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環境設計教育

環境設計教育精品(七篇)

時間:2022-09-29 19:17: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設計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環境設計教育

篇(1)

關鍵詞:地域;文化傳承;環境設計教育

環境設計所關注的是人類生活設施和空間環境的藝術設計。20世紀80年代以前這一學科被稱為室內藝術設計,主要是指建筑物內部的陳設、布置和裝修,以塑造一個美觀且適宜人居住、生活、工作的空間為目的,隨著學科的發展,其概念已不能適應發展的實際需要,因為設計領域已不再局限于室內空間,而是已擴大到室外空間的整體設計、大型的單元環境設計、一個地區或城市環境的整體設計等多方面內容。

一、環境設計教育及現狀

環境設計,從90年大建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起,在中國發展了二十余年。2012年更名為“環境設計”。作為大學設計學科的重要專業之一,它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其內涵和外延被不斷地重新定義。它見證了中國過去六十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環境的巨大變化,得益于國人不斷提高的對生產和生活環境質量水平的要求。今天,中國有一千余所大專院校開設了藝術設計類課程,其中環境設計已成為藝術設計教學中舉足輕重的專業。隨著社會和時代的加速變革,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對環境設計的人才需求不僅體現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有更高的期待。近年來,隨著學科發展的深化,環境設計也面臨如何界定本專業的創新發展特色、如何更新知識體系、跟上時展的需求。針對這一新的命題,全國各高校相關專業也正在進行的不同途徑的探討和嘗試。

二、創建基于地域文化傳承的環藝設計教育的必要性

1.地域文化是環境設計教育發展的基石

具有濃厚色彩的地域文化對大多數群體都有著非同一般的吸引力,特定的地域文化可以滿足特定的地區人們的藝術設計方面的文化需求和感情需求。在世界現代設計教育發展史中,德國在戰后由蕭條衰敗的經濟走向復蘇就是因為藝術設計教育在這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一批有實業精神的藝術家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形成了“烏爾姆哲學”,拯救了德國經濟同時也促進了德國的總體設計水平。再如日本曾一度抄襲西方,但在發掘到本民族特色文化之后,設計家們立刻創作了屬于本民族的設計品牌,在藝術設計的教育中也采用“雙軌制”和“和魂洋才”的設計主張,形成屬于自己民族的藝術創造特色,也體現出東方文化的濃濃韻味。

2.地域文化豐富了環境設計教育的課程資源

地域文化不但是環境設計的創意源泉,也是環境設計專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當地域文化傳承融入環境設計教學中時,使環藝設計教育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可以更加激發出學生和老師的學習熱情和藝術創作的激情。同時也為教學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有濃厚地域色彩的地區進行實地調研或者學習,通過藝術的媒介將地域文化進行解讀、分析和傳播,是地域文化具有生命力,也賦予環境創造更大張力與活力。地域文化從一定程度而言是地域的代言人和信仰方向,既豐富多彩又獨一無二,是環境設計專業中珍貴的課程資源。

3.地域文化特色教學體系對創新人才培養的作用

近年來國家明確提出“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創新產業發展目標和要求,創新是藝術設計的生命,而地域文化的傳承又是孕育創新的搖籃,因此,利用地域文化的傳承、地方文化資源的創造創新逐漸成為創新創業的主要途徑,并通過這個途徑的創新創業團隊和產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當下各個地區都在積極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和文化影響力,在地區與地區的競爭中力爭上游。與此同時,高校也肩負這環藝設計創新人才的培養重任。此外,創建地域文化傳承的環藝設計教育體系更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使學生直面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變遷,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熱愛和掌握力,也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和民族榮譽感與自豪感。

三、創建基于地域文化傳承的環藝設計教育策略

1.開設地域特色課程

要創建基于地域文化傳承的環藝設計教學體系,不同地域應當開設不同的地域文化課程,利用當地的地域文化資源,中國五千年文化和各個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有各自特色的地域文化。例如四川美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建立了“地域文化與環境設計工作室”,專設與山地城市環境設計相關的特色課程,培養具有山地環境設計經驗的環境設計精英人才。此外,北方輝煌的宮廷建筑、南方溫婉的小橋流水,豫劇、川劇各有不同又各自大放異彩。通過實地考察感受各地淳樸民風,到地域最濃重的地方采風,將藝術創作融入地域文化,也將地域文化進行再傳承再創造。

2.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藝術設計和創新的基礎是文化和人文素養,一個設計師的文化底蘊越為深厚,他所設計出來的藝術作品的文化底蘊也就更加深厚,能夠得到更多人的欣賞。因此,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基礎也是環藝設計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創建基于地域文化傳承的環藝設計教育體系也應設置更多的地域文化課程和人文課程,可以邀請一些具備地域文化知識的老師開設專門的文化課程,通過對地域文化歷史背景的認識,能夠使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識更為立體,從而把地域文化融入設計時也更加的得心應手。

四、結語

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富有地域文化的藝術更具有生命力,通過創建基于地域文化傳承的環藝設計教學體系,激活學生和設計師們對地域文化和對設計創作的熱情,最后將對地域文化的熱愛與向往通過環藝創作作品表達出來,不但滿足的市場的需求,更多的是造就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影響力和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周瑋.地域文化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傳承與思考[J].藝海,2016,12:117-118.

[2]尹麗.基于傳承地域文化的環境設計教育[J].美術教育研究,2017,03:112-113.

[3]廖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藝術設計教學探究——以河南地域文化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2,15:132-133.

[4]石鈞,趙曉彥.對高校創建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1:84-87.

[5]鞏妍斐.優秀文化歷史傳承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復興[J].美術教育研究,2016,17:108-109.

篇(2)

關鍵詞:傳統建筑藝術;環境藝術設計;設計藝術教學

建筑裝飾是我國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筑技術和民族文化的完美結合,是建筑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傳統建筑裝飾以雕刻、書法、圖案、紋樣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作為載體,表達建筑文化、展現建筑風格。因此,傳統建筑裝飾藝術在當代仍有積極的實用意義,是中國現代環境設計的源泉和根基。

一、傳統建筑裝飾藝術分析

1.建筑色彩

中國古代建筑在使用對象上分為兩類:民居建筑和皇家建筑。這兩種建筑在色彩上截然不同,民居建筑大多和當地環境和諧統一,色彩趨于清新自然、古樸雅致。如湘西的吊腳樓,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依山建造,順著山勢蜿蜒起伏,猶如一個個精靈隱藏于青山綠水中,建筑色彩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耐人尋味。又如徽州古建筑,運用黑白色調,白墻灰瓦,在蔥翠竹林的掩映下,清秀雅致,猶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卷。這些傳統民居建筑在色彩上表達了古人追求淡雅質樸的精神風貌。而在皇家建筑中,裝飾色彩追求金碧輝煌、耀眼奪目的效果,多用青、紅、黃等純度高、冷暖色對比鮮明的色塊,搭配漢白玉臺基,展示出皇家的威嚴與氣派。在現代設計中,傳統裝飾色彩被廣泛地運用到環境設計的各個領域,如在中式餐廳的室內設計中,設計者多選用紅、綠、金、黃等傳統建筑裝飾色彩的代表顏色,在現代設計的空間中表達民族風韻。又如,著名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以“中國紅”引起國人的情感共鳴,中國館的大紅斗拱也被賦予了特殊的設計意義。

2.建筑紋樣

傳統建筑裝飾題材豐富、形式多樣,裝飾紋樣多出現在梁柱、門窗、檐口及柱礎等建筑部件上,內容多為人物、山水、花卉、動物、神話傳說等。傳統建筑裝飾在形式上豐富了建筑的單調感,賦予了建筑特定的象征寓意,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趨吉避兇、追求福壽安康的美好意愿,是精神文化的具體表現。時代在前進,但人們對幸福和美好意愿的追求不會改變,傳統建筑紋樣所包含的藝術文化同樣適用于現代設計,如植物紋、幾何紋、冰裂紋等紋樣也被廣泛應用在現代建筑與景觀設計中,展現了傳統文化的精神。

3.建筑雕刻

傳統建筑雕刻是用建筑中的木材、磚石等材料,通過不同的雕刻題材裝飾,表現建筑的古樸靈秀和華麗富貴,是傳統建筑階級性和藝術性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在現代設計中,很多室內空間和園林景觀都廣泛采用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筑紋樣雕刻裝飾,如園林景觀中的廊道倚欄,室內空間中的隔斷屏風等建筑部件,結合現代裝飾材料,重構傳統雕刻裝飾元素,用現代手法進行再創作,傳承并發展了傳統建筑雕刻裝飾藝術。

二、新形勢下對環境設計教育的新挑戰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環境設計有了新的要求。傳統建筑裝飾在現代建筑中仍散發著璀璨的光芒,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思想和表現形式是設計靈感的活水之源。現代設計教育要充分意識到個性和精神需求在現代設計中的地位,繼承并創造性地將傳統建筑裝飾藝術融入環境設計教育教學,把握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傳統藝術通過教學環節更好地內化到學生心里,培養具有傳統藝術涵養和責任感的設計人才,使現代設計擁有更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促進設計教育的發展。現代環境設計離不開傳統藝術的熏陶與感染,但對傳統建筑裝飾藝術元素的運用應該是多角度、多層次地挖掘其表層下的文化內涵。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首先,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其次,針對傳統藝術符號的形態和意境進行理論分析與傳授,引導重學生運用現代設計觀念和方法感知、解讀、重構傳統建筑裝飾藝術的符號;還可以搭建實踐平臺,構建現代環境設計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踐創作中領會和掌握其精髓,同時帶領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民俗民情、民間工藝,對傳統建筑進行調查、搜集、研究、體驗,在實際情景中解讀傳統藝術;最后,在專業核心課程和畢業創作等綜合實踐中以傳統建筑裝飾藝術元素為主題進行創新設計,推動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方法把傳統建筑裝飾藝術的傳承、融合、創新貫穿于現代環境設計教學過程,實現傳統藝術元素與現代環境設計的有機結合。結語傳統裝飾藝術和現代設計并不矛盾,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是一個發展的過程,無論何種藝術形式,都應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融入新的符合時代精神的內容。建筑的全球化和設計的現代化對環境設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在新的建筑技術與設計理念的沖擊下,更應該理性地對待傳統建筑的色彩、紋樣、雕刻等裝飾元素,將其內化到自己的創作思維中,表現在設計作品里,傳承并發展傳統建筑裝飾藝術,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李曉檬,吳巍.中國傳統建筑裝飾藝術的文化傳承.中外建筑,2013(2).

篇(3)

關鍵詞:大學校園;環境設計;空間環境;教育功能;文化

中圖分類號:TU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2)05—0017—04

收稿日期:2012—08—14

基金項目:西南石油大學青年科研創新團隊研究項目“社會主義文化建設”(2012XJRT001);西南石油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專項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的環境及社會機制研究”(2012RW015)

作者簡介:張華春(1980—),男,湖南溆浦人,西南石油大學政治學院講師,西南財經大學博士生,主要從事哲學和理論研究。

大學校園是教育的重要微觀環境,是教育主體學習、生活、工作的重要場所。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場所,它是一個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更是培養人才的基地。校園環境設計是指針對校園格調的特色性和環境氛圍的文化性,通過校園建筑、景觀等具體形式、造型、色彩、質感、線條、符號和圖案等表達思想,傳達豐富的文化內涵的設計。與一般的環境設計不同,大學校園環境的設計在于“通過校園環境藝術的創設,以達到感染人、影響人、教育人的目的”。

一、大學校園環境設計塑造教育空間環境

1.教育空間環境的布局

教育空間環境的布局,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是對整個校園環境在教育表達上的把握與分配,這里包括整個建筑體的思想內涵指向。從狹義上看,是指建筑之外連接各建筑之間、為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條件的空間環境布局。狹義的教育空間環境在設計實踐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教育自然地景的設計和教育人文景物的設計。無論是哪種類型,都應該遵守教育空間環境布局時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原則。首先,教育空間環境布局的整體性原則是指在設計時應該圍繞一個統一的思想進行,所有的空間環境布局都應該體現這一點,由此使置身其中的學子們能夠強烈感受到其思想內涵。其次,還應考慮空間的連續性,教育的精神內涵在空間環境的布局上應該是連貫的,不可能單獨存在一種其他的教育精神,也不可能在整個校園里只有一個地方(如教室)體現教育精神內涵,應該在校園的其他空間環境中延續這種教育精神內涵,可以是一個秩序井然又安全溫馨的學生宿舍、一個充滿奮斗精神的中心廣場,甚至是一條寬敞、潔凈的步行道、一湖清澈幽靜促人冥思的湖水。

2.教育自然地景的設計

教育自然地景是大學進行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自然地景是在校園環境原有自然地貌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對校園環境進行的設計。它包括校園綠化、水體、長廊、庭院、廣場甚至是一塊石頭、一座小山丘等地景的布局。教育自然地景的設計首先應該尊重自然,將其通過校園自然地景物化出來,成為一本無言的教科書,使學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自覺自愿地愛護環境、保護自然。其次,在布局時要堅持“以人為本”,而這里的“人”指的是環境的使用者——教育主體。試想一個忽視人文需求,脫離教育主體文化立場的空間環境,如何發揮促進教育主體與環境、教育主體之間良好互動和愉快交流的作用?一個充分考慮使用者需求的環境,才能給予使用者以充分的被尊重感,從而感受并接受環境蘊含的深厚內涵。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同時也是環境認識的主體,因此教育自然地景設計必須考慮其個性成長需求,使教育自然地景與學生產生良好互動,將教育信息自然地傳達給學生。

3.教育人文景物的建造

“校園人文精神是一種內在的價值觀與精神取向,是校園環境的內涵、品質與特色,決定著校園環境的功能、形式、內容和發展。校園人文是校園環境中最具盛名力、最具感染力、最能打動人心的內質,是校園環境得以發揮其熏陶、凝聚作用的根本原因。”[1](P94)大學校園人文景觀本身就是開展教育的重要環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重點打造:

篇(4)

關鍵詞:信息時代;環境設計;教學;改革

在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下,環境設計教學也在加速轉型升級。圍繞信息技術加速產業延伸,將現代藝術設計納入生態環境建設之中,能夠實現現代設計和環境理念的相互結合,以一種多元化、多形式的教育模式,加速環境設計的教學實踐,培養多元化藝術設計人才。

一、環境設計教學改革的實施價值

環境設計指的是建筑室內外的空間環境,是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整合設計的一門實用藝術。環境設計所涉及的學科較為廣泛,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劃學、人類工程學、環境心理學等學科,同時借助于一定的組織形式和圍合手段,達到對空間界面的設計化處理。進入21世紀,互聯網信息技術加速發展,環境設計教學改革沿著更加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在推動“課上教學和課外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信息教學能夠引導學生融入課外實踐,培養出熟悉理論知識又兼具實踐操作方法的環境設計人才,借助于多媒體信息技術,充分挖掘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的精華和內涵。深入鉆研提升藝術教育的教學方法,將設計類課程的新思維和新方法納入教學實踐,使學生處于個性化、多維度、開放性的教學模式之中,通過一系列的教育舉措,促進本科環境設計專業的顯著提升。借助于教育技術理論的不斷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藝術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育效率,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加強教學改革。一方面,教師要在教育過程中,建立“以人為本”的主導作用,及時把握教學進程,調整教育方向,確保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設計技能。而另一方面,有針對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凸顯主觀學習性能,激發學生的有效學習動機,切實幫助學生樹立學習動機,培育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更好地融入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背景。

二、環境設計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時展背景下,環境設計教學改革要尋求新的發展路徑,積極挖掘新的藝術形態,從多個方面加速對環境設計教學的深化改革。但是,在推動環境設計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一)教學方式存在滯后。環境設計在我國的發展歷程較短,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環境設計教學存在一定的劣勢。一些環境設計教學工作者較多地借鑒了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但未結合中國文化的基礎特點,實施相應的教育引導。然而,過于“西化”的教學思想導致學生丟棄了傳統文化的實施特點,無法達到對文化體系的全面延伸,大大脫離了市場對于環境設計人才的實際需求,導致環境設計教學的基礎不夠穩固,明顯脫離了市場經濟的各項需求。(二)教學理念不夠先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工匠精神”表現為一種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與時俱進、刻苦鉆研的工作精神,通過推動工匠精神的培養,滿足受眾更高層次的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但是,常規的環境設計教學往往難以達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教師進行精細化、針對性的教育培養。但是這種教學理念的缺失很難在一時半刻被改變,導致環境設計人才的塑造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三)實踐培養存在欠缺。環境設計教學不同于其他教育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對于書本的知識理論較為關注,但是對環境設計人才的實踐意識培育不足。尤其是在構建綜合性人才的教育培養中,環境設計基礎理論教學和實踐的融合不足,課程體系的建立缺乏實效性。(四)自主學習性能不足。對于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動性、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較為重要。但是從整體上看,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設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設計教學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不夠關注,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切實結合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背景,難以實現對環境設計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三、信息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環境設計教學改革

(一)設立教學目標,加強綜合能力培養。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形式多樣的媒體終端為客戶提供豐富的教育信息和開放的娛樂服務。借助新媒體的發展,教師的教學方式、教育理念在得到有效提升,教學改革的各項舉措被落實,繼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環境設計綜合能力。首先,教師要結合環境設計教育的發展趨勢,探究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趨勢,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課程。一方面,教師除了要面向學生講述理論知識,還要開辟實踐教育的各項渠道,深度挖掘課本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挖掘環境設計與市場的密切聯系,培養綜合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將提升環境設計人才的發展質量設定總體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更好地應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推動本專業教育的教學改革。其次,教師要為學生綜合各項教育資源,利用互聯網開放的信息視域,把遠程教育、在線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教育模式融入日常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力和想象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要將社會、文化、經濟、科技等教育因素納入人才設計之中,改變單純的課堂教學,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構建良好的環境設計教育課堂。(二)推進個性教學,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在培養優秀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個性化的教育模式,堅持“因材施教”的發展原則,充分借助政策的有效引導,積極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和環境教育的相互融合。第一,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教育帶來的發展成果,吸引最優質的企業進入學校,用企業化、職業化的教育標準來要求學生,本著“以人為本”“個性教育”的教學模式來培養設計工匠。第二,教師要進一步調整教學模式,利用“騰訊云視頻”“網絡課堂”等多種教學方式,實施小班化教學。實施特色人才培養,結合不同的專業方向,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長和愛好,借助個性化的而教育模式,調整教學策略,挖掘學生的無限可能。第三,打破環境設計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結合在線教學等方式,在學校內部建設“創新型實驗室”,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同時,針對即將畢業的環藝學生,選擇建立其他類型的培養載體。例如,設置“設計大師工作室”“名師教學班”等方式,和當地優質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邀請工匠團隊對學生給予積極的引導,進一步提高環境設計教學的改革成效。(三)提升教師隊伍,培育強大師資隊伍。結合環境設計教學的發展屬性,教師不僅僅要改變對學生的培育方式,還要看到教師身上存在的不足之處,結合自身進行業務提升。要通過建立一支完善的教師隊伍,重新審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可以提升的地方,鼓勵在職教師利用本身的職業技能,帶來環境設計學生投身日常實踐,在具體的教學中領悟更加深層次的教育方法。通過建設一支雙師型師資隊伍,將教師融入實際的環境設計工作之中,使教師既能夠肩負理論教育的職能,也能夠具備實踐教學的價值引導,確保環境設計教育更具實踐性。除此之外,為了提升雙師型師資隊伍的綜合水平,教師要在原有的教育水平上,盡可能引進企業或專業行業人員,采用專職和兼職的方式。創新教育舉措,鼓勵本專業優秀的學生帶項目回校參與教學,壯大環境設計隊伍,構建更加專業的教學課程,在取長補短的教育融合之下,將所學實際納入實踐教學之中。(四)提高自主性能,實現“設技并重”。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主性能,環境設計專業教師要加強藝術和科技的相互結合,從教學理念、課程設計、教育改革等方面,為學生開辟工作室體制,利用大數據、5G信息技術、云存儲的發展理念,引導學生領略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文化之美,感受“設計與技術新統一”的發展理念。教師可以利用抖音短視頻、微信公眾賬號、微博等方式,構建“教習閱”的教學模式,將環境設計教學中的設計方法、構圖排版、色彩搭配記錄到一起,在實踐教學中加強對環境設計制作工藝、制作流程的相互結合,提高環境設計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在日常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主動投入學習實踐之中,將所學的知識細化為實踐設計成果。尤其是要對設計方法、構圖排版、色彩搭配等方面,把握市場規律,設計出更多更出彩的設計案例。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加強對環境設計的理解,鼓勵學生改變“西化”的設計思潮,在環境設計作品中融入東方設計理念、傳統文化思想,加強理論知識、設計藝術、生活實踐的三者融合,將“設計”和“技藝”納入環境設計之中,培養更多高素質環境設計人才。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互聯網時代背景,高校環境設計工作者要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進行創新和改革,要通過多種教學舉措,切實為社會培養出復合型、專業型的環境設計人才。在環境設計教學改革上,要結合教學內容上進行積極的調整,針對實際教學,研發計算機輔助作圖軟件,加強對環境設計的發展創新,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固化思想,讓學生能夠完成更加獨特的設計作品。通過一系列科學、有效的學習體系,從課程布置、創新思維、教學環境上,實施合理的教學改革,加速對設計人才的更高要求,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以系統、全面、細致的教育方式,實行多元化教學,最大限度地提升環境設計教育的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志遠.互聯網時代高校藝術設計的多樣化教學路徑[J].考試周刊,2017(50).

[2]王磊.高校美術設計教育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育,2018(12):157.

[3]譚吉武.“互聯網+”時代的藝術設計教育探析[J].藝術教育,2019(1).

篇(5)

一、在高校的素質教育中,環境設計教學的價值

(一)使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性發展

環境設計是一門手腦并用的藝術,長期的手腦并用為大腦提供了充足的氧氣,使高校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將注意力集中,并有充足的環境設計激情。同時,環境設計的根本任務是提高人們的居住環境,在環境設計教學過程中,高校學生能夠真正的享受到空間視覺帶來感官上的沖擊,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的調動,使學生能夠更善于發現生活環境的美好。

(二)使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環境設計專業具有較強的應用性、系統性和實踐性,環境設計是作為一門藝術存在的,它涉及到的范圍比較廣,因此,其具有較寬的知識涵蓋面,這也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環境設計教學主要內容包括以美術為框架的比例、造型、空間、體量、尺度、光色和質地等,對學生的審美觀進行確立,從而培養了學生創造美、感知美和表達美的能力。同時,符合社會環境設計專業人才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審美能力、溝通能力和思維能力。環境設計教學對人文內涵進行了強調,挖掘了學生的設計潛力,使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二、現階段高校環境設計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分析

(一)高校招生生源基礎參差不齊,綜合差異明顯

普通高中畢業生是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學生主要來源,其中少數高中畢業生還參加了美術加試,但是僅僅是在高考前對其進行了比較粗略的學習;還有部分學生由于對美術學科的熱愛,使得美術基礎課與繪畫功底水平都比較優異,這就為日后的環境設計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多數的普通高中畢業生成績不是很理想,由于藝術專業其文化課的分數要求較低,所以報考了環境設計專業,并沒有經過正規的美術教育指導,導致學生入學后,其環境設計專業基礎比較薄弱,審美能力以及感悟能力較差。由此可見,在這種參差不齊的生源下,使得環境設計教學成果不是很理想。

(二)在環境設計專業教育中,文化基礎課占據了較大的空間

現階段的高校學生要修滿學分方能畢業,這就阻礙了環境設計教育的發展。而基礎文科課知識比較繁重,也就占據了學生絕大多數的學習和課余時間,而真正學習專業的課時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此外,環境設計學科更注重于實際應用,但是目前的環境設計教育現狀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薄弱,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三、高校環境設計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策略

(一)運用多媒體現代科技技術來輔助環境設計教學

環境設計專業在授課過程中,往往實際案例比理論知識講解的內容更多。對于一些比較優秀案例所傳達的訊息和知識是要運用多媒體現代科技技術來傳遞給高校學生的,通常是采用視頻或者實際圖片的方式來展示教學案例。教師通過良好的教學案例展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環境設計知識和內容。

(二)高校要營造良好的環境設計教學環境

學生的高效率學習離不開良好的學習環境,針對環境設計專業知識的學習,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轟動以及良好的學習氣氛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自然而然的對學生進行感染和熏陶,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環境設計知識。學校可以舉辦寢室設計大賽、美化校園環境設計競賽等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環境設計活動中去,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環境設計實踐中去。高校應該對教育觀念進行準確定位,同時把人才培養作為終極目標。另一方面設計師要具備更豐富的文化修養,在進行環境設計時,一定要融入當地的人文思想觀念、經濟發展情況、民族化的特點、市民思想演變過程以及歷史背景等元素,使精神思想以物質形態的方式表示出來。同時,高校教師在建設課程體系時要注重民族化觀念的強調,以人文地理學和社會學等課程疊加到環境設計的基礎課中。

四、結語

篇(6)

關鍵詞:環境設計專業 “平臺+模塊”培養模式 運用研究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騰飛,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前景日益廣闊。然而,近些年來該專業的持續擴招,使就業問題凸顯出來,再加之人們對工作、生活品質追求的提高,使該專業所培養人才難以適應當前社會需求,因此,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而“平臺+模塊”這一教育培養新模式正是為順應時展應運而生。它以公共性課程作為平臺基礎,以專業性課程作為輔助模塊,成為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培養實踐性和創新性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成功應用將改變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固有模式,極大地推進教學改革,為社會提供更具適應性的應用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

一 “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應用的優勢

作為一門新興的高校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橫跨了建筑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公共藝術設計等許多專業領域。因此,依靠傳統的單一培養模式無法培養出適應于社會各門環境設計行業需求的應用型專業人才,采取契合于當前經濟發展形勢的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新的教育培養模式勢在必行,而“平臺+模塊”正是順應教育變革趨勢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教育培養模式,它通過對課程體系的拓展達到基礎性教育與專業性教育的結合,實現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目標,使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多元化與個性化,為社會提供應用型與復合型人才,因而,這種新的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應用將具有顯著的優勢。

1、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的體系優勢。“平臺+模塊”培養模式采取的是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這一體系優勢在于保持了傳統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保證了我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統一性和基礎性,而在此基礎上又構建出適應于社會環境設計領域需求的專業課程體系,前者為平臺課程,而后者即為模塊課程,通過這樣的課程體系構建,實現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

2、社會需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的發展優勢。“平臺+模塊”培養模式通過平臺課程實現具有共性特點的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上針對社會對環境設計領域需求的熱點學科來設置模塊課程,從而達到滿足社會需求的發展目標,而學生則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特點、興趣等來選擇適合于自身未來事業發展的專業模塊課程,通過自主選擇與學習來達到個性化發展的目標,從而為社會需求提供真正有用的人才。

3、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優勢。“平臺+模塊”培養模式通過通識課程教育,使學生能夠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思想素養,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質和思想素質,而在模塊課程教育中,則更多地加入創新性內容,盡力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各種環境設計實踐課程來激發學生設計的創新性,從而為社會環境設計領域培養教育具有高素質的專業創新人才。

二 “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應用的難點

雖然“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應用具有顯著的優勢,但是現階段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普遍開展“平臺+模塊”培養模式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困難,特別是在一些條件較為薄弱的高校,其困難更為明顯。具體地來說,“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應用的難點主要為以下幾點:

1、優秀師資與優質課源不足。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應用“平臺+模塊”的培養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對擔任專業模塊課程的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優秀的師資是“平臺+模塊”培養模式能否成功開展的關鍵因素,沒有優秀的師資就無法形成優質課程。就目前而言,除少數重點高校以外,多數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模塊課程教師缺乏,或專業性不強,或非該專業領域領先教師,從而直接導致“平臺+模塊”培養模式難以開展或效果不佳,并缺少優質課、精品課。

2、硬件資源與實踐平臺不足。“平臺+模塊”培養模式需要構建遠較傳統豐富多元的課程體系,因而需要更為充足的教學設備和實踐平臺,以此來支撐“平臺+模塊”課程群教學的順利開展,然而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在開展“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硬件條件均嚴重不足。一方面,各高校的持續擴招造成硬件資源緊張,另一方面則是缺乏相應的財力支持。在硬件資源普遍不足的情況下,傳統的培養模式甚至都受到影響,而“平臺+模塊”的培養模式更是難以成功構建。

3、教學管理者和學生認知不足。“平臺+模塊”培養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遠未得到普遍開展,許多教學管理者習慣了傳統的培養模式,對“平臺+模塊”認知不足或沒有認知,在慣性教學思維下,教學管理者無法為學生提供“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有效指導,而學生也普遍缺乏對“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認知,許多高校學生對自身的專業需求和未來就業缺乏規劃,在選擇專業課程時缺乏主動性。認知的嚴重不足也是影響“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成功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平_+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應用的策略

“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應用盡管面臨種種困難,而我們應當在發現困難之后迎難而上,統一思想、加強認知,采取切實有效的應用策略加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使“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得到真正應用。

1、加強核心教學團隊建設。“平臺+模塊”培養模式的教學重點為應用型課程,重點加強建筑設計學、城市規劃學、景觀設計學、公共藝術設計學、室內設計學等應用型課程的教學團隊建設工作,打造一支過硬的復合型專業教學團隊。其一是優化和調整師資隊伍,努力提高教學專業素質水平,形成年齡、學歷、水平層次合理的教學團隊;其二是重視培養和引進學科帶頭人,借助學科帶頭人或骨干帶動其他教師,并采取積極的激勵措施,促使教師以學科典范為目標,通過學習與實踐努力提升自我;其三,完善教學管理團隊,提高教學管理團隊對培養模式的認知,并充分發揮對教學過程和教學團隊的監督與管理職能。

2、加強優質課程的建設。優質課程是“平臺+模塊”培養模式成功應用的保證,應重點加強環境設計專業核心課程的優質課程的建設,以優質課建設為突破口,廣泛吸收與借鑒國內外環境設計專業在“平臺+模塊”教學課程建設的成果。優質課程的建設要根據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社會需求來確定,構建應用型優質課程。因此,優質課不僅由學校來評判,還應征詢環境設計公司、機構以及環境設計專家意見,并根據其意見進行調整與提高。

3、加強教學實訓基地的建設。“平臺+模塊”培養模式旨在培養應用型人才,因而教學實訓基地的建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學實訓基地的建設能夠保證應用型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并有利于創新性實踐教學方法的探索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實訓基地主要包括在校內建設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工作室、通過校企聯合的方式建設企業教學實訓基地。在實訓基地,學生們可以通過實際的環境設計項目在雙師型、雙能型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專業學習,從而極大地提高其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趙蕓鴿.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實訓平臺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裝飾(理論).2016(03)

篇(7)

設計學是一門新興的基于藝術與科學的交叉學科,以人的設計創造行為為對象,是關于設計行為的目標、內涵、價值、方法及其解釋與評價體系的科學,具有藝術與科學的雙重屬性。自工業革命以后,設計與工業化生產方式和科學技術相結合,設計成為推動當代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組成部分。設計學領域中的“環境設計”,以優化人的生存環境為目的,是針對城鄉人居環境為核心的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知識結構涉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環境設計同城鄉規劃設計、建筑設計一起構成國家建設設計領域從宏觀、中觀到微觀三級層面的有機組成部分。環境設計是城鄉規劃和建筑設計的深化與延伸,滿足城鄉規劃和建筑設計對微觀層面人居環境問題的具體研究與解決。環境設計隸屬國家建設設計領域和工程體系的定位,決定了學科建設和發展與城鄉規劃學、建筑學等工程學科具有必然的聯系。這種對環境設計專門人才培養要求的針對性,強調工科院校在環境設計學科建設和專業教育方面要突出工程技術的辦學特色。建設和發展工科大學特色的環境設計學科是適應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也是開展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研究,優化學科專業知識結構,促進工科與文科優勢互補的需要。緊密結合社會對環境設計人才的規格要求,注重城鄉規劃學、建筑學等工學類相關學科與環境設計學科的交叉與融合,體現了環境設計與現代城市和建筑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特點,反映了藝術與科學融合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環境設計專業及其學科雖然隸屬于藝術門類,具有藝術性的相關特質,同時還具有技術性、工程性和應用性的特質,與相關工程技術學科具有密切的聯系。環境設計的這種特質,表現在用科學技術方法創造性地解決人居環境中的人文藝術問題,通過應用理學知識體系中的自然科學概念、原理、實驗技術等,研究和探求解決環境設計與建設工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包括選擇相應的技術方法、特定的材料,并確定符合技術要求和性能規格的設計方案,以滿足結構或產品的要求,解決施工中的經濟、安全問題,達到工程質量要求的工作步驟、方法與工藝,創造性地建設高品質人居環境。所以說環境設計既是藝術創造,也是技術工程,強調把科學技術與藝術美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更全面、更綜合的形式實現對人居環境的價值創造與形態創造。“環境設計”包含了環境的藝術設計和環境的工程技術設計兩大方面的內容。環境的藝術設計關注人的精神性,解決的問題包括環境體驗、文化創新、生活方式及審美取向等人與物關系的相關情理問題。在改善和創造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使人獲得新的領悟,具有影響、塑造人的思維、行為和人格的力量,具有審美教育、信息交流等作用。環境的藝術設計與哲學、美術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密切關聯。環境的工程技術設計主要關注環境的物質性內容,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環境工程設計中的自然材料、人工材料、技術手段、工藝流程、生物生態等物與物關系的相關物理問題。工程設計是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認識自然的理學原理加以應用,使自然界的物質和能源的特性能夠通過某種結構或產品的形式體現或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環境的工程技術設計與城鄉規劃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土木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學以及理學領域的數學、物理學、生態學、地理學、測繪科學等工程技術科學密切關聯。環境設計學科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為依托,創造高品質的人居環境和解決人居環境中的問題,既具有藝術性的一面,又具有工程性的一面;既涉及形象思維,又涉及邏輯思維,是藝術學與技術科學的結合,其學科背景具有很強的交叉性。環境設計正是合理運用環境的藝術設計方法和環境的工程設計方法,使兩者有機結合、協同創新,共同實現設計的目的,其中既包括解決人居環境中人與物的關系問題,也包括解決人居環境中物與物的關系問題。把握好兩者的結合是環境設計學科建設和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在專業教育方面要注重多學科知識融合;注重現代科技的應用與轉化;注重用技術的手段解決設計問題。總之,環境設計是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應用的媒介,強調用設計轉化科研成果,實現產品效益與價值的作用。環境設計的實質是技術支撐下的藝術設計工程和實踐性的應用科學,具有藝術學與工學雙重屬性的特質。理解這種認識對促進工科大學設計學科的辦學特色和環境設計專業建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構建以工程技術為特色的環境設計專業

環境設計專業在我國的建立與發展一直以藝術學科為依托和背景,專業特色具有較強的藝術性特征,學科的知識結構多以藝術學相關的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構成。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在工科院校建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起初大多沿襲藝術院校側重藝術裝飾特點的環境藝術人才培養體系。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環境設計專業具有功能、藝術與技術相統一的特質,與特定的物質生產與科學技術相關聯,是文理結合、藝術與技術結合的產物,所以在課程體系中逐步融入理工學科的相關教學內容,依據各自資源優勢建設各具特色的設計學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新印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規定了設計學學科可授予“藝術學”和“工學”門類學位,規定可由學位授予單位授予與本校人才培養目標相應的學位,這為工科院校發展以理工為依托的“工程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和探索發展突出工程技術為特色的環境設計專業建設奠定了基礎。工科大學開辦的環境設計專業要在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建構方面體現工科特點,促進環境設計專業教育教學的協同創新,推動建設適應社會需要的“工程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發展。這對促進培養適合于城鄉建設設計行(企)業需求的專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理工科院校設有設計學科和環境設計專業的高校,建設和發展工程型和技術型的設計學科與專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和條件。要強化這種優勢與特色,確立以理工為依托的設計學科與專業建設定位,以工程與技術性特色為原則的辦學基礎,探索工程技術與設計專業之間的關聯性和時效性,完整體現設計的技術屬性與人文屬性,使設計藝術與工程學科之間相互借力、相互補充、協同發展,構成區別于我國藝術院校開辦設計類專業的特點。具體體現在學科和專業建設中,要對應行業需求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利用在理工院校開辦設計類專業的優越條件,突出工程技術應用知識構建設計基礎平臺;圍繞項目設計與工作室式的課題研究方式進行設計類專業教學組織;結合實際項目的實踐訓練建立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型學習模式;強調對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知識、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健全能力培養體系,包括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設計的能力、設計表達的能力、交流溝通的能力和組織協作的能力;形成關注社會需求,關注行業發展的辦學建設指導思路,主動同設計與文化創意企事業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環境設計是以環境中的建筑為主體,在其內外空間綜合運用藝術方法與工程技術,實施城鄉景觀、風景園林、建筑室內等微觀環境的設計。從廣義建筑學的角度看,環境設計是建筑設計的擴大與延伸,也可以把環境設計看成是建筑學和藝術學派生出的邊緣學科。作為建筑學大系統下涵蓋的環境設計是建筑設計的繼續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都是為人類開拓高品質生活空間的環境藝術和科學,同建筑學有很多共同點,也同樣具有功能、藝術與技術統一體的特質。國際建筑師協會在《華沙宣言》中把建筑學定義為:“建筑學是創造人類生活環境的綜合的藝術和科學。”這一定義也同樣適合于“環境設計”,只不過在文化內涵上環境設計更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藝術特性。對環境設計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建筑內、外空間環境展開,所以,以建筑學為依托組織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是辦好專業的關鍵所在。以建筑學為依托的環境設計專業教育平臺,強調依靠工科資源和背景,倡導藝術與科學融合的理念在設計教育中的價值與意義;與建筑學科交叉融合,突出與城市環境、建筑環境密切相關的設計教育特色;強調圍繞建筑的內、外空間環境設計進行課程體系的建構。以建筑學為依托的工程型環境設計專業,主要學習與城市和建筑環境相關的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設計方法以及相關專業知識,推進工程型環境設計人才培養體系的教學實踐。這樣的教育平臺是以設計課程為主干課程,原理類課程為核心課程,技術類課程為輔助課程,輔以拓寬知識面的選修課程,構成本專業完整的課程體系。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建筑工程和藝術設計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行設計方法和設計技能的基本訓練,使學生具備本專業創新設計的基本素質,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具備獨立進行環境設計實踐的基本能力。

三、總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兄妹在线观看麻豆| 优优人体大尺大尺无毒不卡| 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女人aaa级久久久级|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性人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 公交车大龟廷进我身体里视频|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四房播播久久|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流水|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18|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久久精品极品盛宴观看|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熟妇与小伙子matur老熟妇e|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 |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 啦啦啦www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手机看片国产av无码| 少妇无码av无码一区| 在厨房被c到高潮a毛片奶水| 中国老熟女重囗味hdxx| 欧美成妇人吹潮在线播放| 国外b2b网站毛片|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国产精品你懂的在线播放| 大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 丁香五月天综合缴情网|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xxxxx高潮喷水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