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態景觀

生態景觀精品(七篇)

時間:2023-02-13 12:44: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景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態景觀

篇(1)

關鍵詞:城市景觀;生態景觀;景觀設計

城市景觀設計更加追求生態理念,突出人類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的理念,生態景觀設計是一種可持續的設計理念,有助于改善當前城市景觀設計中的不良問題。

一、生態景觀設計的理念闡述

本文認為生態景觀設計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人本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追求宜居生態環境。生態景觀設計已經成為城市人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橋梁。生態景觀設計基于人本理念,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突出景觀設計“真”、“善”、“美”的視角。生態景觀設計突出對于人性的尊重,設計的景觀滿足城市人們心理需求,讓城市人們體驗精神的愉悅,生態景觀的設計傾注人們的情感追求、文化需求,同時也能體現地域特色,給人帶來愉悅的空間體驗和享受;生態的景觀設計能夠增強城市人們的城市歸屬感,促進人們進行戶外交流,增進人們的情感,創造出更多有效的戶外交流空間;同時生態景觀設計追求自然的原始狀態,盡量減少對于環境的破壞,引導人們對于自然的態度,增強城市人們對美的追求,人們的生活也會更加追求舒適、愜意、環保、休閑、觀賞、體驗,實現城市人們追求自然美態,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

二、生態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相關文獻研究與整理,生態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眾多,既包括人為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有城市經濟因素、城市政治因素、城市的社會組織形態、城市行政管理體制、城市的基礎設施、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城市的社會治理制度、區域民族特色、文化藝術傳統、本區域經濟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產業經濟區開發程度、自然環境、自然地形、居民受教育程度、居民的、城市空間效果、城市環境污染狀況、整個環境狀況、城市空間視覺效果、城市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結合程度、城市空間的立體效果、城市視線走廊的開闊度與暢通度、城市空間的立體形象、城市空間意境景點、城市建筑高度、城市建筑體量、城市建筑色彩、城市中心位置繁華度、商業街的繁華度、已有城市景觀、城市點線面的景觀組織統一度、社會綜合因素等。各個因素之間經過對比,生態景觀設計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綜合因素、環境狀況、視覺效果,各個因素對于生態景觀設計產生不同的影響和效果。

三、生態景觀設計的途徑探索

在城市中,采用什么途徑設計一處處適用、生態、富有思想內涵的美觀景觀呢?人類一直在景觀設計領域不斷探索新方法、借助其他學科帶來設計靈感,以尋找新方法、新途徑。生態景觀設計強調“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城市生態景觀設計的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尊重自然狀態,適當保留一定的原始植被

為了實現城市景觀的生態設計,盡量減少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盡可能節約一切可以節約的資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在進行城市景觀設計時,應該對于所選擇的地址及其周邊環境進行觀察研究,對于周圍的植被已經周邊的地理環境形成一定的穩定性聯系,說明這些原始植被對于設計景觀有一定輔助幫襯作用,那就應該在建設景觀時候,將其保留下來,不但能夠節省假設成本,同時也保護自然環境,契合生態設計原則,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時對于不適宜保留的植被盡量進行移栽。

2、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保持自然景觀與人造景觀的平衡

在城市人們對于宜居環境的強烈追求下,城市人們更加追求自然景觀,但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破壞了生態平衡,自然景觀已經成為城市中最為寶貴的資源之一。城市景觀設計師在進行景觀設計時,一定要保持自然景觀與人造景觀的平衡,在設計中,可以將森林帶、風景保護地帶、果園地帶辟出,給游人或居民作為休閑放松的場所。像河流、小溪、山谷、叢林等自然景觀,在城市景觀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將其引入到城市景觀中,并與人工湖泊、人工植被、花草協調起來,共同構成一處美麗的景觀。這樣就能使城市景觀看起來更自然美麗,也保護并有效利用了自然景觀。

3、生態景觀設計要適宜美學要求,注重景觀設計的意境營造

美,是人們在生活的自然環境或者人造環境中反映出來的綜合性藝術感受。生態景觀設計要將自然美和人造美完美結合,在有限的城市空間中營造樣衣自然風光的園林風光,在硬質景觀的周圍設計富有自然美的城市配景加以調和,增加人們在工作之余緩解壓力、愉悅身心、欣賞自然風光的場所;注重動靜相結合,創造景觀的意趣,增加嫻靜的景點,激發城市人們生活情趣;巧妙運用地形,充分實施綠化,構建人工與自然的和諧畫景,促進城市景點設計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4、巧妙運用景觀元素,實現城市景觀設計系統

城市景觀設計時,善于巧妙運用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審美因素等景觀元素,將這些因素相互結合、相互作用,使得景觀呈現不同表現形態及景觀效果。針對土地使用和自然土地地貌的保護,重點除了建筑、城市構筑物等實體以外的開放空間以強化和改善美學及功能;同時對各類構筑、道路交通進行選址、營造和布局,并對城市街區、廣場、公園系統、植物配置、綠地灌溉、照明、地形改造,進行生態規劃和設計,重視綠化空間的布局與設計,注重生態敏感區的保護性設計等。總之,生態景觀設計尊重人、引導人、關懷人,突出“人本理念”,促進了現代城市文明進程,適應了現代化的社會發展需求。

作者:張小龍 單位:西安培華學院

參考文獻:

[1]高靜,趙紅斌.生態的景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景觀設計途徑[C].中國建筑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

[2]王丁冉.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景觀設計途徑[J].安徽農業科學,2010(27)

篇(2)

關鍵詞:生態;景觀;文化;渭河

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水環境的綜合整治是建設和諧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中提出,必須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在治河工程中,水環境的綜合治理既包括污水截流、清淤、底泥處理等工程,還要尊重河流的自然狀況,尊重各類生物種群的生存權利,為動植物的生長、繁殖、棲息提供條件,對河道的護岸形式進行生態化改造,建設天藍水碧、綠樹掩映、鶯啼鳥鳴、魚游人樂的河道生態景觀。

1 現狀分析

渭河貫穿了整個關中,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是陜西的母親河。歷史上渭河澆灌了秦川肥沃的土地,也孕育了燦爛的先秦文化、恢弘的秦漢雄風和輝煌的大唐盛世。李白有詩描繪渭河“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非常遺憾的是近年來,渭河水土流失嚴重,渭河的河灘隨處可見渾濁的泥沙水和包裹著班駁泥土的渭河石,哺育過千百萬秦川兒女的渭河正在遭受著嚴重的污染,面臨著斷流的危險,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防洪工程不完善、水資源短缺嚴重、水污染嚴重、渭河流域生態破壞嚴重、兩岸建設無序。水質混、臟、臭使渭河渭城段基本喪失了水的使用功能,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有的地方地下水位下降嚴重,導致地表植被退化、草木衰竭,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2006年,國務院批復了《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批復中指出渭河流域重點治理是一項十分迫切和艱巨的任務,對加快渭河流域及其相關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西部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規劃原則

渭河生態景觀帶規劃范圍東起涇渭交匯口,北到咸銅鐵路,西至澇渭交匯口,中以渭河為軸線,東北至五陵塬生態保護區和經渭工業園南側,南到鄭西鐵路,南北兩岸以河堤為界,向兩側各延伸1500m。整條生態景觀帶長度大約50km,平均寬度在5km,規劃用地面積228kO。整體生態景觀帶包含渭河灘區規劃設計、水面景觀規劃設計、濕地景觀規劃設計、岸堤規劃設計、標志性工程創意策劃以及渭河生態景觀帶基礎設施規劃和產業布局規劃設計等方面。如何保護好河道的生態環境,傳承歷史文化,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和諧居住環境,將是渭河生態景觀帶規劃的出發點和歸宿。規劃借鑒“渭水貫都、以象天漢”作為規劃設計的基本理念,堅持“承啟歷史、尊重自然、生態綠芯、田園都市,造福子孫、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傾力打造渭河生態景觀長廊。

2.1 承啟歷史,尊重自然的原則

歷史上西咸都城的發展始終遵循著“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建設。秦咸陽,以渭水貫都作為基本理念,渭河從都城橫貫而過,宮城、城區如同星斗點綴在渭河兩岸。渭河象征著天空的銀河,渭河之上的橫橋象征著傳說中跨越銀河的天橋,恢弘的城市架構中體現出了人與自然的相互融合。規劃中希望可以延續渭水貫都的思想和城市建設的文脈,把人類文化的積淀變為可記憶的元素,成為可目睹、可觸摸的符號。以自然生態作為渭河濱河地帶景觀建設的基調,嵌綴城市功能空間組團,重現“渭水貫都”、“橫橋南渡”、“秦漢映月”、“涇渭分明”等大地景觀,讓西咸百里渭河及兩岸成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中央公園。

2.2 堅持生態綠芯,田園都市原則

景觀的生態意義在于對環境和對人的保護。對環境的保護體現在景觀以綠化與水景等改善環境小氣候,提高環境的舒適度;對人的保護體現在對人的戶外行為進行保護,以免遭自然帶來的傷害,防止災害事故的發生。遵循生態學的原理,繼承和發展傳統景觀設計的經驗,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科學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關聯的新秩序。在保持現存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態環境。用先進的生態技術,創造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相結合的人居環境。

2.3 堅持造福子孫,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用現代的、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模式建設渭河的環境,治理渭河河流,保護渭河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使其真正造福秦川大地的子孫后代。在規劃中,希望能為市民提供綠色生態的出行方式,提倡公共交通,結合西安的軌道交通系統,沿河建立輕軌作為交通的核心,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

3 景觀規劃

3.1 渭河城市景觀帶的總體框架結構是:一河、兩帶、四園、五大節點

3.1.1 “一河”。指保留渭河的原生態,靈動的、雄渾的河道。河流是自然的產物,其奔騰不息、聲色鮮明的景觀形態,激發了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懷。

3.1.2 “兩帶”。指匯聚于渭河的“周、秦、漢歷史文化帶”和“秦宮漢陵遺址帶”。規劃中保持現狀較好的自然原始風貌,局部恢復古河口、渡口,引人憶古思今。秦橫橋遺址處規劃營造古橋景觀,突顯歷史文化特色和河口自然風貌。

3.1.3 “四園”。有涇渭濕地公園、灞渭濕地公園、灃渭濕地公園、澇渭濕地公園。旨在恢復重建渭河自然生態系統,建設渭河西咸百里濕地公園群。采用搶救性保護措施,保護濕地鳥類的棲息環境,呈現生物多樣性,吸引野生動物棲息,維持生態平衡。結合鳥類及其它物種生存的條件,修建渭河濕地,主要種植蓮藕、風車草、蘆葦等濕地植被,同時建立自然濕地生態博物館,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1.4 “五大節點”。包括奧林匹克中心、秦漢文化城、都市農牧場、高鐵商務中心和生態能源中心。

①奧林匹克中心:位于涇渭交匯口東側的渭河之濱,整個奧運中心沿渭河展開,主要包含主體育場館、奧運村、公園濕地、酒店商業等內容。規劃以運動為主題,倡導水上運動。奧運中心空間采用自由流動的空間構圖,與渭河的自然形態融為一體,同時利用渭河的河灘形成向城市開放的運動公園和沙灘活動區。渭河生態景觀帶規劃中準備把原來在灃河支岸的奧林匹克村移到西側灃渭的旁邊,建成奧林匹克公園。利用渭河的河灘形成向城市開放的運動公園和沙灘活動區。奧運中心空間采用自由流動的空間構圖,與渭河的自然形態融為一體。綠化方面強調綠化和街道的結合,以綠化帶作為街道的分隔,控制城市組團的規模,結合城市的居住生活、生產生活、休閑生活組團,減少出行,建立田園都市。

②秦漢文化城:位于渭河北岸,橫橋和秦官遺址公園西側,包括秦漢文化博物館、劇院、音樂廳、學術機構以及旅游服務和城市休閑設施。秦漢文化城采用傳統的井字形空間格局,結合安靜的自然景觀、散步道、親水空間,形成文化展示長廊,配合渭河之濱的人工湖――秦漢映月,形成獨具文化韻味的城市新區。

③都市農牧場:千百年來,渭河為其兩岸提供了富足的農產品,如今的草灘地區仍然保存著大規模的農業活動,把這些農業生產場景保留并加強利用能強化渭河沿岸的特性。還可以把農田、牧場、觀光農莊和大規模研發機構結合,展示和發展高產的城市農業形式和有機能源供應。保留現代草灘農場的風光,營造成一個都市觀光農業區,形成一個城鄉結合一體化的示范區。結合周邊現狀較好的生態果園,建設以水為主題,體現農業文化、田園風光的水澤田園段。

④高鐵商務中心:利用西安北客站和西安新行政中心的優勢建設高鐵商務中心,配合渭河之濱的高爾夫球場、渭河中央的娛樂島等城市娛樂服務設施,形成西安城北的城市商務中心區。

⑤生態能源中心:保持其能源中心的本質,把渭河電廠改造成為以生物為原料的綠色能源生產基地,結合渭河沿岸的風能、光能發電設施,形成現代綠色能源展示中心。渭河北岸,計劃發展成現代新能源、清潔能源發展和展示的中心,為城市生活提供豐富的生活和生產資源――清潔能源、水源、城市生態農牧業。規劃中還采用新技術建設生化池――人工濕地系統,處理城市雨水、污水,循環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并阻斷來自城市對渭河的污染。通過在干流河道和滯留河口修建生態濕地,凈化和改善渭河水生態環境。

在大規模的景觀設計過程中,如果合理的利用光、風、水、土地等生物資源,就可節約能源,提高使用效率,提高景觀的使用壽命。在渭河河灘里設計了大量的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結合渭河電廠的改造,提供渭河兩岸的電力,讓城市達到自給自足,同時保留了城市的生態牧場和農場,結合現代生物技術,希望在城市之中可以發展農業。

3.2 人文景觀規劃:形成3條城市主脈――“水脈”、“綠脈”、“文脈”

3.2.1 “水脈”――城市發展的生命線。依托渭河河道南北兩岸自然形成,體現了城市的“水文化”。在渭河自然生態景觀恢復的基礎上,適度開展休閑、觀光、體驗活動,展現渭河自然風光,創造豐富的都市親水空間,培養人們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美德,有限開發利用河道資源,展現渭河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的輝煌歷史,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休憩生活的中央公園。

3.2.2 “綠脈”――區域生態的基礎和環境支柱。依托渭河兩岸的生態防護綠地、濕地景觀、公園綠地等形成,結合渭河兩岸豐富的文化歷史遺存,利用渭河獨特的自然文化條件,形成以“澇渭”、“灃渭”、“灞渭”和“涇渭”為綠色景觀的核心,讓西咸百里渭河及兩岸成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中央公園。為改善沿渭河生態環境,提高城市空氣質量,營造濱水綠地,形成渭河大堤綠色長廊,構造生態景觀線,擬加固堤防,堤外建成200m寬護堤林帶;堤內形成自然生態景觀;在渭河大堤全線臨水坡營造寬為150m的防浪林,以種植法桐、雪松為主,搭配種植冬青和小葉女貞;大堤全線背水坡營造寬50m的生態林,以種植柳樹和黃楊為主,并適度種植草皮。

3.2.3 “文脈”――城市歷史文化的延續和展現。凝聚了城市人文歷史信息的主脈線索,用以串聯沿線的秦文化、漢文化、唐文化。渭河北岸,橫橋和秦宮遺址公園西側,建設秦漢文化博物館、劇院、音樂廳、學術機構以及旅游服務和城市休閑設施,形成一個高密度的混合型文化區。秦漢新城采用中國傳統城市井字形的空間格局,配合渭河之濱的人工湖(秦漢映月),形成獨具文化韻味的城市新區。在文化遺址和自然遺址上形成一個人字型的大構架,嵌在城市大的背景中,讓文化遺址、生態環境,形成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一個中心。

篇(3)

1唐山灣國際旅游島項目概況

1.1地理區位

唐山灣國際旅游島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東南部濱海處,樂亭縣境內。旅游區西臨曹妃甸濱海新城,東接京唐港區,北面至濱海大道,南至渤海。國際旅游島規劃陸域面積40.75km、島嶼面積32.25krn2。

1.2現有資源

唐山灣國際旅游島周邊旅游資源豐富。作為南部沿海重點旅游區——菩提島、月坨島、金沙島國際旅游島開發業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并開始進入市場;樂亭縣渤海灣畔的金銀灘,其沙質細柔、黃白相間,這里天藍水碧、潮平沙軟,是海浴、沙浴、日光浴勝地,亦是品嘗海鮮、海釣趕海的旅游佳地,吸引著京津等地的市民前來休閑度假,促進了旅游產業的發展。

1.3存在問題

1)低檔次的旅游產品。現有資源多數處于初始粗放開發狀態,景點起點不高,大部分旅游資源尚未完成深層次開發,顯得單調和一般化,缺少游客參與性強的項目和休閑度假型項目。

2)生態系統未得到良好保護。濱海岸線一帶現狀均為蝦池用地,海水倒灌導致土壤鹽堿化嚴重,沿岸植被嚴重減少,濕地退化,威脅生物多樣性。

1.4設計目標

充分發揮唐山灣國際旅游島地處京津冀重要區域的區位優勢,合理規劃、綜合協調,將唐山灣國際旅游島建設成為海洋生態之島,海濱溫泉之島,海濱健康之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采用生態修復與濕地開發等多種生態建設手段,實現生態環境與旅游區的協調發展。

2規劃理念與定位

旅游區不僅是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展現城市生活的舞臺。良好的規劃設計作為旅游新區開發的第一步,必須確立新的規劃理念和定位,使旅游區的生態開發和環境保護能夠做到可持續發展。

2.1規劃理念

1)生態的理念。注重國際旅游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改善陸域海岸線的綜合生態環境,提升宜居性,突出海洋生態文化游特色。

2)健康的理念。突出陽光、沙灘、海上運動、溫泉等旅游資源特色,強化濱海度假的休閑娛樂功能。

3)文化的理念。突出海洋文化的展示、觀賞和教育,突出漁業風情特色,倡導游客的漁業風情體驗、參與和互動,突出地域文化的展示、傳承與參與。

4)和諧的理念。改善原有漁民的生活環境,保障原有居民的經濟利益,拉動相關產業發展,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2.2旅游特色定位

1)海洋生態旅游特色。規劃打造國際旅游島成為北方濱海地區觀賞海島生物、植物和鳥類的旅游基地。

2)海濱溫泉度假旅游特色。利用當地現有資源,規劃旅游島成為北方濱海地區僅有的海濱溫泉度假勝地。

3)海濱健康休閑游特色。打造北方濱海地區重要的海濱游泳、日光浴、沙灘休閑運動、海上運動及其他休閑運動的場所。

4)漁業風情游特色。利用現有資源,保留當地特色,形成北方濱海地區體驗漁民風情和生活的重要基地。

3規劃構思與設計

3.1規劃結構

規劃區結構劃分為“一軸兩帶一心五區”。一軸:樂北路旅游景區主軸;兩帶:海岸休閑景觀帶和濱海路旅游景觀休閑帶;一心:旅游景觀中心;五區:西部的漁家風情旅游區、中部的旅游綜合服務區、南部的旅游商務休閑區、中東部的海濱旅游居住區和東部的海濱特色度假區。

3.2功能分析

1)漁家風情區:位于規劃范圍西部,是以展示國際漁家文化,弘揚當地漁民的民生民俗,以漁業風情游和漁業特產商貿為總體功能定位的區域。

2)旅游商務休閑區:位于規劃范圍中部,以完善的旅游碼頭、旅游服務中心、賓館酒店等綜合商業服務設施為主要功能。

3)旅游綜合服務區:位于規劃范圍北部,以居住、行政辦公為主要功能。

4)海濱旅游居住區:位于規劃范圍東部,以承擔旅游區的居住和休閑度假等功能為主,借助毗鄰旅游商務休閑區的優勢發展度假村等職能,并建設高標準住宅。

5)海濱特色度假區:位于規劃范圍最東端,規劃建設游艇別墅、游艇俱樂部和高端居住建筑,形成以游艇為核心的特色度假區;高標準的環境設計在完善旅游區功能結構的同時也能給居民提供一個更舒適的游憩空間,提升國際旅游島的文化品質。

3.3綠地系統設計

采用濕地生態修復的方法,將現狀濕地分為三部分:自然濕地、養殖區濕地、河道濕地,劃分為禁止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分別進行修復。通過生態修復,最大限度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展現濕地獨特景觀,同時合理開發生態養殖和生態旅游,提升經濟效益。通過區內河道疏浚與濕地修復形成的綠色生態主鏈、片狀的生態綠地、防護綠地和星羅棋布、發散在各部位的點狀綠地組成區內的綠地系統,組成“縱橫交錯”的綠地網絡,與外部海、水、綠等生態系統緊密聯系,為整個新區生態編織功能良好的綠肺。充分體現各種綠地的休憩功能。其中除了漁家風情園生態綠地對界內提供綠色休閑、濱海開敞空間提供親水空間與游憩空間外,結合商業區人流密集的開放空間,沿路組織步行游憩的植物花卉公園;結合道路綠帶、居住區綠地建立均勻密布的街頭綠地、中心綠地等,為城市居民提供優美的綠色游憩環境。

3.4城市節點設計

城市節點應突出其城市的標識和窗ISl功能。重視節點的功能和作用,突出節點的個性特征。

1)休閑娛樂碼頭標志節點:作為旅游區的特色觀光休閑碼頭,突出周邊的城市綠地景觀作用。

2)旅游區景觀中心節點:以撈魚尖中心廣場及其核心位置的地標建筑為中心,將周邊的開敞空間、濱海棧道、配套服務、商務酒店、旅游碼頭、商務休閑區、產權酒店等不同功能區集聚于一體,使該節點成為城市環境最美、最具人氣和活力的地區之一。

4結語

唐山灣國際旅游島今后將成為唐山樂亭的一個重要節點和示范地,將給周圍居民提供一個綜合性的游憩場所,也給外來游客帶來輕松、健康、愜意的休閑空間。通過本次城市設計工作,為如何構筑海濱旅游度假區的自然生態景觀做了有益探索,我們得出幾點結論。

4.1生態保護與修復

規劃嚴格控制國際旅游島內的旅游開發規模,充分進行生態保護和修復。以陸域濱海岸線的生態修復為基礎,強化對濱海岸線中河道與生態濕地的保護與修復。

4.2濱海岸線和旅游功能互補

唐山灣國際旅游島主要承擔海洋生態旅游、海上運動、沙灘運動以及溫泉度假的職能。濱海岸線旅游區主要承擔商務會展、海濱度假、漁民風情、休閑娛樂、餐飲購物等整個旅游區的綜合服務職能。

篇(4)

關鍵詞:生態景觀設計; 城市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當今現代城市化的加速發展,人類的各項活動對城市及區域現有的生態景觀的干擾尤為強烈,自然生態系統在城市化過程中遭到徹底的摧殘。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必須的,但自然系統是負荷量是有限的,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威脅到整個民族的可持續發展。許多先進國家很早就開展了城市生態系統方面的研究,把保護環境、改善城市生態狀況的思想引入城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并對未來園林發展的規劃設想產生了持續的影響。在景觀行業發達的國家,生態主義設計早已不是停留在論文和圖紙上的空談,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發展可持續的生態處理技術思想貫穿于整個設計的始終。對生態的追求與對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時甚至超越后兩者,占據首位。國內城市范疇的景觀規劃還相當落后,仍停留在傳統的追求空間視覺效果的形式層次,生態原則只在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中得到少許應用。

所謂生態設計,就是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可稱為生態設計。景觀生態設計以現代景觀生態學為理論基礎和依據,通過一系列景觀生態設計手法營建生態功能、美學功能和游憩功能的良好景觀格局,滿足人們休閑游憩活動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的景觀設計。景觀生態設計強調的是人與整個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維護人類與地球生態系統的和諧關系。

本文從很多成功的生態設計、生態景觀的案例中,并就“什么是生態景觀設計”問題進行了思考,總結了以下幾點在城市生態設計的生態景觀設計中應注重的手法。

1.分析場地特征

在做一個項目之前必須進行現場勘查,亦即必須遍訪場地及其周邊環境,觀察并記錄下各種外形的狀況,所有細微以及容易被忽視的方面。以長遠的眼光來看,項目所涉及區域都是自然巨變和不斷地人為占用的產物,因此而留下了各種遺跡、外形、布局。在生態設計中,節約的設計手法能最大可能地使設計不至于脫離場所的個性,從而保持其一貫性,避免過于粗暴地割裂文脈。

尊重場地、因地制宜,尋求與場地和周邊環境密切聯系、形成整體的設計理念,已成為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風景園林師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創新,更在于發現,在于用專業的眼光去觀察、去認識場地原有的特性,發現與認識的過程也是設計的過程。因此,最好的設計看上去就像沒有經過設計一樣,只是對場地景觀資源的充分發掘、利用而已。這就要求設計師在對場地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概括出場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為設計的基本出發點。

2.地域性的延續

所謂“地域性”生態景觀,就是指一個地區自然景觀與歷史文脈的總和,包括它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以及人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等。人們所看到的生態景物或生態景觀類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與其周圍區域的發展演變相聯系。生態景觀設計應針對大到一個區域、小到場地周圍的景觀類型和人文條件,營建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景觀類型和滿足當地人們活動需求的生態空間場所。

在法國蘇塞公園中,視線所及之處,林間寬闊的園路、多叉路口的形式和林中空地,構成法國傳統的平原上的樹林景觀。巴黎雪鐵龍公園的空間布局有著尺度適宜、對稱協調、均衡穩定、秩序嚴謹的特點,反映出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的影響。設計者充分運用了自由與準確、變化與秩序、柔和與堅硬、借鑒與革新,既異乎尋常又合乎情理的對立統一原則來對全園進行統籌安排,雪鐵龍公園繼承并極大地發展了傳統園林的空間等級觀念,沿續并革新了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的造園手法。

圖:巴黎雪鐵龍公園

隨著時代的發展,風景園林師吸收融合國際文化以創造新的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但是斷不能離開所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社會環境,在生態景觀設計中應該把握以下原則: ①將傳統設計原則和基本理論的精華加以發展,運用到現實創作中; ②將傳統形式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煉出來,經過抽象,集中提高并賦予其新意,創造性地再現傳統; ③尊重地域傳統、環境和文化。

3.景觀的動態變化及機理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加速發展,人類的各項活動對城市及區域現有的生態景觀的干擾尤為強烈,原有的生態景觀結構遭到破壞,系統功能紊亂、減弱甚至喪失;景觀機理悄悄發生著變化;生物多樣性下降以及自然生態景觀的衰退;城市澇災的發生;水資源短缺及水環境污染;一系列自然現象的發生等。城市景觀設計中應考慮原有自然生態景觀的動態變化及機理,以既有的自然生態景觀為標本,研究分析在大環境下,長期時間下,形成既有生態景觀的原因及特點特征,通過這點特點特征景觀的動態變化及形成的機理做以總結,在城市生態設計中調整或構建新的景觀格局和功能區域,使整體功能與地域相適應。為營造一個舒適、宜人、安全、高效的城市環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保障,以此達到城市景觀設計中生態景觀設計的目的。

4.鄉土植物群落的營造

在城市生態設計的生態景觀設計中,應兼顧觀賞性和科學性,以地帶性植被類型為基礎,保證植物的生態習性與當地的生態條件相一致。植物配置以鄉土樹種為主,體現本地區的植物景觀特色。在具體的植物配置過程中,注重植物生態景觀的營造,尤其是適應性強、管理粗放的野生植物和草本植物。同時利用對地形地貌、土壤狀況和小氣候條件的深刻了解,將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長周期對景觀的影響,以及植物群落的適應性和植物景觀的季相變化,作為生態景觀設計理念的基本出發點。

在北杜伊斯堡風景園林,工廠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長; 在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中,保留了野草與其他植物自生自滅的區域; 在奧古斯堡巴伐利亞環保局大樓的外環境設計中,設計師在最大限度保護好原有生境條件的前提下,根據具體情況,創造出不同的小生境,豐富植物群落景觀,在有限的空間內共設計了10種不同的草地群落景觀,以達到多樣性的城市景觀設計中生態景觀設計的目的。

圖: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5.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在城市生態設計的生態景觀設計中,從生態因素方面對水的處理一般集中在水質的清潔、地表水循環、雨水收集、人工濕地系統、水的動態流動以及水資源的節約利用等方面。

位于河北省遷安市東部的河東區三里河生態廊道,實現了生態水岸與人工自然的重塑。三里河曾是遷安市城區的排污通道。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質遭到嚴重污染,河床淤積。由于灤河水位和區域地下水位不斷下降,三里河已經變成了一條季節性河流,部分河段干枯,河床,河流流域的植被生長不良,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2007年委托“土人”設計,進行了三里河生態廊道的改造設計。設計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將被防洪堤隔離在外的灤河水從上游引入城市,源頭處形成地下涌泉,進入城市并改善其生態條件后,又在下游歸流入灤河,考慮到灤河水量的不確定性,三里河設計為串珠式的下洼式“綠河”,即使在沒水的時候,也能保持串珠狀的濕地,同時結合城市雨水收集和中水的生態凈化和回用,使綠帶具有雨洪調節功能,深淺不一、蜿蜒多變的擬自然河道設計,營造一個多樣化的生物棲息地。場地中原有樹木都保留, 從而形成眾多樹島,令棧道穿越其間。整個工程倡導野草之美和低碳景觀理念,大量應用低維護的鄉土植被,水草繁茂,野花爛漫。營造出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時代城市景象。本項目從生態設計出發成功保護和改善了三里河河道的水資源環境,值得設計同行和城市建設者學習和借鑒。

圖:遷安三里河生態廊道

6、結語

人類聚居與自然共同生存和發展生態健全且優美的環境的城市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尋求人類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徑是維護城市穩定發展的建設方法。我們應在設計實踐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然倫理,探索能結合本土實際的生態化發展模式作為謀求完美生活環境的規劃和設計,實現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并在這一基礎上引導人類的行為模式,確定社會、經濟的詳細發展計劃。

參考文獻:

[1]周曦.園林規劃設計生態因素的思考[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1.

篇(5)

關鍵詞:居住區;生態景觀;生態規劃;可持續性

引 言

現代居住區是當今人類生活的重要活動區域,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居住區的建造過程里,需要消耗大量的工業能源,并且破壞了自然資源環境的天然景觀。在新型的生態化時代下,營造生態景觀環境的現代居住區是一種必然的需求,它對于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有著重要的價值意義。

1 生態景觀環境的內涵

生態景觀環境的內涵在于以生態規劃理念為出發點,結合可持續發展的指導原則,從生態布局及生態處理技術等,通過資源的高效利用率和能源的低耗損失率,減少對人類環境的傷害,營造出生態,綠色,健康,和諧的人類居住環境,使其維持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效益。在生態景觀環境的營造過程中有兩方面的要求:①確保整個居住區域內系統的生態景觀平衡和諧;②又能保證與周邊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整體協調一致[1]。

2 生態景觀環境的營造原則

從生態規劃理念及可持續原則出發,運用相應的生態布局構思和生態處理技術,系統性的將人類的需求,環境的作用,建筑工程的經濟性以及景觀的美學藝術性全面統籌,形成和諧生態景觀環境,使居住區的綠色生態化的功能與作用得到最大效益的實現。

2.1 地域優勢最大化原則

地理環境對區域的整體發展影響是雙向的,有利有弊,這是人類無法回避的難題。因此生態景觀環境在營造建設的過程中首要原則便是:充分利用地理條件的獨特優勢,克服地理環境的先天劣勢,遵循因地適宜的理念,將對地理環境的損傷性將至最低,以地域優勢最大化原則來進行區域的規劃設計。根據地域特點和環境特質進行生態景觀環境的方案規劃設計,使居住區具有“節能、節材、節水、節地、環保”的功能與作用[2]。

2.2 生態系統平衡性原則

一個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種都與其他物種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是能夠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不斷地循環再生,各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人與環境的關系,彼此能夠以最佳的方式和諧相處。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及其保護越發被人類所重視,其中居住區的生態環境的平衡性在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居住區的建設需要通過生態處理技術,使能源和物料能夠在該區域系統發生有機的生物和化學作用,實現生態系統的能量循環轉換。獲得平衡性的生態系統,通過循環作用改善居住區的氣候環境,實現自然性質的通風,加強空氣濕度,維持采光自由度。此外,在規劃中要充分考慮公共設施的節能維護,綜合平衡水系統,冷暖系統,廢物處理系統等建立,以此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和能源消耗,營造生態化的景觀環境系統。

2.3 多元文化和諧融合原則

現代居住區的生態景觀環境規劃和設計的出發點就是為人類營造舒適,和諧,靈性的居住區域。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人類精神追求層次的提升,文化的需求也呈現多元化的維度面,對于居住區域的選擇也不盡相同,所蘊含的需求也是多種多樣。因此,整個區域的建設必須處理好多元文化間的關系,促進彼此的融合,形成和諧統一狀態,使得多方面的關系利益能夠有效的協調,形成一個繁榮,生機,綠色,靈動的人類宜君之地[3]。

2.4 建筑生態美學原則

美學情韻是一種精神韻致。生態景觀環境是生態學和美學和諧統一的整體,其營造的過程無論是在建材的選擇,色彩的調和,外觀的塑造,質感的呈現,功能的發揮等方面均是崇尚自然生態的祥和,同時又兼顧傳達著美學的精神韻味和文學的人文關懷,這是天人合一的唯美極致。每一個現代居住區生態景觀環境的營造都應當呈現著人類與自然之間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精神的分享,給人無限的震撼和悠久的感動,喚醒起人類對自然,對環境,對生態的無限感恩和珍視。

3 生態景觀環境的管理維護

生態景觀環境的管理維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今后的管理中,需要進一步深化人類對于生態觀念的認識,提高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更新經濟生產發展的資源密集度消耗的觀念,加強產業結構的轉型和綠色生態科技的引入,樹立建設生態可持續化城市的觀念。此外,通過科學化,專業化,法制化,系統化的管理體系,制定一套生態景觀環境的管理維護方案,全面推進現代居住區生態景觀環境的營造和建設,實現城市建設的生態化和可持續性。

3.1 制定科學化的管理方法

以前生態環境的管理修護僅僅依靠化學農藥,抵抗害蟲,雖然天敵減少,但害蟲抗藥性增強,后期的控制更加困難,不斷增加劑量,造成過多農藥殘留物,對植物毒害性很大,通常造成環境污染,農藥毒性效應嚴重破壞生態平衡。生態景觀環境的管理維護,需要密切聯系區域的地理特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制定。方法上要邀請園藝專家和農學學者來進行指導,同時進行深度調查和征求意見,在充分的論據的支撐下,研究并制定生態景觀環境發展總體規劃。合理布局生態區域里的物種結構,明確區域土壤所蘊含的養分,制定肥料的最佳配比,運用有效的施肥方法,科學的指導生態景觀環境的保護,促生態系統的有序和諧發展。

3.2 建立專業化的管理隊伍

生態景觀環境的管理維護必須要由專業化的管理隊伍來實施完成。在此之前,由于信息交流范圍的狹窄,技術管理的相對滯后,人類整體的生態意識貫徹還不夠徹底,相當一部分居住區的生態景觀環境的管理機制執行不到位。現行的管理體制中,應當成立專業化的景觀環境管理技術小組,并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專業化隊伍的建設應當是根據區域生態平衡的需求以及員工的專業屬性來劃分相應的崗位職責,調整綠化、環衛、河道、維修等專業隊伍,實現人盡其才,建立專業化素質人才。同時,強化區域生態景觀環境標準化管理,積極開展綠色管理維護技術,采取生態、生物、化學、物理全方位控制,形成新型管理模式,從園區的一棵樹,一個果,都實行精細化管理,實施“優生學”。

3.3 營造社會化的管理氛圍

生態景觀環境是一項生態化事業,它有著解救生命危救,讓人類生存環境更加和諧和生態系統更為平衡的現實意義。同樣,生態景觀環境也是一項社會化事業,它有著提升人類精神層面的價值意義,促進人類與自然界的其他物種和平共處,彼此尊重。整個社會和媒體應加強對生態景觀環境的宣傳力度,擴散其在整個社會層面的影響力。讓每個社會民眾都能夠懷著崇敬的態度來認可并參與其中,使生態景觀環境延續生存環境的可持續性的理念不斷融入每個人的心靈中。

4 結 語

在現代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中,生態景觀的營造已成為了首要考慮的核心部分。高品質的生態景觀環境是人類宜君之地的一個顯著性標志。配置齊全,功能優化的生態景觀小區糅合了生態學,美學,建筑學,經濟學等元素在內,為人類創造了一個舒適的生存環境。隨著信息經濟知識時代的到來,富裕的人類應該追求的是富足,富足的內涵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還應當是精神的豐腴,應當追求物質和精神的和諧統一。現在的人類意識到唯有經濟與文化和諧,物質和情感統一,人與自然才能融洽相處,整個人類才能生生不息。現代居住區生態景觀的營造正是對這一追求的演繹和傳承,追求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感受美與生命。

參考文獻

[1]俞孔堅.可持續環境與發展規劃的途徑及其有效性[J].自然資源學報,1998(1):12-15.

篇(6)

【關鍵詞】新農村;生態景觀;規劃

1、新農村景觀的特點

不同土地單元組成的鑲嵌體形成了新農村的景觀,它會受到自然環境、人類經營活動、經營策略等因素的制約。鑲嵌體在形狀、大小及其組合方面均具有較顯著的差異性,且還具有經濟、生態、美學等價值。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自然景觀均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點,較顯著的一個特點是農田與居民住宅混雜分布,居民點、自然風光與農田交融在一起,且不同的民居及風土人情都各具特色[1]。

2、新農村景觀規劃的意義

新農村景觀的規劃符合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的思想觀念,是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農村的關鍵環節。新農村景觀的規劃是以遵循環境秩序為前提而進行的,體現的是一種生命力之美,是與可持續發展觀相適應的一種景觀設計,是人們思想上的一種進步。

3、新農村景觀規劃的目標

新農村的景觀規劃以景觀生態學為理論指導,解決的是怎樣對鄉村土地、空間、土地上的物質進行合理規劃,其根本目標是為人們創造一個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美化的鄉村生態系統,要想實現該目標,必須把自然與社會兩方面緊密結合起來,創造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景與景和諧統一的最優環境,以適合人們進行生活、生產、娛樂活動[2]。

4、新農村景觀規劃的原則

進行新農村的景觀規劃與設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具體有以下4個原則。

4.1整體綜合性

景觀是由許多的生態系統組成的,是一個具有結構與功能的綜合體,與自然環境、生態系統有著重要聯系,在進行新農村景觀的規劃時,應將景觀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考慮,以發揮其整體的最大功效。

4.2生態美學

所謂生態美,是多種美的融合,包括自然美、藝術美、生態關系和諧美等,與那種只注重人為形成的對稱、線條美截然不同,在進行景觀的規劃與設計時,都以它作為最高美學準則。

4.3自然景觀優先

自然景觀優先是指進行景觀設計時,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人類的介入必須在處在規定的環境容量內,不能對生態系統的基本通道進行破壞,要實現與人自然的和諧統一。

4.4景觀多樣性

多樣性是反映生態系統變異性與復雜性的一個量度,包括物種的多樣性、景觀的多樣性,當多樣性的程度較高時,則說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較大,同時也體現了個體特征的豐富性。

5、規劃新農村生態景觀的具體做法

5.1環境敏感區的規劃

環境敏感區一般是指具有最顯著區域景觀特征的地區,也是較脆弱,一旦被破壞便難以彌補的地區。在進行新農村景觀的規劃與設計時,應對該區域的保護程度與范圍進行分析、調查與評估,以確定環境敏感區的具置與范圍,并實行重點保護,避免環境敏感區遭到不合理的開發與使用。

5.2注意在規劃時保持完整的景觀結構

完整的景觀結構是使景觀功能得到有效發揮的重要保障,可是鄉村的景觀結構時常會因為遭到人為的影響變得極不穩定,所以,必須在進行景觀結構的規劃時,要對景觀結構的薄弱環節進行補充,以完善其結構,進而保證其穩定性。以下是較常見的兩種完善景觀結構的方法。

5.2.1注重對新農村廊道的規劃

景觀中不同于相鄰兩邊環境的帶狀或線性結構。農村廊道中,一般有河流、峽谷、道路等,廊道是一個生態系統的通道,包括物流、信息流及能流通道,在生態系統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5.2.1.1自然廊道的規劃

在進行農村景觀的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認識到保護自然廊道的重要性,并對其進行合理利用。

自然廊道通常是指河流與山脈這兩種廊道,它的存在能夠有效吸收、釋放、緩解污染,能夠形成一條保護環,避免農村遭到城市的污染。水是人類重要的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在進行新農村生態景觀的規劃時,應保護好河流廊道,同時也應對河流進行充分利用。對河流的開發利用,主要是為了營造堤岸防護林帶,使之和兩岸的鄉鎮、庭院及村莊綠化有機結合,最終形成相互交錯、別具一番風味的山水田園風光。

5.2.1.2人工廊道規劃

人工廊道是新農村景觀規劃設計中的一大要點與亮點,常見的人工廊道主要有人工修建的公路、鐵路等,對于物質的運輸、氣流的交換、人員的流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農村中,人工廊道主要指的是村道。然而,當前的農村道路普遍存在布局不科學、無綠化、連通性較差等弊端,未能形成較好的道路交通網絡。因此,在進行新農村景觀的規劃設計時,應堅持綠化、硬化與方便化的設計原則,將道路設計成為連通性較好的道路交通網絡,并加強對道路兩旁的綠化規劃,如在配置樹種時,可采用高、中、矮相結合的配置方法,營造多層綠帶景觀,既能作為景觀,又能作為防護帶[3]。

5.2.2注重斑塊的規劃設計

斑塊在城市景觀要素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般而言,斑塊主要指的是和周邊環境具有外貌或者性質區別的空間單元,在鄉村景觀中,農田、草地等也是斑塊。因此,在進行新農村的景觀規劃設計時,要正確認識到斑塊的重要性,學會運用斑塊理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斑塊,如生活居住區斑塊、特色農林生產區及農業觀光旅游斑塊。

當前,許多農村的居住點普遍存在分布雜亂、新老房屋未能分開布置、無公共綠化等弊端,在進行新農村的景觀規劃設計時,應把斑塊建設均勻性理論作為理論指導,規劃居民點時,按照“統一集中與均勻分布”的布局進行規劃;于此同時,要規劃好居民點間的公共綠地,這樣既能均勻分布綠地,又能增強居民點之間的聯系[4]。此外,還要充分、合理利用農村擁有的農林資源,既要有效進行產業發展,又要結合資源開發出新的觀光旅游,促進特色農林生產區及農業觀光旅游斑塊的建設[5]。

5.3加強對生態工程的規劃

以往的景觀創造主要以人工對環境的改造為主,該方法盡管可以在短時間內達成目標,并獲得一定的新景觀,但需要長期地耗費人力與能源去維持。在新農村景觀的規劃中,應把生態工程也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因為通過生態工程,能夠利用環境的生能動性來幫助景觀自我增值,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生態多樣性可以營造一種綜合性較強的生態環境,該種環境的結構層次較豐富,且其自身的生長、成熟、演化能力較強,能有效抵制外界對它的影響,即使不幸被破壞,也可以自行更新、復生。所以,應加強對生態工程的規劃與設計,這樣既能節省大量的人工管理費用,又能實現對景觀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了雙贏的目的。

6、小結

綜上所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當前的一大任務,然而當前的農村規劃設計仍存在較多不足,如無綠化、無硬化等,因此,在進行新農村的規劃設計時,必須要重視生態景觀的規劃,堅持把景觀生態學及現代景觀規劃作為理論指導,以實現對新農村生態景觀的合理規劃。本文主要對新農村景觀的特點、意義、規劃原則、規劃目標等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規劃新農村生態景觀的具體做法,包括對敏感環境區的保護、加強對生態工程的規劃等。

參考文獻:

[1]朱文濤.新農村生態景觀的規劃建設[J].科技資訊,2009(18):237.

[2]黃春華,王瑋.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的生態設計[J].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3(03):93-98.

[3]王俊翔.新農村建設中的景觀設計[J].科技信息,2009(09):411-412.

篇(7)

關鍵詞:生態環境; 生態景觀

【文章編號】1627-6868(2017)03-0072-03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精神和文化需求日益提高,生產建設項目的工程設計、建設在滿足預期功能或效益要求的同時,也逐步向“工程與人和諧相處”方向發展,建設生態友好型和生態景觀型的工程已成為今后我國工程設計堅持的重要發展方向。因此,水土保持必須堅持“生態優先、景觀協調”的原則,措施配置應與周邊的景觀相協調,在不影響主體工程安全和運行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采取植物措施,必要時還可對主體工程規劃布局及設計提出水土保持建議或要求。水土保持既要達到控制和治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目的,同時,要充分用植物措施這一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手段,營造具有良好生態景觀的工程,起到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的目的。

1.充分利用植被措施重建生態景觀

植物措施設計是生態景觀建設的靈魂,沒有植物生存就難有動物的存在,沒生命的景觀是死寂的景觀。如何將使各類地復綠,并與主體工程設計及周邊生態景觀相協調,使工程景觀與植物景觀協調,是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計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設計必須堅持以下的理念。

(1) 植物措施設計應堅持生態效應與景觀效應相結合。植物生長本身需要一個過程,生產建設項目應最大程度地發揮植物的長期景觀效應和水土操持作用,同時根據項目建設進度的需要,植物措施既要盡快達到綠化效果,又要滿足全過程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此,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工程與生態和諧理念,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態景觀效應,統籌考慮主體建(構)筑物的造型、色調、景觀(包括周邊河湖水體、植物、土壤)等,使植物景觀與主體建筑景觀相協調。應充分考慮植物的外部形態、色彩、季相、意境等合理選擇和配置植物種類及其結構,輔以布置園林小品,形成富有內涵的生態景觀,并著重突出不同項目和環境條件下的景觀特色(見圖1-1、圖1-2)。

(2) 工程和植物整體設計,提升景觀效果。工程措施一般是圬工結構或混凝土結構物,其視覺效果較差,但可通材質、造型和色彩及表層質感優先處理加以改善,也可預留實施植物措施的接口,通過植物措施進行間接改良,實施的漸縮式(階梯式)空心磚護面墻綠化技術、上擋墻L形種植槽綠化技術和路基外側懸墻式植槽綠化技術。較常見的還有干砌石擋墻和鉛絲網石籠擋墻(在保證安全需求的情況下采用),干砌石擋墻可以在塊石間縫隙內墻土綠化,鉛絲網石籠擋墻視覺效果好于漿砌石擋墻,也可培土綠化,雖覆蓋率較低但也有一定的景觀效果(見圖1-3、圖1-4)。

(3)綜合應用景觀設計方法,提升水土保持措施景觀效果。除微觀尺度上提升水土保持措施自身的美觀度和中觀尺度上加強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和融合;還可綜合應用“清”、“露”、“封”、“誘”、“秀”等多種景觀手法,從宏觀上綜合優化提升整體景觀效果。

“清”就是清理危體及種類廢棄物;通信電纜、輸電線及電桿等輔助設施盡量“隱形”布設,使項目區盡量整潔。

“露”就是在景色優美的地段,應注意植物措施的高度,避免遮擋大眾視線,或將有礙的建筑物拆除(應綜合考慮其景觀和經濟代價),將美景盡量顯露,以便于欣賞。

“封”就是通過植物的高密度種植,或通過構造物造景等對不良景觀進行視線封擋,屏蔽不良景觀的視覺影響(見圖1-5)。

“誘”就是在不良景觀無法改造,也“封”不住的情況下,通過人工綠化、造景等手段轉移受眾視線焦點,降低不良景觀的視覺沖擊(見圖1-6)。

“秀”就是展示水土保持措施的自身美化效果,或通過設置觀景臺及標志物等展示項目周邊的優良景觀,提高景觀愉悅程度(見圖1-7)。

(4)喬灌草合理配置,多種植物相結合,注重鄉土植被,降低養護成本。喬灌植物搭配,多種植物相結合,營造生物多樣且結構穩定的群落,不僅能夠充分發揮不同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最大程度的防治水土流失,同時也能夠豐富生態景觀,還可降低養護成本。

鄉土植物種適應能力強,成活率高且管護容易,應優先選擇,當觀賞性或者景觀要求方面不符合要求時,應根據當地需要適度引進外來種,同時,也要防止侵入性植物給當地帶來的不利影響。

喬木樹種雖然在樹型、根系固土、壽命、經濟效益等方面有較大優勢,但生產建設形成的擾動坡面,特別是在劣質坡面成林難度大,且喬木林下水土流失難以控制,需要草本植物覆蓋地面方能奏效,如南方強風化花崗巖取土場按樹林下水土流失嚴重。因此,采用喬灌樹種混播效果更好,如多數公路采用印度木豆、山毛豆、豬屎豆等十多種喬灌樹種混播后,群落穩定、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好,養護成本低。

灌木樹種具有更強的抗逆能力,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結構穩定的群落,在棄渣場、取料場、邊坡的防護方面有獨特優勢。市場上商業化草種多為雜交品種,僅生長而不結籽,不能實現自我繁殖更換,4~5年死亡后被當地草種侵占。因此,灌草結合,草種應盡可能選擇當地草種,以實現自我繁殖更新,降低養護成本。

(5) 根據工程運行管理要求,優化植物措施配置。不同類型的工程運行管理對植物種有不同的要求,應十分注重樹種生物學特性,優化植物配置,滿足安全環保的要求。如供水明渠兩側最好種植常綠樹種,落葉應不對水質產生較大影響;精密儀器設備廠區不能采用有飛絮的植物;公路兩側有彎道的地方不能種植高大喬木防止遮擋視線;冶煉化工廠應選擇種植抗污性強的植物;埋設輸油輸氣管的上方不能選擇根系發達的喬灌木等(見圖1-8)。

2.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近自然生態景觀恢復

通過景觀規劃及植物措施合理配置設計使生態景觀施暴以重建。近年來,又進一步向近自然恢復發展,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傳統的工程追求整齊、光滑、美觀、壯觀,突出人造奇跡。如河道整治、引水渠等工程邊坡修得三面光,呈直線型,既不利于地表和地下水分交換和動植物繁衍,陡滑的坡面也不利于喬木、灌木生長和人、水、草相近相親。在穩定的前提下,開挖面凸凹不平,便于土壤和水分的保持,有利于植物生長,恢復后的景觀自然和諧。排水溝模擬自然植物群落結構的植被恢復方式、生態水溝代替漿砌石水溝及坡頂(腳)折線的弧化處理等,更貼近自然(見圖1-9、圖1-10)。

從今后發展趨勢看,應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工程與生態和諧理念,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態景觀效應,統籌考慮主體工程各景觀要素,使植物景^、主體建筑景觀與周邊環境景觀相協調并有機融合,實現近自然恢復生態景觀恢復。該理念應在工程總體規劃與設計中充分考慮,要利用原植物景觀,植物種配置和景觀設計應與周邊自然生態景觀相協調,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京平、田光明.生態設計與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 高h纯肉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超清|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视频|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国产熟女高潮视频| 无罩大乳的熟妇正在播放| 果冻传媒剧国产剧在线看|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啦啦啦视频观看免费高清在线| 破了亲妺妺的处免费视频国产|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丁香综合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毛片内射久久久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国产无套中出学生姝| 成全电影大全免费观看在线播放视频| 欧美激情黑人极品hd| 高潮迭起av乳颜射后入|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软件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欧洲熟妇色| 人人妻人人玩人人澡人人爽|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久久69精品久久久久久hb| 又黄又爽又色的视频| 日本韩国男男作爱gaywww|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电影在线|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y| 极品粉嫩小泬白浆20p| 中文字幕乱码久久午夜| 加勒比hezyo黑人专区| 白晶晶果冻传媒国产今日推荐|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