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8 10:57: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城市規劃設計探討3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的本體研究中,“點、線、面”是基本構成要素,“空間、體積、結構”等是核心要素,它們與新技術的運用、設計的社會性、人的行為邏輯、家園感的營造等等密不可分。在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從設計學的角度來研究景觀空間形態設計的美學,并把這種設計美學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鄉村“美麗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協調人與生態景觀的和諧關系、進一步傳承與發揚鄉土特色文化等等是很重要的。在上海建設美麗鄉村的進程中,進一步彰顯上海本地特色的鄉村景觀文化,深入把景觀空間形態與人們的宜居生活緊密結合、與“美麗經濟”緊密結合,讓鄉村的美更深入人心,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一、“鄉村景觀”的界定
從鄉村景觀的定義與主要內容來看,鄉村景觀是鄉村地區范圍中的自然、人文、社會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它泛指城市以外的景觀,例如城市與縣城的郊區、村莊等等,它的主要內容與經濟結構、土地利用、人口密度、文化水平、社會變化等密不可分。其中,自然景觀是鄉村景觀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人類活動形態不斷賦予鄉村景觀以文化內涵。農業的發展是鄉村景觀中的文化之源,工業的發展對鄉村生產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術與鄉村人民生活品質的提高關系緊密等等,這些都是鄉村景觀的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的基礎。
二、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的構成要素
(一)視覺基本構成要素:“點、線、面”從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的本體來說,“鄉村景觀空間形態研究的內容是空間物質形態及其影響因素,是景觀空間要素通過結構關系形成整體后所呈現的形式和意義”①,這一整體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構成的。從鄉村景觀視覺構成設計的角度來說,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的基本構成形式主要包括“點”“線”與“面”。“點”的構成很常見,例如鄉村庭院相對于大面積的農田與蜿蜒綿長的鄉村道路,就屬于“點”的構成。與“點”的構成不同,“線”的構成具有方向性,例如鄉村道路、河流等,在“線”的構成設計中往往遵循鄉村道路設計與自然景觀相和諧的理念。“面”的構成一般相對于“點”與“線”而言更大,主要包括農田、果園樹林、魚塘等鄉村景觀,“面”的構成在鄉村景觀的空間形態設計中更具視覺的整體感。
(二)核心構成要素:“空間、體積、結構、色調”從鄉村景觀本身的視覺構成來看,道路、水體、農田、山體、農舍、 樹林等構成了主要視覺元素,這些元素不僅可以從“點”“線”與“面”的角度進行空間形態設計的分析,而且可以從“空間”“體積”“結構”與“色調”等方面來進行研究。“空間”“體積”“結構”與“色調”不僅是對鄉村景觀空間形態的研究,也是對人的體驗的研究,兩者在審美活動中是分不開的,正如葉朗教授指出的:“人與物的關系不是對象性的關系,而是共處和互動的關系。”②由此可見,在審美活動中,人與景觀的關系是緊密交融的,這對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下通過規劃與設計來進一步協調人與鄉村景觀形態的關系特別重要,鄉村景觀形態的美離不開人們情感的共鳴與文化的積淀,從美學或環境美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情景交融”的審美世界,讓人們與自己的家鄉情密不可分。從景觀規劃設計的角度來說,這種“情景交融”的審美世界同樣存在,劉濱誼教授有這樣的論述:“通過以視覺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景觀環境形態,在人們的行為心理上引起反應,即所謂鳥語花香、心曠神怡、觸景生情、心馳神往。”③由此可見,“情景交融”離不開人在審美活動中的體驗。
三、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上海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研究
(一)上海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的現狀概況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有著多種類型的平原地貌類型。上海郊區鄉村風貌具有江南文化中清麗、靈秀等特點,具體表現在河湖水系密集、平坦的地形、農林與自然村落和諧共生等方面。上海市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元素是由“水、林、田、路、村”等組成,是郊區生產與生態功能的載體。上海郊區鄉村的很多建筑景觀是“江南水鄉”與“中西融合”的現代風格相共存,然而,從不同平原地貌類型的不同角度來看,建筑景觀又呈現不同特點。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隨著發展的進一步深入,上海有些鄉村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何通過鄉村設計的一些方法把上海鄉村景觀建設得更美、更宜居是當務之急。隨著美麗鄉村建設戰略的實施,上海很多的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正變得越來越富有魅力,例如上海浦東新區、閔行區、嘉定區、寶山區、奉賢區、松江區、金山區、青浦區、崇明區等都有很多美麗鄉村,很多鄉村建設都因地制宜,富有本地特色。
(二)上海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的案例研究1.漁村風情的空間形態魅力——金山區山陽鎮漁業村的空間形態設計研究在金山區山陽鎮漁業村,把空間形態設計放在歷史的角度來看,1980年代,在老滬杭公路旁,隨著漁村海鮮飯店的建設逐漸形成了“海鮮一條街”,鄉村景觀的“線”形態逐漸有了雛形,不僅如此,這種“線”形態與當地深厚的海漁文化相結合,西面面向杭州灣大海,東面連接當地傳統文化特色濃郁的漁業村區域景觀。從西面來看,丁字壩碼頭的設計不僅有為漁民上岸、停靠船舶與阻擋潮水等的功能,而且為人們創造了觀賞海景與日出的行為導向,豐富了動線設計,使遠處的金山三島進一步成為人們沿杭州灣遠眺的視覺焦點。從東面來看,漁業村的景觀道路設計尺度宜人,多為青磚鋪地,適合步行。“線”形小巷的兩邊建筑景觀很多為明清風格的式樣,例如仿古民居以青磚、黑瓦、馬頭墻為特色,老街支巷里有木棧道豐富了地面的材質與肌理。漁業村區域景觀中的很多民宿在空間形態設計上的特點是“以人為本”。例如,一些民宿的空間形態設計中體現“底樓文化與底樓經濟”“庭院文化與庭院經濟”,作為“點”形態的民宿連接著“線”形態的小巷,體現著“街巷文化與街巷經濟”,底樓、庭院與小巷等等元素不僅在尺度的設計方面是宜居的,而且連接著自然景觀。不僅如此,漁業村整體的景觀空間形態設計一方面體現著深厚的海漁文化,一方面不斷發展富有當地特色的漁村生活習俗經濟和博物館體驗經濟,空間形態設計承載著當地的文化。2.養殖業為空間形態設計增色——瀛東村的空間形態設計研究瀛東村位于崇明島的東端,長江與東海相交匯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崇明島第一個迎來日出的村莊。瀛東村最初的產業格局是以養殖業為主,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的引領下,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從崇明瀛東村景觀規劃設計鳥瞰圖可以看到入口、景觀道路、規整的魚塘區、科普展示區等功能分區。而從防護效應來劃分可分為三大功能區,即主方向防護區、魚塘防護區、道路防護區等。從植物的功能分區來看,規劃圖中的植物大致可分為水生植物群落區、主風向植物群落區、岸線植物群落區、森林濕地植物群落區、科普展示植物群落區、入口帶鄉村風貌植物群落區、沙汀景觀植物群落區、精養塘隔離帶植物群落區、道路景觀植物群落區等九個群落單位。無論是根據功能來劃分區域、動線、節點,還是根據防護效應所劃分的功能區,或是根據土壤性質來劃分不同類型的鹽堿區,或是根據植物群落為單位進行景觀設計,形態整體上是服從功能的需要的,例如養殖區規整的魚塘空間形態,沿湖的蜿蜒動線設計、不規則形態的入口區與科普展示區。總體上來看,東南面形態規整,西面呈現有機形態,兩處空間形態形成對比,這是與主風向、森林濕地、科普展示、沙汀景觀、魚塘、區域道路等功能的規劃設計有著密切的聯系。
(三)上海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品質的提升策略研究
1.從設計的戰略與本質看提升策略
從現實世界的角度來看,上海鄉村景觀空間形態的組成元素是村、路、水、田、林等等,這些組成元素從設計的戰略與本質的學術角度來看,因為地理環境等設計的“外因”變化決定著設計“內因”的變化,所以上海鄉村景觀空間形態的村、路、水、田、林等的設計方法既離不開設計的宏觀理論的層面,也離不開中層理論與微觀理論的層面。無論設計的宏觀理論,還是中層理論與微觀理論都與現實世界中鄉村景觀空間形態的本真密不可分。柳冠中教授從事理學方法論的角度提出:“設計應該先‘事實’,即研究不同的人在不同環境、時間因素下的需求為設計目的;然后再‘求是’,即選擇所造‘物’的材料、工藝、形態、色彩等內部因素。”④這既道出了設計方法論也反映了設計的本質與設計戰略,即設計既是“無形”與“有形”的結合,也是“事”與“物”的結合,設計師在關注“有形”之前,首先應發現并聚焦解決問題的目標,設計是目標導向的生成策略。設計師在關注“物”之前,首先應系統地觀照做事的情境,設計是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生成的“物”,即是有特定價值的物。從設計的戰略與本質來看上海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的策略,設計師在重視村、路、水、田、林等要素的具體功能、美觀的同時,還要進一步考慮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與周圍景觀環境的和諧、人的情感維系以及設計所營造出正能量的社會性等等方面,這其中尤其應進一步重視鄉村人民內心的真實需求,例如致富、內心的安定感等等。其中空間形態設計的靈魂“家園感”的營造特別重要。“家園感”的營造既包含設計的形態維度,讓鄉村人民感到親切與眷戀,也包含設計的社會性維度,因為家鄉的空間形態設計是社會性的載體,它本身也是設計的豐富的社會性的一個組成方面,它與各種“有形”與“無形”的要素具有緊密的關系,是與人們互相交流、情景交融、文化傳承、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密不可分的。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保持上海鄉村景觀設空間形態設計的鄉土特色、因地制宜地進行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不能照搬以上海市中心城市設計的方法生硬地套在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上;另一方面,保持上海鄉村景觀設空間形態設計在不同區域的地方特色也非常重要,以“水”為主要特色之一的景觀形態設計為例,金山區山陽鎮漁業村的漁村風情的空間形態設計與以養殖業為特色之一的瀛東村的空間形態設計在設計策略上是不同的,其與青浦區金澤鎮蓮湖村的圍繞“水”為主體景觀的情感空間形態設計也不一樣。
2.具體策略的探索
(1)進一步重視“水”景觀形態的保護與設計特色的彰顯保護上海鄉村的“江南水鄉”特色是彰顯上海鄉村景觀神韻的核心之一。上海鄉村的很多地方居民臨水而居、水街相間,水與周圍粉墻黛瓦、精致素雅的環境是上海鄉村景觀意象的主要特色之一。上海鄉村應進一步依托水的自然風貌與當地文脈,進一步深入與整體地設計江南水鄉的意境,依托不同區域的形態各異的水景、水網肌理,在保護好各種水體形態的基礎上通過設計進一步彰顯水的文脈、講好水的故事、協調水與當地村民和諧共生的生態關系等,進一步保護沿河生長、村落沿主要河道分布的空間形態。從水景觀與其他景觀要素的整體性設計入手,重視水、建筑、鄉村道路、林、田等要素的整體和諧的視覺效果,這是上海鄉村景觀意象進一步鄉土化的重要方面。
(2)進一步重視“林”與“田”設計形態相結合的科學性與體驗性上海鄉村景觀中的“林”的種植方式上注重林與田相依而植,林與田相間、田林斑塊交織等等。在種植不同植物,進一步使林冠線與林緣線的節奏與韻律得當從而塑造優美形態的同時,不同樹種的搭配與季相變化使林地的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提高,同時使形態更豐富。與“林”的線構成特征或“面”構成特征所不同的是,集中連片的高標準基本農田進一步遵循田與路的方格狀的規劃設計原則,因為要符合機械化生產的要求,這是“田”與“路”的規整形態設計在鄉村景觀大肌理中的必備條件,所以“面”對空間美感的塑造作用往往是主導的,在視覺結構上經常占主體地位。但同時也要看到,在多樣化的地形地貌條件下,農田規則“面”的形態不能一刀切,一些河網密布、農田規模較小的區域,應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進行農田不規則“面”的靈活布局與設計,避免刻意追求規格化、統一化、單一化的農田形態,這是設計中的理性合理運用的重要體現。
(3)進一步重視“鄉村道路”與“微空間”景觀形態設計的“以人為本”的特點上海鄉村道路中鄉道、村道、村內街巷、田間道路等道路類型應進一步使人與景的關系產生合理的、和諧的互動。鄉村道路的線形設計盡量遇景觀則彎,不破壞現有景觀資源,可多采用“對景、展景、讓景”等的設計方法,有效處理“線”形鄉村道路與自然景觀資源的進一步和諧相融。上海鄉村景觀中的很多小尺度街巷具有密、窄、彎的設計特點,應進一步保護好并適度再設計,以符合人們的喜好與文化的積淀,加之這些小尺度街巷兩旁的村宅色彩以黑、白、清灰等為主,村宅的清雅與小尺度的街巷所構成的當地景觀的整體性是保護的重點。與此同時,打造村內微空間特色節點,豐富村民日常交往的富有“親和力”的公共空間也十分重要,且應進一步合理設計這些微空間與鄉村水系、巷弄等的銜接,以村民步行的尺度提高微空間規劃設計的可達性,這些都是“以人為本”設計的具體化運用。
綜上所述,為貫徹實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在上海進一步建設美麗鄉村的進程中,設計根植于上海鄉村人民生活、生產的需求與實際要求。從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的整體策略上來看,上海鄉村景觀空間形態設計應進一步重視“水”景觀形態的保護與設計特色的彰顯、“林”與“田”設計形態相結合的科學性與體驗性、“鄉村道路”與“微空間”景觀形態設計的“以人為本”的特點,使上海美麗鄉村的建設進一步有助于“美麗經濟”的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以及有助于進一步傳承與提升上海鄉村景觀文化的內涵,使鄉村設計的美深入人們心靈與情感的深處。
作者:沈唯 單位: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
城市規劃設計探討2
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城市開始在國內發展過程中占據主要位置。因此,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對促進城市的飛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城市管理和發展的準則,還是社會經濟和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國內的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仍然存在各種問題,所以設計人員應該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分析,并且要根據城市的具體情況來完成相關工作,從而推動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信息時代下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控制城市擴張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各個行業的發展都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在此基礎上,城市也在持續擴張,特別是城市郊區的發展速度較快,這一現象雖然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效益,但是城市建設環節卻出現了盲目擴張的問題。所以,相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從而加快城市改革和建設的進度,控制城市的不斷擴張,更加合理地配置城市資源,從而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摘要: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規劃設計能夠確保城市建設更加科學合理,在完善城市建設、
1.2有利于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國內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各地都有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各種污染物的出現時刻影響著城市管理效果,甚至對城市的發展造成威脅。因此,工作人員要利用信息技術對城市進行規劃設計,并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這樣不僅可以將責任一一落實到相關人員的身上,還能夠對規劃區域進行合理劃分,確保城市管理工作能夠順利開展,最終使廣大民眾擁有較高的幸福感。
2信息時代下城市規劃設計的特點
2.1準確性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提高城市規劃設計的準確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設計人員不僅可以利用衛星定位技術來準確推測城市的發展前景,還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來掌握城市的地質條件、水文特點、城市總人口數量以及居民的居住情況。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中的各種數據信息都可以實時、準確地呈現在設計人員的眼前。另外,設計人員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并將其作為開展后續規劃設計工作的主要依據。另外,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保證城市功能區域劃分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有利于提高城市規劃設計的實際效果。
2.2可靠性與合理性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設計人員如果想要更好地開展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就要從設計理念、設計方案的角度著手,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和其他技術。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推動當地城市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其他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幫助設計人員根據城市的具體情況來合理進行規劃設計,有利于提高設計人員的設計能力和設計水平。為保證城市規劃設計的可靠性與合理性,設計人員可以綜合各項技術對城市布局進行優化,從而有效提高城市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水平。
3信息時代下城市規劃設計的主要方法
3.1做好城市產業設計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設計人員在對城市進行規劃設計時,應該遵循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原則,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提高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盡量防止資源過度浪費情況的發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只有城市產業設計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才能減少能源的消耗,避免當地環境受到嚴重污染。所以,在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中,工作人員應該明確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構建完善的城市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順利轉型升級,實現城市的穩定發展。同時,工作人員還要對城市現有的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城市經濟發展。設計人員要做好城市產業設計工作,并對工作效果進行客觀評價,明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做好調整和改進,從而使城市環境和城市經濟都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
3.2做好城市住宅區設計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設計人員想要對城市住宅區進行合理設計,就要做好交通、能源生產、通信等重要產業的建設工作,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在對城市住宅區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要遵循生態學的相關原則,使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保持高度一致,從而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另外,在開展住宅區設計工作時,設計人員應該結合當地的地質條件、氣候因素、環境特點等,保證住宅區設計符合城市的實際情況和居民的生活習慣。最重要的是,設計人員應該高度重視住宅區的綠化工作,對住宅區內部空間進行合理規劃,并且在住宅區內預留大量的綠化空間,增加綠化面積,從而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此外,設計人員還應該做好節能減排、污水處理等工作,對住宅區內污染較為嚴重的地方進行有效治理,從而實現城市環境保護目標。
3.3優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目前,城市空間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商業區和居住區深度融合,高污染的工業區開始向城市邊緣慢慢轉移。針對以上問題,設計人員需要利用信息技術來優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明確功能定位,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3.4做好景觀規劃設計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讓人們更加喜歡在自然環境下放松自己,陶冶情操。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昔日的城市景觀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因此,在開展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時,設計人員應該對景觀進行優化設計,并且將人們的審美觀念、當地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等充分融入景觀設計中,使景觀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這樣既能夠吸引人們的目光,也能夠提高人們的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由此看來,設計人員在開展規劃設計工作時,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把人文特點和當地的景觀設計有效結合起來,從而為人們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
3.5凸顯城市規劃設計的針對性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設計人員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要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對城市未來的發展情況和發展前景進行準確判斷。設計人員只有保證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針對性,才可以有效應對風險。因此,設計人員可以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來增強規劃設計效果,保證城市規劃設計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的實際需求。另外,想要保證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具有較高的針對性,設計人員應該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除此之外,設計人員還要應用信息技術來分析城市建設環節遺留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將其徹底解決。這些措施對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順利開展有著巨大的幫助。由此看來,設計人員在開展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時,既要凸顯城市規劃設計的針對性,還要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城市規劃設計的效果。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城市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做好城市規劃設計工作,能夠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在對城市進行規劃設計時,設計人員要充分應用信息技術來保證規劃設計工作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有效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難題。設計人員只有加強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才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推動我國城市的發展,為當地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林強 拜振國 單位: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城市規劃設計探討3
引言
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進一步優化鄉村人居環境,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是重中之重。從當前的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現狀來看,由于經濟、交通、技術、文化等方面的落后,對鄉村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約作用。所以,在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要有針對性地運用科學的設計思想和方法進行具體地設計。
1“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概述
1.1“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認識
“美麗鄉村”作為現代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從鄉村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鄉村景觀是指自然風光與鄉村生活主體在自然發展與改造中所經營的各種自然風光構成的復合體,它們在自然與人的作用下,具有不同形式、相似功能、不同要素之間的協調、關聯和制約[1]。鄉村景觀是指生產、生活、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內容,因此,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要與當地的環境緊密聯系,充分發揮其自身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具有特色的鄉土風景。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鄉村環境的保護,使風景與經濟、文化的關系得到有效統一,達到對鄉村環境的合理規劃,營造出優美、舒適、和諧的鄉村風貌。
1.2“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1.2.1保護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設計原則鄉村自然生態環境與其周圍的地形、居住環境密切相關。“美麗鄉村”的創建,使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得到了合理的溫度、充足的水源等。因此,設計一個田園式的鄉村景觀,應將人與自然相結合,運用科學的規劃與科技手段營造出一種優良的鄉村人居環境。
1.2.2保留地域文化、風俗特色的設計原則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域的鄉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征,成為各民族的一種精神符號和物質財富。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應充分兼顧“鄉土”與“人的和諧關系,特別是“鄉土風景”的設計要與“鄉土”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實現有機融合,充分發掘鄉土文化資源,突出鄉土風情,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小鎮。
1.2.3堅持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原則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要做到既要有秩序地整合和合理分配土地,又要注重建設和保護,還要注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在農村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卻呈現出一種“粗放”的發展方式。農村居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存在著圍湖造田、亂砍濫伐、坡地開墾等現象,嚴重損害了自然環境中的樹木、田地、湖泊等自然資源。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應盡量避免破壞農村的生態環境,嚴格管理,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合理使用,使之得到充分的利用和開發,從而成為“美麗鄉村”。
1.3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意義(1)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新農村建設需要調整各種類型的農業產業,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比如在降雨較少的地區,鼓勵農民種植耐旱的玉米、小麥、花生等農作物,并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使其最大限度地利用當地的自然氣候。農家樂的興起既能傳承地方民間的傳統文化,又能為當地的村民創造巨大的經濟利益[2]。(2)有利于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在新的農業發展中,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必須立足于和諧發展、科學規劃、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所以,要按照生態保護的基本原理,結合地方實際情況開發和合理使用鄉村資源,弘揚和發揚鄉土文化。鄉村景觀不僅是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對鄉土文化的一種展示。
1.4鄉村景觀價值解析
1.4.1經濟價值鄉村景觀的經濟價值在于其生產性價值。我國是一個擁有大量土地和大量耕地的國家,具有顯著的農業生產作用,大多數農村地區都是以農業為主體的。鄉村景觀的經濟價值是指由于鄉村景觀特征而引起的旅游等新的經濟收入。在鄉村發展過程中,旅游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對政府和人民的經濟增長也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1.4.2美學價值地形多樣,風景各異,高原廣闊,高山雄偉,自然能讓人產生一種別樣的感覺。在建筑方面,北京的廣場、安徽的灰塵城墻等都能更好地體現出景觀特有的審美意義。此外,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如刺繡、陶瓷、玉器、清漆等,也極富審美意義。
1.4.3生態價值鄉村景觀的生態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供給功能。農田、山水、建筑等要素構成了農村的生存要素,是農村整體的生存保障;(2)調控功能。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較好,景觀對當地氣候的調控效果更為顯著;(3)生態修復效應。農村的水資源、土地、植被資源都很好,水源、土地資源、植被資源等都能在農村得到凈化和貯存,可以利用植物的生長來更新土地,而植物則是凈化空氣和水體的重要物質。
1.5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理論依據
1.5.1景觀美學美學歷來為眾多學者所關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門跨界的景觀美學。在中國傳統景觀中,“人與自然統一”的觀念是景觀設計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山水田園”和“美麗鄉村”則是以“景觀美學”為根本出發點來指導農村景觀設計的。景觀美學一般是從利用、欣賞、保護和發展3個層面來進行的,除了一般的審美原則,如韻律、尺度等,還包括整體性、一致性、時代性、相似性、功利性等特殊的審美原則[3]。1.5.2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學是從20世紀中葉開始出現,到后期才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以“斑塊-走廊-基質”為主要內容的景觀生態系統。在歐洲,美國以及其他一些發達的國家,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越來越重視環保。但是,我國在“三農”問題的影響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常常與經濟發展緊密聯系。主要表現為:(1)綜合控制施工現場及土地的環境質量;(2)保護農村的生物多樣性;(3)重新整合土壤資源。
1.5.3人類聚居學人類聚居學是對城市和鄉村進行探討,指導人們進行城鄉建設的一門學科。自古以來,農村生活環境就一直在發生著變化。生態系統退化、規模擴張、物種多樣性下降、資源消耗過度、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層出不窮。目前,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從人類聚居學這一學科著手,探討當前居住環境惡化的成因和補救辦法。
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
2.1構建鄉村和諧格局鄉村是人們居住的地方,所以在進行景觀設計時,必須以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為基礎,營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居住空間。(1)從村莊的原始形態出發,充分發掘景觀材料和要素,并將各要素進行協調,形成一個和諧的鄉村格局;(2)保持老街巷、特色橋梁式民居等原有的傳統村落建筑;(3)對原有村莊道路進行布局,以便于村莊間的交通運輸。
2.2田園景觀規劃設計在鄉村的田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構成了自然景觀的基本形態。對這些自然要素,(1)要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在保持原有田園風貌的前提下,科學規劃村莊的空間形態與布局,使之既能體現田園風光,也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廣闊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景。所以,在進行新農村建設時,要注重對水文、植被等天然地貌的保護,要將自然生態環境的整體設計與田園景觀規劃設計相結合,使其具有最大的真實感。(2)發展農業。農業風景是人類與大自然的互動與依賴,是人的互動最直接的界面。農業景觀具有一般園林的本質特點,它是人與自然互動的產物。因此,在田園景觀規劃設計中,應采用農業景觀綜合措施,強化農業景觀資源的有效利用,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農業的元素,形成一種有機結合的農業觀光產業[4]。(3)要加強對人文環境的保護。人文環境,也稱文化景觀,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為滿足某些物質和心理需求,將其與自然風景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景觀。鄉村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既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命脈,又是田園景觀規劃設計與歷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戲臺、民間傳說等都是旅游觀光的主要內容。所以,在田園景觀規劃設計中,應重視并維護生態環境,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
2.3庭院景觀規劃設計農村庭院是農村居民的生產和居住活動場所,是農村居民與自然的第一次接觸,也是農村文化景觀的基礎單元。美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是庭院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內容,即庭院承擔著農村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職能。園林的空間布局、空間功能、鄉村文化生活氛圍,是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空間布置上,村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疏散分層、延遲開心形、柱形、籬笆、扇形、棚架形、匍匐形、叢生等。從橫向的角度來看,特別是在園林設計中涉及的花木、道路等,可以根據不同的切入點進行連接,從而達到自然、美觀的效果,其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細節的設計。因為長期與自然生活打交道,加之受天氣、生存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使得庭院景觀規劃設計更加靈活多變。庭院景觀規劃設計應兼顧各種用途的現實需求,注重審美與實用。比如,栽種樹木,不但能讓整個庭院綠化,還能在夏天起到防護作用。為了增加經濟效益,選擇林木時也要兼顧柿樹、棗樹等經濟價值。另外,農業運輸工具的頻繁運用方面,也需要將農業運輸工具、谷物干燥室、家禽和家畜的飼養地點等因素納入考量。庭院景觀規劃設計應從農村居民的實際需要出發,以最經濟的方式進行設計。首先,造景要與功能相稱,不可一味追求高、大、個性等非實用性的事物。其次,庭院景觀規劃設計要達到目標物與視覺的協調統一。最后,要達到更高的美學要求,不僅要符合使用功能,還要有對應的形態,更要符合農村居民的審美需要。
2.4聚落景觀設計居住區的居住環境、生產環境、周邊環境構成了聚落景觀,但各區域的居住區風景又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在保證人們生活需求的同時,也保證了民族特有的人文內涵。聚落景觀設計應當堅持地域與自然的再生,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的設計目標,采用適宜的方法,以進一步改善社區的居住環境,提高社區的生活質量。居住區的居住環境與聚落景觀設計關系密切,所以,要在聚落景觀設計中盡可能保留其原有的建筑形態,最大限度地縮小建筑的占地,對本地的基本設施和特色進行有效的規劃與設計。比如,廣場、農場和文化場所等都是由本地人長期居住形成的。這就是人們在各個區域所擁有的生存環境。因此,設計時可以結合當地的特點,以符合當地的生態肌理,體現出其特有的文化意蘊。聚落景觀設計應包括住宅建筑、道路、節點等3個層面,而民居建筑則要進行改造,既要考慮建筑的功能,又要考慮建筑的外觀,也就是要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的前提下,滿足居民的居住需求[5]。道路是居民居住區的主要結構,是與外部聯系的主要載體。在道路規劃中,與其固定道路的平行線,還不如突出其社會特征,讓它更恰當、更有人性。在節點面積的規劃上,考慮到各節點的心理與歷史意義,結合節點入口區域、重要建筑、中心廣場、古樹名等,凸顯其特有的美學傾向,營造出一種特殊的人文氛圍,使其具有較高的裝飾性。
3結語
新農村建設以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為中心,是保證新農村建設有效發展的重要環節。美麗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要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經濟狀況,還要考慮當地特色、實用性和歷史文化特征,從而改善農村居民的居住品質。
參考文獻:
[1]廖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探究[J].藝術科技,2019,32(07):219.
[2]李淑艷.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要點探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09):54.
[3]陶鈺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的生態設計[J].明日風尚,2017(22):65.
[4]曲婷.基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初探[J].建筑與文化,2017(11):132-133.
[5]路軍芳.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河南科技學院,2017.
作者:黃玉欣 單位:桂林旅游學院