抵押債券

分散風險

美國

4.90年代的各種創新并舉,客觀上放大了風險

進入90年代以后,世界經濟發展的區域化、集團化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全球一體化、證券化趨勢增強,國際債券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發展迅猛,新技術廣泛使用,金融市場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金融創新的宏觀生成機理來看,金融創新都是與經濟發展階段和金融環境密切聯系在一起的。60年代各國對金融實行嚴格管制;70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技術進步并在金融行業迅速推廣,金融當局開始放松管制。在進入中后起期以后,西方國家普遍出現“滯脹”幾隨之而來的高利率;同時,“石油危機”造成全球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形成金融“脫媒”現象,風險加劇;80年代后,各國普遍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增強,出現了利率自由化、金融機構自由化、金融市場自由化、外匯交易自由化。

金融創新的微觀分析

從微觀角度來看,金融創新是金融家的活動,每一個金融創新都是創新主體的內在動因和外在動因的一種體現。從內因上,創新主體有“獲利性”需求,因而會產生“獲利性創新”;在逐利本性下,又會產生“避管性”創新;由于金融行業的高風險性,會誘發“避險性創新”;從外因上,由于經濟發展與市場的變化,金融主體內部競爭加劇,會誘發“擴源性創新”。

三.中國金融創新的現狀

我國的金融創新經過20年的發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組織制度上的創新

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銀行體制,形成了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和十多家股份制銀行為主體的存款貨幣銀行體系,現在城市信用社改成城市商業銀行。建立了多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保險機構,放寬了外資銀行分支機構和保險也市場進入條件,初步建立了外匯市場,加快了開放步伐。

2.管理制度的創新

篇(7)

關鍵詞:最適貨幣區域理論;芒德爾—弗萊明模型;固定匯率;財政政策

199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對不同匯率制度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對最適貨幣區域的分析” 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A·芒德爾(1932-)。芒德爾最重要的學術貢獻大都完成于60年代:1961年的《最適貨幣區域理論》、1962年的《適當運用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實現內外均衡》、1963年的《資本流動與固定和浮動匯率下的穩定政策》等。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的兩部專著《國際經濟學》和《貨幣理論》出版,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經濟思想。30多年來,芒德爾在理論上對國際金融學說、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理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對國際經濟學和世界經濟的運行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全球金融一體化迅猛發展的今天,特別是在亞洲走出金融危機開始復蘇的時候,將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殊榮授予芒德爾,其意義耐人尋味。

開放經濟條件下,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的我國匯率制度安排及財政貨幣政策選擇問題也一直是經濟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芒德爾的學術思想或許能為我們政策選擇提供一個理論視角。

一、 轉型期人民幣固定匯率制度安排思考:

從最適貨幣區域理論說起

(一) 最適貨幣區域理論簡介

1. 芒德爾的最適貨幣區域理論

“最適貨幣區域”分析理論是芒德爾走向諾貝爾獎臺的關鍵。該理論是在圍繞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爭論中發展起來的。50年代,西方學者對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的爭論進入白熱化階段:以金德爾伯格為代表的學者推崇固定匯率,而以弗里德曼為首的學者鼓吹浮動匯率。一般認為,無論是固定匯率制還是浮動匯率制,各自均有其利益與成本,并且這兩種匯率制度的利益與成本均依賴于經濟社會的各種條件。芒德爾于1961年發表的《最適貨幣區域理論》論文,通過重新系統地闡述不同匯率制度下的優劣點問題而進一步提出,如果通過適當的方式將世界劃分為若干個貨幣區,各區域內實行共同的貨幣或固定匯率制,不同區域之間實行浮動匯率制,那么就可以兼顧兩種匯率制度的優點而克服兩種匯率制度的弱點,這就是芒德爾最早提出的“最適貨幣區域”思想。最適貨幣區域理論是關于匯率機制和貨幣一體化的理論,旨在說明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某一區域(若干國家或地區)實行固定匯率和貨幣同盟或貨幣一體化是最佳的。

芒德爾提出用生產要素的高度流動性作為確定最適貨幣區域的標準。他定義的“最適貨幣區域”是:相互之間的移民傾向很高,足以保證當其中一個地區面臨不對稱沖擊時仍能實現充分就業的幾個地區形成的區域。芒德爾認為,一個國家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發生了需求轉移。假定有A、B兩個區域,原來對B地產品的需求現在轉向對A地產品的需求,這樣就有可能形成B地的失業率上升而A地的通貨膨脹壓力增加。若A產品的生產者正巧是A國,B產品的生產者正巧是B國,則B國貨幣匯率的下跌將有助于減輕B國的失業,A國貨幣匯率的上升有助于降低A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但若A、B是同一國家內的兩個區域,它們使用同一種貨幣,則匯率的任何變動都無助于同時解決A區的通脹和B區的失業,貨幣當局于是陷入一個進退兩難的怪圈:如果他們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貨幣貶值)直接處理B地的失業,那么,就會進一步惡化A地的通貨膨脹;反過來說,如果他們通過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貨幣升值)努力解決A地的通貨膨脹,他們就要冒進一步惡化B地失業問題的風險──被用來改善一個地區形勢的貨幣政策會使另一地區的問題更加惡化,除非這兩個區域使用各自的區域貨幣。芒德爾指出:浮動匯率只能解決兩個不同通貨區之間的需求轉移問題,而不能解決同一通貨區內不同地區之間的需求轉移問題;同一貨幣區不同地區之間的需求轉移只能通過生產要素的流動來解決。在芒德爾的分析中關鍵是統一貨幣區內的勞動流動程度。如前述,如果勞動力是充分流動的,那么我們將會發現B地失業工人會向A地遷移,這種勞動力的流動也許通過抑止A地工資上升甚至可能降低工資水平來緩和A地的通貨膨脹壓力,從而可同時緩解A地通脹和B地失業。因此,他認為:若要在幾個國家之間保持固定匯率并保持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必須要有一個調節需求轉移和國際收支的機制,這個機制只能是生產要素的高度流動。

2. 經典最適貨幣區域理論的確立

芒德爾邏輯性地把最適貨幣區的特征概括為“勞動力遷移的偏好足以確保充分就業”。其后,麥金農(1963年)和凱南(1969年)又對最適貨幣區域理論作了發展研究:

(1)1963年,羅納德·麥金農指出,應當用經濟高度開放作為最適貨幣區的一個標準。他認為一個經濟高度開放的小國難以采用浮動匯率的兩條理由是:首先,由于經濟高度開放,市場匯率稍有波動,就會引起國內物價劇烈波動;其次,在一個進口占消費很大比重且高度開放的小國中,匯率波動對居民實際收入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致存在于封閉經濟中的貨幣幻覺會消失,由此,匯率變動在糾正對外收支失衡方面失去作用。

(2)彼得·凱南在1969年提出以低程度產品多樣化作為確定一個最適貨幣區的標準。凱南的建議同芒德爾一樣,也是建立在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觀經濟的需求波動這一假設上的。他認為:一個產品相當多樣化的國家,出口也將是多樣化的。在固定匯率下,某一種出口商品的需求下跌了,由于它在整個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而對國內就業影響也不會很大。相反,如果外國對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曲線下降了,低程度產品多樣化(因而出口產品種類也是不多的)的國家,勢必要更大幅度地變動匯率,才能維持原來的就業水平。由于出口的多樣化,外部動蕩對內部經濟的影響經過平均化后變小了,出口收益可以相當穩定。因此,產品多樣化國家可以容忍固定匯率的后果,而產品非多樣化的國家難以容忍固定匯率的后果,它們應當是一個采用靈活匯率的獨立(最適度)的貨幣區。

一般認為,上述三位學者的思想構成了經典最適貨幣區域理論框架,盡管70年代后,關于最適貨幣區標準問題在西方學者之間一直沒有停止研究和爭論,諸如國際金融高度一體化標準、政府政策一體化標準、通貨膨脹率相似標準等。

(二)開放經濟下轉型期人民幣固定匯率選擇分析

1. 各家最適貨幣區域理論對構成統一貨幣區的條件眾說紛紜。這些討論多圍繞執行固定匯率的宏觀成本,其中較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各國必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放棄宏觀經濟政策的獨立性,從而往往不能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調節措施。盡管如此,但對進入貨幣區所帶來的微觀效率常認為是不言而喻的:最佳貨幣區的形成能消除匯率波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有效地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生產專業化發展,加速商品和資本的流動;最佳貨幣區的主要運行機制,有利于成員國保持物價水平的穩定;最佳貨幣區的建立還有利于實現國際收支平衡,降低國際貿易中貨幣兌換的交易成本。正是這種不言而喻的微觀效率是選擇人民幣固定匯率的主要理由,盡管按IMF的正式分類,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從1994年1月起,人民幣匯率始終處于8.26—8.70范圍內定住美元,可以認為其實質上采用的是某種較寬松的定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政策(馮用富,1999)。

如前所述,固定匯率的好處主要在于可減少由于匯率變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所代表的風險對國際貿易和投資是有害的。在發達國家,這種風險可以通過遠期外匯市場基本規避,所帶來的僅是增加交易成本的問題。而在中國及類似的許多欠發達國家,由于金融活動深度不夠,利率遠未市場化,遠期外匯市場在一定時期內不可能形成,一旦發生匯率不能預期的大幅波動,其所帶來的風險對所有國際間的經濟交往的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

2. 當今世界,對應三大區域經濟集團: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洲經濟區,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均形成了自己的區域貨幣體系,似乎亞洲地區仍然是一盤散沙。但我們可以承認一個事實上松散的“亞洲美元區”的存在。與中國相類似的理由,盡管名義上的匯率制度安排各不相同,亞洲各國(地區)包括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泰國等均或多或少地采取了定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政策。這些國家(地區)與美國的雙邊匯率變動的標準差,甚至還小于歐元區內各貨幣間的標準差(1991年1月-1994年12月)。用經典最適貨幣區域理論考慮,也可發現這些國家確實已具備構成統一貨幣區的一些基本條件。比如有類似的通脹率,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各國或地區在1982-1996年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為5.8,標準差為3.67,而歐元區為6.1和4.11(鄭輝,1999);再則,亞洲九國或地區均采取外向型的經濟政策,均可視作開放小國或地區(除中國大陸人口基數偏大),采用固定匯率按麥金農的看法也是合意的。

3. 經過20余年的改革開放,無論是用商品和勞務的流動規模還是用資金的流動規模來衡量,中國經濟的外向態勢已經形成,對外貿易占GDP的比例越來越大,對外經濟的依存度也越來越高,生產要素流動性加強、產品出口多樣化必將是個趨勢,采用固定匯率無論是按麥金農的“經濟高度開放”標準,彼得·凱南的“產品多樣化”標準,還是按芒德爾的“生產要素高度流動性”標準來分析都有其合理性。

4. 如果說轉型期我國金融活動深度不夠,宏觀經濟預期的不確定性表明現時固定匯率制度安排的必要性,那么,芒德爾、麥金農或凱南的論述或多或少能為這種制度安排提供些可能性分析的框架和理論上的支托。

二、固定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作用大于貨幣政策:芒德爾—弗萊明模型的結論

1. 芒德爾在1963年發表的《資本流動與固定和浮動匯率下的穩定政策》一文及其他文章中,論述了開放經濟中貨幣與財政政策的短期效應問題。他得出的結論是,在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的作用大于財政政策,而在固定匯率下,財政政策的作用大于貨幣政策。另一位多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擔任研究部主任的經濟學家馬庫斯·弗萊明(Marcus Fleming)也對這一問題作出了類似分析。因此,這種分析稱為芒德爾—弗萊明模型(當然,就分析的廣度與深度而言,芒德爾的貢獻要大于弗萊明)。芒德爾—弗萊明模型(開放經濟中宏觀穩定政策理論)奠定了芒德爾在國際宏觀經濟學領域的地位。

芒德爾把對外貿易與資本流動引入IS—LM模型(IS—LM模型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提出的,用于分析封閉經濟中國民收入與利率的決定,并說明貨幣與財政政策的效應)。芒德爾的分析說明了穩定政策的效果與國際資本的流動程度密切相關。特別是證明了匯率制度的極端重要性:在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有力而財政政策無力;在固定匯率下,情況正好相反。芒德爾—弗萊明模型的結論也可以概括為:在固定匯率和資本完全流動的情況下,一國無法實行獨立的貨幣政策,或者說單獨的貨幣政策基本是無效的。

貨幣政策的傳遞機制是通過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活動(在金融市場上買賣政府有價證券)影響貨幣量,貨幣量影響利率,利率影響總需求和國民生產總值。在資本完全流動的條件下,國外與國內利率是完全一致的。(1)在固定匯率下,中央銀行必須在貨幣市場上進行干預,以滿足公眾對這一匯率的外匯需求。這樣,中央銀行就要根據對本國貨幣的需求來調節貨幣量,而無法按貨幣政策的要求控制貨幣量。這樣,利率與匯率總維持不變,貨幣政策無法發生作用。但由于利率不變,財政政策沒有利率上升引起私人支出減少的擠出效應,所以財政政策的效果最大。當一國面臨國際金融和貨幣因素的沖擊時,固定匯率是合意的。因為在固定匯率下,國際資本的套利活動可以自發化解貨幣因素的外部沖擊,并使財政政策糾正經濟失衡效果達到最佳。(2)在浮動匯率下,匯率由市場供求力量決定,中央銀行不進行干預。這時財政政策就無用了,因為政府支出增加(擴張性財政政策)使貨幣需求增加,利率上升。當國內利率上升到高于國外利率時,資本流入,這就使匯率上升,從而凈出口的減少抵消了政府支出的增加,總需求仍然不變。但在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成為影響經濟活動的有力工具。因為貨幣量增加(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了國內利率,這不僅使國內總需求增加,而且會引起資本流出,使匯率下降,這又通過增加凈出口而進一步擴大總需求,擴張性貨幣政策見效。

2. 金融全球化是世紀之交全球金融格局演進的主流趨勢。1999年11月15日,中美簽署了中國加入WTO的雙邊協議,從而中國入世的最大障礙業已排除,中國經濟已全面融入全球經濟之中。芒德爾—弗萊明模型作為開放經濟中宏觀穩定政策理論,理當可成為我們當前及今后宏觀經濟穩定政策制定的理論依據之一。

為了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一直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導(從1998年5月增發1000億國債算起),對于擴張性貨幣政策的無效或收效甚微(例如從1996年5月的多次利率下調),理論界從多方面進行了論證。盡管我們目前利率市場化仍在探索研究之中,資本的完全流動也尚需時日,無法因果性地套用芒德爾—弗萊明模型將固定匯率與當前積極財政政策聯系起來,但至少這一開放經濟中宏觀經濟穩定政策理論模型能為我們分析相關政策問題擴大了理論思考空間。

最后要說明的是,任何學術理論(模型)的成立都有一系列嚴格的假設前提,所以對政策實踐的意義都僅是指導性的。更何況,芒德爾的理論是以發達國家經濟為背景,不可能為解決我國的現實問題提供直接的答案。這就要求理論與實際工作者從中國的現實出發,發展適于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開放經濟理論,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正是我們了解芒德爾理論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

參考資料:

〔1〕馮用富. 我國不宜選擇浮動匯率制?N?. 經濟學消息報,1999-12-31(2).

〔2〕鄭 輝. 有關人民幣匯率安排?J?. 上海經濟研究,1999,(11).

〔3〕姜波克. 國際金融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美)彼得·林德特,查爾斯·金德爾伯格. 國際經濟學?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5〕Mundell,R.A.,1961.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

〔6〕Mundell,R.A.,1962.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ability?J?.IMF Staff Papers 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8色在线 | 日韩|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请 | 国产真实老熟女无套内射| 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女性裸体啪啪无遮挡动态图| 日本无遮挡边做边爱边摸|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一| 国产97色在线 | 亚洲|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少妇熟女猛男| 人人妻人人藻人人爽欧美一区|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亚洲av日韩av无码av|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网精品| 国外av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av|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内射干少妇亚洲69xxx|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本草| 亚洲蜜桃v妇女| 中文人妻av高清一区二区| 人妻尝试又大又粗久久| xx性欧美肥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电影| 亚洲av色先锋资源电影网站| 国产亚洲av电影院| 日韩欧美激情兽交| 免费看男女做羞羞的事网站|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久熟女老人| 秋霞鲁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人成无码人妻|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jk制服|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九九 | 毛片在线播放a|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